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病

第一节免疫缺陷病

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称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IDD) 。

免疫缺陷病按机体免疫系统是否发育成熟分为原发性( 或先天性) 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PIDD) 和继发性( 或获得性) 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IDD)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遗传缺陷或发育异常,导致免疫细胞和/ 或免疫分子的数量减少、功能异常而引起的永久性免疫功能缺陷。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感染、衰老、肿瘤和药物等原因抑制了机体成熟的免疫系统的功能表达所致。临床上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远较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多见。

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①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可出现严重的、持续的反复感染。一般体液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补体缺陷者易发生化脓性细菌感染,而细胞免疫缺陷者易发生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和原虫等细胞内感染。②易发生恶性肿瘤。尤其是细胞免疫缺陷病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群高100~300 倍。③易并发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患者并发自身免疫病的概率可高达14% ,以并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较多见。④遗传倾向性。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大多有遗传倾向,其中1/3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5 为X 性联隐性遗传。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一种罕见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其中,体液免疫缺陷约占50% ,联合免疫缺陷约占20% ,细胞免疫缺陷约占18% ,吞噬细胞缺陷约占10% ,补体缺陷约占2%( 表9-1) 。

表9-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一) 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 , XLA) 又称Bruton 病,为最常见的先天性B 细胞免疫缺陷症,是一种X- 连锁隐性遗传病,见于男孩。其发病机制是位于X 染色体上的Bruton 酪氨酸激酶基因发生突变,其特征是血循环中缺乏B 细胞及γ球蛋白。

由于受母体抗体自然被动免疫的保护,患儿出生后短时间内尚健康。但随着母体抗体在体内的代谢和消耗,出生6 个月后开始出现反复感染。通常患儿对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化脓性细菌易感,而对病毒、真菌及大多数细胞内寄生菌不易感。约20% 的患儿伴有自身免疫病。患者的淋巴组织没有滤泡和生发中心,T 细胞数量和功能正常,B 细胞数量下降,前B 细胞存在,但淋巴结和骨髓组织中缺乏浆细胞。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浓度很低,甚至测不到。

(二)选择性IgA缺乏症

选择性IgA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选择性Ig 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其发病是由于具有IgA 受体的B 细胞发育障碍,不能分化为可产生IgA 的浆细胞所致。该病临床表现极不一致,约半数以上完全没有症状,有的偶然出现呼吸道感染或腹泻,极少数病人出现严重的反复感染,并伴有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IgA 水平异常低下(<50 μ g/ml),IgG 和IgM 正常或代偿性升高,T 细胞数量和功能正常。

(三)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症(DiGeorge综合征)

DiGeorge 综合征是由于胚胎早期第III 、Ⅳ咽囊发育障碍而使来源于它的器官,如胸腺、甲状旁腺和大血管( 如主动脉弓) 等发育不全。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抗感染能力低下,出生后即有反复感染,新生儿低钙血症和手足抽搐,伴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外周血T 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或缺如,接种麻疹疫苗、卡介苗等减毒活疫苗时可引起全身感染甚至死亡。

(四)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CID) 分性联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类型,其特征为T 、B 细胞发育障碍,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几乎完全缺陷。患儿易患严重感染,特别是皮肤粘膜的假丝酵母菌、病毒、条件致病菌及卡氏肺孢子虫的感染,并迅速恶化,如未接受骨髓干细胞移植,一般在1~2 岁内死亡。

(五)慢性肉芽肿病

慢性肉芽肿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 ,CGD) 约2/3 的患者为性联隐性遗传,其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特征为反复感染,感染的细菌多为过氧化氢酶阳性菌。该病发生机制是由于机体编码还原型辅酶II(NADPH) 氧化酶系统的基因缺陷,致使中性粒细胞缺乏还原型辅酶II 氧化酶,不能产生足量超氧离子、过氧化氢及单态氧离子,从而导致氧依赖性杀菌功能减弱。当中性粒细胞吞入细菌后,不但不能被杀死,反而可得到细胞保护,不致受抗体、补体或抗生素的影响。细菌在细胞内大量繁殖,随中性粒细胞游走而扩散,引起反复发作的化脓性感染,在淋巴结、肝、脾、肺、骨髓等器官形成慢性化脓性肉芽肿。

(六)、补体系统缺陷病

补体系统的各个组分及补体调节因子和补体受体均可发生先天性缺乏或功能缺陷。大多数补体缺陷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补体系统缺陷病常表现为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和自身免疫病。其中C1 、C2 、C4 、C5 缺乏者,易患全身性红斑狼疮和其他血管性疾病;而C3 和C6 至C9 缺乏者,常引起化脓性细菌感染,尤其是奈瑟菌感染。补体调节因子中以C1 抑制物(C1INH) 缺乏最常见。C1INH 缺乏可引起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下组织和肠道水肿。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发育成熟的免疫系统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免疫缺陷,它可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或体液免疫功能异常,也可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还可表现为补体缺陷。

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原因复杂,常见的病因有:①感染:多种病毒( 如HIV 、肝炎病毒、EB 病毒) 、细菌( 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寄生虫( 如血吸虫、疟原虫) 感染均可导致免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