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方剂的剂型

第四章 方剂的剂型
第四章 方剂的剂型

《方剂学》上篇学习笔记

参考教材《方剂学》第四版主编李冀、连建伟

第四章方剂的剂型

一、液体剂型

1、汤剂

个性化调整、吸收快、药效迅速

制备不便、口感欠佳、携带贮存受限

2、酒剂

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助长药力(用于祛风通络、补益剂),外用祛风活血、止痛消肿

个体局限性

3、酊剂

中草药浓度20%、有毒药物10%,

有效成分高、用量少、作用快、不易腐败

4、露剂

一般作为清凉解暑剂

5、糖浆剂

味甜、量小、服用方便、吸收较快

适合儿童服用

6、口服液

剂量少、吸收快、服用方便、口感适宜

7、注射液

(针剂)

溶液、悬浊液、液体

二、固体剂型

1、散剂

细粉冲服、吞服:七厘散

粗末、煮散:银翘散

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和携带

外用作外敷、掺撒创面、或患病部位

李杲:散者散也,去急病用。

2、丸剂

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

李杲: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

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

用于芳香类、毒性较大的药物,如安宫牛黄丸、三物备急丸蜜丸:补益、水丸:起效快、糊丸:减轻剧毒药的不良反应和肠胃刺激、浓缩丸:体积小、成分高

3、茶剂

4、条剂、线剂

药液浸煮、或直接加药粉,腐蚀用,

5、锭剂

内服研末调服、磨汁服

6、片剂

用量准确、体积小、异味少

包肠溶衣

7、冲剂

8、栓剂

腔道用药

9、胶囊剂

口服或腔道用药

三、半固体剂型

1、煎膏: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润补益的作用

2、软膏:持久发挥疗效,适用于外科疮疡疖肿、烧烫伤

3、硬膏:(膏药、薄贴)

制作时加入黄丹(PbO)等冷却,使用时加热软化

四、刷题笔记

1、原书中要求不是煮散剂的是参苓白术散

银翘散、参苓白术散、泻白散、败毒散、逍遥散

2、五苓散原书所用剂型为口服散剂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历代不一。有以病证分类,有以组成分类,有以脏腑分类,有以治法分类。这些分类,各有取义,但以治法分类较为科学。而且实用。 一、按病证分类 按病证分类方剂的文献首推《五十二病方》。该书记载了52类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目,医方共283首。汉代《伤寒杂病论》、唐代《外台秘要》、宋代《太平圣惠方》、清代《张氏医通》等。都是按病证分类方剂的代表作。这种分类,便于临床以病索方。二、按组成分类 这种分类最早来于《黄帝内经》。它是按“组成”药物指多寡、用量之轻重、病势之缓急、病体指强弱作为分类依据,将方剂分为大、小、缓、急、奇、偶、重七类。“七方”分类由于没有很大的实质性意义,现已不用。 三、按治法分类 这种分类始于北齐徐之才《药材》。该书原始对中药进行分类的。他根据中药的功用,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到了清朝,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分类方法,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利湿、消导等22剂。这种按治法(或功效)分类的办法,概念比较明确,并能概括众多方剂的功效,切合临床与教学的实际需要。 目前,最常用的方剂分类法,一是按治法(或功效)分类,其次是按疾病分类。 剂型 所谓“剂型”,是指药物经加工而制成的形态。如汤剂、片剂、丸剂等。 现将常用剂型的制作方法及其主要特点简介如下。 1.汤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适量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滓取 汁制成的液体剂型。主要内服、含漱、外洗、熏蒸之用。 优点是吸收快,能较快地发挥药效。其次是制作容易,不需特殊设备。而最大的优点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最能显示中医治病的灵活性,因此,疗效比较理想,病家所采用。汤剂的不足之处是药材用量大,同时非水溶性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挥发性成份易挥发散失。此外,汤剂还不适于大规模生产,不便于携带。 2.散剂:是将物粉碎、过筛、制成粉状的一种剂型。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类。内服散热一般是研成细末,以水冲服,如人参蛤蚧散、十灰散等。亦有制成粗末,以水煮取汁内服的,称为“煮散”,如银翘散、凉膈散等。外用散剂一般作为外敷、外洗之用,如金黄散、双柏散等。亦有作为喷鼻、吹喉之用,如通关散、冰硼散等。散剂的优点是制作简便,可以大规模生产,节省药材,便于携带,内服吸收亦较快。散剂的不足之处是难于随证加减。 3.丸剂:将药材研成细末(或将药材的提取物)与辅料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丸剂的优缺点与散剂相似。丸剂与汤剂比较,吸收较慢,但药效持久,适于慢性、虚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归脾丸、左归丸等。但也有一些丸剂因含有芳香走药物(如麝香、冰片),如安宫牛黄丸、赤台香丸等,其药效则甚快捷,适于病情危急,急需见效的病证。此外,丸剂尚可再包裹糖衣,使之有良好口感而易于吞服;如需在肠遭被吸收,又可包肠溶衣,使之进入肠道再崩解。常用丸剂种类有蜜丸、水泛丸、糊丸、浓缩丸等。 4.片剂:将药材研成细末(或用药材的提取物),与辅料压制而成的片状固体剂型。如

