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第四章
仪器分析(第三版)课后答案第四章
解:已知
相对误差 % K i , j aji
n / nj
ai
100 %
将有关已知条件代入上式得: E% = 6×10-3 ×10-1/10-3 ×100=60%
11.某钠电极,其选择性系数KNa+,H+ =30. 如用此电极测定pNa等于 3的钠离子溶液,并要求测定误差小于3%,则试液的pH必须大于多 少? 解: 30 × aH+/10-3 < 0.03 aH+< 10-6
个电极电位恒定,不随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或浓度变化而变化的
电极作为基准,这样的电极就称为参比电极.例如,测定溶液pH时, 通常用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
3.为什么离子选择性电极对欲测离子具有选择性?如何估量 这种选择性?
解:因为离子选择性电极都是由对特定离子有特异响应的敏 感膜制成. 可以用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系数来表征.
La 3F LaF 3
滴定时用氟离子离子选择性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 为参比电极,得到下列数据:
加入La(NO)3 的体积/mL 0.00 29.00 30.00 30.30 30.60 30.90 电动势/V 0.1045 0.0249 0.0047 -0.0041 -0.0179 -0.0410 加入La(NO)3 的体积/mL 31.20 31.50 32.50 36.00 41.00 50.00 电动势/V -0.0656 -0.0769 -0.0888 -0.1007 -0.1069 -0.118
仪器分析 第四章
Walsh的贡献:
1)AAS的理论基础—峰值吸收理论 2)发明并使用了锐线光源—HCL
1961年沃尔夫(原苏联)开始了无火焰AAS工作 1965年T.B.Willis 威尼斯开始N2O—C2H2 3000oC N2O—C2H2 的使用使测定元素30种—70多种
近代的发展:
1)背景校正,如Zeeman效应校正 2)自动化 自动进样、自动测定、微机贮存 FI—AAS
用于测量少数易解离的元素
中间薄层区——温度最高,是主要的观察区 第二燃烧区——温度在2500 oC 4CO + 2H2 + 3O2 = 4CO2 + 2H2O 总反应 2C2H2 + 5O2 = 4CO2 + 2H2O
2) 高温火焰 常用火焰C2H2-Air 用于测定: Ag、Au、Pt、Pd、Cu、Zn、Cd、Na、 K、Li、Fe、 Co、Ni、Ga、In。 高温火焰C2H2-N2O 用于测定:Al 5N2O = 5N2 + 5/2O2 2 C2H2 + 5O2 = 4CO2 + 2H2O Si Cr Mo △H= -101.5Kcal △H= -300.1Kcal
的碳粒。较强的还原能力,有利于阻碍对氧亲和
力大的元素的氧化,或者能使耐高温的氧化物易 于还原。
2 . 燃烧器
可燃气体在引燃之后在燃烧器的顶端燃烧。 三种类型:园形网孔型 单缝型 三缝型 AAS的标准部件:单缝型燃烧器 100×0.5mm 三缝型燃烧器 长110mm ,宽0.4-0.6mm 二侧起屏蔽作用。 使用:连续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使用结束后继续水。 原因:燃烧器来不及散热,温度过高,噪声变大, 并产生辐射,火焰产生黄色,并不断跳动, 严重时甚至发生回火。——冷却后消失 3.原子化器的组成:雾化器、雾室、燃烧器
仪器分析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24页PPT
敏化电极是指气敏电极、酶电极、细菌电极及生物电极等。 这类电极的结构特点是在原电极上覆盖一层膜或物质,使得 电极的选择性提高。典型电极为氨电极。
以氨电极为例,气敏电极是基于界面化学反应的敏化电极, 事实上是一种化学电池,由一对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参比电极 组成。试液中欲测组分的气体扩散进透气膜,进入电池内部, 从而引起电池内部某种离子活度的变化。而电池电动势的变 化可以反映试液中欲测离子浓度的变化。
14.以0.03318mol.l-1的硝酸镧溶液电位滴定100.0mL氟化物溶 液,滴定反应为:
L3a 3F La3 F
滴定时用氟离子离子选择性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 为参比电极,得到下列数据:
加入La(NO)3 的体积/mL
电动势/V
加入La(NO)3 的体积/mL
电动势/V
0.00 29.00 30.00 30.30 30.60 30.90
00) 01)1
故:Cx = 2.73 × 10-3 mol.L-1
13.下面是用0.1000mol.L-1NaOH 溶液电位滴定50.00mL某一元 弱酸的数据:
V/mL pH V/mL pH V/mL pH
0.00
2.90 14.00 6.60 17.00
11.30
1.00
4.00 15.00 7.04 18.00
Dp H/DV
12
10
8
6
4
2
0
11
12
13
14
15
16
17
V/m L
(c) 从(b)表数据可以计算如下的二阶微商,可以看出终 点应该介于15.60-15.70之间.
第四章仪器分析电位分析法
《仪器分析》课程
第一节 电分析化学法概要
一、定义:利用物质的电学及电化学性质来进行分析的
方法称为电分析化学法.
二、分类 第一类:通过试液的浓度在某一特定实验条件下与化学电 池中某些物理量的关系来进行分析. a. 电极电位 ——电位分析
b. 电阻
c. 电量 d. 电流—电压曲线
——电导分析;
《仪器分析》课程
《仪器分析》课程
第三节 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
一、方法装置图 1.系统fig4-1 (注意二电极)
要件:a.指示电极—玻璃电极
b.参比电极—SCE电极、Ag/AgCl电极等 2.玻璃电极 fig4-2 (内参比电极、内参比溶液、 膜)
《仪器分析》课程
二、电动势产生
1. 膜电位;当玻璃电极浸入被测溶液时,玻璃膜处于内部溶 液和待测溶液之间,跨越玻璃膜产生一电位差∆EM ,它与 氢离子活度之间的关系符合Nernst公式.
