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瓦的文明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砖瓦缔造了无数地下(陵墓)建筑、高台建筑(宫殿)、园林建筑、山野风光建筑、水乡建筑而享誉世界。从名都大邑到集镇村落;从台榭宫殿到道观佛塔;从北国古都四合院到江南水乡的马头墙;从黄土高原大宰富贾府第到南海之滨的驷马拖车,到处都可看到那栩栩如生的砖瓦建筑村落,无论是如诗如画的砖雕,还是生动活泼张扬祥瑞的瓦器,也无论是字迹苍劲的书法砖雕楹联门刻或匾额,都以丰富的文化遗存,优秀的文化素养点化出幢幢建筑的气势与灵性,与天地山水进行着古往今来的和谐对话,昭示着平和与宁静。
这里不由得想起《讚中华古建筑瓦器十二韵》的诗句来。诗云:
甑甓恢寰宇,青琉应宿光。
双螭嘹万象,独赑驮华堂。
扆镂堆天瑞,瓦当颂吉祥。
博风屏四极,滴水瓴八方。
陶艺惊秦汉,久长乐未央。
中华古砖甍,世界美名扬。
(注:l、甑甓[音:zèng pi]—古砖称谓;2、青琉—指青棍瓦,琉璃瓦;3、螭、赑—传说龙生九子,其一曰螭[chi]吻,好望,建筑上立于脊头或挑檐角;其二日殒质[bìxì],力大,驮柱础、碑石,为陶、石;4、扆镂[音:yi lou]]—指房屋照壁,多为大幅砖雕;5、博风一砖雕制品,嵌于房脊四顺水,挡风雨,北方古建筑多见;6、滴水一与瓦当配,为模印纹饰图案,“高屋建瓴”是指滴水;7、甍一古瓦。《被中华古建筑瓦器十二韵》—傅善忠作)
再说屋顶装饰中的烧结砖瓦构件之一“龙”。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被广泛刻铸于青铜器、玉器、砖瓦等制品上。从春秋战国时期砖瓦上所刻画的龙,西汉时期四神画像砖上的龙,到宋元明清屋脊上的龙,宫殿屋顶、琉璃影壁、砖雕图案中的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龙的具体形象悄然发生着变化,到明清时期,龙的形象完成了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在皇宫、文庙、佛寺等建筑上广泛采用,成为等级建筑的重要标志。明代对龙的体貌是有考究的:龙突起的前额表示超凡脱俗的智慧;独特的鹿角表示江山社稷的稳固和长寿的生命;壮实的牛耳寓意世间万物的魁首;威风凛凛的虎眼表示洞察一切的明晰;飞舞张扬的鹰爪表示天地间无以伦比的勇猛;挺拔的剑眉象征傲视一切的英武;高高在上的狮鼻表示不可侵犯的尊贵;灵活的鱼尾象征处理世间一切事情的圆通;健康的马齿象征与生俱来的勤劳和善良。富集世间百兽之长,纳天地之精华,体现了神界灵兽之精气,喻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气质。一条条龙据守屋顶,或蜿蜒如线,或腾起如飞,形态各异,远远望去,如同在碧空祥云中腾跃飞舞,守护着一方方土地、河流与山川。从这些古砖瓦上我们完全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形象的演变、发展以及完善的过程。
黄土派砖雕应是窑后砖雕的发源地,例如在甘肃灵台出土的窑前模制与窑后雕刻结合的唐代击钲伎乐砖雕、陕西彬县出土五代时期冯晖墓中的砖雕彩绘、陕西宝鸡出土五代时期秦王陵中的砖雕彩绘等。黄土派砖雕画面大气,粗犷,并得到了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如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将砖雕与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如今非常多的清真寺、回族民居建筑上都用砖雕装饰。明代之始,由于朝廷将陕西(当时含甘肃在内)辟为“经济特区”,先后实施“食盐开中”、“茶马交易”、“布马交易”等政策,使得陕西商人成为了当时实力及影响范围最大的商业军团。这些商人在全国各地经商活动中建立了大量的会馆,也同时将黄土派砖雕的艺术形式传播到了各地。另外,这些商人在外地赚足钱后回到家乡,也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宅院,同时也带动了砖瓦装饰艺术的发展。
砖瓦的文明史
湛轩业 梁嘉琪
