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水质调控处理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水产养殖是指在水体中培育、繁殖和生长各类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主要包括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等。

随着人们对水产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也迅速发展,但与此水产养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急需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污染: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药物和化学品等会直接释放到水体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2. 沉积物污染:养殖废水中的有机废弃物和残余饲料会在水体中沉积下来,导致底泥污染和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

3. 生物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和兽药等化学品会残留在水产品中,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

4. 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一些养殖场为了追求高产量,滥用化肥、农药致使土地生态恢复困难。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给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控制方法1.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补给量,对于残余饲料、排泄物等生产性废物的处理,建议采用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方式,在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 加强水质监测:对养殖场的出水口和周边水质进行监测,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污染源,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3. 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引入循环水养殖技术,通过合理设计养殖水体的循环系统,将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后再利用,减少对周边水体的直接排放,降低水体污染的风险。

4. 推广无污染生产技术:尝试使用无化学物质养殖技术,减少对水体的化学污染,例如利用植物和微生物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

5. 政策引导和监管:加强对养殖业的政策引导和监管,鼓励养殖户使用环保设施,对违反环保要求的养殖场进行处罚,使养殖行业朝着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

通过以上控制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减缓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保护水体生态系统,促进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管理要点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管理要点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管理要点水产养殖中的水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水生生物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合理的水质管理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下面将详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水质管理要点。

一、监测水质1. 定期监测水质指标:水温、溶解氧、PH值、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是评估水质状况的重要依据。

养殖场应定期采集水样进行水质检测。

2. 调整水质参数:如发现水质指标偏离正常范围,可以通过调整下水道的位置、增加水量和增加水流动性等方式来调整水质。

二、控制饲料投喂1. 合理配比饲料:根据不同水生生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避免使用过高蛋白质或过高脂肪的饲料。

2. 控制投喂量:要根据水生生物的生长情况和饲料利用率来控制投喂量,避免出现过度投喂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三、保持水体清洁1. 定期清理底泥:底泥中积累的有机物会影响水质,应定期清理,防止底泥的过度富集。

2. 定期更换水体:水体中长期沉积的废弃物会导致水质恶化,应定期更换水体,保持水体清洁。

四、防止污染源进入水域1. 控制养殖区周边的污染源:如村庄、工业区等对养殖区的周边进行管理,防止废水、废弃物等对水质造成污染。

2. 控制养殖区内的污染源:养殖过程中要完善污染物的处理设施,避免饲料残留、粪便等物质直接进入水体。

五、维护水生物的健康1. 定期检查养殖生物的健康状况: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查水生生物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

2. 合理使用药物:在发生疾病时,可以进行适当的治疗,但要严格遵守药物使用规定,避免滥用药物。

六、增氧设备的应用1. 合理选择增氧设备:根据养殖区域和水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增氧设备,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

2. 定期检查和维护:增氧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水体缺氧。

七、合理养殖密度1. 避免过高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高密度导致养殖环境过度拥挤,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健康。

2. 根据养殖环境选择适宜密度:根据养殖环境和水体条件,选择适宜的养殖密度,确保养殖水生生物的健康生长。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措施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水产品的养殖业蓬勃发展。

然而,由于养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如水质污染、水生物疾病等,水产养殖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养殖环境的质量,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养殖环境改善措施被采取。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措施展开论述。

1. 水质管理水质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养殖水体中的养殖效益以及生物的健康状况。

为了改善水质,养殖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

通过监测,及时了解水质状况,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措施。

其次,适时清理养殖池塘或鱼缸的底泥和残留物。

底泥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会通过分解而导致水质恶化,因此定期进行底泥清理是必要的。

此外,控制养殖密度也是改善水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控制鱼类或虾类的数量,避免养殖密度过高导致水质污染。

2. 水生物疾病预防控制实施合理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生物疾病预防控制措施:首先,加强对养殖水体的消毒工作。

通过消毒可以杀死水中的有害病原微生物,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

其次,合理选择优质种苗。

优质种苗具有较高的抗病能力,能够有效预防水生物疾病的发生。

此外,加强养殖过程中的检疫工作也是必要的。

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检查,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爆发和传播。

3. 养殖环境改造与生态修复为了改善养殖环境,养殖户可以进行相应的环境改造与生态修复工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改造和修复措施:首先,建立生态滤池系统。

通过搭建生态滤池,可以使养殖水体与自然水体进行连通,实现水体的自然过滤和净化。

其次,适时开展湿地修复工作。

湿地具有很强的水质净化能力,适当恢复和建设湿地可以有效提升养殖水体的水质。

此外,进行水生植物的绿化养殖也是一种有效的环境改善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与养殖环境改善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与养殖环境改善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与养殖环境改善水产养殖是指人工筹措或繁殖鱼类、虾类和贝类等水生生物,并在一定的水环境中进行的生产活动。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保证养殖环境良好的重要方面。

本文就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与养殖环境改善进行探讨。

一、水质调控的重要性水质是水产养殖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和养殖效益。

良好的水质条件能提高养殖动物的存活率,促进其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增强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最终提高养殖效益。

1.1 控制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溶解氧是水体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对养殖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过高或过低的溶解氧含量都会对养殖动物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合理的通风设施和水质管理措施,控制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是保障养殖动物正常生长的重要措施。

