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
吴崑《针方六集·开蒙集》中“五门针方”思路探析
吴崑《针方六集开蒙集》中“五门针方”思路探析佚名【摘要】《针方六集·开蒙集》将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形成了以五腧穴为主的“五门针方”针灸取穴体系.古代大多数医家多从注释的角度对其进行整理,而对针刺处方中蕴含的深层次中医思路涉及较少.本文归纳和分析明代医家吴崑在其医学著作《针方六集》中提出的“五门针方”,并从脉症合参、重视腹诊、蕴含八卦、首推五腧等方面分析其思路.笔者认为其取穴少而精、配伍精当,为五腧穴的临床运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应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25)005【总页数】2页(P655-656)【关键词】《针方六集》;吴崑;五门针方;探析【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1明代医家吴崑(1552年~1620年)字山甫,号鹤皋山人,新安歙县人,擅长针灸、方药治病,其著作医书甚多,其中《针方六集》集中体现了吴崑对针灸学术的主张,但由于此书刊刻少、流传不广,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1]。
《针方六集·开蒙集》曰:“五门者,十二经井荥俞(输)经合也。
”“脏腑之气由之开阖,若门户焉,故曰五门”[2]。
吴崑将脏腑经络辨证与五腧穴应用相结合,形成了“五门针方”[3]。
笔者将其《针方六集》浅读数遍加以研究,略有所获。
为挖掘其“五门针方”的学术之精华,使之推陈出新,笔者不揣浅陋略加钩辑简述如次。
1 继承《难经》,脉症合参《难经·六十八难》云:“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首次提出五腧穴的主治作用,但并未完整地提出具体腧穴配置方法。
而吴崑在继承《难经》的基础上,将脏腑经络辨证与五腧穴应用相结合,形成了“五门针方”。
并提出了脉症合参的诊治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法方穴辨证理论体系,为针灸临床运用五腧穴奠定了基础。
表1显示,《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强调诊脉的重要性。
吴崑《针方六集》针药结合学术思想探析
吴崑《针方六集》针药结合学术思想探析
孟丹;张永臣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7(033)010
【摘要】吴崑,明代著名医家,其针灸代表作《针方六集》记载的针药结合学术思想如下:针药理一,功无二致,强调针药的共通互补之处;辨证论治,施针遣药,强调医家应细审三因、四诊合参;针药互补,调和气血,主张针药相互配伍;针药勿过,待时有序,提倡针药并用应中病即止、有序进行;兼收并蓄,以人为本,认为医家应博采众长、批判继承.全书论述层次鲜明,言简意赅,不断推动着后世针药结合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的进步.
【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孟丹;张永臣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单秋华传承工作室,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单秋华传承工作室,山东济南2503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吴崑《针方六集·开蒙集》中“五门针方”思路探析 [J],
2.明代新安医家吴崐《针方六集》从气血角度运针用药的特色 [J], 邢赛伟;黄辉;
王茎
3.吴崑“针药一理”学术思想探析 [J], 左海燕;吴生兵;吴欣;张倩;张蕊;刘苗苗;王堃;周美启
4.吴崑《针方六集》学术思想探析 [J], 张倩;牛淑平
5.吴崑《针方六集》针药并用思想浅析 [J], 王耀帅;周惠芬;李成;张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扁鹊心书》灸疗学术思想探析
157第17卷 第4期 2015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4 Apr .,2015《扁鹊心书》,南宋著名医家窦材撰,成书于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后附神方一卷。
书中所载针灸治病之法实为窦氏临床经验所得。
窦氏认为“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扁鹊心书》灸疗学术思想探析王树东,张立德(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摘 要:《扁鹊心书》是宋代医家窦材所撰写。
窦材擅长针灸疗法,基于多年临床经验,临症时指出针灸治病要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同时注重配合灸法的诊疗思路,可谓是一部灸法专著。
通过分析《扁鹊心书》的学术思想,对现代灸法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扁鹊心书;窦材;灸法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2015) 04- 0157- 03收稿日期:2014-09-11作者简介:王树东(1979-),男,辽宁朝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刺及运动损伤的机理及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张立德(1959-),男,辽宁朝阳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刺机理及神经电生理的研究。
