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扬州市梅岭小学王叶萱
内容提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宝贵的人才。
由上所知,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
而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教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即在创作中的理解、想象、联想、推理、评价等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训练的契机,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个性发展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的教育。
其中,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教育活动的核心。
创新思维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兼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对大脑已有的感性知识和潜在的各类知识单元进行重新组合,脱颖、升华,因而表现出独创性的思维。
小学美术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含有大量创新思维培养因素,能潜移默化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因素,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渗透创新思维的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一、保护学生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
”
创新思维能力是人们生来就具备的,即使少年儿童也不例外,只不过水平不同而已。
然而轻松、好奇、活跃的心理状态则是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因而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要极力保护小学生显露出的创新意识。
1、维护好奇,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产生诧异,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求知欲又称认知兴趣,它是好奇心的升华,是人渴望获取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去观察世界,进行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力。
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对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和迷恋,不会感到学习和创新是一种负担,而会在活动中获得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情感满足。
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
如四年级《染纸》一课,老师演示导入:随意的将纸揉成团,并任意在放有各色的盆中浸染,当老师展开染纸时,学生惊奇地发现,白纸上出现了色彩斑斓的花纹,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心激活了。
当学生知道染纸的原理后,老师再设问,能不能染出有规则的花纹时,学生就自觉地进入了探究性的学习状态中。
好奇心不仅使学生在课上拓展了创新思维,而且也使他们体验到了创新活动的愉悦。
2、不拘一格,启迪创新。
所谓不拘一格,就是教师从保护学生创新热情出发,不拘泥于自己的见解,不拘泥于教材,勇于肯定学生哪怕带有点滴创新思维的见解。
如故事画《龟兔赛跑》这课,请同学们就其中的一个情节,画一幅画,许多同学画出了小草、兔子,而有一位同学却画了一片蓝蓝的大海,老师问:“你画的《龟兔赛跑》,不画草地,为什么画了一片海水呢?”这位同学充满自信地对老师说:“陆地上乌龟跑不快,可在水中,它游的可快了,让它和小兔子在海洋
中比。
”虽然画面不合情理,但学生开动了脑筋,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老师在肯定了他的创新思维后,引导他用图画的形式创编出一个《新龟兔赛跑》的故事,使这位学生赢得了同学们的好评。
3、宽松民主,自由和谐。
自由的学习气氛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创造需要勇气,在课堂教育中,要增强学生大胆创新的勇气,必须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创造环境,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手,使学生具有心灵的自由度。
宽松的学习环境与民主氛围的形成,要求教师要具有诚挚的态度与爱心,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心态,要避免认知强加,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说“不”,宽容学生的错误,使学生觉得师生是朋友、伙伴关系。
课堂的民主性不仅仅体现在师生情感关系的和谐上,而且还应体现在对教与学矛盾的处理中。
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要关注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以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发展。
比如,在《太阳、月亮你们好》这一课的学习活动中,一位教师以富有趣味的教学设计,引发了学生对太阳月亮的奇思妙想,当一个同学展示了一幅黑太阳时,遭到了其他同学的批评,于是课堂上展开了争论,争论使课堂变得异常热闹,这时老师让这位同学说说理由,说出为什么?这位画黑太阳的同学认真地说:我们人类不停地砍伐树木、建工厂、烧秸杆,浓烟滚滚,天空一片灰色,太阳还不会变黑吗?……这位同学的回答说服了大家并得到了老师的称赞。
其实太阳的色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同学能以不同的思维方式,以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去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从小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这本身就体现着一种值得赞赏的创新勇气。
二、触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虽然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但是它更有赖于后天的维护和培养。
创新本身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以为采用以下方法可以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利用“原型“触发。
