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教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目的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和要求
根据构造地质学课程特点,本课程设计采取综合阅读地质图(资料取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宁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绘制南宁幅构造地质图(或构造纲要图)、编写读图报告三个环节来完成。

在全面分析、解读南宁幅地质图的基础上,要求:
1、绘制南宁幅(1/40万)构造地质图1幅;
2、绘制反映全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1~2条;
3、编写南宁幅(1/40万)构造地质特征报告1份。

三、综合读图方法及步骤
1、初读地质图首先对南宁幅地质图的全貌,如图名、图幅号、比例尺、图例等;地貌、水系及地层层序和地质构造特征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进而详细解读图幅内地质构造特征,如构造线方向、构造层数目,各构造层内褶皱、断裂构造的特点及展布形态。

2、地层根据综合地层柱状图、图例和文字资料,了解地层层序及其地层发育情况、各地层单元分布位置及展布特征、各地层单元之间的接触关系,尤其注意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角度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划分构造层,进而根据地质构造演化进程为主线,划分图幅内构造发展、演化阶段(构造幕)。

构造层,是指一定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发展阶段(时期)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地层组合(或建造)及其所组成的构造,其中包括一定的岩浆岩组合。

构造层常由角度不整合面所限定。

一个构造层内的地层组合、沉积岩相、构造、岩浆活动等具有一定特色而区别于其它构造层。

在时间上代表一定的构造旋回和构造幕,空间
上代表该构造幕影响的范围。

一个构造层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几个亚构造层,亚构造层是由假整合面(或平行不整合面)所限定的。

3、褶皱以构造(旋回)层或构造幕为主线,由老到新研究各个构造层内的褶皱构造发育特征。

从单个褶皱形态到褶皱组合形态特征、褶皱三维空间展布规律、褶皱与断层和岩浆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的时代。

4、断层首先分析对全区构造有控制性的大型断裂构造,按断裂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组,分析断层的特征、性质、形成时代、断层与侵入岩体及褶皱的关系。

也可以按构造层进行分析研究。

5、侵入岩岩体一个地区的岩浆岩体及其组合是一定构造背景下形成的产物,既受区域构造控制,又受局部构造影响。

要分析侵入岩岩体在平面及空间上的形态特征,及其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形成时代等。

6、构造发展史由老至新,按构造旋回(构造层)或构造演化阶段,分析、重溯该区构造发展史。

在分析构造发展史时,要紧紧抓住地层和角度不整合关系等划分构造阶段或构造幕;要分清哪些构造阶段是主导的奠基性的,哪些阶段是次要的调整性的;根据各种构造形态、方位和强度以及相互关系,分析各个阶段各期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根据地层的岩性、厚度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面貌和地壳运动变化。

四、编制构造图件
1、地质构造图的编制
地质构造图又称为构造纲要图。

它是以地质图为基础而编制的,采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和颜色来表示一定地区内地质构造特征的一种图件。

地质构造图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1)构造层将构造层的界线即不整合面画在图上,以区分各个构造层。

构造层用所包含的地层时代代号表示,如某一个构造层包含寒武系()、奥陶系(O)、志留系(S)和泥盆系(D),则该构造层的代号为-D。

如用颜色来区分各构造层,则没有统一的颜色规定,但一般原则是时代越老的颜色越深,时代越新的构造层颜色越浅。

(2)断层各类断层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并注名名称和符号。

如果图幅范围很大,断层发育,则不同时代断层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符号来表示。

(3)褶皱褶皱用轴迹线表示,轴迹沿褶皱枢纽延伸方向画出,轴迹线的宽窄反映褶皱核部的宽窄变化。

褶皱的倾伏应用枢纽的产状表示。

(4)岩浆岩岩体绘出岩体界线和内部岩相(带)的界面,注明岩石代号及其时代,并标出原生构造产状。

(5)绘制构造符号绘制标出代表性地层产状以及节理、面理、线理等产状。

(6)绘制图例绘制图例、线条比例尺等。

2、构造地质剖面图的编制
构造地质剖面图的位置(即图切剖面图)选择,应该选择反映全区地质构造特征的部位进行切制,构造地质剖面图的具体绘制方法见【构造地质学】教材。

五、综合读图分析报告
文字报告和图表是反映和表现某一地区的构造特征的两种主要方式。

文字报告是在分析读图、编制图件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字报告的编写又可以进一步深化读图分析。

文字报告必须和地质图、剖面图、构造地质图相符合,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文字报告一般可以分为以下章节:
第一章引言简述课程设计(综合分析读图)目的要求、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轮廓及完成任务情况。

第二章地层简述区内地层发育、分布、岩性特征及其相互之间接触关系。

第三章构造本章是文字报告的重点。

首先概括区内构造的总体特征,如以何种构造(褶皱或断裂构造)为主,构造线方向,构造单元及其划分,总之要简明扼要概括出总体的构造轮廓。

然后按褶皱和断裂构造逐一叙述。

构造一章写法各异,可以采用如下写法:⑴、按构造单元,⑵、按构造层,⑶、按构造组合,⑷、按构造方位等。

褶皱构造先总体描述,然后进行单个褶皱的描述。

描述内容主要有:褶皱名称、展布位置(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轴迹(延伸)方向、组成(核部和翼部地层)、两翼和轴面及其枢纽产状、褶皱性质、与后期的构造关系、形成时代。

断层先描述总体发育特征然后分别描述,断层名称、分布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走向、倾向、倾角、断层证据、与其它断层、岩浆岩体和褶皱构造的关系。

第四章侵入岩内容包括:侵入体的名称、(如×××花岗岩体)、产出的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平面形态和规模、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内部岩相(带)的划分、岩性特征、、侵入时代等。