它的性能决定了电极的选择性,电极膜 中必须包含有或“支持”有待分析的离 子,电极膜可以是固态的,也可以是液 态的。内充液主要有两种成分组成,一
种是一定浓度的待测离子溶液,它的作
用 是在电极膜内部建立与内充液之间的相 界电位;另一种成分是一定浓度的 Cl,它的作用是稳定银 - 氯化银内参比电
极的电极电位。
AgCl/Ag K 2.303RT pH 不对称 F
令 可得
AgCl/Ag K 不对称 K'玻璃
玻璃 K'玻璃
2.303RT pH F
《仪器分析》课程
(四)pH玻璃电极的选择性 理想的pH玻璃电极应当仅对H+做出相应。事实上,玻璃 电极不只对H+有相应性,而且对某些单电荷离子也能响应 产生膜电位而引起干扰。玻璃电极的选择性系指在干扰离子 存在下,其电极电位与pH的关系对能斯特方程式的符合情
仪器分析课程四章PPT学习教案
60年代中期,经典伏安法得到很大改进,方法选择性和灵 敏度提高,而且低成本的电子放大装置出现,伏安法开始大量用于 医药、生物和环境分析中。此外伏安法与 HPLC 联用使该法更具生 机。
目前,该法仍广泛用于氧化还原过程和吸附过程的研究。
JXAU
2021/5/4
第4页/共23页
JXAU
2021/5/4
绘制 i-U曲线 (极谱曲线)
极谱分析的基本装置
第5页/共23页
阳极(参比电极):大面积的SCE电极—电极不随外加电压变化,其电位为:
Hg2Cl2 / Hg
Hg2Cl2 / Hg
0.059lg[Cl]
只要[Cl-]保持不变,电位便可恒定。(严格讲,电解过程中[Cl-]是 有微小变化的,因为有电流通过,必会发生电极反应。但如果电极表 面的电流密度很小,单位面积上[Cl-]的变化就很小,可认为其电位 是恒定的——因此使用大面积的、去极化的SCE 电极是必要的)。
JXAU
2021/5/4
第1页/共23页
二 历史:
伏安法由极谱法发展而来,后者是伏安法的特例。 1922年捷克斯洛伐克人Jaroslav Heyrovsky 以滴汞电极作工 作电极首先发现极谱现象,并因此获 Nobel 奖。随后,伏安法作 为一种非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各种介质中的氧化还原过程、表 面吸附过程以及化学修饰电极表面电子转移机制。有时,该法亦用 于水相中无机离子或某些有机物的测定。
JXAU
第6页/共23页
2021/5/4
JXAU
2021/5/4
滴汞电极构造图
第/共23页
二、极谱曲线—极谱图
仪器分析 第四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章节重点:
分子振动基本形式及自由度计算;
红外吸收的产生2个条件;
各类基团特征红外振动频率;
影响红外吸收峰位变化的因素。
第八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 析法
第三节 红外分光光度计
1. 仪器类型与结构
2. 制样方法
3. 联用技术
1. 仪器类型与结构
两种类型:色散型 干涉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弯曲振动:
1.4 振动自由度
多原子分子振动形式的多少用振动自由度标示。
三维空间中,每个原子都能沿x、y、z三个坐标方向独 立运动,n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则有3n个独立运动,再除 掉三个坐标轴方向的分子平移及整体分子转动。
非线性分子振动自由度为3n-6,如H2O有3个自由度。 线性分子振动自由度为3n-5,如CO2有4个自由度。
某些键的伸缩力常数:
键类型: 力常数: 峰位:源自-CC15 2062 cm-1
-C=C10 1683 cm-1
-C-C5 1190 cm-1
-C-H5.1 2920 cm-1
化学键键强越强(即键的力常数K越大),原子折合 质量越小,化学键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在高波数区。
1.2 非谐振子
实际上双原子分子并非理想的谐振子!随着振动量子 数的增加,上下振动能级间的间隔逐渐减小!