Analysis on Moxibustion Academic thought from Bian Que Heart BookWANG Shudong,ZHANG Lide(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Abstract:Bian Que Heart Book was compiled by Dou Cai in Song dynasty. DOU Cai specializes in acupuncture therapy,based on the author's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to be a senior acupuncturist,on the basis of exact symptom differentiation,at the same time,pay attention to cooperate with moxibustion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idea,it is a monograph of moxibustion. Analysis on Academic thought from Bian QueHeart Book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odern moxibustion.Key words:Bian Que Heart Book ;DOU Cai;moxibustion 剂要素衍化情况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1)攻下与活血、逐水、凉血、祛风、宣肺、清热、开窍等药物合方。
我国古代十大针灸名医(图)
古代十大针灸名医1、扁鹊(前407-前310),秦氏,名越人,春秋国时期名医。
扁鹊精通内外、妇产、小儿、五官、针灸各科,特别在望脉和切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其所著。
《难经》全书以问答的形式注释了《素问》、《灵枢》中的疑难,并且在《内经》的基础上又有所补充与发挥,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分脉诊、经络、脏腑、腧穴、针刺及疾病等十三部分,书中有大量的关于针灸的论述,其中直接论述针灸学理论的共有二十七难,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篇幅,对针灸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皇甫谧(215-283),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西晋安定朝那人。
皇甫谧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撰有《针灸甲乙经》十二卷。
《针灸甲乙经》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在针灸学发展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为六百五十四个(包括单穴四十八个),记述了各部位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一向被列为学医者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
3、王惟一(987-1067),亦作王惟德,汉族,北宋医家,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
王惟一在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
王惟一对针灸医学有三大贡献,一是考定《明堂针灸图》与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二是铸造针灸铜人模型,三是刻《图经》于石。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全书共三卷,公元1026年成书。
书中把三百五十四个穴位,按十二经脉联系起来,注有穴位名称,绘制成图,为铜人注解。
图样完整,内容丰富,经穴较多而系统。
按照图可查到所需用的穴位,按照穴位可查到所治之症候,是我国古代针灸典籍中一部很有价值的针灸学专著。
4、王执中(约1140-1207),字叔权,是南宋著名针灸医家。
王执中反对迷信前人的旧说,主张针灸和用药相结合,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
吴昆针灸学术特点浅析
・
8 5・
针 苑 百 花
吴 篦针 灸 学术特 点浅 析 术
王 爱芸 , 王 爱菊 , 贾红玲 , 张永 臣
( 1 . 山东 中医药 大 学 , 山东 济南 2 5 0 3 5 5; 2 . 山东 中医药 大 学第二 附属 医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0 0 1 )
o f t a k i n g a c u p u n c t u r e p o i n t s , h e p a i e d a t t e n t i o n t o i f n d i n g p o s i t i o n , c h o o s i n g o n l y a f e w p o i n t s a n d r e c o r e a s p e c t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t h e o r y , h e p r o p o s e d t h e c o n s i s t e n c y o f t h e n e e d l e w i t h m e d i c i n e a n d c o mb i n a t i o n
WANG Ai —y u n ‘ WA N G A i — j u , J I A H o n g— l i n g 2 , Z H A N G Y o n g— c h e n
,
( 1 . S h a n d o n g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U n i v e r s i t y , J i n a n 2 5 0 3 5 5 , C h i a; n
针灸7大流派及擅长针法,看看你属于哪一派?
