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策略浅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策略浅论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大力提倡创新教育。一是从世界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我们需要培养和造就能够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和社会
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整体素质的高级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
的创新素质。二是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内
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首要己任,下面就小学数学学科实施创新教
育谈谈几点想法。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
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
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其中创
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
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
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而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
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
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
力的竞争。
二、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1.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
的关键和前提。首先,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与学的关系,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
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要把过去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
识的主动追求”上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
各种问题。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
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取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理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
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
2.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创新舞台
课堂中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什么是课堂
教学氛围呢?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
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教
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它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
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因此,教
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
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勤思考,多讨论,在所有的环
节中把批判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多样性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3.合理利用信息资源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瞬息万变的信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最新信息的能力,只有不断地获取并储备新
信息,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的灵感。否则,
创新将成为无水之源、无土之木。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如:通过图
书馆、电视、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获取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
在科学的高屋建瓴,运筹帷幄,驾驭科学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创新能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4.在培养过程中要遵循个性化原则
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必须遵循个性化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我
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现实存在。确立教育的个性化原则,首先要走出思想
认识上的误区。要从“对教育平等”的错误理解中摆脱出来,承认差异,发展差异,鼓励竞争,鼓励冒尖,不求全才,允许偏才、奇才、怪才的生存与发展。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
每一个孩子和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质疑,逢事多问一个“为什么”“怎么样”,自己拿主意,自
己作决定,不依附,不盲从,引导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自信心、想象力和表达欲。
5.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促进创新教育的培养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不善于合作与交往。世界国民教育的主旋律也已
经从培养儿童“学会生存”转变成了培养儿童“学会关心”。所谓协作是指由若干人或若干单位
共同配合完成某一任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只是跟他们的智力因素有关,非智力因素也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创造潜能的发挥。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就是这样一种因素。有人对诺
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态度与方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在1901年到1972年期间286位获奖
者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因为与他人合作进行工作而获奖。相比之下,未获奖的科学家中,
只有很少的人与别人进行积极的合作。这个结果显示,与别人一道工作可以增加创造性。有
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一生当中涉足科学技术的
各个方面。要想在现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就必须学会与别人进行“信息共享”。
由此看来,人的创造性既是一种个人化的品质,也是一种社会化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首先要从小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会与人相处、关心他人。其次是要多
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学会在一个有竞争的集体中进行工作,学会在与人合作中
进行创造。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