1.2 控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氨氮是水体中最常见的有毒物质之一,能够直接损害养殖动物的健康。

高氨氮含量容易导致养殖动物的呼吸困难和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增加疾病的风险。

通过定期清理废料、控制投料量和加强水质监测等手段,可以有效控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提高养殖环境的质量。

1.3 控制水体中的pH值水体中的pH值是表征酸碱程度的指标,对养殖动物的生长和代谢都有重要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导致养殖动物的应激反应增加,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通过适当的添加酸碱剂和监测水体中的pH值,可以保持水体的稳定性,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

二、养殖环境改善的方法除了调控水质外,改善养殖环境也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养殖环境改善方法。

2.1 合理规划养殖场址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址是改善养殖环境的前提。

要避免选择过度污染的区域,同时考虑到周边环境的因素,如风向、流动水源等。

合理的场址规划能有效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和环境污染。

2.2 加强养殖动物的管理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措施对养殖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

加强对养殖动物的健康监测和疫病防控,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投喂量,定期清理池塘底泥等,可以减少废物堆积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提高养殖环境的质量。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与处理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与处理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与处理方法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养殖水质净化与处理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养殖水质净化与处理方法,旨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一、生物法1.1 水草养殖法水草养殖法是一种经济有效且环保的养殖水质净化与处理方法。

通过种植适宜的水草,如莎草、灯心草等,可以吸收养殖池塘中的氨氮、硝酸盐等营养物质,减少水体中的氮磷含量。

同时,水草的生长可以增加溶解氧浓度,提高水体的通气能力,改善养殖环境。

1.2 循环水养殖法循环水养殖法是通过建立完善的水循环系统,将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和废气净化处理。

该方法通常包括机械过滤、生物滤池和消毒等环节。

机械过滤可以去除较大的悬浮颗粒物,生物滤池通过微生物降解有机废料,消毒则可以杀死病菌和寄生虫。

利用循环水养殖法可以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减少水的消耗和污染。

二、物理法2.1 水质调控合理调控养殖水体的温度、pH值和溶解氧等参数,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法处理养殖水质。

不同的水产生物对水温、酸碱度和氧气含量有不同的要求,通过调节这些参数,可以创造适合养殖生物生长的环境。

例如,对于鱼类养殖,保持水体温度在适宜范围内,并保持合适的pH值和溶解氧浓度,可以提高养殖效果和水质清洁度。

2.2 光照处理光照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法处理养殖水质的方法。

适当的光照可以促进水中有害物质的分解和光合作用的进行,有助于改善水体的清洁度。

例如,使用紫外线灯可以杀灭水体中的细菌和病原体,促进养殖水质的净化。

三、化学法3.1 投药消毒法投药消毒法是一种常见的化学法处理养殖水质的方法。

通过向养殖水体中投放消毒剂,如氯化钙、高锰酸钾等,可以有效杀灭水中的细菌、寄生虫和病毒,保护养殖生物的健康。

然而,使用化学药剂需要慎重,注意使用剂量和频率,以免对养殖生物造成不良影响。

3.2 高级氧化法高级氧化法是一种利用氧化剂对养殖水质进行处理的化学方法。

水产养殖水质处理方案

水产养殖水质处理方案

水产养殖水质处理方案随着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正成为农业领域中一项重要的产业。

然而,养殖池塘或水体中的水质问题是水产养殖的一个重要挑战。

不良的水质不仅会影响水产养殖健康,还会导致生产下降甚至死亡。

因此,水产养殖水质处理方案至关重要。

一、降低养殖密度养殖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养殖的动物数量。

高密度养殖容易造成水质污染,如水中余氯消耗快、氨氮含量高、溶解氧水平低等问题。

因此,降低养殖密度是改善水质的一种重要措施。

适当减少养殖密度可以防止过多的废物和饲料积累,降低水质污染。

二、控制投喂量和频率合理的投喂量和频率可以减少饲料残留和废物的产生,从而降低水质污染。

每次投喂时,应根据养殖动物的需求和水质状况来确定投喂量。

避免过量投喂,减少饲料残留。

此外,控制投喂的频率也是重要的,可以根据养殖动物的消化能力和水质变化来合理安排投喂时间。

三、引入生态滤池系统生态滤池是一种通过生态系统来处理水质污染的系统。

其原理是通过人工构建的滤池中的生物菌群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生态滤池可以过滤悬浮物、去除有机物和氨氮,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和水质。

适当引入生态滤池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水质污染,改善养殖环境。

四、定期换水定期换水是改善水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更换一部分水体可以将水中的废物和污染物带走,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

换水频率和换水量可以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和养殖动物的需要来确定。

通常建议每周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0%至20%。

五、控制养殖过程中的药物使用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药物的使用是为了防治疾病。

然而,过度或不恰当的药物使用可能会对养殖水体造成污染。

因此,应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根据病情和养殖规模合理使用药物。

同时,使用药物后应注意药物残留和效果,必要时进行药物残留检测和治疗方案调整。

六、加强水质监测对养殖水体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水质状况,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养殖管理措施。

常规水质监测项目包括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水温、pH值等。

如何有效管理水产养殖场的水质

如何有效管理水产养殖场的水质

如何有效管理水产养殖场的水质水质管理对于水产养殖场的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水质不仅能提高养殖效益,还能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如何有效管理水产养殖场的水质,从源头控制、水质监测和调节、环境改良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源头控制水质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从源头进行控制,确保进入养殖场的水源质量良好。