方剂歌诀完整版

方剂歌诀完整版解表剂 辛温解表 :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 小小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麻黄芍药同。 辛凉解表 :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止法良。扶正解表 :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泻下剂 寒下 :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峻下热结此方良。 ; 大陷胸汤治结胸,甘遂硝黄三味用:心下硬满不可近,泻热逐水建奇功。温下 ; 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偏痛方,冷积内停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 温脾附子及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攻下冷积振脾阳。 : 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卒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润下剂 :

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便结体虚难下夺,寓通于补法堪宗。逐水剂 : 十枣逐水效堪夸,甘遂大戟与芫花;悬饮潴留胸胁痛,大腹肿满用亦佳。 舟车丸: 舟车黑丑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表皮陈皮轻粉入,逐水消肿力量强。 : 疏凿饮子泻水方,木通泽泻与槟榔,羌艽苓腹椒商陆,赤豆姜皮退肿良。攻补兼施 新加汤; 新加黄龙用海参,玄麦生地硝黄呈,参归姜草扶正气,攻补兼施法可尊。 : 增液承气玄地冬,更加硝黄力量雄,热结阴亏肠燥结,滋阴泻下法可宗。和解剂 和解少阳 ;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蒿苓清胆汤: 蒿苓清胆枳竹茹,苓夏陈皮碧玉须,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柴胡达原饮: 柴胡达原槟朴果,更加苓草枳壳和,青皮桔梗荷叶柄,豁痰胸宽截疟疴。调和肝脾 :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健脾功最奇,调经再把丹栀入。 :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又实脾。调和肠胃 ; 半夏泻心配连芩:千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清热剂 清气分热 :

方剂比赛试题选

精心整理 单选题: 1 现存最古老方书p3A 五十二病方B 养生方C 普济方D 广济方A 2 方书之祖是p4A 伤寒杂病论B 黄帝内经C 难经D 肘后备急方A 3 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方剂大全是p7A 普济方B 医方考C 广济方D 五十二病方A 4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心下痞硬,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数有力选用p79A 5 D 6 脾胃虚B 7 8 痛泻 9 D 10 D 11 D 12 D 13 吴茱萸汤和理中丸两方组成中均含有p140A 吴茱萸B 人参C 干姜D 白术B 14 吴茱萸汤的功用是p140A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B 温中祛寒,益气健脾C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D 温中补虚,散寒止痛C 15 当归补血汤原方中当归和黄芪的配伍用量比试p163A2:1B1:2C1:5D5:1C 多选题: 1、方剂配伍的目的是A 增强药力B 控制多种功能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C 扩大治疗范围D 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ABCD

