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杜甫课件
合集下载
《月夜忆舍弟》ppt课件
1.对该首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首联从视觉、听觉写战时边塞秋天的凄凉景象,渲染悲凉气氛。 B.“雁声”点明时间在秋季,强调大雁南归之景,引发忆弟的情怀。 C.颈联将诗人有弟和无家的情况进行对比,抒发强烈的思念之情。 D.尾联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担忧战乱中流散的家人的情感。
2.明明同一个世界同一轮月亮,诗人为什么在“月是故乡明”中用 “是”这样的肯定语气说故乡的月更明亮?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就是 《月夜忆舍弟》 。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
会读出什么样的滋味呢?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舍,用于对别人谦称比自己 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舍 弟、舍妹、舍侄。题目中舍弟就 是谦称自己的弟弟。
学习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意。 2.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3.品析诗歌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4.知人论世,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故乡的月更明亮只是诗人的主观感受,用一个“是”字将个 人感受说的十分肯定,更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3.本诗与苏轼《水调歌头》都提到了“月”,请分 析两首诗词借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①本诗借“月”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 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② 《水调歌头》借“月”表达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 的矛盾心理,抒发了对亲人思念之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 以天下人的美好祝愿,体现出词人乐观豁达的胸襟。
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 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 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 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 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品悟诗情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ppt课件
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诗赏析(二)
诗由望月转入抒,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重。“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中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加难以预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诗赏析(二)
诗由望月转入抒,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重。“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中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加难以预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第五讲-杜甫《月夜忆舍弟》ppt课件
19
• 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又遇40岁的高适(官至刑 部侍郎),三人同游梁、宋(开封、商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望岳》会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 《画鹰》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房兵曹胡马诗》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遣怀》• 杜甫: 斗志昂扬、年轻气盛
39
3.炼字对仗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 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 对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 创新,如,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 作的独到之处。
40
4、内容深远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 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 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 国忧民情怀杜诗善于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反 映现实生活的本质。体现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 如“三吏” 、“三别”。
5
• 苏轼: “李太白、杜子美以英伟绝世之姿, 凌跨百代, 古今诗人尽废。 ”• 严羽: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 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 太白不能作。 ”• 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6
李白与杜甫的不同• 不同的诗歌题材:李白写任侠、求仙学道,写祖国的壮丽 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 现实最深刻的、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 的诗篇。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也抒发个人 的失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 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 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
49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在白 露的夜晚,寒意逼人。“月是故乡明”,亦写景之语,突出了诗人对 故乡的感怀。
• 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又遇40岁的高适(官至刑 部侍郎),三人同游梁、宋(开封、商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望岳》会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 《画鹰》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房兵曹胡马诗》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遣怀》• 杜甫: 斗志昂扬、年轻气盛
39
3.炼字对仗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 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 对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 创新,如,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 作的独到之处。
40
4、内容深远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 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 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 国忧民情怀杜诗善于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反 映现实生活的本质。体现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 如“三吏” 、“三别”。
5
• 苏轼: “李太白、杜子美以英伟绝世之姿, 凌跨百代, 古今诗人尽废。 ”• 严羽: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 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 太白不能作。 ”• 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6
李白与杜甫的不同• 不同的诗歌题材:李白写任侠、求仙学道,写祖国的壮丽 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 现实最深刻的、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 的诗篇。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也抒发个人 的失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 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 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
49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在白 露的夜晚,寒意逼人。“月是故乡明”,亦写景之语,突出了诗人对 故乡的感怀。
《月夜忆舍弟》课文课件
02
课文解析
诗句解释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句诗描绘了边疆的秋景,戍楼的鼓声停止了人们的行动,边疆的秋天只有一 只雁的叫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露水在今夜显得格外白,而月亮总是觉得是 故乡的更明亮。
主题思想
01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表达了作 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以 及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苦 难的深刻反思。
04
课文拓展
相关作品
《月夜》 《望月怀远》
《关山月》
作者其他作品欣赏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登高》
杜甫与月夜
杜甫在诗中多次以月夜为背景,如《 月夜》、《望月怀远》等,表达了深 沉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
月夜在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象征着孤独 、思乡和感伤,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 感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
意境营造
月夜的静谧与战争的喧嚣形成对比
01