针灸7大流派及擅长针法,看看你属于哪一派?通过梳理我国几千年来的针灸学术成就,提炼综述了现代几大针灸流派的学术思想和特色技术,供大家了解。
澄江针灸学派澄江针灸学派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西医冲突、汇通与交流的社会背景下,由著名中医学家、针灸教育家、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承淡安先生所倡引,以苏南地区为中心,辐射全国乃至欧美的中医流派,江阴古称“澄江”,因而海内外弟子门生共同将本学派名之曰“澄江针灸学派”。
澄江针灸学派是现代针灸学科体系、针灸高等教育体系与现代针灸科研体系的奠基力量。
澄江针灸学派的学术力量仍然活跃在海内外医疗与教育机构,致力于进一步拓展针灸学术影响,推动针灸学教育与科研的进步。
承淡安主要学术观点与贡献1、强调针灸的科学与临床价值针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承淡安基于自己临床实践中的观察和体验,并在比较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后,提出:“西洋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河不可废之故。
何也?凡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即成一种学术。
西洋科学,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东方学术亦能之。
而针灸学术之神奥,却有不能言之尽成理者,此由古书晦涩,后人不能通之,非其本身不通也……即须将古书晦涩之理,细加考证……自己明白,使人皆明白,此即谓之科学。
”在针灸研究、教学实践中,承淡安一方面强调首先要弄清中医学理,并从临床上去摸索和证实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以及解剖学上难以理解和认识的经络,才能提示针灸治病机理。
另一方面,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将日本对针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吸纳到自己的著作中,并试图运用巴甫洛夫神经反射理论,阐述针灸作用机理。
对于针灸的临床价值,承淡安用“便利、速效、经济”三个词进行了总结,认为针灸治病,简便易行,收效倍速,利国利民,是普通百姓降低医疗费用之首选。
面对缺医少药的抗战后方,他还曾发出“针灸也能救国”的呐喊。
2、将现代解剖学引入腧穴理论,阐明腧穴内涵承淡安认为,作为针灸施术的刺激点,医者必须明晰腧穴的定位结构。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七章明代医家 吴昆 陈实功 张介宾
❖ B. 据疾病症状辨别经络所属
❖ 《外科正宗·瘿瘤论第二十三》中可得论证:筋瘤为肝所主,肉 瘤为脾所主,气瘤为肺所主,血瘤为心所主,骨瘤为肾所主;
火焰疔“重则寒热交作,头晕眼花,心烦发躁,言语昏馈,此等出 于心经之病也”;
紫燕疔“重则眼红目眛,指甲纯青,舌强神昏,睡语惊惕,此等出 于肝经之病也”;
黄鼓疔“重则恶心呕吐,肢体木痛,寒热交作,烦渴干哕,此等出 于脾经之病也”
白刃疔“重则腮损咽焦,毛耸肌热,咳吐脓痰,鼻掀气急,此等出 于肺经之病也”。
心、肾危险
(2)辨病证的轻重缓急
《外科正宗》认为属五脏者多凶险,属于六腑者较轻缓
《外科正宗·痈疽原委论第一》曰“发于心上多 危险,五脏相干事可明”,“凡疮生于心之以下者, 除肾俞一穴外皆为缓,六腑者,足阳明胃经、手太 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 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此六经,其名属腑,其形 在下,其气主表,其病为痈。故疾发于五脏者为重,
2.2灸治痈疽,贵在乎度
度
陈氏灸治痈疽 ,讲究灸之度
提到“不痛灸 至痛,疼灸不 疼时”。
凡治痈疽,必 先辨明痛痒 与否。
痛甚为
外邪致局部经络阻塞, 气血凝滞,阻塞不通而成用灸法可借 助火力的温热作用,疏经通络,活血散瘀, 使瘀散肿消而痛止;不痛一般在痈疽早期, 邪毒炽盛,疮窍闭塞,故浑然不知痛痒,
书成时,“揽镜自照,须鬓已白”,其中辛苦可见一斑。
《外科正宗》
该书门类分明, 条理清楚,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 体现了明代以前 外科学的主要成 就,被后世医家
评价为“列证最 详,论证最精”,
对中医外科学的发 展影响很大。最可 贵的是陈实功一改 以往中医外科偏于 内治法、轻于针刀 腐蚀的保守疗法, 形成了一套较完整、 系统、规范的外治 疗法
古代名医 吴昆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吴昆生平简介姓名吴昆字山甫别名鹤皋山人、参黄子、参黄生去逝时间不详所在朝代明代出生地区徽州府歙县澄塘村主要成就从事医学近六十年,著作宏富,创有清气化痰丸、知柏地黄丸等名方。
擅长领域针法治病代表作品《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十三科证治》、《药纂》一、吴昆简介:吴昆,字山甫,号鹤皋,又号鹤皋山人、参黄子、参黄生,徽州府歙县澄塘村人,明代医家,新安医学名家之一,生于1552年,卒年不详。
吴昆师从余午亭,以医为业,从三吴出发,遍历江浙、荆襄、燕赵等地,“师医道贤于己者”,自此之后医学大进。
共撰述医书6种,其中《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4种现存于世,《十三科证治》、《药纂》2种成书年代不详,已经亡佚。
二、人物介绍:吴昆,字山甫,号鹤皋,又号鹤皋山人、参黄子、参黄生。
明嘉靖、万历年间南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