以下是一些源头控制的方法:1. 合理选择水源:养殖场应选择清洁、无污染的水源,避免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水源,如含有重金属、农药等。

2. 净化水源:对于水源中存在的悬浮物、有机物和杂质,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过滤、沉淀或消毒处理,确保水源的清洁度。

3. 控制养殖规模:合理控制养殖规模,防止水质过度负荷;避免养殖密度过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氧气不足。

二、水质监测和调节水质监测是管理水产养殖场水质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测,及时调节水质参数,以保持合适的水质环境。

下面是一些水质监测和调节的方法:1. 监测关键水质指标: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如水温、溶解氧、pH 值、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等,确保水体的生理适宜性。

2. 合理投喂和控制饲料污染:控制饲料的种类、投喂量和投喂频率,避免过度投喂导致碳氮比失衡,降低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3. 定期换水:定期更换一定比例的水体,可有效降低养殖场水质污染物的浓度,提高水体的稳定性。

4. 使用水质调节剂:根据监测结果,适时添加调节剂,如维持适宜pH值的碱剂、氨氮和亚硝酸盐转化的硝化细菌剂等。

三、环境改良通过改善养殖场的环境条件,可以有效提升水质的质量,提高养殖效益。

以下是一些环境改良的措施:1. 注重养殖系统设计:合理设计养殖系统,采用分区、循环水等系统,减少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水质利用效率。

2. 加强底泥处理:定期清除养殖池、塘的底泥,减少底泥中的有机废物积累,防止底质贫化和异味的产生。

3. 植物修复:引入适宜的水生植物,如水稻、水葱等,利用其对养分的吸收和转化作用,提高水体的稳定性。

水产养殖的节水与水质保护技术

水产养殖的节水与水质保护技术

水产养殖的节水与水质保护技术水产养殖业是农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海产品。

然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节水和水质保护技术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水产养殖中常用的节水和水质保护技术。

一、节水技术1. 水循环利用技术水循环利用是一种重要的节水技术,它通过收集和处理废水,将其重新利用于养殖活动中。

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可以被再次利用,以减少对清洁水源的需求。

常见的水循环利用技术包括废水处理设备的安装和利用灌溉系统灌溉周围的植物。

2. 优化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也是一种节水的方式。

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减少池塘或池水的使用量,减轻排水压力,降低废水的排放量。

养殖密度的调整需要考虑鱼类的品种、生长阶段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并确保鱼类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3. 喷洒系统的优化喷洒式养殖系统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养殖方式,但它也消耗大量的水。

优化喷洒系统的设计可以减少水的浪费。

例如,合理设置喷洒喷头的数量和位置,以确保水雾充分覆盖养殖区域,同时尽量减少水的流失。

此外,使用高效的喷洒设备,如微喷头,也可以减少水的使用量。

二、水质保护技术1. 水质监测与调控水质监测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质问题,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

常见的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

根据不同种类的养殖物种,合理调控水质指标,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2. 生物滤池的应用生物滤池是一种常用的水质保护技术,它通过利用生物和化学反应降解有害物质,改善水体质量。

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将养殖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无害的硝酸盐。

在养殖系统中合理设置生物滤池,可以有效地净化水体,并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益。

3. 光合细菌的应用光合细菌是一种新型的水质保护技术。

通过添加光合细菌,可以提高水体中氧气的含量,同时抑制有害细菌的滋生。

光合细菌还可以分解废鱼饲料和鱼粪等有机物,减少废物对水质的污染。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形式,在满足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水质调控的难题。

水质是水产养殖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科学的水质调控技术对于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水质调控的重要性水质是影响水产养殖的关键因素之一,包括水体的化学物质浓度、温度、溶解氧、氨氮浓度、pH值等因素。

若水质不稳定或超过一定范围,会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免疫力、生长、繁殖能力,甚至引发疾病暴发,导致养殖损失。

因此,科学的水质调控技术是保障水产养殖行业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水质调控技术的措施1. 滤池系统:通过滤池系统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固体、有机物和部分溶解物质,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和质量。

滤池系统包括生物滤池、机械滤池、化学滤池等不同类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滤池来提高水质。

2. 循环水利用系统:通过建立循环水利用系统,可以避免养殖过程中废水的直接排放,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同时,循环水利用系统还可以提供养殖环境中的氧气,改善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3. 生物滤池:生物滤池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废物的技术,通过降解有机废物来改善水体的质量。

选择适当的微生物种类和优化滤池的工艺参数,可以有效降解水中的氨氮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4. 水体通气技术:水体通气技术是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的一种方法,在水产养殖中广泛应用。

通过增加溶解氧含量,可以提高水生生物的免疫力,促进其健康生长。

5. 配置良好的饲料:科学合理地配置养殖饲料,可以降低水质污染的风险。

合理控制饲料量和种类,使其能够在养殖系统中充分消化吸收,减少废料的堆积和水体的污染。

6. 定期监测水质:建议养殖户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及时了解水体中关键因素的变化。

