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唐传奇”的叙事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唐传奇”的叙事艺术
作者:徐军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7期
摘要: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它在叙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叙事结构上,由六朝的粗陈梗概,发展到情节曲折,内容充实;在叙事语言上,委婉含蓄,自然流畅,在叙事视角上,灵活多样,自由表达。
唐传奇已集中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言小说的特点。
关键词:唐传奇,叙事艺术,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语言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7-0209-02
唐代小说的主体是传奇。
鲁迅认为唐传奇的“文笔是精细的,曲折的,至于被崇尚简古者所诟病;所叙述的事,也大抵具有首尾和波澜,不只一点断片的谈柄;而且作者往往故意显示这事迹的虚构,以见他的想象才能了。
小说至唐代而一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唐传奇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尤其是人的情感生活,所谓的神鬼变化,也只是对生活有意识的加工和改造。
宋代洪迈认为:“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律诗可称之为一代之奇,形成了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一、叙事结构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同时也是叙事的艺术。
作家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借助语言媒介,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对材料有意识加工和改造,形成故事内容和情节,唐传奇的叙事结构,主要有以下四类:
1.先叙述人物身份,再围绕其人讲事
先叙述主要人物的身份,然后以人结事。
如白行简的《李娃传》,文章一开始就介绍李娃的身份:“汧国夫人李娃,长安之娼女也。
”随后,以李娃为中心,围绕李娃与郑生的境遇展开故事情节。
叙述了荥阳郑生,热恋长安娼女,屡经波折,几经丧生,而终获美好结局的故事。
全义四个段落中,其中,“院遇”以李娃倚门站立引出,“计逐”以李娃出门引诱为主,“鞭弃”以李娃的参与而间接引出。
因此,李娃出场与否,她都居于作品的中心位置。
2.先介绍环境,再引出人物
先介绍自然或社会环境,引出主要人物和事件。
如《游仙窟》,从自然环境积石山叙述,写张鷟路径积石山,在神仙窟艳遇崔十娘和五嫂,宴饮酬诗,夜宿崔十娘而去。
《虬须客传》从隋末的政治背景写起,天下将乱,群雄竞起,引出主要人物虬须客,他见李世民神清气朗,顾盼生辉,大为折服,便不与他争天下,跑到海外去开辟了另一个王国。
3.先交代故事所出,再展开叙事
由生活引出故事,进行叙述,给人以真实感。
如牛僧儒的《玄怪录》喜欢开头就交代故事所出,然后再进行叙述。
如《张左》开始就说,“前进士张左尝为叔父言。
”接下来叙述了兜玄国的故事,突破一种某某者,某某地的史书叙述方式。
4,开门见山的叙事
故事直接叙事,引出主题。
如郭浞写《高力士外传》,开头便讲,“高力士与太宗陵寝宫,见小梳箱一,柞木梳一,黑角篦一,草根刷子一,叹日:‘先帝首建义旗,新正皇极,十有余载,方致升平,随身服用,唯留此物,将欲传世孝孙,永存节俭。
’具以奏闻。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便是主人公。
如吴竟的《开元升平源》,一开始,主人公就出场:“姚元崇初拒太平得罪,上颇得之。
既诛太平,方任元崇以相,进拜同州刺史。
”故事直接叙事,引出故事主人公姚崇。
总之,唐传奇在结构布局上,多采用史传的叙述手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标注年号,能够给读者造成心理上的真实感。
如蒋妨的《霍小玉传》,故事开头写:“大历中,陇西李生名益,年二十,以进士擢第”,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但在故事展开过程中,则大量使用虚构手法,以追求新奇的艺术效果。
以人结事的结构布局,是唐传奇的基本框架,这种叙事结构,将历史事实和义学创作结合起来,推动小说文体的发展,为宋代话本的出现,开辟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指一部作品观察、反映世界的特殊角度。
唐传奇的作家们善于通过灵活的视角,制造变幻多姿的叙事模式,使义本叙事风貌在话语结构和时空交替中焕发出独特的审美魅力。
唐传奇的叙事视角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第一人称式的限知视角
所谓第一人称式的限知视角,是作者或叙述者以第一人称叙事,作品中的人和事是叙述者亲见或亲身经历的。
如《游仙窟》用第一人称,叙述“仆”奉使河源,在西行赴职途中,于断崖碧潭处,探风流仙窟,遇仙女崔十娘和五嫂,并与之一夜风流,又瞬息别离的故事。
故事情节的发展,场景的转换基本上没有越出“仆”的视角。
小说以“仆”的行踪为线索,用“仆”的视角进行叙述,使这篇小说在唐传奇甲期作品中,呈现出新颖的叙事风貌。
2.第三人称式的限知视角
第三人称式的全知视角,是作品一股不从主要人物写起,而从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写起,把次要人物作为视点角色,置于故事前台,而将主要人物放在故事台后,采取视点人物的局部限知叙述,将其性格面目若隐若现的刻画出来。
