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文化包括人们模式化的和重复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方式,因此,它不仅由交流来维持存在,同时也经常通过交流表达出来。文化是人的一部分,它不仅会影响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感觉,而且也影响到人们对生活中所接触的一切事物的感觉。文化还是观察全部生活的精神上的一系列窗口,它不仅仅是人们所居住的地理位置或者周边环境,也不仅仅是人们的个性或者背景的单一成分,它还包括人们的种族、国籍、语言、性别、信仰、身体健全与否或社会经济地位如何,这些成分以及它们相互组合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 也决定着一个人在家庭、社区和职场上的影响力,因此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人是一种文化存在

文化不是一个固定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它是由通过一些因素的综合(包括共同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社会地位和信仰)而结合到一起的一群人创造和共享的永恒变动的价值观、传统习俗、社会及政治关系和世界观。由种族、文化、性别、年龄、生活阶段、信仰和价值观所组成的文化识别是指认同自身文化的程度。文化识别是学来的,人们首先从自己的家庭,然后从自己的朋友和周围的环境中学到思考、行为和感知的方式,人不是生来就理解自己的文化的,而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才理解它的。文化识别在强度上和内容上还是变化的。例如,自由、享乐、社会认知和独立通常是美国文化中的成员拥有的价值观,而日本文化则看重自我牺牲、协作和遵从传统,二者的某些内容是直接相悖的。由于种族、民族、语言、信仰、性别、性取向和年龄等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交叉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识别,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为人们理解个体如何与他们所属的许多群体相关联提供了洞察力,也为理解自己和其他各种群体提供了洞察力。文化识别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例如,一个第二代出生在美国的女孩,居住在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她的父母是韩国移民,她的朋友是说西班牙语的工作同伴,她会把自己标识为一个韩裔美国人还是一个说西班牙语的女性呢? 再例如,一个出生在台湾、移居到洪都拉斯并在那里长大的学生,当他到美国读大学的时候已经被美国文化彻底同化了,但他最主要的语言是西班牙语,并且是一个中国学生协会的积极参与者,那么他又该如何界定自己的文化识别呢?文化识别也可以成为一个简单的问题。有一些团体经常创造他们自己的伴同文化以使自己从其他人中分离出来,例如在许多城市,移民就是通过维持自己文化的各种痕迹来保护自己的文化习俗。

二、地域文化心理和民族文化心理

跨文化交流的心理基础主要来自于地域文化心理和民族文化心理。

1、地域文化心理

由于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不同,政治、经济、历史等条件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反映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就是地域文化心理。地域文化心理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乡土观念(地域观念)为基础的亲缘心理,另一种是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依从心理。国与国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别,同时表现为国与国之间地域文化心理的差别;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别,也表现为地区与地区之间地域文化心理的差别。以乡土观念为基础的亲缘心理,在中国人中表现得最充分。从大一些的范围来说,侨居世界各地的华人亲缘性最强,这是世界公认的。除了最有代表性的“唐人街”以外,走遍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就能找到华人圈。从小一些的范围来说,大陆和台湾实行两种社会制度,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割不断海峡两岸的亲缘之情,几十年来客居海外的中国人的思乡之情也是什么力量都不能阻挡的。从更小一些的范围来说,从一个省、一个市到一个县、一个乡,地域越小亲缘心理越强,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中“同乡会”比比皆是,就很能够说明地域亲缘心理的顽固。以乡土观念为基础的亲缘心理是和以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为基础的依从心理相联系的。所谓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依从心理指的是依从地域文化价值观的心理。例如东方人注重人际关系的

和睦,讲究谦恭、好客、尊老爱幼、感恩报德,群体观念也比较强;而西方人则更注重金钱、时间、效率、个人价值、男女平等。中国人作报告总要先来一段谦虚词,说是“没有准备”,完了还要补充说明“抛砖引玉”、“请批评指正”;而美国人上来则大多先自吹一通,特别说明准备得如何充分,讲完了还要对别人的恭维话进一步发挥几句:“我确实讲得很清楚了,我对资料作了充分准备,我昨天备课备到晚上九点钟。”不管是中国人学美国人或是美国人学中国人,如果以对方的方式在自己的听众面前作报告都会激起反感,因为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依从于自己文化价值观的心理是很顽固的。各个地方的民俗、民规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它当然也是不同地域的人们所依从和遵守的。例如西方人一般在交往时都喜欢送鲜花,但法国人的菊花只在送葬时用,而红玫瑰则只送给情人。又比如在西班牙可以用口哨招呼服务员,在斯堪的纳维亚人们喜欢请客人一起沐浴,日本人参加较大的晚宴可以不告而别,中国人的劝酒表示对客人热情,等等。民俗文化尽管不等于地域心理,但依从于民俗文化的地域文化心理本身是从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地域文化心理具有潜在性、固着性、综合性,它不自觉地、固执地影响着人们以后的心理和行为,所以也是一种心理定势。因为它的范围和作用更广阔,所以是宏观的心理定势。

2、民族文化心理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动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也就是“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地域文化心理有一定的共同点,甚至有的时候包含的具体内容完全相同。因为民族本身具有“共同地域”的特征,民族文化往往同时也就是地域文化。但就其历史的发展性来说,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例如中华民族的文化同地域概念上的中国文化从总体上看就几乎不能区分,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华民族的文化同地域概念上的中国文化是有区别的。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同样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但两地相隔数千公里,不能说是同一种地域文化;中华民族包括56个民族,这也是历史形成的,就其历史来看56个民族各自的民族文化同“地域文化”也不是一回事。所以同一种民族文化可以在几个地域中存在,同一种地域文化中也可以包括几个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不能等同,建立在这两种文化基础上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地域文化心理也不能等同。民族文化心理比地域文化心理具有更大的沉淀性,而地域文化心理比民族文化心理具有更大的兼容性。这种差别当然是相对的,在动势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民族不受地域的限制,即同一个民族的人可以在不同的地域中生活,这本身表明民族的特点、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具有沉淀性,是不容易被同化的。民族只有人口的多少而没有大小之分,因此它以及它所属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心理具有独立性;而地域有大有小,它的边缘和分界往往是人为的,因而它以及它所属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心理具有相对性。所以在有些多民族的国家和地区中民族问题处理得不好往往会产生民族冲突,而在一些国土辽阔的国家中则很少发生地域间的冲突。民族文化心理主要包括民族意识、民族感情和民族习惯。民族意识是对本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特点的认同,它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础;民族感情是对本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特点的热爱的体验,它是民族向心力的支柱,是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民族习惯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延伸,是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的具体表现,它和民族语言等一起构成民族文化的特色。民族文化心理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贯通、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其中民族习惯最具有代表性。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是每个民族都有的,具有共同性;而民族习惯尽管每个民族都有,但具有差异性。民族习惯被同化意味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的丧失,所以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总是极力地维护民族习惯,有时还会表现得比较敏感。

三、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其

对交流模式的影响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可以发展对于不同文化遗产和文化背景的敏感度,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识别。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会使自己的视野更开阔,更能接纳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也就会更有忍耐力和适应力。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不仅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