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安医家吴崑的针灸学术思想
摘要:吴昆为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著名医学家。

曾以经注释《素问》一书,为后世医家所赞许。

然而这位阐发《内经》理论之大师在针灸学术方面也有许多独到见解,本文将从九针应用、针刺得气、针治原则、针药并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吴崑针灸学术创新
吴崑(1552~1620 年),字山甫,号鹤皋山人,安徽歙县人,明代著名医家。

吴崑出身世医之家,自幼聪明好学,从师余午亭学医。

吴崑先后在安徽宣城、和县等地悬壶[1],“所至声名籍籍,活人无论数计”,成为精审脉法,通晓针灸方药的一代宗师。

其著作有《医方考》、《脉语》、《素问吴注》、《针方六集》等。

现主要根据其著作,对吴崑的针灸学术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1 论吴崑对《内经》针灸学说的发挥
1·1 对九针应用的发挥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对古代九针,作出了梗概性的记载[2]。

后世注家或沿袭照录;或叙述过繁,不明其要。

如《圣济总录》的九针论说:“一日锐针法,谓五脏之应天者肺也,肺与皮毛,取法于布针,去末半寸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以治热在头身也,经曰: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鑱针。

”后代的马莳,张志聪二位大师却较上注多出40余字,显得更繁。

吴氏在本书“遵经集”中之所注,从直观着眼就针之形态、结构日:“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从实践出发就其应用范围、主治病证曰:“令无深入而阳气出,主热在头身”。

乃全文之注。

阅之,径渭分明,一目了然.其余各针,咸当如此[3]。

1·2 对针灸方法的发挥
吴昆在《内经》静志候气、因时因人、调治阴阳和补泻寒热的针刺大法理论指导下,加以充实发挥,提出候气、见气、取气、置气、定气、还随补泻、母子补泻等一百四十八法。

首先他强调针刺必须候气,在《针方六集·尊经集》指出:
“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

病在阳分者,必候其气加在于阳分乃刺之;病在阴分者,必候其气加在阴分乃刺之。

”说明针刺应掌握病气在阴在阳的时机而进行针刺,这就是候气的关键。

为了达到候气的针刺目的,还必须掌握见气、取气和置气之方法。

见气是指“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

针入,见气尽,乃出针。

”取气是言“当补之时,从卫取气。

”置气是谓“当泻之时,以营置气。

”同时还应注意定气之法,即“乘车来的,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步行而来,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

2 论吴崑《针方六集》中的思想
2·1 针药一理综合运用
古之医家或重药轻针,或重针轻药,其间虽不乏针药并用之大师,但真正把其中的道理著于毫端且大倡的,当首推吴氏。

吴氏针药一理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卷四旁通集中[4]。

这一卷开宗明义即提出“针药二途,理无二致”。

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气味的厚薄、阴阳、人五脏之不同,比针刺的深浅、疾徐、进退、取五俞穴之异。

以针刺之八法比六经辨证,以窦汉卿比张仲景,虽略显牵强,却反映出吴氏深厚的医学知识功底和对针灸的推崇。

吴氏认为刘完素立通圣散一方,是深得《素问·刺热论》之旨,是“与五十九刺争美”,而以“丹溪之贤,尚仅录东垣的方药之论,尽弃其用针,叹世之知针者少”。

尤其可贵的是,吴崑并不盲目推崇针灸,而是对针药短长有客观的评价[5]。

他认为“针不难泻实,而难补虚,一遇厄赢,非饮之甘药不可。

是针之补,不如药之长”。

他提出“上工以神良自期,必两者通明而时出之,始为全技”,因而针药合用思想始终贯穿《针方六集》全书。

如“夫久患偏枯,虚寒证也。

是宜以甘药温补,然后施针,通其经脉,接续正气,病可使痊”。

[6]这恰恰体现了吴氏渊博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医疗技术。

在论及论症取穴时,亦时有用汤药作比喻,阐发。

这些方药与针灸在理论上与实践中的结合,对于今天的临床医师们仍有很大的意义。

2·2 八法主治,衷旧出新
关于八法主治症,吴氏不仅收录了窦汉卿《针经指南》之说,而且提出按经脉病候与八穴配合选用之法。

在卷四撰八法一~四中认为督脉、膀胧、阳跻、小肠受病,取后溪、申脉,带脉、胆、阳维、三焦受病,取临泣、外关,冲脉、脾、
胃、阴维受病,取公孙、内关;任脉、肺、阴跻、肾受病乡取列缺、照海。