“原型”也就是指头脑中原有事物的表象。
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常常依赖于“原型”,如:《鞋的联想》一课就是以“原型”让学生开阔视野,并激活其思维。
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外形,再用布袋包住鞋,看看外形象什么,让学生从鞋子的基本形状开始联想,然后,出示各种不同形的鞋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联想,最后,让他们把鞋进行夸张、变形、组合,从而层次分明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自主地创造出更加复杂的新形象,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2、鉴赏评价触发。
在鉴赏和评价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年级《动物朋友》一课,教师在评析过程中有意将一些画得不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在充分肯定这些画的可取之处以后,再让学生指出不足之处。
有的同学说动物画的太小了,画面构图偏了,有的同学说小动物的形态缺少美感,还有的同学说小动物们所处的环境太凄凉了。
于是,教师再让学生在这些不完美的画上做些添画、改画的练习。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又一次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触发。
3、创设情境触发。
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合学生的生动情境,使学生入境会意,触景生情,进而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五年级《英俊的脚》一课,它主要让学生画出不同小动物的脚,于是教师通过视觉、听觉的特点做了以下情境设计。
听——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班德瑞轻音乐”《大森林》,想像自己进入了大森林,听到了许多动物的叫声、脚步声,接着,再播放单个动物如“塔塔塔”的马蹄声,“沙沙沙”
羊在草地上行走的声音,。
让学生睁开眼,猜猜听出了什么声音。
视——通过录象展现非洲大草原上猎豹追食羚羊,大象群体迁移,松鼠持棒果子的景象,再请学生描述它们脚的特征。
摹拟——最后,请同学们模仿一下你喜欢的动物姿态和走路的样子。
通过以上情境设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给学生以美的启迪与享受,同时学生的独创性思维也在这愉悦和谐的情境中各到了发展。
三、渗透创新方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
”事物错综复杂,信息处理的方法因事而异,但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掌握了规律,就能迅速而准确地处理信息,以不变应万变。
因此在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指点学生创造性处理知识信息的一般方法。
1、比较法。
比较法是一切分析理解事物的基础。
对于美术来说,运用比较法能开拓思路,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如五年级《点、线、面》这课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去区别、辨别什么是点,线,面,教师运用了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比如以面积来区别,发现点是相对面的大小,线是无数点的延伸,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分别以单独的点、线、面,画出冷、热、闷、湿、痛、麻的感觉,以点的轻重大小、线的松弛强劲、面的规整和怪异,创造出一幅有趣的画面。
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让学生理解了点、线、面的知识,并学会了运用。
2、联想法。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创造离不开想象,通过联想可以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平时,无意中发现弄脏的手会在物体上留下手印,那么不同的手印和不同角度的手印,也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会想出许多物体。
一年级《手印、指印变变变》一课,就让学生产生了很多的联想——树叶,小动物,人物,风景等等,再通过添画,写上文字,就是一段段生动有趣的故事。
在《形的联想》一课中,教师在一布袋中装了各种几何形体,请同学上来将手伸进布袋去摸并告诉大家摸到的是什么?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将几何形体与生活相联系,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创造性思维逐渐打开。
3、组合法。
对于一些零散的形象,可引导学生进行巧妙的结合,以促其构成新奇的造型。
二年级的《单形拼图》一课的教学,一开始,老师先出示了一个个几何形:三角形,半圆形,正方形等等,然后问学生:这些图形象生活中的什么东西呢?于是学生开始回忆并联想,根据这些外形,描述出小山、夕阳、电扇、方巾等物体。
接着教师把两个正方形叠起来问:“象什么?”学生们思维顿时活跃了,有的说象大楼;有的说横排起来象汽车。
当三个正方形对角斜排时,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楼梯。
通过不同形体的组合,可让学生创造出更多的物体。
4、试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尝试,从中悟出方法,进行创新。
曾听过《扎染》一课,教师试验导入,学生惊奇地发现老师用绳捆扎汗衫后,居然能染出奇特的花纹,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继而迫不及待地进行尝试,最后,悟出了捆扎的作用是防染,这样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利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布扎染出了“米”字形、“折扇‘形、”放射“形花纹。
因此试验法的运用,在美术活动课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才能,犹如小荷才露尖尖角,还未达到成熟的阶段,然而,只要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创新思维的因素,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恰当的方法,学生创新思维潜力一定会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美术教学实施指南》——辜敏杨春生
《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陈卫和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周小山《走进新课程》——朱慕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