世居歙西澄塘。
吴昆出生于书香门弟,祖父吴正伦医术高超,医名颇著。
吴昆幼年英异,为文藻思横溢,因举子业不售而“投举子笔,专岐黄业”。
15岁学医于乡贤名医余午亭,“居三年,与师谈论,咸当师心。
继由三吴循浙,历荆襄,抵燕赵,就有道者师受之焉”,“未及壮年,负岌万里,虚衷北门,不减七十二师”。
由此扩大了见识,丰富了临床经验,对各家兼收并蓄,奠定了雄厚的医学基础。
行医于宣城、当涂、和县等地,通晓针灸方药,所至声名籍籍,活人无数。
三、主要著作:《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十三科证治》、《药纂》等。
四、学术内容:1.精注《素问》认为林亿等校正《素向》也还存在“彰隐不明”的问题。
事实上,《素问吴注》也确是一部力作。
吴氏力求要用简练之语言彰明经旨。
通观《素问吴注》,吴氏致力医学,于《内经》所下功夫颇深,对后世启发之功是不容泯没的。
《安徽通志艺文考稿》曾称:“中国学术皆源于道,《内经》乃纪黄帝岐伯相向答之语,虽言医也,而道离焉。
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探析
一
3 一 O
维普资讯
中医文献 杂志
八法》 总结 出针药兼施 的范例。 中,
则阴亏, 火病则益炽 , 故令身热。阳俞木 , 阴俞土, 木 对 于 冲脉 、 足太 阴脾 经 、 阴维 脉 、 阳 明 胃经 和 主筋 , 足 筋根于节 , 土主肉。 肉附于体, 令体重节痛。 故 手厥阴心包经 的病症 , 宜刺公孙 、 内关二穴 , 使经气 阳经火 , 阴经金 , 火乘于金则病喘咳, 金火相战 , 金胜
,
配合 , 臣佐使 也 ; 得其正 , 精 良也 ; 则君 穴 则 刺合于 法, 则炮炙也06 4 7药有轻剂 、 t : 重剂 、 平剂 、 调剂 , 因病而 针灸与药物是 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种 针 缪刺 、 刺 、 微 分刺 , 亦因病而 种原因, 人们往往重方药而轻针灸 。吴昆在深入研 为之轻重也 ; 有巨刺 、 ”药有小方( 一药主一病 ) 不足 以去病 , 究《 内经》 的基 础上 , 对针灸与药物两种疗法进行 比 为之浅深也 。“
维普资讯
吴 昆 的针 灸 学 术 思 想探 析
湖南中医药大学( 长沙,10 7 袁宜勤 王泽涛 400 )
摘耍 : 阐述 了昊 昆的针 药同理 、 药兼施、 门主 治、 《 针赋》 本文 针 五 修 金 等针 灸学术 思想 。这 些针 灸学术观 点促 进了 针灸 学术的发展 . 对后世 医家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席弘赋》针灸学术思想探微
《席弘赋》针灸学术思想探微潘鑫;李丛;冯倩倩【摘要】席弘为南宋江西旴江医家,《席弘赋》全面体现了其针灸学术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江西地区针灸的特点.其针灸学术特点主要体现在选穴精妙、辨证求本、精于操作、擅用火针、重视调理脾胃等方面.【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3页(P9-11)【关键词】席弘赋;席弘;针灸;旴江医学【作者】潘鑫;李丛;冯倩倩【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江西中药大学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92** 通信作者:李丛(1972—),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医医史文献,江西地方医学。
E-mail:****************。
席弘,字宏远,号梓桑君,后名横。
南宋时期江西临川县席坊人(今江西抚州市)。
其祖辈几代都做过太医院针灸医官。
据记载传有十二代,父传子模式传至第十代孙时,父传子之外又开始传徒,由家传变为师传,如《神应经》作者陈会、刘谨,陈会又授徒24人,其门徒从江西扩大到广东、安徽、四川等地,形成较大的针灸流派,在中国针灸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关于《席弘赋》作者有五种说法。
第一:席弘本人所作;第二:门徒根据席弘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补辑或编写而成;第三:席家之作;第四:徐风得其初稿,然后加以修改、整理、补充;第五:徐风首创。
我们认为第四种可能性较高[1]。
《席弘赋》不仅反映了南宋以前的针灸学术成就,而且集中体现了当时江西地区针灸学术特色。
直至今日,《席弘赋》中的许多针灸学术思想及其治疗方法仍在现代针灸临床广泛选用。
现将其针灸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1.1 选穴少且涉及广《席弘赋》中所用输穴共计100余穴,论述病症5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且每种病用穴1~3个。
如“心痛手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觅阴市。
”少海穴有通心气、宁神安志之功,配合阴市穴共奏温经散寒,化瘀安神之功。
吴崑针灸学术特点浅析
吴崑针灸学术特点浅析王爱芸;王爱菊;贾红玲;张永臣【摘要】吴崑,明代医家,所著《医方考》《针方六集》对针灸贡献颇大.在腧穴方面对取穴体位极为讲究,取穴少而精并注重特殊疗法的记载;在针法方面有毫针法、笔针法和放血法等;在灸法方面对灸量把控精确,治疗病证广泛;在针药结合方面,提出“针药一理说”及“经络与脏腑理论结合的病机说”;在外治方面善用涂抹外敷法、搐鼻法、熏法、洗法和熨法等,体现出简便、廉效的特点.本研究就上述5点对吴崑针灸学术特点进行阐述.【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6(032)011【总页数】3页(P85-87)【关键词】吴崑;针方六集;医方考;学术特点【作者】王爱芸;王爱菊;贾红玲;张永臣【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0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2吴崑,新安医家,字山甫,号鹤皋,又号鹤皋山人、参黄子、参黄生,明嘉靖万历年间徽州府歙县(今安徽歙县)澄塘人[1]。
