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探析
新时期大学生利他行为主要表现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参与爱心活动、志愿服务以及网络利他行为等方面,但我们在关注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同时也应当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的正确引导,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标签:大学生;利他行为;心理健康
大多数心理学家公认,利他行为必须满足四个特征:第一,利他者的行为是自愿的,而不是由环境和他人所强迫,即“权利自择”;第二,必须给接受者带来好处,也就是以给他人带来好处为最终目标和结果,即具有“益他性”;第三,利他者自身必须经受一定的损失,这种损失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也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即具有“自损性”;第四,没有酬赏期望,一种是希望得到物质方面的外在酬赏;另一种是做出利他行为后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内在酬赏。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的中枢力量,他们的利他行为尤其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注。
1 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的主要表现
1.1 助人为乐行为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历来都很重视的传统美德之一。它是人们发自内心地、友好地、无偿地、主动地帮助他人,并自身感到幸福愉悦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德。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群体,理所当然地是助人为乐的模范带头人和主力军。像长江大学15名舍己救人大学生、舍己救人的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大二学生王国权,这些都是当今大学生中助人为乐的典范,他们助人为乐的行为被世人所赞赏,并未社会树立了当代大学生助人为乐的光辉形象。相关调查表明,当今大学生普遍具有利他行为观念,他们乐于帮助他人,乐意与他人共享和合作,愿意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
1.2 见义勇为行为
见义勇为也是中华民族历来都很重视的传统美德之一,见义勇为是指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见义勇为是一种坚持正义、面对危险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是一种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我们身边有许多见义勇为的大学生榜样,如被授予“武进区见义勇为积极分子”荣誉称号的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杨波、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长江大学14名学生,他们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优秀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1.3 参与爱心活动行为
当代大学生参与的爱心活动很多,有的在校内开展,有的已经延伸到了校外。当代大学生参与的爱心活动主要有支农、支教、援藏、为希望工程募捐、为灾区募捐、为病重的同学募捐、各种义工劳动、义务献血及其他的爱心活动等等。大学校园里开展的爱心活动比较普遍,校园里的爱心献血车前总排有长长地队伍,各项爱心捐助活动总是硕果累累,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以“80后”为主体的全国各高校大学生自发捐款捐物,校园内到处可见捐款的长队,而且各高校都开展了为灾区人民祈福祝愿的活动。除了捐款、捐物外,大学生还积极为灾区人民义务献血,有的学校还利用暑期组织了志愿队开赴灾区,为灾区的孩子抚慰心灵的创伤。
1.4 志愿服务行为
随着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普及和推广,大学生志愿者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其社会作用也日益显著。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福利院老人、麦田计划、环保宣传、扶贫援藏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数十万的高校大学生从各地赶赴灾区,或者在安置点为灾区人民服务,或者在医院照顾病人,或者在临时的“学校”为灾区儿童上课,或者在废墟前默哀,或者帮助医疗队转运伤病员等等。当代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行为既是他们主人翁地位体现,也是他们对自身神圣使命、责任的履行。
1.5 网络利他行为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是指大学生在校园网这一特定环境下,使他人受益而行动者本人又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愿行为。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具有及时性、知识优越性、广泛性、非物质性、连续互动性等特点,校园网络独到的环境优势与现实社会环境相比,更有利于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实施利他行为,因此也为大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自我价值实现提供了新的空间。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中,求助者和助人者的角色一直在发生转变,求助者随时可能会转变为助人者,助人者也随时可能转化为求助者。双方在反复的利他行为中实现角色的转换,从而升华自身的道德情感,实现道德与规范的内化。
2 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我们现在所说的健康,不仅是指一个健全的躯体,而且还要求有一个健全的心理。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是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健康而平稳的心态,那么想取得个人生存、发展和学业、事业、家庭的成功是不太可能的。然而由于社会转型引起的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容易导致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加大,从而有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情绪产生,如忧虑、焦躁、怀疑、抑郁、易怒、冷漠、嫉妒、敌对等,
这种状况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将会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大学生作为处于成长期的青年,他们面临着来自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并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相关研究,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利他行为不仅能够改善人的情绪,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人际和谐和社会和谐。
利他行为有助于改善人的情绪状态。情绪是人的心理状态的晴雨表,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主观体验,它最能表达人的内心状态。情绪具有两极性,积极愉快的正性情绪可以让人心情舒畅、身心愉快,从而自身的紧张与焦虑很好地得到缓解;相反,消极苦恼的负性情绪不但使人心情烦闷、郁郁寡欢,而且还会阻碍人们的理性思考,从而减弱自我控制能力。利他行为的实施者往往在利他行为后身心愉悦,信心百倍,生活态度也会变得积极向上。虽然心理学上所指的利他行为是一种没有个人私利,不需要任何外部奖赏的行为,但人们通过利他行为所体验到的快乐情绪会中和甚至消灭原来的消极情绪体验。另外再加上被助者的感激和社会的认可,会使利他者有成就感,并处于充满温暖与爱的氛围中,从而打从心底感到幸福快乐。这样平和愉悦的良好心态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另外,许多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息息相关,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调查显示,对于高利他行为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融洽,朋友众多,人缘极好,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对于低利他行为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紧张,朋友不多,人缘一般,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高利他行为者。利他行为是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润滑剂,它能够有效地排除人们的失落感、孤寂感和焦灼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罅隙和隔膜,从而有效地将人与人相互联络起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紧密、和谐,进而有效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由此可见,利他行为不仅利国利民,而且利人利己,我们应该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利他行为。
3 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利他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1 加强对大学生利他观念的引导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也就是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又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在思想意识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思想意识最主要的内容。三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一起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从利他行为的产生来看,利他行为一般受助人者、被助者及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究其根源,其决定因素还是助人者的价值取向。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对客观现实进行评判时,往往将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很少体谅他人,去为他人进行换位思考,因而其利他行为也就很少发生。而具有利他价值观念取向的人,在他人遇到困难或危险时,很少考虑值自己的得失。他们唯一考虑的就是如何去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而且情境越艰难,越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利他价值取向。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利他价值观念的引导是大学生利他行为产生的必不可少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