2、方剂剂型中丸剂比汤剂相比优势在于A吸收较慢B药效持久C节省药材D便于服用和携带ABCD 3、方剂学研究及阐述的内容包括:ABC A.治法 B.方剂中药物的配伍规律 C.方剂的临床运用 D.药物的性能 E.剂型的制作 4、方剂组成的目的是:ABDE A.增强原药效 B.制约烈毒性 C.随证加减 D.综合多药效 E. 5 A. D. E. 6 A. 7 A. C. E. 8 A. D. 9 A. 10 A.补中益气汤 B.玉屏风散 C.小建中汤 D.桂枝汤 E.当归补血汤 11、温病“凉开三宝”指:ABC A.安宫牛黄丸 B.紫雪 C.至宝丹 D.清胃散 E.白虎汤 12、归脾汤中配伍人参、黄芪等补气药的意义有:BCD A.益气升阳 B.益气生血 C.益气健脾 D.益气摄血 E.益气行血 13、在柴葛解肌汤中为臣药的是A羌活B白芷C黄芩D石膏ABCD 14、十枣汤中的大枣为佐其目的为A缓和诸药毒性B益气护胃C培土制水,邪正兼顾D减少药后

中内方剂歌诀(七年制版)

目录: 感冒 (4) 咳嗽 (4) 哮病 (6) 喘病 (7) 肺痨 (8) 肺胀 (9) 心悸 (10) 胸痹 (11) 不寐 (12) 痫病 (13) 痴呆 (14) 厥证 (14) 胃痛 (15) 痞满 (16) 呕吐 (18) 腹痛 (19) 泄泻 (19) 痢疾 (20) 便秘 (21) 胁痛 (23) 黄疸 (23) 积聚 (25) 鼓胀 (25) 头痛 (26) 眩晕 (27) 中风 (27) 水肿 (29) 淋证 (30) 癃闭 (31)

阳痿* (32) 郁证* (32) 血证 (32) 痰饮 (35) 消渴 (36) 自汗盗汗 (36) 伤发热 (37) 虚劳 (37) 癌病* (38) 痹证 (40) 痉证* (41) 痿证* (42) 腰痛 (43) 【附录】 中医外科学(仅部分容) 方剂学歌诀(七年版) 注:*符篇章不属于课要求! 方剂学容方便于大家对照! 其余方歌如需再自行修改!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荆防达表汤 荆防败毒散(人参败毒散去人参加荆芥防风) 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荆防败毒散 荆防败毒羌独柴,枳桔前苓芎草协,薄荷少许三片,益气解表散湿邪。 荆防达表汤

荆防达表芷苓,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加连翘,竹叶山栀薄荷草,疏风解表清肺热,咽痛咳嗽服之效。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表里双解汤 新加香薷饮(辛温辛凉并用) 香薷饮用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表里双解汤 大黄黄芩用酒炒,薄桑银荆加石膏,赤芍再请牡丹皮,表里双解功劳高。 4.气虚感冒证——参饮 方歌一 益气解表参饮,枳桔前香二。 方歌二 参饮用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木香甘桔茯,气虚感寒最相宜。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白薇、薄荷、大枣、甘草、豆豉、葱白)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谓。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研。宣肺疏风止咳痰,汤调服不必煎。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杏散 桑杏汤(温燥) 桑杏杀身,智斗贝利(桑杏沙参,栀子、豆豉、浙贝母、梨皮)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杏散(凉燥)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肛肠科常用中药方剂100首

1.败毒散: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2.防风通圣散: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 栀子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通里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无汗,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舌干,咽喉不利,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证。 3.葛根芩连汤: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功效:解表清里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4.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晄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5.参苓白术散: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山药甘草大枣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夹湿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6.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人参当归甘草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3、气虚发热症。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7.香砂六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生姜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 功效: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8.黄芪汤:组成:黄芪陈皮麻仁蜂蜜 功效:润肠益气通便 主治: 9.健脾益气汤:组成:党参炒白术炒谷芽炒山楂炙黄芪炙升麻 炙甘草 功效:功能健脾益气,升举固涩。 主治: 10.四物汤: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11.四物消风汤:组成:生地当归荆芥防风赤勺川芎白藓皮蝉蜕薄荷独活柴胡红枣 功效:养血祛风