其父辈亦热爱医学,“家多方书,山人遂迸铅椠,事岐黄术”[2],祖父名吴正伦,伯父名元昌,父文韬(一说吴崑祖父为元昌,与吴正伦非直系关系[3]),均为名医。
受家庭熏陶,自幼便浏览医书,通读《素问》《灵枢》和《难经》等经典医著,精晓河间、东垣、丹溪等诸贤医籍。
后在其乡人劝导下,弃举子业,专而攻岐黄术,赠号“参黄子”[4]。
师袭同邑名医余午亭,尽得其术。
后周游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访“有道者为师”。
其一生著作颇丰,现存世的有《医方考》《针方六集》《素问吴注》和《脉语》4部,《医方考》及《针方六集》集中反映了吴崑针灸学术特点。
本研究从其取穴特点、针法、灸法、针药结合及外治法的应用等5个方面探析吴崑对针灸学的贡献。
吴崑取穴特点简明,实用。
不但对取穴体位颇为讲究,而且治疗疾病取穴少而精,多采用透穴、奇穴,另外吴氏还注重对特殊疾病及经脉病证的针刺治疗。
新安医家吴崑针灸治疗痹症的经验及临床应用
新安医家吴崑针灸治疗痹症的经验及临床应用
陈悦;李静;吴子建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6(0)7
【摘要】吴崑,字山甫,别号鹤皋山人,新安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明代著名医家,通晓针灸方药,善用针法治病,所编撰的《针方六集》是一部集古代针灸之大成的著作,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其通过“以药明针”的方法,提出“针药二途,理无二致”的观点,并广泛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总页数】3页(P949-951)
【关键词】新安医学;吴崑;痹症;针灸
【作者】陈悦;李静;吴子建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吴耀持教授基于陆氏针灸学术思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 [J], 郭晟;张召弟;林元杰;张峻峰;张圣宏;李石胜;康学智;黄承飞
2.吴旭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浅谈 [J], 徐一新;吴旭
3.胡希恕治疗痹症经验在临床中的应用 [J], 边丽云;蔡国艳
4.吴坚教授应用穿山龙治疗风湿病临证经验和临床举隅 [J], 姜丹;吴坚
5.吴炳煌教授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J], 龚德贵;王志福;俞向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探析
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探析前言吴昆,针灸疗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现代针灸祖师爷”。
他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针灸思想,对于推动我国针灸事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进行探析。
吴昆的针灸思想微创理论吴昆主张采用微创的方法进行针灸治疗,包括轻插、浅刺、微诊等。
他认为,微创可以减轻针灸治疗对患者身体的伤害,有利于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
此外,微创的方法更加温和,具有针对性强的优点。
经络学说吴昆非常注重经络学说的研究,在他的针灸治疗中,经络学说被广泛应用。
他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与各个器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针灸治疗通过经络刺激,可以促进人体气血和谐流通,从而治疗各种疾病。
精细化治疗吴昆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他认为,精细化的治疗能够确保针灸治疗的效果,适合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吴昆主张,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深入原因治疗吴昆认为,许多人的疾病都源于身体本身的原因和环境的原因。
长期以来,吴昆一直致力于研究人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机制。
他强调针灸治疗应该从身体的根源中找到病因,针对性解决疾病问题。
他指出,针灸治疗可以激活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对于疾病的根治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化应用吴昆认为,针灸需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发挥针灸在临床治疗的作用。
他认为针灸疗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而且可以防治疾病。