(1)-O-H,37003100 cm-1,确定醇、酚、酸 在非极性溶剂中,浓度较小(稀溶液)时,峰形尖锐 ,强吸收;当浓度较大时,发生缔合作用,峰形较宽。
注意区分: -NH伸缩振动:3500 3300 cm-1 峰型尖锐
(2)饱和碳原子上的-C-H -CH3 2960 cm-1 2870 cm-1 反对称伸缩振动 对称伸缩振动
仪器分析-第四章-荧光光谱
(一)分子能级与电子能级的多重性 1、分子能级的跃迁 (1)每个分子具有严格分立的电子能级(其中包括振动及转动能级) (2)基态分子吸收了特征频率能量之后,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即处于不同的激发态。
hν
E0
E1
ΔE= E1- E0
2、分子的激发态
①基态时,电子在各原子或分子轨道中成对存在,即某一给定的轨道中两个电子自旋配对。 ②所有的电子自旋配对的分子电子态称为基态单重态(S0)。 ③处于S0配对电子中,某一个电子受激跃迁到高能级,自旋不变,称为激发单重态(S1, S2, S3 )
二、荧光分析与应用
1.特点: (1)灵敏度高 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2~4个数量级;为什么?( 在黑背景下) 检测下限:0.1~0.1g/cm-3 (2)选择性强 既可依据特征发射光谱,又可根据特征吸收光谱; (3)试样量少 缺点:应用范围小。(物质种类,环境)
>1000
6.4
5.2
0.068
0.053
0.093
P/F
0.0023
0.014
0.23
1.4
2.5
2.6
τ F(s)
二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1.溶剂的影响 除一般溶剂效应外,溶剂的极性、氢键、配位键的形成都将使化合物的荧光发生变化;溶剂极性增大,荧光光谱红移.荧光强度减弱。 2.温度的影响 荧光强度对温度变化敏感,温度增加,外转换去活的几率增加。荧光量子产率下降.荧光强度减弱。 3.溶液pH 对具有有酸碱化合物,溶液pH的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制
第四章 分子发光(荧光及磷光)
分子荧光:Fluorescence 分子磷光:Phosphorescence
第一节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荧光(Fluorescence)的发现 当紫外线照射到某些物质时,这些物质会发射各种颜色和不同强度的可见光,而当外光源停止照射时,所发射的光线随之消失,这种光线称之为荧光。 1757年西班牙医生及植物学家N.Monardes第一次记录荧光现象。但此后进展缓慢。 1852年Stokes在考察奎宁和叶绿素的荧光时,发现这些物质在吸收光能后能重新发射不同波长的光,从而引入了荧光是光发射的概念。他是第一个提出荧光作为分析手段的人。 1867年, Goppelsroder首次利用铝-桑色素配合物的荧光对铝进行测定,首次荧光分析工作 19世纪以前,荧光的观察是靠肉眼进行的,直到1928年,才由Jette和West提出了第一台荧光计
仪器分析 第4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4.2 基本原理
4.2.3 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类型(P56)
伸缩振动 (υ):键长发生变化 1.简正振动基本形式 变形振动 (δ):键角发生变化
伸缩振动(υ)
对称伸缩振动(υs)
不对称伸缩振动(υas)
变形振动(δ)
面内变形振动(β)
面外变形振动(γ)
亚甲基的各种振动形式
2. 基本振动的理论数(分子振动自由度)
4.4 试样的处理和制备
4.4 试样的处理和制备
4.4.1 红外光谱法对试样的要求 (1)单一组分纯物质,纯度 > 98%; (2)样品中不含游离水; (3)要选择合适的浓度和测试厚度, 使大多数吸收峰透射比处于10%~80%。
4.4 试样的处理和制备
4.4.2 制样方法 1.气体样品的制备 2.液体和溶液样品的制备 3.固体样品的制备
分子振动自由度:多原子分子的基本振动
数目,也就是基频吸收峰的数目。
基频吸收峰: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光后,
其振动能级由基态跃迁到第一
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
2. 基本振动的理论数
线型分子振动自由度 = 3N – 5(如CO2)
非线型分子振动自由度 = 3N – 6(如H2O)
图5.12 CO2分子的简正振 动形式
来指导谱图解析。
基本概念
基团频率区: 在4000~1300cm-1 范围内的吸收峰,有一 共同特点:既每一吸收峰都和一定的官能 团相对应,因此称为基团频率区。
在基团频率区,原则上每个吸收峰都可以找到归属。
基本概念
指纹区: 在1300~400cm-1范围内,虽然有些吸收也对应 着某些官能团,但大量吸收峰仅显示了化合物 的红外特征,犹如人的指纹,故称为指纹区。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第四章-仪器分析(IR)
30
第二节 红外吸收基本理论
振动过程中偶极矩发生变化(△≠0) 的分子振动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光谱, 称之为红外活性的。 振动过程中偶极矩不发生变化(△=0) 的分子振动不能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称为非 红外活性的。
