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第7讲分汊型河道的演变规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汊道分沙 习惯上用分沙比表示
m
Qm S m Qm S m QS Qm S m Qn S n
S Ks m Sn
m
m m
1 m
Ks
三、汊道演变 一般共同性演变: 平面的移动; 汊内的纵向冲淤; 洲头洲尾的冲淤; 最为显著的是主支汊的易位。 平面的位移主要取 决于河岸的抗冲能力。表 现为横向的移动,有时还 有向下游的移动。
顺直分汊
弓形分汊
弯曲分汊
复杂分汊
4、有收缩节点控制,纵向输沙基本平衡, 水 流稳定、变幅小
第四节
1、分汊型河段的固定 2、分汊型河段的改善
汊道整治
3、堵汊工程(塞支强干)
江心洲/滩演变 洲头的淤长与冲退主要取决于分流区河岸的 展宽与否。 河岸展宽导致洲头淤长;稳定导致冲刷 洲尾的冲淤主要取决于主支汊汇流角大小。 主支汊交角过大,洲尾发生冲刷;较小促使 洲尾淤积
汊道的纵向冲淤 汛期淤积; 枯季冲刷; 总冲淤幅度不大 注意:
主、支汊易位是汊道演变最显著的特点。
上节回顾
蜿 蜒 型 河 道 演 变 规 律 河段特性 演变规律 形成条件 裁弯工程
Hale Waihona Puke 自然河流的河床演变及整治问题
第7章 分汊型河段的演变及整治
(Bifurcated Reach/Braided reach)
第一节 河段的特性 第二节 演变规律 第三节 形成条件
第四节 汊道整治工程
N. Platte: sand-bed
Feshie: gravel-bed
Yellow River: fine-sand bed
长江中下游分汊型河段最多,从城陵矶 至江阴1150km河段内,分汊河段41处,总长 788.9km,占区间总河长68.6%。
第一节
河段特性
一、形态特性 三维性特别强 顺直型 微弯型 1、平面形态 鹅头型
主、支汊是否稳定应从分流分沙情况来判 断。
主支汊易位
主支汊易位
(1)洲滩的移动和分合(2)河岸的崩坍和弯曲
(3)汊道的交替兴衰
节点对河势有宏观控制作用: 不同类型节点直接关系到分汊河段类型: 两岸对峙的节点多形成顺直分汊型河道; 两岸交错的节点易于形成微弯分汊型河道; 单边节点则多形成鹅头分汊型河道。
分流区
左右大,中间低 左右小,中间大
汇流区
支汊 主汊 分流区和汇流区悬移质含沙量
第二节
演变规律
分汊型河段演变最主要特点是主汊、支汊易 位。洲头、洲尾的冲淤,汊道的横向位移,各汊 的纵向冲淤等。
一、汊道分流 习惯用分流比表示; 水流分配
Qm m Q
Q = Qm + Qn,Qm、Qn 是主支汊流量, 分流比为:
二、水流特性
分汊性河段水流运动最显著特征是具有 分流区和汇流区。 分流点 高水下移,低水上提 支汊一侧高于主汊一侧 支汊一侧小于主汊一侧 断面平均流速沿流程减小 单向环流、双向环流
分 流 区
水位 纵比降 流速 环流
主汊水位
支汊水位
表面水流特性
分汊段 与顺直段和弯道段不同, 横剖面为马 鞍形横向水面线 最高点出现在支汊一侧但不贴岸
不同类型的分汊形态
顺直分汊
弓形分汊
弯曲分汊
复杂分汊
注:弓形分汊习惯上又称鹅头型分汊
2、横断面形态
分流区和汇流区:马鞍形 分汊段:江心洲分隔的复式断面
3、纵剖面—马鞍型(两端低中间高)
分汊河段河床高程大于上游未分汊河段河床高 程(马鞍形) 在相同流量情况下,分汊河段纵比降一般情况 下大于游荡型河段.
4、平面特征指标
分汊系数:各股汊道的总长与主汊长度之比。
k
n
Li
1
Lm
Li 、 Lm 是各股汊道的长 度和主汊长度
放宽率:汊道段最大宽度(包括江心洲)与汊道 上游单一段宽度之比。
Bn
B0
Bn 、B0 是汊道段最大宽度(包括 江心洲)和汊道上游单一段宽度
分汊河段长宽比:汊道段的长度与汊道段最大宽 度之比; 江心洲长宽比:江心洲长度与其最大宽度之比。
支汊一侧水位高于主汊一侧
主支汊进口存在反向横比降
主汊进口横比降大于支汊
主汊一侧的纵比降大于支汊一侧
分流点位置大水下挫,小水上提
分汊河段环流
汇 流 区
汇流点 水位 纵比降 流速 环流
支汊一侧高于主汊一侧 支汊一侧小于主汊一侧 断面平均流速沿程增大 其变化和分布与分流区类似
汇流区环流
三、输沙特性 分流区 汇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