吴昆将现代医学的发展纳入到针灸疗法中,丰富和拓展了针灸疗法的应用方面。
总结吴昆作为现代针灸领域的先驱者之一,他对针灸学术思想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的针灸思想充分发挥了针灸疗法的作用,有利于促进针灸学术的发展。
本文仅对其思想作出初步探析,读者可以在实际针灸治疗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运用吴昆的针灸思想。
针灸一道最尚《灵枢》
针灸一道,最尚《灵枢》针灸是祖国医药中的臆度奇葩,以其疗效迅捷、安全无副作用著称,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
《灵枢》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主要的针灸著作之一。
《灵枢》记载了针灸的主要理论包括经络腧穴、选穴方法、治疗原则等,以及我国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被历代针灸学家所尊崇。
千百年的事实证明了《灵枢》对针灸学习者和针灸医生的重要性。
《灵枢》不仅对针灸初学者极其重要,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针灸医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个人要在针灸这一领域有较深的造诣,不仅要熟度读《灵枢》的原文,还要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细心体会,逐步加深对《灵枢》的原文的理解,熟悉《灵枢》中治疗原则的临床应用。
举报| 引用|回复|TOP牛耕2008-07-06 09:11 树型| 收藏| 小中大 2#您说的是这部书吗?∙ 个人空间∙ 相册∙ 组别:版主∙ 性别:保密∙ 积分:184 ∙帖子:167 (采集百度搜索的“知道”) 《灵枢》又称《针经》、《九针》,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共九卷,八十一篇,与《素问》九卷合称《黄帝内经》,在针灸学上有绝对权威。
明代马马莳编《灵枢注证发微》,是历史上全注《灵枢》的第一人。
《灵枢》《素问》是我国两部理论医著,始见于《黄帝内经》。
公元六世纪,全元起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
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
唐宝兴元年(公元762年)启玄子王冰对《素问》重新加以编次,加上大量注语,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
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
从此《素问》一书流布日广。
北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遂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素问》。
成为后世研究,注释《素问》的主要版本。
《灵枢》等多种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
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
吴崑《医方考》对《黄帝内经》的发挥
吴崑《医方考》对《黄帝内经》的发挥罗梦曦;王键;石海平【摘要】新安医家崇尚经典,吴崑是其中杰出代表。
除《素问吴注》外,吴崑早年著作《医方考》体现了其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与领悟,一方面,吴崑能够运用《黄帝内经》理论指导方药的选择,另一方面,对于《黄帝内经》中出现的证候,吴崑亦依据自己的领悟遣药组方。
《医方考》不仅在方剂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将《黄帝内经》理论联系临床的典范。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4)004【总页数】2页(P12-13)【关键词】吴崑;医方考;黄帝内经;新安医学【作者】罗梦曦;王键;石海平【作者单位】[1]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安徽合肥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新安医家素有研习经典的传统,对《黄帝内经》尤其推崇,以吴崑为代表人物。
除了全文注释《黄帝内经素问》而成大作《素问吴注》外,在吴氏的其他著作中,亦可看到《黄帝内经》的深刻影响,其早年作品《医方考》就蕴含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与发挥。
1 吴崑与《医方考》吴崑(1551—1620年),字山甫,号鹤皋山人,安徽歙县西乡澄塘人,因能洞参岐黄奥旨,人称“参黄子”。
吴氏出身书香门第,“幼英异,不伍凡儿。
稍长业进士,为文章,藻思横发,顾数奇弗偶”[1]。
因酷爱医术,“敬业之余,每以《素》《难》《灵枢》《脉经》《甲乙》及长沙、河间、东垣、丹溪之书间阅之”。
后因“举子业不售”,“投举子笔,专岐黄业。
”(《脉语》自序)33岁时,吴氏有感于“见贱工什九,良工什一,不惟上古之经论昧焉,虽中古之方犹弗达也。
弗明方之旨与方之证,及诸药升降浮沉、寒热温平良毒之性,与夫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反正类从之理,而徒执方以疗病”,危害性极大,于是“取古昔良医之方七百余首,揆之于经,酌以心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编为六卷,题之端曰《医方考》”。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以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了福祉。