31
第二节 红外吸收基本理论
绝大多数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图上出现的峰数远 小于理论上计算的振动数,这是由如下原因引起的: (1)没有偶极矩变化的振动,不产生红外吸收; (2)相同频率的振动吸收重叠,即简并; (3)仪器不能区别频率十分接近的振动,或吸收带 很弱,仪器无法检测; (4)有些吸收带落在仪器检测范围之外。
33
第二节 红外吸收基本理论
(二)吸收谱带的强度
红外吸收谱带的强度取决于分子振动时偶极矩 的变化,红外光谱的强度与分子振动时偶极矩变 化的平方成正比。 偶极矩的变化与分子的极性以及分子结构的对 称性,也就是固有偶极矩有关。极性较强的基团 (如C=O,C-X等)吸收强度较大,极性较弱的 基团(如C=C、C-C、N=N等)吸收较弱。分子 的对称性越高,振动中分子偶极矩变化越小,谱 带强度也就越弱。
28
第二节 红外吸收基本理论
在倍频峰中,二倍频峰还比较强。三倍频峰以 上,因跃迁几率很小,一般都很弱,常常不能测到。 除此之外,还有合频峰(1+2,21+2, ),差频峰( 1-2,21-2, )等,这些 峰多数很弱,一般不容易辨认。倍频峰、合频峰和 差频峰统称为泛频峰,泛频峰一般都很弱。
11
第二节 红外吸收基本理论
根据Hooke定律,分子 简谐振动的频率的计算 公式为
12
第二节 红外吸收基本理论
式中k为化学键的力常数,定义为将两原子由 平衡位置伸长单位长度时的恢复力(单位为Ncm -1)单键、双键和三键的力常数分别近似为 5、 1 0和15 Ncm-1;c为光速(2.9981010cm s-1), 为折合质量,单位为g,且 影响分子振动频率的直接原因是原子质量和 化学键的力常数。
《仪器分析》第四章 电重量分析和库仑分析法
0.0592 [O] lg ϕ =ϕ + z [R]
o'
控制电流就控制了[O]/[R], , 控制电流就控制了 [O]/[R]值决定了电位值。 值决定了电位值。 值决定了电位值
根据法拉第定律,Q=it,Q=nzF。因此,电流一定,单位时 间内通过的电量就一定,单位时间内由氧化态变成还原态的 量就一定。即电流的大小表示电极反应速率的大小。因此控 制了电流也就控制了[O]/[R]。
+ 麐 lg 0.01 = 0.682 (V )
0.0592 ϕCu2+ ,Cu = ϕ + lg[ Cu2+ ] 2 0.0592 = 0.345 + lg 1 = 0.345 (V ) 2
0 Cu2+ ,Cu
由开始析出的电极电位可以知道,银先在电极上析出。 随着电解的进行,银离子浓度降低,阴极电位逐渐向负的方 向移动。当银离子的浓度很低( 10-6 mol·L-1 )时,电极电 位为:
(b)电流-时间关系 )电流-
dn0,t
∆c = f = DA dt ∆x 电极表面
C -C S ∆c = δ ∆x 电极表面
n C-Cs i = zF = zFf = zFDA = zFADC / δ t δ
电流与浓度成正比,而溶液的浓度随着电解进行不断减少, 可以推导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符合下面的公式
2 电解分析原理
(1)电解 )
电解是利用外部电源使化学反应向非自发方向进行的过 程。在电解池的两个电极上施加一直流电压,直至电极上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此时电解池中有电流流过,该过程称 为电解。 分解电压是指使被电解物质在两电极上产生迅速的、连 续不断的电极反应时,所需的最小的外加电压。
仪器分析第04章 原子吸收(荧光)光谱
N
1 2 k
(K 为激发态寿命或电子在高能 级上停留的时间,10-7-10-8 s)
原子在基态和激发态的寿命是有限的。电子在基态停留的时间长, 在激发态则很短。由海森堡测不准(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 原理,这种情况将导致激发态能量具有不确定的量,该不确定量使谱线 具有一定的宽度N (10-5nm),即自然宽度。 该宽度比光谱仪本身产生的宽度要小得多,只有极高分辨率的仪器 才能测出,故可勿略不计。
K d
e 2
mc
N0 f
式中,e为电子电荷;m为电子质量;f为振子强度,它是受到激发的每个原 子的平均电子数,与吸收几率成正比。
此式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积分吸收”只与基态原子数N0成正比 而与频率及产生吸收线的轮廓无关。只要测得积分吸收值,即可求出基 态原子数或浓度。因此 AAS 法是一种不需要标准比较的绝对分析方法。 积分吸收就是将原子吸收线轮廓所包含的吸收系数进行积分(即吸 收曲线下的总面积)。
因此,尽管原子吸收现象早在18世纪就被发现,但一直未用 于分析。直到1955年,Alan Walsh 提出以“峰值吸收”来代替“ 积分吸收”。从此,积分吸收难于测量的困难得以“间接”地解 决。
25
2. 峰值吸收 1955年,Walsh 指出,在温度不太高时,当发射线和吸收线满足以 下两个条件,即: 带宽 e a ; e a 中心波长一致 当e a时,发射线很窄,发射线的轮廓可认为是一个矩形,则 在发射线的范围内各波长的吸收系数近似相等,即K=K0(K ,积分吸 收系数;K0 ,峰值吸收系数),因此可以“峰值吸收”代替“积分吸收 ”:
同样频率的光辐射,其对应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
仪器分析第四版第四章课件
§4-3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值
指示电极:玻璃电极;参比电极:饱和甘汞电极; 测定仪器:高阻抗毫伏计(精度±0.1mV)