中内方剂歌诀全

中内方歌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感冒1. 荆防达表汤? 荆防败毒散? 荆防败毒羌独柴,枳桔前苓芎草协,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散湿邪。? 荆防二活草茯,柴枳桔芎前胡。? 2. 银翘散:银翘荆薄竹叶,芦根蒡豉草桔。? 3. 葱豉桔梗汤? 4.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陈皮,半夏? 5. 新加香薷饮: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齐熬。署湿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6. 参苏饮:益气解表参苏饮,二陈汤入木枳斟。前胡桔梗姜枣配,尚须加入干葛根。? 7. 参苏枣前葛姜,枳桔二陈木香。? 8.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葱豉薇,薄荷桔梗草枣随。滋阴清热且发汗,阴虚风热此能为。?

9. 加减葳蕤薇草,葱豉薄荷桔枣。? 第二节咳嗽? (一)外伤咳嗽? 10. 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殊高。? 11. 止嗽散:止嗽荆陈苑,桔草部百前。? 12. 桑菊饮:桑菊翘薄,杏芦桔甘。? 13. 桑杏汤: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豉栀与梨皮。? (二)内伤咳嗽? 14. 二陈平胃散:二陈平胃苍朴缀。? 15. 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汤,苏芥莱菔方。? 16. 清金化痰汤:? 17. 清金化痰栀子芩,知丹贝母瓜蒌仁,桔梗桑白麦陈配,茯苓甘草共合斟。? 18. 黛蛤散:黛蛤青黛蛤壳配,清肝化痰功效倍。? 19. 加减泻白散:加减泻白青陈皮,母芩甘桔骨粳米。? 20. 泻白散: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

21. 沙参麦汤:沙参麦冬桑叶草,玉竹花粉扁豆好。? 第三节哮病? (一)发作期? 22. 射干麻黄汤:射干有黄枣紫菀,夏姜细辛五味款。? 23.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细麻桂,夏姜芍药草五味。? 24. 定喘汤:定喘三幼桑白皮,半款苏芩白果宜。? 25. 越婢加半夏汤=麻杏石甘汤去杏加姜枣。? 26. 越婢加半夏汤:越婢汤加夏草姜枣,半夏麻黄配石膏。? 27. 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汤细麻桂,夏姜芍药草五味+石膏。? 28. 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石膏半,杏仁五味细辛干。? 29. 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汤,苏芥莱菔方。? 30. 平喘固本汤:验方? 31. 回阳急救汤:回阳救急汤桂,四逆六君麝味。? 32. 生脉饮:生脉对,参麦味。? 33.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陈皮,半夏?

方剂学试题集2

方剂学试题集 上篇(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史 A型题 1: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五十二病方》 D.《药对》 E.《集验方》 2:被誉为“方书之祖”的医著是: A.《黄帝内经》 B.《五十二病方》 C.《备急千金药方》 D.《伤寒杂病论》 E.《伤寒明理论》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A.《济生方》B.《圣济总录》 C.《普济方》 D.《xxxx和剂局方》 E.《妇人大全良方》 4:我国现存古医籍中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是:A.《伤寒杂病论》B.《医方集解》 C.《医方考》 D.《古今名医方论》 E.《普济方》

5: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是:A.《伤寒明理论*药方论》B.《古今名医方论》C.《医方考》D.《xx论方》 E.《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B型题 A.《五十二病方》 B.《小品方》 C.《集验方》 D.《伤寒杂病论》 E.《黄帝内经》 1: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 2:最早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医书是: 3: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书是: A.《太平圣惠方》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备急千金药方》 D.《千金翼方》 E.《普济方》 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方是:5:我国现存古医籍中载方最多的方书是: A.《医方集解》 B.《医方考》 C.《xx论方》 D.《普济方》 E.《古今名医方论》 6:金元四大家之一xx所著的医书是: 7:明代朱橚编纂载方61739首的医书是:

