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论述+案例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知识点
知识桥良心出品
1[论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2[论述]教学的涵义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
(1)教不同于学;
(2)教与学互相依赖;
(3)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交往过程。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1)教学建立在、并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教学应当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2)教学又是一种艺术化的存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由的交往过程;
(3)仅靠科学不足以充分把握教学的本质,教师不仅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建立在哲学和艺术的基础上。
3[论述]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
(1)教不同于学;
(2)教与学互相依赖;
(3)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交往过程。
4[论述]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1)教学建立在、并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教学应当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2)教学又是一种艺术化的存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由的交往过程;
(3)仅靠科学不足以充分把握教学的本质,教师不仅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建立在哲学和艺术的基础上。
5[论述]过程模式的价值
(1)过程模式把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2)它突破了目标模式的工具性藩篱,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上。
6[论述]结合实际,论述范例方式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及评析
(1)范例方式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
①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
②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
③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
④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
(2)对这种教学设计模式进行评析:范例教学在对学生主动性的弘扬方面,在对教学的问题性的提倡方面,以及爱思考课程内容时突破学科界限、主张课题性教学、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打破“知识就是力量”的传统转而追求获得支配知识的力量等许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主张。但在强调“教”的作用方面,特别是用“教”来统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方面,它又更多地继承了德国传统教育的思想。
7[论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1)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
(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
(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8[材料分析]非指导性教学的评价
(1)非指导性教学一反传统教学的基本思路,把教学目标看作是学生性格、自我的健全发展,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活动上,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的经验的形成及生长,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对于反思我们现实的教育问题都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重视师生的各种“非课堂”的经验对学习活动的作用,重视师生的平等关系及课堂良好心理氛围的建设,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究,重视学习过程。
(3)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也存在问题,如它对人性的假设,对学习的实质认识带有理想色彩。
9[论述]“行为目标”取向的本质及优缺点
(1)“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它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
(2)行为目标的优点
①“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师将其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他们对其教学任务会清楚明了,这就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
②“行为目标”便于教师将其教学的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
③“行为目标”便于准确评价;
④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对于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
(2)行为目标的缺陷:
①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
②行为目标的还原化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
③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如价值观、理解、情感、态度、欣赏、审美情趣,等等)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
10[论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及优缺点。
(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①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
②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
③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2)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贡献:
①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概念框架;
②创造性地处理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3)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局限性:
①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这似乎是人为的;
②目标分类并未充分贯彻逻辑一致性原则;
③各行为目标彼此之间以及行为目标与亚类行为目标彼此之间界限十分明确;
④布卢姆等人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具有层次结构,这值得怀疑;
⑤“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超学科性也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挑战。
11[论述]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优势及局限性。
(1)“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
(2)优势:
①取向消解了行为目标取向所存在的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
②学生有决定权利也能够决定什么是最值得学习的,当学生从事与自己的目标相关联的学习的时候,他们会越来越深入地探究;
③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必然会促进终身学习。
(3)局限:
①运用“生成性目标”就意味着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但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②即使有许多教师受过对话方面的训练,也不可能运用这种互动性教学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力;
③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学习什么对他们是最好的;
④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与教学太开放了,学生很难发现学科的适切性。
12[论述]艾斯纳的课程目标观和斯腾豪斯的课程目标观的异同。
或者为“表现性目标取向和生成性目标取向的异同”。
(1)相同点:
①他们都反对把课程目标技术化的倾向,明确提出教育及课程本质上的价值问题;
②他们都以人的自主发展作为课程目标取向的根本,注重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个体性,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