一、玻璃电极响应原理
pH玻璃电极是一种特定配方 的玻璃(摩尔分数Na2O=22%, CaO=6%,SiO2=72%)吹制成 球状的膜电极(厚度约30~100μm
玻璃泡中一般为0.1mol/L的HCl 溶液(内参比溶液),其中一 根Ag/AgCl电极(内参比电极)
敏化电极
气敏电极 氨电极、硫化氢电极
酶电极 葡萄糖电极、 组织电极
1、晶体(膜)电极
由难溶盐经过加压或拉制成单晶、多晶或混晶 的活性膜。
响应机理:由于晶格缺陷引起的离子传导作用,接 近空穴的可移动离子移动至空穴中,便产生电流。
空穴的大小、形状、电荷分布等,一定的电极 膜只能容纳特定的可移动晶格离子,其他离子不可 进入。
Ca2+(带电荷离子交换剂) 中性载体:冠醚
3、气敏电极(气体传感器)
又称气体传感器,由一对电极:离子选择性 电极和参比电极组成的化学电池。
作用原理:利用待测气体对某一化学平衡的影 响,使平衡中的某特定离子活度发生变化,再 用离子选择性电极反映该离子的活度变化,从 而求出试液中被测气体的分压(含量)
子组成的电极体系,如Ag/AgC2O4,CaC2O4) (4) 第零类电极: 惰性金属
2、选择性电极
(1)离子选择性电极(ion selective electrode, ISE) 包括常见的各种膜电极。
(2)生物活性物选择性电极。 包括组织电极和酶电极。
(3)场效应微电子传感器(集成电极)
四、电极上半反应的电极电位(E )
2.303RT k 2F lgaS2 可测离子:Ag+,S2-
仪器分析第四章AAS
吸收线能量与波长关系 λ= hc/∆E
2. Boltzmann分布定律 分布定律 若激发态原子和基态原子处于热力学平 衡状态下,其比例大小可用Boltzmann方 衡状态下,其比例大小可用 方 程表示: 程表示:
Ni/N0 =
-Ei/kT gi/g0·e e
激发态原子, 基态原子, Ni-激发态原子,N0-基态原子,gi/g0-统 计权重, 激发原子需要能量, 计权重 , Ei- 激发原子需要能量 , T- 绝 对温度, Bottzmann常数 对温度,k- Bottzmann常数
峰值吸收测量示意图
根据吸光度的定义: ㏒ 根据吸光度的定义:A=㏒I0/I 其中I 在 ν 频率范围内的入射光强, 其中 0—在∆νe频率范围内的入射光强,即 锐线光源共振线通过喷入空白试液的火焰 后谱线积分光强; 后谱线积分光强; I—在∆νe频率范围内的透射光强,即为火 在 ν 频率范围内的透射光强, 焰喷入样品溶液后的共振积分光强。 焰喷入样品溶液后的共振积分光强。 它们分别为: 它们分别为:
压力变宽) (3)碰撞变宽 压力变宽 )碰撞变宽(压力变宽 碰撞变宽
变宽: ①Holtzmark变宽:同种原子相互 变宽 碰撞而引起谱线变宽 变宽: ②Lorentz变宽:异种粒子相互 变宽 碰撞而引起谱线变宽
原因: 原因:主要是发光原子或吸光原子与其他 粒子(包括同种粒子)发生非弹性碰撞, 粒子(包括同种粒子)发生非弹性碰撞, 使原子“辐射”中断, 使原子“辐射”中断,激发态原子平均寿 命缩短,导致谱线变宽。 命缩短,导致谱线变宽。
因此 2b K0 = ∆ν
∫Kνdν
④
为比例常数, ④式中b为比例常数,其值与谱线变宽的物 式中 为比例常数 理过程有关。 理过程有关。
仪器分析第4章电位分析法
第4章电位分析法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要求:1、掌握电位分析法基本原理,电极电位、电池电动势、膜电极、工作电极、参比电极、指示电极等基本概念。
2、掌握pH玻璃电极,氟离子选择性电极结构、响应机理及性能特点,溶液pH值的测定。
理解膜电位的产生。
3、掌握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参数,理解电极选择性系数Kij的意义,掌握测量误差的计算。
4、掌握离子活度测定的方法原理,理解离子强度总调节剂的作用。
5、掌握定量分析方法及有关的计算,电位分析法的应用。
6、了解电位滴定的原理及滴定终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电位分析法基本原理,膜电位的产生,溶液pH值的计算,离子选择性系数Kij的意义,测量误差的计算,离子强度总调节剂,定量分析方法。
难点:膜电位的产生,离子选择性系数的理解与应用,离子活度、测量误差的计算。
4.1 电化学分析法概要一、方法简介根据电化学原理和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通过测量某种电参量变化求得分析结果的一类方法。
1、分类2、 方法特点准确度高,重现性和稳定性好灵敏度高,10-4~10-8 mol/L 10-10~10-12mol/L (极谱,伏安) 选择性好(排除干扰)应用广泛(常量、微量和痕量分析) 仪器设备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已成为生产和科研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手段。
二、电化学分析中某些术语与概念2、原电池3、电解池4、指示电极、辅助电极和参比电极指示电极:电极电位随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或活度变化而改变的电极。
(E 与C 有关)参比电极:电极电位不受溶剂组成影响,其值维持不变。
(E 与C 无关) 辅助电极(对电极):提供电子传递的场所,当通过电流很小时,一般直接由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组成电池,但当电流较大时需采用辅助电极构成三电极系统来测量。