8:清代xx崑所著的医书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D.《医方考》 E.《金匮方论衍义》 9:最早提出君药概念的医书是: 10:最早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是: 11:开后世之论之先河的医书是: D型题 集唐以前医药文献,并结合个人经验,编撰而成的方书是:A.《xx圣xx》B.《备急千金要方》 C.《肘后备急方》 D.《千金翼方》 E.《普济方》 X型题 有关《普济方》的正确描述有: A.现存古医籍中最大的方书 B.成书于清代 C.成书于元代 D.成书于明代 E.载方200首 F.载方61739首 G.载方16834首H.作者为xx橚 I.作者为xxJ.作者为严用和 K.现存最早的方书 第二章:

方剂歌诀主治版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4.5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5.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5.5 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二.辛凉解表 6.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9.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9.5升麻葛根汤 局方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三.扶正解表 10.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10.1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0.2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代表方, 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10.3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四.寒下 11.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12.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 泻热破淤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 12.5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五.温下 13.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 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13.5 三物备急丸 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六.润下 14.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 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15.济川煎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齐, 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七.逐水 16.十枣汤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 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16.5 舟车丸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青皮橘皮清粉入,泻水消胀力量强. 八.攻补兼施 17.黄龙汤 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 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 17.5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玄地冬,硝黄加入五味共,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 九.和解少阳 18.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19.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19.5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20.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 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第五章 剂型

第五章剂型 方剂组成以后,还要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称为剂型。方剂的剂型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宝贵的实践经验。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汤、丸、散、膏、酒、丹等剂型,历代医家又有很多发展,明代《本草纲目》所载剂型已有40余种。建国以来,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又研制了许多新的剂型,如片剂、冲剂、注射剂等。现将常用剂型的主要特点及制备方法简要介绍如下:1.汤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主要供内服,如麻黄汤、小承气汤等。外用的多作洗浴、熏蒸及含漱。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患者或各具体病变阶段的特殊性,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如李东垣所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汤剂的不足之处是服用量大,某些药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不适于大生产,亦不便于携带。 2.散剂散剂是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类。内服散剂一般是研成细粉,以温开水冲服,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如七厘散;亦有制成粗末,以水煎取汁服者,称为煮散,如银翘散。散剂的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

于服用及携带。李东垣说:“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外用散剂一般作为外敷,掺散疮面或患病部位,如金黄散、生肌散;亦有作点眼、吹喉等用,如八宝眼药、冰硼散等。应研成极细粉末,以防刺激创面。 3.丸剂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丸剂与汤剂相比,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李东垣说:“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等。但也有丸剂药性比较峻猛,多为芳香类药物与剧毒药物,不宜作汤剂煎服,如安宫牛黄丸、舟车丸等。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 (1)蜜丸蜜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炼制的蜂蜜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分为大蜜丸和小蜜丸两种。蜜丸性质柔润,作用缓和持久,并有补益和矫味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 (2)水丸俗称水泛丸,是将药物细粉用水(冷开水或蒸馏水)或酒、醋、蜜水、药汁等为粘合剂制成的小丸。水丸较蜜丸崩解、溶散得快,吸收、起效快,易于吞服,适用于多种疾病,如银翘解毒丸、保和丸、左金丸、越鞠丸等。 (3)糊丸糊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米糊、面糊、曲糊等为粘合剂制成的小丸。糊丸粘合力强,质地坚硬,崩解、溶散迟缓,内服可延长药效,减轻剧毒药的不良反应和对胃肠的刺激,如舟车丸、黑锡丹等。 (4)浓缩丸浓缩丸是将药物或方中部分药物煎汁浓缩成膏,再与其他药物细粉混合干燥、粉碎,用水或蜂蜜或药汁制成丸剂。因其体积小,有效成分高,服用剂量小,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中药与方剂试题库剖析