虽受病经和取穴与窦氏之说相去不远,但各经脉的病候却与《灵枢·经脉篇》则大不同[7]。

这即体现了经旨,又为八法主治症开辟新径,使其与经络辩证紧密地结合起来。

3 五门主治
在《针方六集》卷二中,吴崑根据《内经》、《难经》的五输理论,将脏腑辨证与经络辩证有机结合,演绎成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五输主病,即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分别取五输穴的五门主治说[8]。

这里的“五门”,指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穴,因其流注气血,开合如门户而名。

其具体内容如下。

假令得弦脉,病人善洁(洁癖),面青,善怒,此胆病也。

若心下满当刺足窍阴(井),身热刺侠溪(荥),体重节痛刺足临泣(输),喘咳寒热刺阳辅(经),逆气而泄刺阳陵泉(合),又总取丘墟(原)。

假令得弦脉,病人淋溲难,转筋,四肢满闭,脐左有动气,此肝病也。

若心下满当刺大敦(井),身热刺行间(荥),体重节痛刺太冲(输),喘咳寒热刺中封(经),逆气而泄刺曲泉(合)。

以下各脏腑经脉,首先根据脉症辩证,然后按《难经·六十八难》五输主病依次取井、荥、输、经、合五穴,阳经又总取原穴。

[9]
对五门主治的原理,吴崑还根据五行学说进行了阐发[10]。

他说:“以上五门主治,古针方也。

盖以阳井金,阴井木,所以主治心下满者,金病则贲郁,木病则不得条达,故令心下满也。

阳荥水,阴荥火,水病则阴亏,火病则益炽,故令身热。

阳俞木,阴俞土,木主筋,筋根于节,土主肉,肉附于体,故令体重节痛。

阳经火,阴经金,火乘于金则病喘咳,金火相战,金胜则寒,火胜则热,故主喘嗽寒热。

阳合土,阴合水,水败则火失其制,而作气逆;土败则水失其防,而作洞泄,故主气逆而泄。

此五门主治之义也。


4 总结
吴崑不仅是研究内经的大家,同时对于针灸很有自己的见解。

他博采众家之精华,各有侧重,但又不同于前人之旧见,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抒己之见。

讲求锐意创新,在针灸学术上独有创见。

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临床体会,总结
出许多有利于临床医家解决问题的理论。

主张针灸药并用,是我国历史上提倡综合治疗的医家之一,总之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乐匋.新安医籍考[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
[2]顼祺.论吴昆对《内经》针灸学说的发挥[J].山西中医学报,1996,12(5):1-2.
[3]袁宜勤,王泽涛.吴崑的针灸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6,12(4):30-31.
[4]俞昌德.明代名医吴崑的生平及针灸学上的贡献[J].福建中医学报,2008.
[5]徐江雁,高希言.论针方六集的学术价值[J].中国医药学
报,2001,16(2):44-45.
[6]赵琪珊.吴崑的医学成就[J].中医杂志,1992,3(31):44-46.
[7]徐江雁,高希言.论针方六集的学术价值[J].中国医药学
报,2001,16(2):44-45.
[8]吴毅明,胡兴旺.略论吴昆《针方六集》的学术特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9,18(15):31.
[9]刘炜宏.浅析吴昆《针方六集》[J].中医杂志,1988,1:37-38.
[10]胡玲,唐巍,吴子建,等.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贡献举隅[J].中医临床杂
志,2012,32(8):753-7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