想要学习中医,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
下面我将介绍六本学中医必看的经典著作,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本是《黄帝内经》。
这是中医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可以了解中医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
第二本是《伤寒杂病论》。
这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被誉为中医的救命经。
《伤寒杂病论》主要介绍了疫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学习《伤寒杂病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各种急性疾病。
第三本是《本草纲目》。
这是明代李时中编写的一部草药学著作,收录了大量的草药信息和药物治疗方法。
学习《本草纲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为中医治疗提供重要的药物支持。
第四本是《针灸大成》。
这是明代卢九华所著的一部针灸学经典,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方法和技巧。
学习《针灸大成》可以帮助我们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提高针灸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
第五本是《医学入门》。
这是清代吴昆所著的一部中医入门教材,内容简明扼要,适合初学者阅读。
《医学入门》介绍了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第六本是《方剂学》。
这是一本关于中药方剂的著作,由于方剂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学习方剂是学习中医的必要环节。
《方剂学》介绍了方剂的分类、配伍原则和应用方法,对于掌握中医方剂的配伍规律和应用技巧非常有帮助。
以上就是学中医必看的六本经典著作的简要介绍。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为将来的中医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安医家吴崑的针灸学术思想
摘要:吴昆为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著名医学家。
曾以经注释《素问》一书,为后世医家所赞许。
然而这位阐发《内经》理论之大师在针灸学术方面也有许多独到见解,本文将从九针应用、针刺得气、针治原则、针药并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吴崑针灸学术创新
吴崑(1552~1620 年),字山甫,号鹤皋山人,安徽歙县人,明代著名医家。
吴崑出身世医之家,自幼聪明好学,从师余午亭学医。
吴崑先后在安徽宣城、和县等地悬壶[1],“所至声名籍籍,活人无论数计”,成为精审脉法,通晓针灸方药的一代宗师。
其著作有《医方考》、《脉语》、《素问吴注》、《针方六集》等。
现主要根据其著作,对吴崑的针灸学术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1 论吴崑对《内经》针灸学说的发挥
1·1 对九针应用的发挥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对古代九针,作出了梗概性的记载[2]。
后世注家或沿袭照录;或叙述过繁,不明其要。
如《圣济总录》的九针论说:“一日锐针法,谓五脏之应天者肺也,肺与皮毛,取法于布针,去末半寸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以治热在头身也,经曰: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鑱针。
”后代的马莳,张志聪二位大师却较上注多出40余字,显得更繁。
吴氏在本书“遵经集”中之所注,从直观着眼就针之形态、结构日:“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从实践出发就其应用范围、主治病证曰:“令无深入而阳气出,主热在头身”。
乃全文之注。
阅之,径渭分明,一目了然.其余各针,咸当如此[3]。
1·2 对针灸方法的发挥
吴昆在《内经》静志候气、因时因人、调治阴阳和补泻寒热的针刺大法理论指导下,加以充实发挥,提出候气、见气、取气、置气、定气、还随补泻、母子补泻等一百四十八法。
首先他强调针刺必须候气,在《针方六集·尊经集》指出:
“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
病在阳分者,必候其气加在于阳分乃刺之;病在阴分者,必候其气加在阴分乃刺之。
”说明针刺应掌握病气在阴在阳的时机而进行针刺,这就是候气的关键。
为了达到候气的针刺目的,还必须掌握见气、取气和置气之方法。
见气是指“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
针入,见气尽,乃出针。
”取气是言“当补之时,从卫取气。
”置气是谓“当泻之时,以营置气。
”同时还应注意定气之法,即“乘车来的,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步行而来,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