早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时期,中国就有了精美的窑后砖雕作品,并施加彩绘,艺术水平之高,令后人赞叹。宋(金)、元、明、清时期的烧结砖瓦装饰艺术从皇家宫苑惠泽民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建筑文化。无论是西“陕帮”,南“徽商”,北“晋贾”的商贸、居室文化建筑群,也无论是北京的四合院府第,其上的砖雕作品构图新颖,刀工传神,工艺精湛,记述着天地万物,共生共荣;民间传说,可悲可欢,传递着无限真情,它充满着中华砖瓦文化活的灵魂,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古韵犹存。迄今中华大地上遗存的砖雕艺术有各种流派(京津派、黄土派、徽派、岭南派等等),争鲜斗艳,流光溢彩,已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初,甘肃临夏砖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代的岭南砖雕已经进入世界吉尼斯纪录),为当今世人称道。自从5500年前出现了现代形体概念上的烧结砖以及4100年前的烧结瓦,并使用了还原法烧制出青灰色砖瓦之后,中国古建筑成为了“凝固的音乐”、“流动的艺术”、“沉重的史诗”。
完全可以说,中华烧结砖瓦的装饰艺术自出现伊始就是中国文人与工匠智慧的结晶(秦汉时期的文字瓦当及砖文便是其中之例),是中外砖瓦发展史上罕见的历史文化形态,无论是其品种、体形,也无论是砖瓦本体上的文化附着,都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文明的气息。而烧结砖瓦产品上的这些装饰图案,表达和传述的意境,无不体现着各个历史朝代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时代特征,深深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是中华文化绵延传承最有说服力的例证之一。
夏商周三代,烧结砖瓦经历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发明了“还原法”烧制青砖青瓦,又发明了巨型空心砖、瓦当,制作精美的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构件以及建筑装饰构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阴刻的画像砖及各种各样精美的瓦当;秦汉隋唐时期随着中华建筑文化的振兴,砖瓦文化进人了形体艺术、雕塑(琢)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等艺术门类的殿堂、向栋宇撑盖功能、装饰功能、瓦器文化功能的精美化方向过渡。秦兵马俑坑中出现了迄今所知最早的砖砌墙壁;两汉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空心砖更是美伦美奂。从那时起,独具魅力的中国砖瓦便有了纹饰而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逐渐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独领风骚的格调。商周时代,那天圆地方,上宇下栋,前堂后寝的砖瓦土木建筑风格彰显出亚洲这个人类摇篮里的华夏民族思想和思维实践的原点。从而奠定了纹饰砖瓦、模印画像砖、空心砖、模印瓦当的发明和创新的思想基础,并构建了砖瓦上所承载的文化富含消灾避邪、和平祥瑞、福寿安康的艺术主题。
在北魏时期的平城(大同市)就有了琉璃瓦。此后琉璃砖瓦及瓦器运用了唐三彩技艺;砌墙砖向模数化转变,隋唐推广,宋明清普及,它不仅成为表现宫殿、宗庙、寺观的庄严与神秘,是皇家奢用之品,而且在明清时普惠民间,装点着九州大地的美好河山。同时也推动了中华砖木、砖石建筑结构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注人了中华“和合文化”的丰富内涵,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文化起源、衍进的活化石。