一旦发现水质参数超出正常范围,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和养殖损失。

三、水质调控技术的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海水养殖扇贝的养殖水质处理与环境保护

海水养殖扇贝的养殖水质处理与环境保护

海水养殖扇贝的养殖水质处理与环境保护海水养殖扇贝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养殖品种,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价值,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扇贝的养殖过程中需要保证水质的良好环境,才能获得高品质的养殖产物。

因此,养殖水质处理和环境保护成为扇贝养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养殖水质处理1. 水体保持清洁清洁的水体是扇贝健康生长的基础。

养殖者应定期清理养殖网箱、水下设施等,避免废物和污染物堆积。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如杀虫剂、药物等,以免对水体造成污染。

2. 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能够降低污染物的积累,维持水质的稳定。

高密度养殖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

因此,养殖者应根据养殖区域的水文和环境条件,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水体过度负荷。

3. 定期监测水质养殖者应定期监测养殖水体的水质状况,包括温度、盐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指标。

及时发现水质异常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此外,还可以通过增氧设备提高溶解氧浓度,保持水体的氧气含量。

4. 利用养殖复合系统养殖复合系统是一种可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方法。

这种系统结合了养殖、水处理和生物过滤等技术,可以实现水中废物的去除和水质的循环利用,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二、环境保护1. 确保养殖场所的合法性在选择养殖场地时,养殖者应确保场地的合法性,遵守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

避免在敏感生态区、禁养区或者水质受污染的区域进行养殖,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 积极参与环保宣传与教育养殖者应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养殖者和周围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普及环保知识,引导养殖者正确运用养殖技术,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 合理利用资源养殖者应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

海水养殖扇贝的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进行资源化处理,如制作有机肥料或饲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养殖者应保护好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避免破坏珊瑚礁、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系统。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调控与优化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调控与优化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调控与优化在水产养殖业中,养殖水质的调控和优化是保证养殖环境和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

合理调控养殖水质可以提高鱼类生长速度、减少病害发生率,并提升产品的质量。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调控与优化的方法和重要意义。

一、了解养殖水质的基本参数在进行水产养殖前,必须了解和掌握养殖水质的基本参数,包括温度、pH值、溶解氧含量、氨氮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等。

这些参数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合理调控这些参数是保证养殖水质优化的基础。

二、养殖水质调控的方法1. 温度调控温度是养殖水质中最为重要的参数之一,不同种类的鱼类对温度有着不同的适应性。

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鱼类的生理特点和需要,调整养殖水体的温度。

通过合理的温度调控,可以促进鱼类的新陈代谢和生长,提高养殖效益。

2. pH值调控pH值是描述养殖水体酸碱程度的参数,合理调控pH值可以控制养殖水体的酸碱平衡。

不同种类的鱼类对pH值有不同的适应性,应根据鱼类的需要和生态环境来调整pH值,以保持养殖水体的稳定性。

3. 溶解氧含量调控溶解氧是维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和鱼类正常呼吸的重要指标。

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受到水温、水流、光照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调整这些因素可以提高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为鱼类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4. 氨氮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调控氨氮和亚硝酸盐是养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高浓度的氨氮和亚硝酸盐会导致鱼类中毒和病害的发生。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排除废物,并采取合理的水质循环系统,保持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养殖水质优化的重要意义1. 提高养殖效益通过合理调控养殖水质,可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减少病害的发生。

良好的养殖水质可以为鱼类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鱼类的养殖效益。

2. 保护生态环境养殖水体中的废物和污染物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通过优化养殖水质,可以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和废水处理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和废水处理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和废水处理方法水产养殖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海产品。

然而,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水质污染和废水的处理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养殖水质净化和废水处理方法,旨在帮助水产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水质净化方法1.生物净化法:生物净化法利用生物物种的生活过程促进养殖水质的净化。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

水生植物如莎草、照片等可以吸收养殖废水中的氮、磷等养分,起到养分循环的作用。

而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硫化细菌则可以将废水中的氨氮和硫化物转化为无害的氮气和硫酸盐。

生物净化法具有操作简单、投资成本低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养殖水质净化方法。

2.物理净化法:物理净化法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去除养殖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质。

常用的物理净化方法包括过滤、沉淀和曝气等。

过滤通过过滤材料的作用将养殖水中的有害物质拦截下来,可采用砂滤器、纤维滤器等设备。

沉淀则是利用物理原理将水中的悬浮颗粒物质沉淀到底部,常用的设备有沉淀池和沉淀器。

曝气是通过通入气体产生气泡,使废水中的悬浮物质浮起,然后通过表面的分离设备将其去除。

二、废水处理方法1.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废水处理方法之一。

它依靠生物菌群降解有机废水,减少化学污染物的排放。

典型的生物处理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固定化培养法和生物膜法。

其中活性污泥法是通过池塘中的活性污泥和空气接触,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

固定化培养法是将降解废水的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形成生物膜,在废水处理过程中起到养分吸收和降解有机物质的作用。

生物膜法则是在处理设备中形成生物膜,将废水从中流过,通过降解有机物质来净化废水。

2.物理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主要利用化学药剂和物理手段处理废水。

化学药剂如氧化剂、还原剂、沉淀剂等可以加速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分解和沉降。

而物理手段如膜分离技术、吸附技术和电化学技术等则可以通过分离、吸附和电化学反应等过程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去除。

水质调节对水产养殖的重要性

水质调节对水产养殖的重要性

水质调节对水产养殖的重要性水质是水产养殖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良好的水质能够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生长。