中药与方剂试题库 周四班级适用题库: 单项选择题: 总论 1.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是( ) (A)《五十二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2.《神农本草经》载药( ) (A)365种 (B)844种 (C)1892种 (D)921种 3. 中国最早的一部药典是( )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4 .《新修本草》载药( ) (A)126种 (B)365种 (C)12807种 (D)844种 5.《本草纲目》载药( ) (A)240种 (B)365种 (C)921种 (D)1892种 6.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是( ) (A)《难经》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 7. 被后人尊为“方书之祖”的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太平圣惠方》 8.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 ) (A)君药 (B)臣药 (C)佐药 (D)使药 9.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10. 大黄配芒硝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 11. 黄芩配大黄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 12. 人参配莱菔子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 13.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 ) (A)《神农本草经》 (B)《神农本草经集注》 (C)《雷公炮炙论》 (D)《本草纲目》 14. 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是( ) (A)辛味 (B)甘味 (C)苦味 (D)咸味 15. 具有软坚散结作用的是( ) (A)辛味 (B)酸味 (C)苦味 (D)咸味 16. 具有渗湿利水作用的是( ) (A)辛味 (B)涩味 (C)淡味 (D)咸味 17. 下列哪一组不属十九畏的内容( ) (A)官桂畏石脂 (B)水银畏砒霜 (C)芫花畏甘草 (D)丁香畏郁金 18. 除下列哪一项外,均为十八反的内容( ) (A)乌头反白蔹 (B)海藻反甘草 (C)甘草反甘遂 (D)人参反五灵脂 19. 宜文火久煎的药应除以下外哪一类( ) (A)解表药 (B)补益药 (C)贝壳类药 (D)矿物类药 20. 反映药物对机体脏腑选择性作用的性能是( ) (A)四气 (B)五味 (C)毒性 (D)归经

方剂歌诀

方剂歌诀 1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4.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5.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6.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枯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7.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1.2辛凉解表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4.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枯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5.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1.3扶正解表 1.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2.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3.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4.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2泻下剂 2.1寒下 1.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2.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泻热破瘀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3.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2.2温下 1.大黄附子汤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2.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2.3润下 1.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2.济川煎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2.4逐水 十枣汤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2.5攻补兼施 黄龙汤 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

(完整版)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I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I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 〈〈五十二病方》 2、 〈〈黄帝内经》 二、 汉代 〈〈伤寒杂病论》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 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廉) 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 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 〈〈外台秘要》王焘 五、 宋代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 2、 《小儿药证直诀》 六、 金元时期 1、 《伤寒明理论》 2、 金元四大家 ① 刘完素:字守真 788首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金?成无己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 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倡导“相火论” 七、 明代 1、 〈〈普济方》朱棣 2、 〈〈医方考》吴昆 八、 清代 1、 〈〈医方集解》汪昂 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② 吴鞠通(瑭) ③ 薛雪(生白) ④ 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I 方剂与病证 I 方剂与治法 一、 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载方61739首 如:知柏地黄丸 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著有〈〈温病条辨》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创“三焦”辨证 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 (与方剂)关系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 、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 “八法” 一一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

中药方剂汇总

中药方剂汇总 四方剂学 P89-105为方剂表格字体缩小些后打印了用 方剂分类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着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中医内科方剂歌诀-2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荆防达表汤 荆防败毒散 就是人参败毒散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薄荷少许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荆防败毒羌独柴,枳桔前苓芎草协,薄荷少许三片,益气解表散湿邪。 荆防达表汤 荆防达表芷苓,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加连翘,竹叶山栀薄荷草,疏风解表清肺热,咽痛咳嗽服之效。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表里双解汤 新加香薷饮(辛温辛凉并用) 香薷饮用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表里双解汤 大黄黄芩用酒炒,薄桑银荆加石膏,赤芍再请牡丹皮,表里双解功劳高。 4.气虚感冒证——参饮 参饮用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木香甘桔茯,气虚感寒最相宜。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白薇、薄荷、大枣、甘草、豆豉、葱白)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谓。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研。宣肺疏风止咳痰,汤调服不必煎。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杏散 桑杏汤(温燥) 桑杏杀身,智斗贝利(桑杏沙参,栀子、豆豉、浙贝母、梨皮)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杏散(凉燥) 杏二三,更值钱(二:二汤;三:、草、枣;桔梗、枳实、前胡) 杏散夏前,枳桔苓草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二)伤咳嗽 4.痰湿蕴肺证——二汤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二平胃散=二+平胃散 二汤用半夏,苓草梅一并存;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平胃散 苍术皮老厚(苍术、皮、甘草、厚朴) 平胃散用朴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来借书)莱芥 5.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东垣。“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八法”——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