如《李娃传》的主要情节就是通过与李娃有恋爱关系的荥阳生的角度叙述出来,李娃的主要事迹及感情历程大半通过荥阳生的视点展示出来。
荥阳生初遇李娃,二人即眉目传情、互瞩有意分别后,只叙荥阳生如何为求通李娃而悉心准备的过程,而对李娃别后思念荥阳生的情景置旁不叙;当荥阳生造访李娃时,开门的侍儿一见来客,竟然驰走大呼日:“前时遗策郎也!”这就唤起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由于作者故意限知叙述,而留下的空白;当荥阳生财资仆马荡尽时,鸨母与李娃合谋设“掉包计”,甩掉荥阳生的紧张过程,则是从蒙在鼓里的荥阳生的视点叙述出来。
此后,又详细叙述了荥阳生遭父亲毒打,沦落街头,沿街乞讨的情景,而对李娃的下落则没有交代。
因此,故事叙述都是从次要人物荣陌生的视角来观察和叙述内容,使故事情节起伏跌宕。
3.中立式的全知视角
中立式的全知视角,是指以独立于故事之外的旁观者视角,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故事。
如《枕中记》,分为三个部,梦前、梦中和梦后。
梦前交代唐幺宗开元年问,道士吕翁于邯郸道中逢“衣短褐,乘青驴”之卢生,而后叙述卢生“叹其困”,“生事不偕”,“目昏思寐”。
故事叙
述者俯视全景,记录人物的外貌、言行以及客观环境,而不着主观色彩。
接着写卢生梦境:归家,娶娇妻,官运亨通,为人所害,幸为妻救。
梦境叙述卢生一生经历,不着议沦。
卢生梦醒后,“见其身方偃于邸舍”,而黄粱尚未熟,“怃然良久”,领悟到“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如一梦,稽首拜谢而去。
”叙述者以中立式的全知视角,客观、冷静的独立于故事之外,进行叙述。
4.多种视角的灵活转换
唐传奇在许多情况下经常出现叙述者和故事人称的转换,造成叙事内容的灵活转变,是作者有意识的调动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使各种视角取长补短,从而取得叙事的最佳效果。
如《任氏传》,叙述者在篇首用第三人称,交代了男女主人公的身份之后,便迅速地将叙述视角转移给了郑六。
从“天宝九年夏六月”一直到“崟笑日:观子之貌,必获诡陋,何丽之绝也。
”作者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叙述郑六两逢任氏,并决定租屋而居的过程,部采用郑六的限知视角。
后义叙任氏与韦崟,郑六之间恩怨的过程,一直到篇末,则转换成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
这样,整个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变化多端。
三、叙事语言
小说是靠语言来描写环境、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
唐传奇的叙事语言主要为叙述式语言、对话式语言和描写式语言。
1.叙述式语言
叙述式语言就是以叙述为主的话语方式进行叙事。
如《霍小玉传》,作者采用顺序手法,先叙述大力年问,长安妓女霍小玉和李益相知,然后相爱;再叙两人分离,霍小玉对李益的想念和李益的怯懦;最后叙述霍小玉最终被李益遗弃。
义章按照故事发生的顺序叙述。
如《离魂记》以时间为顺序,写一个少女为了追寻她的情人,灵魂与躯体分离。
整个故事脉络清楚,但作者为了布设疑阵,引人入胜,有意在前文略去少女的历史,却又从后文补出,运用倒叙的手法,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2,对话式语言
对话式语言就是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运用对话来刻画,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柳毅传》中,洞庭君和钱塘君的问答:君日:“所杀几何?”日:“六十万。
”“伤稼乎?”日:“八百里。
”“无情郎安在?”日:“食之矣!”
这段对话十分简洁,结构急促,就像戏曲里的对白,清晰明朗,而钱塘君神威勇猛,疾恶如仇艺术形象也就跃然欲出。
3.描述式语言
描述式语言是指以描写为主的话语方式进行叙事,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唐传奇中的许多典型人物,多得力于这种描述性的语言,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如《莺莺传》中莺莺初见张生时:“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
颜色娇艳,光辉动人。
”大家闺秀的矜持之态跃然纸上。
《柳毅传》中对龙女的两次肖像描写,第一次写其“娥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词。
”活画出一个落难时忧郁而有所期盼的美丽的少妇的仪态神情。
第二次则写其:“自然峨眉,明铛满身,绡毅参差。
”这是小龙女被解救返回洞庭龙宫后的又一番神情,其娇媚之态,华贵之资,如现眼前。
唐传奇是中国古典小说百花园中的一直奇葩,开创了一种传奇体小说。
唐传奇的叙事艺术所达到的水平,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真正成熟。
否定荣华富贵,追求爱情自由,展现个性思想等,部成为后世小说,戏曲的传统主题,其独特的叙述手法为后世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鲁迅.且介亭杂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张燕瑾、张庆民.中国古代小说专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祖国颂.叙事学的中国之路[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蔡静波唐五代笔记小说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7]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