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一、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生态优先发展。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环境保护规定,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建设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

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生态文明政治体系。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审判体系建设,落实生态文明监督管理制度,提升生态文明公众参与水平。

三、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环境监管,强化绿色标准体系建设,推广绿色技术、产品和服务,加快绿色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鼓励公众绿色消费和生活。

四、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增强生态文明责任意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绿色意识和绿色文化建设,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树立生态文明责任意识,营造全民共建绿色家园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国际环保合作,推动建立全球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 -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3)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二十三)推行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低碳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能效标识管理等机制。推进节能发电调度,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发电资源,按机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依次调用化石类能源发电资源。建立节能量、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深化交易试点,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水权交易试点,培育和规范水权市场。全面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范围,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二、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九)开展水流和湿地产权确权试点。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开展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确权试点,遵循水生态系统性、整体性原则,分清水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及使用量。在甘肃、宁夏等地开展湿地产权确权试点。 八、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 (四十四)推行水权交易制度。结合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健全,合理界定和分配水权,探索地区间、流域间、流域上下游、行业间、用水户间等水权交易方式。研究制定水权交易管理办法,明确可交易水权的范围和类型、交易主体和期限、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交易平台运作规则等。开展水权交易平台建设。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全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

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又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持之以恒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主要目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在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如乱砍滥伐、污染排放等现象依然存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在政策上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责任,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倡导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次,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水平亟待提高。尽管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不足,如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信息公开的透明度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监测设备的升级和维护,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加强对监测结果和治理措施的公开和透明,增强社会监督力度,确保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第三,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不够。在一些地方,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行动力度不够,有的地方甚至还存在保护主义的思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担当,明确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和职责;同时,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形成合

力,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公众环保意识待提高。虽然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行动中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大对公众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加强环保知识普及,培养公众环保的习惯和意识。同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种种问题。只有通过加大政策支持、提高监测治理水平、加强地方政府责任担当以及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措施,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我们的宝贵生态环境。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是资源和环境压力严重。中国的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快,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量巨大,造成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甚至存在侵害生态环境的行为。这些问题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存环境。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首先,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我国资源储量有限,需要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政府应该加大资源管理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推动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加强对重要战略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引导企业和个人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意见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意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生态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生态文明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我们也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和规避。 第一,生态环境受到不可逆转的破坏。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生态资源,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已成为严重的问题。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水草失守、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等。 第二,生态并不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人仍然抱着经济发展的思想,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外来投资和工业化进程也侵占了许多生态环境,包括国家重新兴起的森林伐木问题、矿业和农业开发、捕捞和捕猎等。 第三,相关法律法规执法严格性不足。尽管政府颁布了许多环境法规,但执法不够严格,效果也不够明显。这使得个别企业和个人有机可乘,非法进行环境破坏。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大力推广生态文明的概念,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扩大环保教育的普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加强管理和监管。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实施更环保的政策。对个别企业和个人的环境破坏行为,应制定严格

的处罚措施,保证其做好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参与人民群众。加强公众对生态环境的监督,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中来。鼓励企业主动参与环保,促使企业深入实施绿色发展。 第四,大力推进环保科技、技术应用和绿色发展的实现。这不仅要从事技术研究和开发,也要加强企业对环保技术使用程度的管理和监督,通过技术创新,有组织地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们取得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但是,生态环境保护仍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全面宣传、制定贯彻落实方案,加强法律法规管理和建设监督,加强公众参与,持续推进环保技术应用和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充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和意识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们关心的重大问题。然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依然面临着许多严重问题。 一、水污染 我国河湖污染不断加剧,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无水可用的危机。一些地方的水质恶劣,村庄、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污水还在农田、江河中排放,不断侵害着其他生态系统。加强水源治理,恢复自然水生态,建设并实行污染排放的严格限制管理机制将是解决水污染的关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书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书 随着现代社会的长足进步,人们日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 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建设美丽 中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所贡献。 一、加强环境意识宣传教育 加强环境意识宣传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通过开展 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可以提高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 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同时,加强环保教育对青少年群体的培养 也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加强环保教育课程设置,让学生从小学习 环境保护知识,养成环保意识和习惯。 二、加强环境监管力度 加强环境监管力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完善环境 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强化企业环境义务等措施,都是加强 环境监管力度的重要手段。同时,加大对环境违法者的打击力度,

定期公布环境违法企业名单,起到震慑作用,形成不敢污染、不 想污染的氛围。 三、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不 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问题,应制定不同的生态保护和修 复计划。特别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应加强环境保护,落 实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四、加强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 加强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对 传统工业,应进行技术改造和提升,加强环保设施建设,达到排 放标准,降低污染物排放。对环保型产业,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环保技术含量,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同时,应加强绿色金 融的支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激励环保投资,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五、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环保建设