如有原生构造(流线和流面构造)可据此对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产状和岩体总的空间形态进行恢复。

第五章构造发展史按构造发展阶段或构造幕(如表2,加里东旋回、华力西-印支旋回等),将全区构造地质事件列成序列。

简述各构造阶段(幕)的构造活动特点,如构造运动性质、构造作用方式和方向、构造作用强度,以及相应的岩浆活动。

如果资料丰富,可对岩相古地理予以描绘。

为了形象地说明构造特点和规律,可以绘制一些小型插图,如剖面图、联合剖面图和立体图等。

第二部分课程设计基本素材
——南宁幅地质简介(1/40万)
一、地层南宁幅地层发育情况(详见表1)。

二、岩浆岩
1、侵入岩
南宁幅地区发育最醒目的岩体是昆仓关花岗岩,平面上呈不规则等轴状,面积341Km2,与寒武系、泥盆系呈侵入接触关系,接触界面清晰,呈不规划波状弯曲,接触面倾向围岩,西北部较缓,南部与北部较徒,倾角30°-60°,岩体中部尚残留有寒武系的残留顶盖,说明岩体的剥蚀程度比较浅。

岩体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可分为内部相和边缘相,其间有渐变的过渡相。

内部相主要由灰白~浅灰色、细~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粒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岩性主要由钾长石(22~35%)、斜长石(20~34%)、石英(26~35%)、黑云母(6~8%)和角闪石(1~3%)等矿物组成。

边缘相由灰~浅灰色,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岩性主要由钾长石(20~40%)、斜长石(23~39%)、石英(26~40%)、黑云母(5~7%)和角闪石(1~3%)等矿物组成,具似斑状结构,斑晶为钾长石和斜长石。

在昆仑关花岗岩主体侵入后,尚有晚期岩体(即补充侵入体花岗岩)侵入,发育于主岩体的中部,呈不规划长条状分布,长轴方向为北西—南东向,面积约21Km2,由灰~浅灰色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化细粒花岗岩组成。

此外,还发育晚期脉岩,如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细粒花岗岩、伟晶岩和石英脉。

昆仑关花岗岩体同位素年龄,根据单矿物黑云母(样品取自岩体内部相)3组样品K-Ar法年龄测定,分别为108.6ma、118.6ma、126.4ma,,平均117.8ma。

2、喷出岩
南宁地区的喷出岩有两种即基性喷出岩和中性喷出岩,发育在晚白垩世。

基性喷出岩见于测区北部边缘武鸣、骆财一带呈熔岩流覆盖于上白垩统之上,为下第三系不整合所覆盖,下第三系底部砾岩中含较多的喷出岩砾石。

岩性为橄榄安山玄武岩,主要由中长石(61%)、玻璃质(12%)、辉石(15%)和橄榄石假晶(11%)等组成。

岩石气孔发育,呈扁圆形或不规则状,常被绿泥石等矿物充填构成杏仁状构造,总厚度约40~50m。

中性喷出岩分布于测区西北角宾阳陈岭附近。

呈层状产出,覆于白垩系之上,与地层产状一致。

厚度大于25m。

岩性为辉石安山岩,中性长石含量65%,辉石13%,其余为玻璃质,具斑状结构,杏仁状构造。

三、区域构造地质特征
构造地质特征可以通过阅读南宁幅1/40万地质图获得。

各构造旋回构造特征见表2。

表2 南宁幅测区内各阶段地质构造简表
四、另附南宁幅1/40万地质图一张(彩色),存于资环学院。

附录三中国地壳构造演化期与构造运动简表
地质年代构造期构造运动第四系
喜马拉雅期喜马拉雅运动第三系66 Ma
白垩系
燕山期燕山运动侏罗系205 Ma
三叠系印支期印支运动二叠系
石炭系
华力西期华力西运动泥盆系405 Ma
志留系
奥陶系
加里东期加里东运动寒武系600 Ma
元上元古850 Ma 震旦期晋宁(塔里木)
古宙
代1000 Ma 晋宁期运动
四堡(武陵)运

吕梁(中条)运

五台运动
阜平(铁堡)运

迁西运动
中元古

1800 Ma 四堡期
下元古

2500 Ma 吕梁期
太古宙
上太古

2600 ±Ma
±
五台期
2900 Ma
>2900 ±Ma
阜平期
中、下太古

迁西期
(引自中国1:500万地质图说明书,1990年)
界系统代

色谱
绝对年龄(Ma)
新生界(Kz)
第四系Q
Q h全新统Q4
淡黄色
2500
1050
440
280
500
1600-1700
850
610
400
350
230
195
65
22.5
Q p更新统Q h

三系
R
上第三

N
上新统N2
鲜黄色
中新统N1
下第三

E
渐新统E3
老黄色
始新统E2
古新统E1
中生界(Mz)白垩系K
上统K2
鲜绿色
下统K1
侏罗系J
上统J3
鲜蓝色
(天蓝色)
中统J2
下统J1
三叠系T
上统T3
绛紫色
中统T2
下统T1
古生界(Pz)二叠系P
上统P2
淡棕色
下统P1
石炭系C
上统C3
灰色
中统C2
下统C1
上统D3
咖啡色泥盆系D
中统D2
下统D1
志留系S
上统S3
果绿色
中统S2
下统S1
奥陶系O 上统O3
蓝绿色中统O2
下统O1
寒武系上统
暗绿色中统
下统
元古界(Pt)上元古界
(Pt3)
震旦系Z
上统Z2
绛棕色
下统Z l
中元古界
(Pt2)
棕红色
(中)下元古界
(Pt1)
棕红色
(深)
太古界(Ar)玫瑰红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