中药与方剂习题集及答案

中药与方剂学》习题集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填空题 1.东汉____ 著《 _________ 》,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全书共收载方 剂 ___ 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 2.南北朝时期,____ 著《_______ 》,将药物按功效归类成宣、通、补、泄、轻、重、 滑、涩、燥、湿十种,其后引伸为“十剂” 。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专书是《黄帝内经》 B.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C.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D.《圣济总录》广搜博采,载方 61739 首,是明以前方书的总集 E.《太平圣惠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本 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 ( ) A.《太平圣惠方》 B. 《普济方》 C. 《圣济总录》 D. 《外台秘要》 E. 《五十二病方》 三、简答题举出五部方论方面的著作,指明其成书朝代、作者。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填空题 ____是组方的依据,方___的体现, 2. 温法主要可以分为____ _、_____、__ __ _三种。 3. 清代___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 ,他 在《____》中 说: “论治病之方 又以 ___八法尽之。 二、单项选择题 1. 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 ( ) A. 汪昂 B. 程钟龄 C. 罗美 D. 吴鞠通 E. 王孟英 2. 提出中医“八法”的医书是 ( ) A. 《医学心悟》 B. 《医方考》 C. 《医方集 解》 D. 《古今名医方论》 E. 《医林改错》 第三章方剂与治法 一、填空题 1.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 ?药方论》中说:“制方之用,_、__、__、七方是也。” 2.《本草纲目·序列》中说:“徐之才曰,药有__、____、__、__、__十种。”

经方的各种中成药

经方的各种中成药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经方的各种中成药 中成药有服用方便、易于携带、节省药材、口感易于接受等诸多优点,了解其组方、来源及功用是正确使用中成药的保障,更是灵活、扩展使用的前提。目前中成药组方来源有古方、验方、科研组方等几种情况。经方是方剂之祖,配伍精当,有诸多源于经方的中成药可供临床选用。其中有的是原方原量,有的原方化裁,本文据其成分、药名与原方的关系,将源于经方的中成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忠实于原方成分和比例,原方原名,其功用、主治一目了然。如桂枝颗粒(桂枝汤)、葛根汤颗粒(片)(葛根汤)、小青龙颗粒(小青龙汤)、五苓胶囊(片)(五苓散)、茵陈五苓丸(茵陈五苓散)、麻仁丸(胶囊)(麻子仁丸)、小柴胡丸(颗粒、胶囊、片)、桂枝茯苓丸(胶囊、片)、理中丸、葛根芩连丸(颗粒、胶囊、片、口服液)、炙甘草合剂、小建中颗粒(胶囊、片)、黄芪建中丸、大黄虫丸、鳖甲煎丸、薯蓣丸等。二是忠实于原方成分和比例,但方名有变,如果了解了其组方渊源,功效和主治则豁然明了。麻杏止咳片是麻杏石甘汤原方,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咳嗽气急,口渴,鼻煽,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桂芍镇痫片是柴胡桂枝汤原方,功能和营卫,清肝胆,用于治疗各种发作类型的癫痫。寒喘丸即射干麻黄汤,止咳定喘,发散风寒。用于咳嗽痰盛,哮喘不止,咽喉不利,夜卧不宁。黄芪健胃膏即黄芪建中汤,补气温中,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腹痛拘急,心悸自汗,并用于胃、十二脂溃疡,胃肠功能紊乱。一清胶囊和三黄片是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原方,清热解毒,泻火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