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分析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本文以关键事件为依据,简要叙述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并从企业、市场、银行三个角度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显现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对我国货币政策决策机制的完善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对策和建议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述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归纳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

第二阶段:改革贴现利率生成机制。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

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

第三阶段: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在此前已二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再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2倍。

第四阶段: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圆、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问题分析

1.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缺乏利益的约束机制国家与企业的“父子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软预算约束体制”还没有从根本上革除。在资金的成本和可得性上相比,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首先考虑的是可得性,而不是成本的大小。从市场化程度高的上市公司看,其国有资本持股比例仍然达到66%,完全按照市场化进行决策和管理的机制普遍还没有形成,这就造成了企业对利率杠杆的反应迟钝。

2.从银行的角度看——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商业银行对利率的调控、反应不灵敏我国中央银行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工具。在市场主体缺乏自我约束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再贴现和再贷款利率根本无法起到左右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作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市场份额越高,市场竞争程度越弱,市场利率的形成越可能产生垄断化,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就越低。而过多的经济扶持任务造成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

3.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不健全的金融市场,阻碍了市场利率的最终形成。首先,我国货币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比重较低,规模太小,公众参与很少,不能充分反映货币市场供求状况。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底我国证券市场总价总值占gdp的比重为46.3%,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比例大大低于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其次,我国构成货币市场的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彼此分割,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基准利率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最后,我国金融市场上金融

工具种类少,数量小,性能差,质量低。

三、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思考和建议

1.从中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上看,除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还没有放开之外,构成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其他主要组成部分已经初步具备了市场化要求。接下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方向一方面是解决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将各构成要素以基准利率为纽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下一阶段的改革会导致银行逐步脱离利差的保护,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竞争环境。

2.国际经验表明,对存贷款利率取消管制后,在竞争作用下,存贷款利差将普遍缩小。考虑到在现如今存款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变相高息揽存的选择,存款利率放开后,必然会导致存款利率的上行,并带来存贷款利差的缩小。目前,存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缩小银行存贷款利差的客观要求。同时,还存在制约利率市场化推进节奏的一些现实因素。虽然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但在一些现实因素的制约下,利率市场化改革仍需沿着稳步、渐进的方式前行。

3.稳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要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将存款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要按照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先企业存款后居民存款的顺序推进。由于居民储蓄存款对利率的敏感性大,为避免存款利率市场化初期产生大的波动,应先以企业存款为先进行市场化尝试。之后,逐步扩大存款人范围,降低金额标

准、期限限制。应以试点的方式逐步推进。应以逐步扩大存款利率浮动范围的方式推进。逐步简化存款利率档次,与此同时逐渐扩大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通过渐进的方式,在逐步推进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继续推进,以时间换空间可以减少改革的代价。

当前,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上限与贷款利率下限仍然存在管制,这不利于信贷市场的细分化,并将阻碍融资结构的改善,同时也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在高速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要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要改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进我国货币政策的决策机制在安全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完善,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佘传奇.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亟待进一步改革[j].学术界,2006(3).

[2]许丹丹,李建勋.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选择与步骤安排[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

[3]王凌云,胡志浩.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1).

[4]戴国海,陈涤非.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20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