2 论吴崑《针方六集》中的思想
2·1 针药一理综合运用
古之医家或重药轻针,或重针轻药,其间虽不乏针药并用之大师,但真正把其中的道理著于毫端且大倡的,当首推吴氏。
吴氏针药一理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卷四旁通集中[4]。
这一卷开宗明义即提出“针药二途,理无二致”。
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气味的厚薄、阴阳、人五脏之不同,比针刺的深浅、疾徐、进退、取五俞穴之异。
以针刺之八法比六经辨证,以窦汉卿比张仲景,虽略显牵强,却反映出吴氏深厚的医学知识功底和对针灸的推崇。
吴氏认为刘完素立通圣散一方,是深得《素问·刺热论》之旨,是“与五十九刺争美”,而以“丹溪之贤,尚仅录东垣的方药之论,尽弃其用针,叹世之知针者少”。
尤其可贵的是,吴崑并不盲目推崇针灸,而是对针药短长有客观的评价[5]。
他认为“针不难泻实,而难补虚,一遇厄赢,非饮之甘药不可。
是针之补,不如药之长”。
他提出“上工以神良自期,必两者通明而时出之,始为全技”,因而针药合用思想始终贯穿《针方六集》全书。
如“夫久患偏枯,虚寒证也。
是宜以甘药温补,然后施针,通其经脉,接续正气,病可使痊”。
[6]这恰恰体现了吴氏渊博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医疗技术。
在论及论症取穴时,亦时有用汤药作比喻,阐发。
这些方药与针灸在理论上与实践中的结合,对于今天的临床医师们仍有很大的意义。
2·2 八法主治,衷旧出新
关于八法主治症,吴氏不仅收录了窦汉卿《针经指南》之说,而且提出按经脉病候与八穴配合选用之法。
在卷四撰八法一~四中认为督脉、膀胧、阳跻、小肠受病,取后溪、申脉,带脉、胆、阳维、三焦受病,取临泣、外关,冲脉、脾、
胃、阴维受病,取公孙、内关;任脉、肺、阴跻、肾受病乡取列缺、照海。
虽受病经和取穴与窦氏之说相去不远,但各经脉的病候却与《灵枢·经脉篇》则大不同[7]。
这即体现了经旨,又为八法主治症开辟新径,使其与经络辩证紧密地结合起来。
3 五门主治
在《针方六集》卷二中,吴崑根据《内经》、《难经》的五输理论,将脏腑辨证与经络辩证有机结合,演绎成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五输主病,即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分别取五输穴的五门主治说[8]。
这里的“五门”,指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穴,因其流注气血,开合如门户而名。
其具体内容如下。
假令得弦脉,病人善洁(洁癖),面青,善怒,此胆病也。
若心下满当刺足窍阴(井),身热刺侠溪(荥),体重节痛刺足临泣(输),喘咳寒热刺阳辅(经),逆气而泄刺阳陵泉(合),又总取丘墟(原)。
假令得弦脉,病人淋溲难,转筋,四肢满闭,脐左有动气,此肝病也。
若心下满当刺大敦(井),身热刺行间(荥),体重节痛刺太冲(输),喘咳寒热刺中封(经),逆气而泄刺曲泉(合)。
以下各脏腑经脉,首先根据脉症辩证,然后按《难经·六十八难》五输主病依次取井、荥、输、经、合五穴,阳经又总取原穴。
[9]
对五门主治的原理,吴崑还根据五行学说进行了阐发[10]。
他说:“以上五门主治,古针方也。
盖以阳井金,阴井木,所以主治心下满者,金病则贲郁,木病则不得条达,故令心下满也。
阳荥水,阴荥火,水病则阴亏,火病则益炽,故令身热。
阳俞木,阴俞土,木主筋,筋根于节,土主肉,肉附于体,故令体重节痛。
阳经火,阴经金,火乘于金则病喘咳,金火相战,金胜则寒,火胜则热,故主喘嗽寒热。
阳合土,阴合水,水败则火失其制,而作气逆;土败则水失其防,而作洞泄,故主气逆而泄。
此五门主治之义也。
”
4 总结
吴崑不仅是研究内经的大家,同时对于针灸很有自己的见解。
他博采众家之精华,各有侧重,但又不同于前人之旧见,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抒己之见。
讲求锐意创新,在针灸学术上独有创见。
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临床体会,总结
出许多有利于临床医家解决问题的理论。
主张针灸药并用,是我国历史上提倡综合治疗的医家之一,总之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乐匋.新安医籍考[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
[2]顼祺.论吴昆对《内经》针灸学说的发挥[J].山西中医学报,1996,12(5):1-2.
[3]袁宜勤,王泽涛.吴崑的针灸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6,12(4):30-31.
[4]俞昌德.明代名医吴崑的生平及针灸学上的贡献[J].福建中医学报,2008.
[5]徐江雁,高希言.论针方六集的学术价值[J].中国医药学
报,2001,16(2):44-45.
[6]赵琪珊.吴崑的医学成就[J].中医杂志,1992,3(31):44-46.
[7]徐江雁,高希言.论针方六集的学术价值[J].中国医药学
报,2001,16(2):44-45.
[8]吴毅明,胡兴旺.略论吴昆《针方六集》的学术特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9,18(15):31.
[9]刘炜宏.浅析吴昆《针方六集》[J].中医杂志,1988,1:37-38.
[10]胡玲,唐巍,吴子建,等.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贡献举隅[J].中医临床杂
志,2012,32(8):75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