电位法中采用两电极——不产生电流(I=0) 伏安法中采用三电极——产生电流信号1、化学电池5、电解质与支持电解质电解质:指电极间电子传递的媒介,由溶剂和高浓度的电解质盐以及电活性物质等组成。
仪器分析 第4-6章 参考答案
第四章 电位分析法9. 当下述电池中的溶液是pH 等于4.00的缓冲溶液时,在298K 时用毫伏计测得下列电池的电动势为 0.209V:玻璃电极│H +(a = x)‖ 饱和甘汞电极当缓冲溶液由三种未知溶液代替时,毫伏计读数如下: (a ) 0.312V ; (b )0.088V; (c )-0.017V 。
试计算每种未知溶液的pH 。
解: 根据公式: 2.303/S x S E E pH pH RT F-=+ (a )pH = 4.00 + (0.312-0.209)/ 0.059 = 5.75同理: (b )pH = 1.95 (c )pH = 0.1710. 设溶液中 pBr = 3,pCl =1。
如用溴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Br -离子活度,将产生多大误差?已知电极的选择性系数K Br-, Cl-= 6×10-3。
解: 已知 /,%100i j n n j i j i a K a =⨯⨯相对误差将有关已知条件代入上式得: 相对误差 = 6×10-3 ×10-1/10-3 ×100 = 60%12. 用标准加入法测定离子浓度时,于100mL 铜盐溶液中加入1mL 0.1mol ⋅L -1Cu(NO 3)2后,电动势增加4mV ,求铜的原来总浓度。
解: 根据公式 /0.059124/(0.0591000)110.1101101100n E x C C ∆-⨯⨯-⨯=∆-=-()() 故: C x = 2.73 × 10-3 mol ⋅L -1第五章 伏安分析法13. 3.000g 锡矿试样以Na 2O 2熔融后溶解之,将溶液转移至250mL 容量瓶,稀释至刻度。
吸取稀释后的试液25mL 进行极谱分析,测得扩散电流为24.9μA 。
然后在此液中加入5mL 浓度为6.0×10-3mol ⋅L -1的标准锡溶液,测得扩散电流为28.3μA 。
仪器分析教案第四章原子发射光谱1
21:01:57
(4)投影系统:感光板或光电倍增管。
作用:使经过色散后不同波长的单色平行光束聚焦 在感光板上,形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狭缝像——光 谱,或变成电信号进行记录。
21:01:57
三、检测器 按接受光辐射的方式分类,常用的检测方法有: 目视法、摄谱法和光电法 A.目视法→看谱仪;可见光谱区,钢铁及冶金现 场分析。 B.摄谱法 →摄谱仪;感光板作检测器。
The rationale of Atomic emission spectrum
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 一般步骤
The process of Atomic emission spectrum analysis
21:01:57
第一节
原子发射光谱的基本原理
激发态
1.原子发射光谱
定义:原子发射光谱分
析(AES)是根据原子所发射
体炬管、雾化器三部分组成。
21:01:57
高频磁场→感应线圈产生电火花触发少 量气体产生电离→带电粒子在高频交变电场 的作用下高速运动→碰撞气体原子→迅速、 大量电离→产生一股垂直于管轴方向的环形 涡电流→形成几百安的感应电流→瞬间就将 气体加热到近10000K的高温→在管口形成一 个火炬状的稳定的等离子体→试样由焰炬内 管喷射到等离子体内进行蒸发、原子化和激 发。
21:01:57
Ⅰ主要部件:四部分组成
(1)照明系统:由透镜组成。一个或三个。
作用:使光源发射的辐射均匀地照明人射狭缝,使 感光板所得的谱线每部分都很均匀。
(2)准光系统:包括入射狭缝和准直镜。 作用:把入射光变成平行光束照射到棱镜上。 (3)色散系统:由一个或多个棱镜或光栅组成。 作用:使通过的复合光,成为按一定波长顺序排列 的单色平行光束。
《仪器分析》4-高效液相色谱法
(4) 示差折光检测器: 是一种中等灵敏度(10–6 g/mL)的通用型检测器。
是利用纯流动相和含有待测组分的流动相之间折射率的 差别进行检测的。
可分为三类:反射式;折射式(偏振式)和干涉式。常 用前两种。
优点:灵敏度适宜,操作简便是一种通用型的检测器; 缺点:对温度变化敏感,不能用于梯度洗脱。 应用范围:聚合物、糖。还用于分析以紫外检测和荧光
精选课件
药典中的液相色谱检测器
精选课件
常用的检测器:
(1) 紫外光度检测器:是一种选择性浓度检测器,仅 对那些在紫外波长有吸收的物质有响应。
作用原理:基于待测试样对特定波长的紫外光有选择 性的吸收,试样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服从比尔定律。
结构:
1-低压汞灯 2-透镜 3-遮光板 4-测量池 5-参比池 6-紫外滤光片 7-双紫外光敏电阻
精选课件
⑶ 色谱柱 GC柱很长,特别是毛细管柱可长至几十米至上百米,柱效
很高(理论塔板数N = 104~106)。HPLC柱较短,一般为15~25 cm,柱效(理论塔板数N = 103~104),低于GC柱。 ⑷ 检测器
与GC相比,HPLC检测器种类较多。 ⑸ 制备色谱
GC难以制备样品,因为进样量小,难以收集或被破坏。 HPLC可进行制备,即制备色谱。
精选课件
2. 进样系统
在高效液相色谱中,常用的进样方式: 高压阀进样:优点是能用于高压,适于大体积进样,重现性
好;缺点是进样阀进样时需排掉一部分试样,不同的进样 量需用不同的定量管,同时峰的扩展也比注射进样大。 微量注射器进样:也可由微量注射器注入取样环少量样品, 即采用较大体积取样环而进少量试样,进样量由注射器控 制,试样不充满取样环,只填充一部分体积。