因此,水质调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水质调节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一、保持适宜的温度水温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水质参数之一。

不同的水产养殖动物对水温要求各异,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会对其生长和存活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通过合理的水质调节,维持适宜的水温是确保水产养殖动物健康生长的关键。

水体温度的调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利用降温设备和加温设备控制水温,或者利用环境因素调节光照等。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该根据水产养殖动物的生态特点和要求来进行合理的调节,以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

二、维持适宜的溶解氧含量溶解氧是水中生物生存和呼吸所必须的氧气。

在水产养殖中,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直接影响着水生动物的存活和生长。

缺氧会导致养殖动物缺氧窒息,甚至引发大面积死亡事件。

因此,合理调节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是确保水产养殖动物健康的关键步骤。

水中溶解氧含量的调节可以通过增加水体的氧气供应和改善水体的循环条件来实现。

例如通过增加水中的氧气供应装置,如增氧机或溶氧机,可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此外,确保水体的流动和氧气的充分循环也是维持适宜溶解氧含量的重要手段。

三、控制水体的酸碱度水体的酸碱度对水生动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酸碱度都会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通过调节水体的酸碱度,维持适宜的环境pH值是保障水产养殖动物健康的重要措施。

一般来说,水生动物对于酸碱度的要求有所不同,特定的养殖动物对应特定的酸碱度范围。

调节水体的酸碱度可以通过添加酸碱度调节剂来实现。

同时,合理管理饲料、控制养殖密度和强化水质监测等措施也可以减少水体酸碱度的波动,维持稳定的水质环境。

四、处理水体的氨氮和硫化物含量氨氮和硫化物是水体中常见的有害物质,它们对水产养殖动物具有毒性影响。

鲈鱼养殖的水质调控

鲈鱼养殖的水质调控

鲈鱼养殖的水质调控鲈鱼养殖的水质调节鲈鱼养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水产养殖业,通过合理调控水质可以提高养殖效益,确保鲈鱼的生长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如何调节鲈鱼养殖的水质,以达到最佳养殖效果。

一、鲈鱼的生态环境要求鲈鱼是一种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鱼类,其适宜的生存环境是水温在20℃-25℃之间,PH值在6.5-8.5之间,溶解氧浓度在5mg/L以上,水中氨氮浓度低于0.1mg/L,亚硝酸盐浓度低于0.05mg/L。

在这样的环境下,鲈鱼的生长和免疫力都能得到良好的保证。

二、水质调节方法1. 控制水质参数a. 温度控制:通过调节环境温度或使用加热设备,保持水温在适宜范围内。

夏季高温时,可以采用降温设备,如水泵冷却、增加水深等方式来降低水温。

b. PH值调节:使用酸碱调节剂,如石灰石、生石灰等,适时监测水质PH值,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c. 溶解氧调节:增加水中氧气含量,可以通过增加水流、加氧设备等方式来提高溶解氧浓度。

d. 氨氮、亚硝酸盐控制: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改善饲料品质、循环水处理等方法,有效降低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

2. 水质监测和管理a. 定期监测:通过采集水样进行常规检测,了解水质参数的变化趋势以及是否满足鲈鱼的生长要求。

常规检测项目包括温度、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

b. 水质调整:及时根据水质监测结果,调整水质参数,如添加酸碱调节剂、增氧设备等。

c. 水体循环处理:通过循环水系统,减少养殖池中的污染物浓度,保持水质的稳定性。

循环水处理包括机械滤池、生物滤池、曝气池等设备的运用。

三、水质调控的意义1. 提高鲈鱼养殖效益:通过良好的水质调控,能够提供稳定的生态环境,提高鲈鱼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提高产出的品质和数量。

2. 预防疾病发生:适宜的水质条件能够增强鲈鱼的免疫力,预防病害的发生,降低鲈鱼养殖过程中发生疾病的风险。

3.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调控水质,减少废水排放,采用循环水处理系统等技术手段,能够降低对周边水体和生态环境的污染。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调控与管理技巧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调控与管理技巧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调控与管理技巧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水质的调控与管理技巧至关重要。

合适的水质能够提高养殖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并且减少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从水质调控与管理的原则、常用的技巧以及优化水质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质调控与管理的原则在养殖水质调控与管理过程中,有几个原则需要遵守:1. 保持水质稳定:水质稳定对于养殖生物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

过大的水质波动会造成生物的适应性下降,增加疾病发生的概率。

因此,保持水质稳定是调控与管理的首要原则。

2. 适宜的水质参数:不同的水产养殖物种对水质参数的要求有所不同。

合理控制溶解氧、温度、pH值、氨氮和水质浑浊度等指标,能够更好地满足养殖生物的需要。

3. 合理的饲料投喂: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投喂是导致水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量的饲料投喂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质恶化。

因此,根据养殖生物的需要和饲料的品质,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十分重要。

二、水质调控与管理的技巧为了实现水质的调控与管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常用的技巧:1. 定期监测水质:通过定期监测水质参数,可以及时了解水质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常见的水质参数监测包括溶解氧、温度、pH值、氨氮和水质浑浊度等。