砖瓦,这些没有生命之物却有灵魂之神,广涵“天道既久,造物不骄,与物不争,和而不卑,谐而不亢,相呼相应,物我两忘,毓秀钟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使之成为后来的道家哲学基础。说瓦吧,古人做瓦,或盘泥,或轮制,都先做成圆筒,然后勒纹,纵向破二、破三、破四或凸凹相扣,阴阳相承,“一分为多,合多为一”,不仅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也深含“阴阳平衡、和谐安宁、月缺月圆、潮汐有致、万物乃生的天道”。因此,“人不欺天,万物和谐”的生态观,在古先民的抽象思维中早有蒙发。一砖一瓦的发明创造,绝非“上帝”的恩赐,而是群体人文精神的灵性表达。
砖雕,或写实,或写意,兼而有之。写实,它用一个个活灵活现的造型,通过雕刻工匠传神的刀法,传达着某种生活、文化、理念;写意时,或动物或植物花卉,每一个动作,每一片枝叶,每一种图案,都传达着一种期盼、祝福、情绪和精神。文字砖雕,或家训,或哲理名言,“兼工带写”,这就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就连慈禧太后的御笔也都成了砖雕表现的内容。源远流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华砖雕经历了明清时代最后一个高峰期后,因为战乱动荡等历史原因,也由于建筑形式的改变,逐渐衰落下去。但时至今日,在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我们依旧可以看到现代砖雕作品,也从中感受到一种艺术形式坚韧顽强的生命力。总体上讲,北方砖雕工艺成熟,造型洗练,风格古朴,豪放大方;南方砖雕感情丰富,造型精致层次感强,风格或典雅或绚丽,蕴含阴柔之美。砖雕是中国古建筑重要的装饰艺术,是由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手法融铸而成,清新质朴而巧夺天工。因物质条件和地域民俗的差异,砖雕风格迥异,地域特色鲜明。砖雕以美的形式给人们愉悦享受,同时以深厚的文化内涵感化着人心。但愿能感化更多的炎黄子孙,感染世界。质量上乘、做工精美的砖、屋顶构件和墙壁砖雕共同装饰了传统的中国建筑,当这些建筑联袂而立,形成一个个建筑群落时,就带了一种更加让人叹服的魅力。例如陕西三原的城隍庙、周家大院、旬邑的唐家大院、韩城的党家村、西安大清真寺;安徽毫州的山陕会馆;河南开封的山陕甘会馆、社旗的山陕会馆;山西的王家大院、祁家大院、平遥古城;北京故宫、皇家御苑到江南园林;岭南豪宅(广州陈家祠堂等)等等建筑群落,令人叹服和着迷。数百年时光流逝,风雨侵蚀,这些砖雕,在人造器物上通过艺术雕刻手法,而注人生命、思想等等,带有人的情感,使之具有灵性!
这里不由得想起《讚中华古建筑瓦器十二韵》的诗句来。诗云:
甑甓恢寰宇,青琉应宿光。
双螭嘹万象,独赑驮华堂。
扆镂堆天瑞,瓦当颂吉祥。
博风屏四极,滴水瓴八方。
陶艺惊秦汉,久长乐未央。
中华古砖甍,世界美名扬。
(注:l、甑甓[音:zèng pi]—古砖称谓;2、青琉—指青棍瓦,琉璃瓦;3、螭、赑—传说龙生九子,其一曰螭[chi]吻,好望,建筑上立于脊头或挑檐角;其二日殒质[bìxì],力大,驮柱础、碑石,为陶、石;4、扆镂[音:yi lou]]—指房屋照壁,多为大幅砖雕;5、博风一砖雕制品,嵌于房脊四顺水,挡风雨,北方古建筑多见;6、滴水一与瓦当配,为模印纹饰图案,“高屋建瓴”是指滴水;7、甍一古瓦。《被中华古建筑瓦器十二韵》—傅善忠作)
再说屋顶装饰中的烧结砖瓦构件之一“龙”。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被广泛刻铸于青铜器、玉器、砖瓦等制品上。从春秋战国时期砖瓦上所刻画的龙,西汉时期四神画像砖上的龙,到宋元明清屋脊上的龙,宫殿屋顶、琉璃影壁、砖雕图案中的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龙的具体形象悄然发生着变化,到明清时期,龙的形象完成了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在皇宫、文庙、佛寺等建筑上广泛采用,成为等级建筑的重要标志。明代对龙的体貌是有考究的:龙突起的前额表示超凡脱俗的智慧;独特的鹿角表示江山社稷的稳固和长寿的生命;壮实的牛耳寓意世间万物的魁首;威风凛凛的虎眼表示洞察一切的明晰;飞舞张扬的鹰爪表示天地间无以伦比的勇猛;挺拔的剑眉象征傲视一切的英武;高高在上的狮鼻表示不可侵犯的尊贵;灵活的鱼尾象征处理世间一切事情的圆通;健康的马齿象征与生俱来的勤劳和善良。富集世间百兽之长,纳天地之精华,体现了神界灵兽之精气,喻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气质。一条条龙据守屋顶,或蜿蜒如线,或腾起如飞,形态各异,远远望去,如同在碧空祥云中腾跃飞舞,守护着一方方土地、河流与山川。从这些古砖瓦上我们完全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形象的演变、发展以及完善的过程。