仪器分析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PPT课件
2020/8/10
5万
2020/8/10
一、光源
1.作用
发射待测元素的特征共振辐射。 在原子吸收分析中需要使用锐线光源 锐线光源需要满足的条件: (1)光源的发射线与待测原子的吸收线的ν0一 致。 (2)发射线的Δν要明显小于吸收线的 Δν。 提供锐线光源的方法:
空心阴极灯(HCL) 要测某种元素就要用该元素制成的空心阴极灯
2020/8/10
2.空心阴极灯
2020/8/10
结构如图所示
2020/8/10
3.空心阴极灯的原理
两极加电压(300~500V) →辉光放电→阴极电子飞 向阳极→途中与载气碰撞→载气电离→正离子→电场 作用下快速飞向阴极→猛烈轰击阴极表面→阴极被测 元素原子挣脱晶格束缚逃逸→空心阴极区域→被测元 素原子与电子、正离子、惰性气体原子碰撞→被测元 素原子被激发→发出特征共振辐射
2020/8/10
用不同待测元素作阴极材料,可制成相应空心阴极灯
优缺点
(1)辐射光强度大,稳定,谱线窄,灯容易更换。 (2)每测一种元素需更换相应的灯。 (3)有些元素无法做阴极材料,应用受限。
空心阴极灯的辐射强度与灯的工作电流有关。 在保证稳定放电和合适的光强输出前提下,尽可能选 用较低的工作电流。 灯电流太小,放电不稳定;灯电流过高,会导致谱线 变宽、自吸增加、灯寿命缩短。
火焰原子化器优缺点
☆☆火焰原子化法的优点:重现性好、火焰稳定性高、 背景噪声低、易于操作的特点。 缺点:原子化效率仅为10%左右,灵敏度较低。
2020/8/10
4.无火焰原子化法(电热原子化法)
常用石墨炉原子化器。 实质就是一个石墨电阻加热器,用大电流加热石墨炉 ,最高温度可达3000℃,样品在石墨管内原子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硫代葡萄糖苷作为蔬菜风味前体
十字花科蔬菜 异硫氰酸酯
(四)常见蔬菜的风味物质
1、百合科蔬菜 (1)洋葱 在洋葱的风味成分含硫化合物中,烃基为丙基的 占87.9%,为甲基的占6%。 特征香气:二丙基二硫化物、丙硫醇共存。 鲜洋葱:含二丙基硫醚类较多 干洋葱:甲基丙基硫醚类较多 洋葱的甜味--甲硫醇
-甲疏基丙醛,产生 日光臭。
游离氨基酸或肽、 主要成分是邻氨 光照、核黄素、 基苯乙酮 氧气
三、水产品
(一)鱼类的风味成分
鱼腥气的特征成分:各种鱼皮粘液中的δ-氨基戊 酸、δ-氨基戊醛、六氢吡啶类化合物。 H2N(CH2)4COOH δ-氨基戊酸(血腥臭) H2N(CH2)4CHO δ-氨基戊醛(河鱼臭) 海产鱼腥气味的主要成分--三甲胺 是氧化三甲胺[(CH3)3N=O],在还原酶作用下生 成的。
二、蔬菜风味的生物合成
(一)脂类物质在蔬菜风味形成的作用
含硫化合物对于蔬菜风味非常重要 脂类物质的讲解对蔬菜风味有作用,有次要,有 些是主要的,例如黄瓜、莴苣。 脂肪氧合酶作用于亚油酸和亚麻酸产生氢过氧化 物,再经氢过氧化物裂解酶的作用产生醛和醇。
(二)由半胱氨酸亚砜衍生物形成的风味物质
(四)几种重要水果的风味物质
主要是由亚油酸和亚麻 酸为前体物质经生物合 成途径产生。 水果的风味 物质特点 主要为C6~C9的醛类和醇 类,此外还有酯类、萜类 、酮类、挥发酸等。
1、柑橘类
柑橘风味主要是由萜烯类、醛类、酯类和醇类物 质产生的。 (1)柑橘果肉中的主要风味物质 在成熟果实中占全果重的0.001~0.005%。果肉与 果皮中风味物质相比,其萜烯类含量少,酯类、醛 类、醇类较多,且果实成熟度越高,含量越多。
前体物生成肉香成分的主要三种途径:
1、脂质的热氧化降解、硫胺素热解; 2、美拉德反应、Strecker降解、糖的热解; 3、以上两种途径生成的各物质之间的二次反应。
肉味形成的机理
1、氨基酸和肽的热降解作用
氨基酸脱氨、脱羧,形成醛、烃、胺等;此反 应高于125℃发生。
2、糖降解
发生焦糖化作用,戊糖生成糠醛,己糖生成羟 甲基糠醛,继续加热,便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 呋喃衍生物、羰基化合物、醇类、脂肪烃和芳 香烃。
4、芹菜、香芹菜、芫荽、防风等伞形科蔬菜
芹菜的特征香气--瑟丹内酯(苯并呋喃类 化合物)、丁二酮-3-己烯基丙酮酸酯等。 香芹菜(荷兰芹)的特征香气--洋芹脑。 芫荽的主香物质--芫荽醇、蒎烯、伽罗 木醇、香叶醇、癸醛等。 这些成分都容易挥发,一经加热便大量挥 发。 有些人不喜欢芫荽,主要是对癸醛反感。
第二节 动物性食品风味成分
一、畜禽肉风味成分
生肉一般都带有畜禽原有的生臭气味和血样的腥 膻气味,主要是由H2S、CH3SH、C2H5SH、 CH3CHO、CH3COCH3、CH3OH、C2H5OH、 CH3CH2COCH3和NH3等组成。 熟肉香气的生成途径主要是加热分解。 肉香形成的前体物有氨基酸、多肽、核酸、糖类、 脂质、维生素等。 肉香中的主要化合物有内酯类,呋喃衍生物,吡 嗪衍生物及含硫 风味物质含量高于果肉中的,占全果重的 0.2~0.5%,其中90%以上是萜烯类化合物,大部 分是D-苧烯,但对香气贡献不大。形成果皮油特 征香气的成分是含量很少的醇、醛、酮、酯和有 机酸。 (3)果汁中的苦味成分 主要的苦味物质是三萜双内酯化合物—柠碱。 只有在酸性条件柠碱衍生物脱水生成柠碱。
黄瓜醇和堇菜醛的结构
(2)西红柿
其香气成分的含量仅有2~5mg/kg,而且随
成熟的程度不同而改变。 例如其青草气味的主要成分是青叶醇和青叶醛。 CH3CH2CH=CHCH2CH2OH CH3CH2CH2CH=CHCHO
西红柿香气组成
反-2-己烯醛、顺-3-己烯醛、柠檬 醛、酮类 醛、糠醛、 香茅醛、丙酮、丁二酮 萜类 醇类 酯类 α-蒎烯、柠檬烯 正丁醇、异丁醇、正戊醇、异戊 醇、 活性戊醇、顺-3-己烯醇 水杨酸甲酯(冬绿油)
如何减少催泪 物质的产生?