2. 运用生物过滤技术:生物过滤技术是一种有效改善养殖水质的方法。

通过在水体中引入一定数量的有益微生物,利用其降解有机物质和氨氮等,以净化水质。

常见的生物过滤技术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袋等。

3. 循环水系统的应用:循环水系统是一种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方法。

通过建立循环水系统,可以降低水质对环境的污染,并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水耗。

4. 控制饲料投喂量: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是保持水质稳定的关键。

根据养殖生物的需要和饲料的营养成分,科学计算饲料投喂量,避免过量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三、优化水质的方法除了常规的水质调控与管理技巧外,还有一些方法可以优化水质,提高养殖效果和增加产量:1. 水质处理:通过使用适当的水质处理方法,如活性炭吸附、生物处理等,可以有效净化水质,去除有害物质和重金属,提高水质的稳定性。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的环境监测和调控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的环境监测和调控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的环境监测和调控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鱼类和其他水产品的需求。

然而,水产养殖活动也对水体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障养殖水体的良好环境,进行养殖水体的环境监测和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水产养殖中养殖水体的环境监测和调控进行探讨,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一、养殖水体的环境监测养殖水体的环境监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监测手段和方法,对饲养水体的水质、生物和底质等要素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和评估,以了解养殖水体的环境状况。

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 水质监测:这是养殖水体环境监测的核心内容之一。

常见的水质指标包括水温、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

监测可以通过现场测试仪器或者实验室化验的方式进行,以获取准确的水质数据。

2. 生物监测:通过对养殖水体中的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可以了解养殖水体中物种丰富度、个体数量和生态平衡等情况。

常见的生物监测手段包括鱼类采样、底栖动物样品收集等。

3. 底质监测:底质是养殖水体中重要的生态基础,对于水体底质的监测可以了解养殖环境中的营养盐、有机质等物质的含量,及其与水质的相互作用。

以上监测手段可以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养殖水体环境监测体系。

通过对养殖水体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手段进行处理。

二、养殖水体的环境调控养殖水体的环境调控是针对监测结果,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养殖水体环境调控方法:1. 水质调控:针对监测发现的水质异常,可以通过增加水体氧气供给、适时更换水体等方法进行调控。

此外,合理使用化学药剂也可对水质进行调控,但需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防止对水体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2. 底质调控:底质的改良和调控可以提高水体中的有机质分解和营养盐的循环利用。

例如,可通过添加适量的底泥处理剂或者进行人工搅拌等方式提高水体中底质氧化分解的速度。

3. 生态调控:养殖水体中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通过调控和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促进水体环境的稳定和改善。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改善与生态保护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改善与生态保护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改善与生态保护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资源利用方式,对于满足人们对鱼类等水产品的需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为了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改善水产养殖的水质,人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中的水质改善与生态保护进行探讨。

1.合理选址水产养殖的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是保证水质改善和生态保护的首要措施。

首先,不应选择严重污染的水域或者水源,以避免养殖过程中的个体生长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

其次,应考虑水流状况和溶氧情况,选择水流较为畅通、富氧的区域,以保证养殖生物的健康成长。

2.适量投喂在水产养殖中,适量投喂是维护水质的关键。

过量投喂不仅会导致饲料浪费,还会使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的水体易导致水藻大量繁殖,产生水华现象,从而引发水体缺氧和藻类毒素的积累。

因此,合理控制投喂量,根据养殖物种和其生长状态进行科学施喂,有助于保持水质的良好状态。

3.生态滤池技术生态滤池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水质改善与生态保护措施。

在养殖系统中,通过建立生态滤池,将水中的有害物质和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同时为水质提供氧气,改善养殖环境。

生态滤池的构建可依托湿地植被、微生物等进行,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

4.定期水质监测水质监测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良好的关键环节。

定期监测水体的温度、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含量、氨氮和亚硝酸盐等关键指标,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

一旦发现水质问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增氧、增加流动速度、增加水交换频率等。

5.循环农业模式在水产养殖中,推广循环农业模式是一种可行的生态保护措施。

循环农业模式将水产养殖与农田种植有机结合,农业废弃物用作水产养殖的饲料,养殖废弃物则作为农田的有机肥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这种模式不仅能减少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降低对水体的污染程度,还能增加农田的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海鲜食品,还为农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

然而,水产养殖也面临着一些常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水质污染水质污染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水体中存在的有害物质会对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造成水质污染的原因很多,比如养殖密度过高、饲料残渣堆积等。

解决水质污染的方法有以下几点:1. 控制养殖密度:合理安排养殖密度可以减少废物产生,降低水质污染的风险。

2. 积极清理饲料残渣:定期清理饲养区域的饲料残渣,避免其堆积。

3. 利用生物过滤器:利用一些水生植物或微生物来过滤和净化水质,减少有害物质的浓度。

二、疾病防控水产养殖中常常会发生疾病爆发,这会导致养殖损失和经济损失。

常见的养殖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等。

以下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方法:1. 严格的入养检疫:引进新种苗或鱼类之前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其没有携带病原体。

2. 合理的饲养管理:注意饲养环境的卫生,保持水质清洁和良好的通风,提供合理的饲料,增强养殖生物的免疫力。

3. 采取药物防治:在必要时可以使用合适的药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但要遵循药物使用的指导和规定。

三、水产品质安全水产品质安全是消费者对水产品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养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使用农药和抗生素、添加禁用物质等。