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意见》

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17.04.06 •【字号】 •【施行日期】2017.04.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 正文 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意见》近日,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意见》全文如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快我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结合《甘肃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甘肃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遵

循生态文明的系统性、完整性及其内在规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为目标,以体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为重点,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实行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 2.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提高生活水平为根本,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扶贫攻坚、改善民生的关系,重点解决社会关注度高、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资源环境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获得感。 3.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省情实际,结合发展现状,围绕生态特征,遵循自然规律,稳步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和体制改革工作。勇于攻坚克难、先行先试、大胆试验,加强薄弱环节,推进重点领域试验,力争在生态环境监管、生态补偿、绿色产品供给体系等制度方面实现突破。 4.坚持统筹部署。加强省直各部门和各市州联动,聚集改革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整合资源,统筹部署,对在全省范围内已部署开展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各类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按照国家要求协调推进,统一规范管理。 5.坚持改革创新。国家部委已批准的甘南、定西、兰州、酒泉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做好示范引领,鼓励其他市州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重点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允许试错、包容失败、及时纠错,注重总结经验。 (三)主要目标。参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试验重点,紧密结合省情实际,逐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升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积极开展申请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到2018年,《甘肃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意见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意见 一、前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二、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 环保意识不足 尽管近年来环保教育在学校和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开展,但仍有很多人对环保知识缺乏了解或者没有形成环保意识。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无视环境污染带来的后果;有些居民为了方便或者省钱,随意扔垃圾或者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 2. 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企业只关注自身利益,并不愿意承担

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虽然政府制定了相关法规并对违法行为进行 处罚,但是对于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而言,罚款并不能真正起到惩戒 作用。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让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 承担更多的责任。 3.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来保护生态环境,但是在实践中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或者增加财政 收入,对违法企业进行包庇或者纵容;有些企业通过行贿等手段来规 避法律责任。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加强 对其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4. 生态文明建设缺乏长期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推进,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企 业只关注眼前利益,并没有制定长期规划。这样会导致短视行为和短 期行动成为主流,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建立长期规划机制,并加强对其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 三、建议和意见 1. 加强环保教育

长沙市人民政府、株洲市人民政府、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长株潭三市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的实施意见

长沙市人民政府、株洲市人民政府、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长株潭三市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的实施意 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长沙市人民政府,株洲市人民政府,湘潭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07.30 •【字号】 •【施行日期】2021.07.3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 正文 长沙市人民政府、株洲市人民政府、湘潭市人民政府 关于长株潭三市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市直机关各单位,各有关企事业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水平协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长株潭三市生态文明建设,根据《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三高四新”战略为引领,以满足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不断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加快提升生态涵养功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打深打牢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基,把三市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中部地区生态屏障建设先导区。 2.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着力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坚持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凝聚各方意志,形成建设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坚持突出重点,协同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坚决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长株潭三市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推动长株潭三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3.主要目标。到2025年,长株潭三市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在全省率先形成生态质量优良、生态风险可控、生态秩序良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态文明;细微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低于40ug/m3,森林覆盖率达 56.8%,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5%以上,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二、构建功能优化的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4.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生态、农业、城镇功能空间布局,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历史文化保护、产业区块线五条控制线和战略留白区,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全龄友好的生活空间、红色基因与湖湘特色交融的人文空间。推动长沙构建“一体两翼、东西两屏、林田交融”,株洲构建“一核一圈一廊”,湘潭构建“一湾一圈三带多节点”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5.推进长株潭规划一体化。统筹编制长株潭中心区、都市圈规划,明确城市功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 (环发〔2008〕1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副省级城市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以下意见: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文明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因此,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耕地、淡水、森林、能源等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阻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如果继续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难以完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当前在生产和消费领域,还存在着向大自然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现象,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的结晶,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

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意见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18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努力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现就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客观上要求我们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省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是实现“两个率先”、建设美好江苏的重要任务。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率先,而且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率先。江苏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禀赋和生态条件。近年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循环经济试点逐步扩大,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重点流域治理深入开展,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建设和修复得到加强,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和绿化模范城市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江苏完全有基础、有能力、有条件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生态省,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目前,我省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刻不容缓。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把生态环境作为最稀缺的发展要素,有利于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四)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是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省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放心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顺应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新期盼、新要求,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做到既有收入水平的显著提升,又有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主要原则 (五)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强化能力支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重大工程,增强生态意识,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进步、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省份。 (六)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到2015年,主要监测指标达到生态省建设序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