黄土派砖雕应是窑后砖雕的发源地,例如在甘肃灵台出土的窑前模制与窑后雕刻结合的唐代击钲伎乐砖雕、陕西彬县出土五代时期冯晖墓中的砖雕彩绘、陕西宝鸡出土五代时期秦王陵中的砖雕彩绘等。黄土派砖雕画面大气,粗犷,并得到了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如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将砖雕与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如今非常多的清真寺、回族民居建筑上都用砖雕装饰。明代之始,由于朝廷将陕西(当时含甘肃在内)辟为“经济特区”,先后实施“食盐开中”、“茶马交易”、“布马交易”等政策,使得陕西商人成为了当时实力及影响范围最大的商业军团。这些商人在全国各地经商活动中建立了大量的会馆,也同时将黄土派砖雕的艺术形式传播到了各地。另外,这些商人在外地赚足钱后回到家乡,也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宅院,同时也带动了砖瓦装饰艺术的发展。
砖瓦的文明史
湛轩业 梁嘉琪
早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时期,中国就有了精美的窑后砖雕作品,并施加彩绘,艺术水平之高,令后人赞叹。宋(金)、元、明、清时期的烧结砖瓦装饰艺术从皇家宫苑惠泽民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建筑文化。无论是西“陕帮”,南“徽商”,北“晋贾”的商贸、居室文化建筑群,也无论是北京的四合院府第,其上的砖雕作品构图新颖,刀工传神,工艺精湛,记述着天地万物,共生共荣;民间传说,可悲可欢,传递着无限真情,它充满着中华砖瓦文化活的灵魂,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古韵犹存。迄今中华大地上遗存的砖雕艺术有各种流派(京津派、黄土派、徽派、岭南派等等),争鲜斗艳,流光溢彩,已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初,甘肃临夏砖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代的岭南砖雕已经进入世界吉尼斯纪录),为当今世人称道。自从5500年前出现了现代形体概念上的烧结砖以及4100年前的烧结瓦,并使用了还原法烧制出青灰色砖瓦之后,中国古建筑成为了“凝固的音乐”、“流动的艺术”、“沉重的史诗”。
完全可以说,中华烧结砖瓦的装饰艺术自出现伊始就是中国文人与工匠智慧的结晶(秦汉时期的文字瓦当及砖文便是其中之例),是中外砖瓦发展史上罕见的历史文化形态,无论是其品种、体形,也无论是砖瓦本体上的文化附着,都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文明的气息。而烧结砖瓦产品上的这些装饰图案,表达和传述的意境,无不体现着各个历史朝代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时代特征,深深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是中华文化绵延传承最有说服力的例证之一。