为保证水产品质安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合格的饲料和种苗:选择合格的饲料和种苗供应商,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2. 严格的生产管理:加强水产养殖过程的监管,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禁止使用禁用物质,确保生产过程安全和可追溯。

3. 加强监测和检测: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检测体系,对水产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

四、环境保护水产养殖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废水排放、废弃物处理等。

为保护环境,水产养殖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循环利用废水:通过建设循环水系统和利用废水进行灌溉等方式,减少废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净化与循环利用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净化与循环利用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净化与循环利用技术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养殖方式之一,而水质净化和循环利用技术对于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水质净化与循环利用技术,并介绍几种有效的应用方法。

一、水质净化技术1. 生物滤池生物滤池是一种利用生物菌群降解有机废料、调节水质的技术。

通过将养殖废水通过滤材,如生物陶瓷、海绵等,为水质中的有害物质提供滋生细菌的场所,细菌会降解有机废料并转化为无害物质。

生物滤池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还可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养殖生物健康生长。

2. 活性炭过滤活性炭过滤是一种常见的水质净化方法。

通过将养殖废水通过活性炭过滤器,活性炭可以吸附水中的有机废料、化学物质和异味物质,从而净化水质。

活性炭过滤器可根据养殖的规模进行设置,以确保养殖废水得到有效的净化。

3. 离子交换技术离子交换技术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水质中的矿物质和杂质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养殖废水通过离子交换器,矿物质和杂质会被树脂吸附,同时释放出更为纯净的水质。

离子交换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硬度和重金属物质,改善水质,有利于水产生物的健康生长。

二、水质循环利用技术1. 循环水系统循环水系统是一种将养殖废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次利用的技术。

通过采用生物滤池、活性炭过滤等净化技术,将养殖废水进行处理,然后回收利用。

循环水系统可以大大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同时降低废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2. 水草滤池水草滤池是一种利用水生植物生态系统进行水质净化和养分回收的技术。

通过在养殖区域内设置水草滤池,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质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同时提供氧气和食物源给养殖生物。

水草滤池能够有效降低养殖废水中的氮、磷等养分浓度,实现水质的自净化和循环利用。

3. 污泥处理技术污泥是养殖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料,若不加以处理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通过采用发酵、厌氧消化等技术,可以将污泥进行有效处理。

经处理后的污泥可作为肥料施用于农田,实现养殖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水产养殖水质调控处理
[摘要] 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养殖方式由粗养转为集约化养殖,但随着产量的提高、效益增加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水质严重污染,水体浮游物增多,从而导致鱼类病害频繁发生,因此养殖用水的净化和重复利用已成为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水质处理作为水产养殖常规技术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列举了对主要水质条件的调控处理技术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水产养殖净水水质调控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体环境中对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理化因子主要有容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而这些因子随着水温的变化、饵料的投伺以及水生动植物的新陈代谢和光合作用在不断地变化,想获得好的效益必须调控好这些理化因子。

一、溶解氧的调控
溶解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寡对鱼类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

溶氧量5毫克/升以上鱼类摄食正常,当溶氧量降为4毫克/升时鱼类摄食量下降13%,而当溶氧量下降到2毫克/升时其摄食量下降54%,溶氧量1毫克/升以下时鱼类停止吃食。

不但如此,池中溶氧量充足还可以改善鱼类栖息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

而池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为此,为保持池水一定量氧气不逸散到大气中,可在晴天光合作用强烈的中午1-2时开增氧机,以便将上层溶解氧送入底层,以补充底层氧气不足,改善底层
水质条件。

但水中溶氧量不是越高越好,当池水中溶氧量饱和度达150%以上,溶氧量达14.4毫克/升以上时,易引起鱼类气泡病。

因此,适宜的溶氧量,对于养殖鱼类生存、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等至关重要。

精养池塘中,当溶解氧降到1mg/l左右时,鱼类即处于缺氧状态,鱼到水面呼吸,将空气和水一起吞入,此现象为浮头。

随后水中溶解氧进一步下降,靠浮头也不能提供最低的氧气需要量时,鱼最终窒息死亡。

当大量的鱼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称为“泛塘”。

泛塘造成的经济损失比鱼病要严重的多,危害更大,素有“一忽穷”之说。

因此预测浮头及大小对降低泛塘发生率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列举造成浮头的因素及其解决方法。

(1)天气因素
①高温季节白天晴,傍晚下雷阵雨,池塘表层水温急剧下降,引起池塘上下水层对流,上层溶解氧高的水沉到下层,溶解氧很快被大量有机物耗净,使全池处于缺氧状态,常会发生浮头。

应在晴天中午延长开机时间,事先降低下层水的耗氧量。

对于高温季节,水质易老化,注意适时换水。

②连续阴雨,光照条件差,风力小,气压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导致水中溶解氧不足,夜间易浮头。

应将夜间开机时间提前。

③久晴未雨,池水温度高,加之大量投饵、水质肥,一旦天气转阴或遇雷雨,易浮头。

因此应依天气、水情、鱼情控制每天摄食量(忌饱食),最后一次提前且少喂。

(2)鱼的活动情况
每天早、晚的两次投饵,注意观察池鱼摄食情况,如池鱼进食少且摄食强度差,说明池塘溶解氧含量低,夜间要注意池鱼动态,提防浮头。

(3)水的变化情况
①水体缓冲能力有一定极限,由于高温季节投饵量、排泄量大,故水质易老化,加之有机物及浮游生物、野杂鱼的夜间耗氧,常引起池塘水体过早地处于缺氧状态。