低温操作-- 降低酶活性 (操作前在冰 箱中冷藏一下)
流水操作--催 泪物质溶于水 (洋葱在水中浸 泡一下;刀面上 沾些水等。)
反应过程
(2)大蒜
在大蒜的风味成分含硫化合物中,烃基为丙基的 仅占2.0%,为甲基的占13.4%,为烯丙基的占 84.6%。 特征风味成分:二烯丙基硫代亚磺酸酯(蒜素)、 二烯丙基二硫化物(蒜油)、甲基烯丙基二硫化 物。
萝卜 4-甲硫基-反-3-丁烯基异 硫氰酸酯
3-甲硫基丙基异硫氰酸酯 花椰菜 4-甲硫基丁腈
紫甘蓝 3-丁基异硫氰酸酯
3、葫芦科和茄科蔬菜
(1)黄瓜 黄瓜的清香气源于它所含有的少量游离
的有机酸,从而使人的口感清爽。 黄瓜的香精油含量约为10mg/kg,香气的主体 成分为:堇菜醛、黄瓜醇 另外还含有乙醛、丙醛、正己醛、2-己烯醛、2壬烯醛等醛类化合物,它们对黄瓜的清鲜气也有 贡献。
280种以上; 特征芳香物质:邻氨基苯甲酸甲酯。
4、草莓
300种以上; 特征芳香物质:尚未彻底明确;据分析主要是酯 类,如草莓醛(环氧酸酯)、2-甲基丁酸乙酯、 己酸乙酯等。
5、菠萝
120种以上;酯类含量多。 特征芳香物质:己酸甲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 呋喃酮。
6、桃类
70多种; 桃的主香成分--苯甲醛、苯甲醇、各种酯类、 C6~C12脂肪酸的内酯和α-苧烯等,而且随着果 实的成熟程度加大,香气成分也明显增加。
3、美拉德反应
还原糖与氨基酸之间的美拉德反应,是肉香味 的最主要的来源。
4、硫胺素的降解
降解产物为呋喃、呋喃硫醇、噻吩、噻唑和 脂肪族含硫化合物。
5、类脂物质的降解
UFA如亚油酸、油酸和花生四烯酸中的双键, 在加热过程中氧化,生成过氧化物,进一步分解 为阈值很低的酮、醛、酸等挥发性羰基化合物; 羟基脂肪酸水解为羟基酸,经过加热脱水,环 化生成内酯化合物,具有肉香味。
乳制品的四种主要芳香成分
142种,C2~C18的偶数碳饱和羧酸、 酸类化合物 C10~C18的偶数碳单烯酸、C18的二烯 酸和三烯酸、C10~C18的偶数碳酮酸和 羟基酸、异烷酸。高级脂肪酸更重要。
羰基化合物 醛类和酮类;顺-4-庚烯醛是奶油样香气
的特征化合物。
酯类化合物
C1~C10、C12脂肪酸分甲酯或乙酯, 以及苯甲酸甲酯。
④以活性前体转化而来的芳香酸酯的生物合成作用。
一、水果风味的生物合成
(一)脂肪酸代谢生成的香气化合物 α-氧化
途径
β-氧化 脂肪氧合酶催化的氧化
最早的工作是由Tressll和Drawert所作的关于香蕉风味的研究。
α-氧 化
很少,只有在没有β-碳不能进行β-氧化时 发生。 以梨风味物质的形成为例。 癸二烯酸酯是梨风味物质的载体,是亚油 酸经由β-氧化过程形成的。 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在酶作 用下发生氧化裂解,从而产生某些水果 及蔬菜的特征芳香。己醛是苹果、葡萄、 草莓、菠萝、香蕉、桃子的香味成分; 可以由亚油酸经氧合酶催化合成。
硫化物
二甲硫醚、硫化氢、甲硫醇等。
2、不良风味的形成
酸败味的形成
氧化臭的形成 日光臭味的形成 旧胶皮味的形成
形 成 途 径
在脂酶作用下, 催化乳脂肪水解 成低级脂肪酸, 产生酸败味。丁 酸影响最严重。 在日光照射下,蛋氨 2,4辛二烯醛和 酸在维生素 B2(核黄 2,4壬二烯醛 β 素 )的作用下,生成
二、乳和乳制品的香气味
(一)乳制品的风味特征
乳制品特征风味的形成途径: 鲜乳香气的再分配 酶促反应 加热反应 酶促反应 氧化反应 微生物作用
加工过程中生成 新的芳香成分
机理
(二)饮用乳的风味成分
1、新鲜制品的风味成分 新鲜牛奶的香气主体物质--二甲硫醚(阈值阈 值12ppb ),另外还有低级脂肪酸、丙酮酸、 甲醛、乙醛、丙酮、2-戊酮、2-己酮等。如二 甲硫醚含量过高,便有乳牛臭气味和麦芽臭气 味产生。 酸败后乳类的酸败气味--丁酸 乳中脂肪氧化主体成分--C5~C11的醛类, 尤以2,4-辛二烯醛和2,4-壬二烯醛为甚。
2、羊肉
羊肉膻气的主要成分--4-甲基辛酸和4-甲基 壬酸。
3、猪肉
猪油、油渣和一些猪肉中发现的独特的猪肉样风 味是由对甲基苯酚和异戊酸产生的。
4、鸡肉
特征化合物:羰基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 最主要的是(反,顺)-2,4-癸二烯醛。
(二)熏肉的香气成分
熏材:阔叶树的硬质木料,核桃树、榆树、白桦、 白杨、小橡子等,熏材的含水量为20%-30%,新 鲜的木材有机酸含量多使制品香味降低,通常用 木屑供燃烧发热,木片和木块供发烟。 熏烟成分 :200多种;苯酚、甲酚、愈创木酚 等 酚类;甲(乙)醛、丙醛等羰基化合物;以及脂 肪酸、醇类、糠醛类化合物等。
5、海藻的香气
海藻的主香成分--二甲基硫醚。它在海藻中的 前体物质是β-(二甲硫基)烯丙酸,分解后即产生 二甲基硫醚,即: △ (CH3)2S-CH=CH-COOH CH3-S-CH3+CH2=CH-COOH 海藻的鱼腥气味--三甲胺。 烤紫菜的香气中,有一定量因美拉德反应而生成 的芳香物质,因为紫菜含有较多的氨基酸。
2、苹果
香气化合物达250以上。 特征风味成分:醇类、酯类、醛类。 代表香气成分:2-甲基丁酸乙酯、乙醛和 反-己烯-2-醛。 日本红玉苹果香气成分:丁醇、3-甲基丁醇、己醇。 美国的Delicious苹果:丁酸乙酯、乙酸丁酯、2-甲 基丁酸乙酯、乙酸-3-甲基丁酯等酯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