夏商周三代,烧结砖瓦经历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发明了“还原法”烧制青砖青瓦,又发明了巨型空心砖、瓦当,制作精美的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构件以及建筑装饰构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阴刻的画像砖及各种各样精美的瓦当;秦汉隋唐时期随着中华建筑文化的振兴,砖瓦文化进人了形体艺术、雕塑(琢)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等艺术门类的殿堂、向栋宇撑盖功能、装饰功能、瓦器文化功能的精美化方向过渡。秦兵马俑坑中出现了迄今所知最早的砖砌墙壁;两汉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空心砖更是美伦美奂。从那时起,独具魅力的中国砖瓦便有了纹饰而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逐渐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独领风骚的格调。商周时代,那天圆地方,上宇下栋,前堂后寝的砖瓦土木建筑风格彰显出亚洲这个人类摇篮里的华夏民族思想和思维实践的原点。从而奠定了纹饰砖瓦、模印画像砖、空心砖、模印瓦当的发明和创新的思想基础,并构建了砖瓦上所承载的文化富含消灾避邪、和平祥瑞、福寿安康的艺术主题。
在北魏时期的平城(大同市)就有了琉璃瓦。此后琉璃砖瓦及瓦器运用了唐三彩技艺;砌墙砖向模数化转变,隋唐推广,宋明清普及,它不仅成为表现宫殿、宗庙、寺观的庄严与神秘,是皇家奢用之品,而且在明清时普惠民间,装点着九州大地的美好河山。同时也推动了中华砖木、砖石建筑结构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注人了中华“和合文化”的丰富内涵,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文化起源、衍进的活化石。
砖瓦,这些没有生命之物却有灵魂之神,广涵“天道既久,造物不骄,与物不争,和而不卑,谐而不亢,相呼相应,物我两忘,毓秀钟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使之成为后来的道家哲学基础。说瓦吧,古人做瓦,或盘泥,或轮制,都先做成圆筒,然后勒纹,纵向破二、破三、破四或凸凹相扣,阴阳相承,“一分为多,合多为一”,不仅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也深含“阴阳平衡、和谐安宁、月缺月圆、潮汐有致、万物乃生的天道”。因此,“人不欺天,万物和谐”的生态观,在古先民的抽象思维中早有蒙发。一砖一瓦的发明创造,绝非“上帝”的恩赐,而是群体人文精神的灵性表达。
砖雕,或写实,或写意,兼而有之。写实,它用一个个活灵活现的造型,通过雕刻工匠传神的刀法,传达着某种生活、文化、理念;写意时,或动物或植物花卉,每一个动作,每一片枝叶,每一种图案,都传达着一种期盼、祝福、情绪和精神。文字砖雕,或家训,或哲理名言,“兼工带写”,这就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就连慈禧太后的御笔也都成了砖雕表现的内容。源远流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华砖雕经历了明清时代最后一个高峰期后,因为战乱动荡等历史原因,也由于建筑形式的改变,逐渐衰落下去。但时至今日,在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我们依旧可以看到现代砖雕作品,也从中感受到一种艺术形式坚韧顽强的生命力。总体上讲,北方砖雕工艺成熟,造型洗练,风格古朴,豪放大方;南方砖雕感情丰富,造型精致层次感强,风格或典雅或绚丽,蕴含阴柔之美。砖雕是中国古建筑重要的装饰艺术,是由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手法融铸而成,清新质朴而巧夺天工。因物质条件和地域民俗的差异,砖雕风格迥异,地域特色鲜明。砖雕以美的形式给人们愉悦享受,同时以深厚的文化内涵感化着人心。但愿能感化更多的炎黄子孙,感染世界。质量上乘、做工精美的砖、屋顶构件和墙壁砖雕共同装饰了传统的中国建筑,当这些建筑联袂而立,形成一个个建筑群落时,就带了一种更加让人叹服的魅力。例如陕西三原的城隍庙、周家大院、旬邑的唐家大院、韩城的党家村、西安大清真寺;安徽毫州的山陕会馆;河南开封的山陕甘会馆、社旗的山陕会馆;山西的王家大院、祁家大院、平遥古城;北京故宫、皇家御苑到江南园林;岭南豪宅(广州陈家祠堂等)等等建筑群落,令人叹服和着迷。数百年时光流逝,风雨侵蚀,这些砖雕,在人造器物上通过艺术雕刻手法,而注人生命、思想等等,带有人的情感,使之具有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