②池塘水色浓、透明度小,水面上形成蓝、绿、褐色云彩状水华,这是水质老化特征,遇雷雨、降温天气,可能会导致转水,引起浮头。

(4)其它因素
①池塘地理位置差,周围缺少可用的水源,人为增加了浮头、泛池发生的几率。

②某些养殖者为节约电源,高温季节增氧机白天开机时间短,夜
间开机时间晚,或使用不科学均可造成夜间缺氧浮头。

③部分养殖者为追求高产,不考虑条件,大面积池塘或大水面盲
目提高放养密度,致使高温季节浮头频率上升,且缺少有效的补救
措施。

④养殖管理不科学。

如投饵、施肥、换水、用药等方面存在不合理性,没有做到依时间、天气、鱼情灵活掌握。

然而一旦出现浮头,则可采取加注新水的解救措施。

因为新水溶氧丰富,水温低,能有效缓解浮头症状。

也可开增氧机,一般比潜水
泵效果好,严重增加增氧机个数。

也可泼洒增氧剂,药粉可直接喷洒鱼浮头的水面。

二、氨氮的调控
水产养殖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鱼排泄物,肥料
和动物死亡的遗骸。

由于鱼类需要蛋白质不同,释放到水体中的氨氮量也不同,投喂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越高释放到水体中的氨氮越高,造成水体污染也越严重。

水体中氨氮可以通过硝化及反硝化作用转化为nh3-n,或以n2形式散逸到大气中,部分可被水生植物消耗和底泥吸附,只有当池水中所含总氮大于消散量时,多余总氮就会积累
在池水中,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使鱼中毒。

氨氮毒性强弱不仅与总氨量有关,且与它存在的形式也有一定关系,离子氨氮nh4-n不易进入鱼体,毒性也较小,而非离子态的nh3-n 毒性强,当它通过腮、皮膜进入鱼体时,不但增加鱼体排除氨氮的负担,且当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较高时,鱼血液中的ph值相应升高,从而影响鱼体内多种酶的活动性。

经研究证明,当 nh3-n 在血液中浓度较高,导致鱼体不正常反应,表现为行动迟缓、呼吸减弱、丧失平衡能力、侧卧、食欲减退,甚至由于改变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呈现与出血性败血症相似的症状,并影响生长。

氨氮毒性还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温度和ph值愈高,毒性愈强。

鱼类在夏季ph值超过9时,易发生氨中毒。

因此应控制池水中氨氮含量,其具体措施有:
(1)增氧: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增氧机1-2小时,以便
池水上下交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并可散逸氨氮与有
毒气体到大气中。

可抽出底层水20-30厘米,并注入新水。

也可使用增氧剂,如过氧化钙等。

(2)使用氧化剂:用次氯酸钠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3毫克/升;或用5%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5-10毫克/升。

(3)泼洒沸石:一般每亩分别用沸石15-20公斤,可吸附部分氨氮。

(4)使用微生物制剂:用光合细菌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0ppm,每隔20天左右泼洒一次,效果较好。

三、亚硝态氨的调控
亚硝态氨是水环境中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故极不稳定,它可
以在微生物作用下,当氧气充足时转化为对鱼毒性较低的硝酸盐,
但也可以在缺氧时转为毒性强的氨氮。

温度对水体中硝化作用有较大影响,因不同的硝化细菌对温度要求不同,硝化细菌在温度较低时,硝化作用减弱,在冬季几乎停止,氨氮很难转为no2-n,因而氨氮浓度较大。

当温度升高,硝化细菌活跃,硝化作用加剧,可将氨氮转化为no2-n。

从而引起褐血病严重者可导致鱼类缺氧死亡。

控制池水中亚硝酸态氮的具体措施有:
(1)开增氧机。

(2)使用增氧剂:每亩水面用双氧水300-500毫升,加水冲稀后全池泼洒,隔一天重复一次。

(3)使用氯化钠和碳酸钙、硫酸亚铁:每亩用8-10公斤氯化钠和少量的硫酸亚铁和碳酸钙。

(4)使用沸石:每亩使用沸石15-20公斤,全池泼洒。

(5)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等。

(6)使用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也有一定效果。

四、硫化氢的调控
硫化氢是在缺氧条件下,含硫的有机物经厌气细菌分解而产生。

而在富硫酸盐的池水中,经硫酸盐还原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变成
硫化物,在缺氧条件下进一步生成硫化氢。

水体中的硫化氢通过鱼腮表面和黏膜可很快被吸收,与组织中的钠离子结合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钠,并还可与呼吸链末端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相结合,使血红色素量减少,因而影响鱼类呼吸,为此硫化氢对鱼类具有较强毒性,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含量达0.1毫克/升就可影响幼鱼的生存和生长。

中毒鱼类的主要症状为鳃呈紫红色,鳃盖、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漂浮在水面上。

控制硫化氢的具体措施是培肥水质以提高水中的含氧量,用微生物制剂或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或勤换水可有效降低硫化氢含量。

只要我们用心关注这些影响水质的理化因子,就能够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取得优势,从而获得更好的收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