诗中通过描绘明月之夜的静谧,与战争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思乡之情与战乱之苦相互交织
பைடு நூலகம்02
整首诗中,思乡之情与战乱之苦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的
画面。
情景交融
03
诗中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明月之夜的景象,将作者的情感融入
其中,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月夜忆舍弟》课文课件
汇报人: 2024-01-08
目录
• 课文背景 • 课文解析 • 课文鉴赏 • 课文拓展
01
课文背景
杜甫简介
•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的诗歌内容广泛, 题材深刻,语言平易近人,被誉为“诗史”。
月夜忆舍弟公开课ppt课件
在一个月夜,杜甫看到明亮的月光,想起了远方的弟弟和妹妹,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
03 《月夜忆舍弟》文本解读
诗词内容解析
01
02
03
描述场景
诗人在月夜思念家乡和亲 人,描绘了边塞的凄凉景 象。
表达情感
通过描绘场景,诗人表达 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 念之情。
语言特点
诗人运用简练、质朴的语 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丰富了文学题材
这首诗以思念家乡为主题,表达了战争时期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 种题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升了诗歌的社会价值
杜甫的诗歌多关心国家大事、人民疾苦,这首诗也不例外。它提升了诗歌的社 会价值,使诗歌成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心声的重要载体。
对世界文学史的影响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深 入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思想 内涵
本课程旨在通过解读《月夜忆 舍弟》,引导学生欣赏杜甫的 诗歌艺术,并探讨其中所蕴含 的深刻思想
课程目标
掌握《月夜忆舍弟》 的诗歌内容和艺术特 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 能力和审美情趣
理解杜甫在诗中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
课程内容
01
02
03
04
《月夜忆舍弟》的创作 背景和历史背景
无助。
结尾点题
诗歌结尾点题,明确表达了诗人 对舍弟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之 情,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情
感。
பைடு நூலகம்感表达特色
真挚感人
诗歌情感真挚,通过对月夜、舍弟、家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 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令人感动。
含蓄深沉
诗歌情感表达含蓄深沉,没有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而是通过描绘 具体的景象和细节来暗示诗人的内心感受。
03 《月夜忆舍弟》文本解读
诗词内容解析
01
02
03
描述场景
诗人在月夜思念家乡和亲 人,描绘了边塞的凄凉景 象。
表达情感
通过描绘场景,诗人表达 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 念之情。
语言特点
诗人运用简练、质朴的语 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丰富了文学题材
这首诗以思念家乡为主题,表达了战争时期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 种题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升了诗歌的社会价值
杜甫的诗歌多关心国家大事、人民疾苦,这首诗也不例外。它提升了诗歌的社 会价值,使诗歌成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心声的重要载体。
对世界文学史的影响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深 入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思想 内涵
本课程旨在通过解读《月夜忆 舍弟》,引导学生欣赏杜甫的 诗歌艺术,并探讨其中所蕴含 的深刻思想
课程目标
掌握《月夜忆舍弟》 的诗歌内容和艺术特 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 能力和审美情趣
理解杜甫在诗中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
课程内容
01
02
03
04
《月夜忆舍弟》的创作 背景和历史背景
无助。
结尾点题
诗歌结尾点题,明确表达了诗人 对舍弟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之 情,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情
感。
பைடு நூலகம்感表达特色
真挚感人
诗歌情感真挚,通过对月夜、舍弟、家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 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令人感动。
含蓄深沉
诗歌情感表达含蓄深沉,没有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而是通过描绘 具体的景象和细节来暗示诗人的内心感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课件
乡夜 明白
共看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春风又绿江南岸,何时照我还 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 一夜梦游千里月,五更霜落万家钟
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 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的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未休兵
断人行
人分散 则无家 寄书不达
望月 思念亲人,期望和平
生死不明
结合背景和内容,哪些诗句描写了”安史之乱” 的景象?
明确: 戍鼓断人行 况乃未休兵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诗人在诗中表现了哪些 情感?
明确: 月是故乡明-------思乡 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思亲 况乃未休兵------忧国忧民,期望和平
诗歌的首联为我们描画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 什么作用?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安史之乱爆 发,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秋,叛军安禄 山、史思明从范阳引 兵南下,攻陷汴州, 西进洛阳,山东、河 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 弟正分散在这一带, 而此时,诗人远在秦州, 由于战事阻隔,音信 不通.诗人于“白露时 节的月夜” 即景抒情 写下这首诗.
明确: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描画了一幅边塞秋景; “断人行”点明社会 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猛烈,道路为之 阻隔。 这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 夜”的背景。
白露时节,露水渐凉;十五月圆,天涯共享,为 什么诗人却说”月是故乡明?”
明确: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本无差别,偏要
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 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 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奥 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共看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春风又绿江南岸,何时照我还 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 一夜梦游千里月,五更霜落万家钟
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 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的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未休兵
断人行
人分散 则无家 寄书不达
望月 思念亲人,期望和平
生死不明
结合背景和内容,哪些诗句描写了”安史之乱” 的景象?
明确: 戍鼓断人行 况乃未休兵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诗人在诗中表现了哪些 情感?
明确: 月是故乡明-------思乡 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思亲 况乃未休兵------忧国忧民,期望和平
诗歌的首联为我们描画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 什么作用?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安史之乱爆 发,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秋,叛军安禄 山、史思明从范阳引 兵南下,攻陷汴州, 西进洛阳,山东、河 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 弟正分散在这一带, 而此时,诗人远在秦州, 由于战事阻隔,音信 不通.诗人于“白露时 节的月夜” 即景抒情 写下这首诗.
明确: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描画了一幅边塞秋景; “断人行”点明社会 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猛烈,道路为之 阻隔。 这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 夜”的背景。
白露时节,露水渐凉;十五月圆,天涯共享,为 什么诗人却说”月是故乡明?”
明确: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本无差别,偏要
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 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 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奥 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 边塞的秋天
句意 边防驻Βιβλιοθήκη 的鼓声制止人 行走,边塞的秋天里有 孤雁在鸣叫。
逐句翻译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明:明亮
句意 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 是故乡的最明亮。
逐句翻译
有弟 皆 分散,无家 问死生。
皆:都,全
无家:杜甫在洛阳的老宅已毁于安 史之乱
月夜忆舍弟 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文学常识——敬称谦称
家大舍小令外人 用“家”字:
在他人面前谦称自己家中辈份高的或年纪比较大的亲人。 如:家父、家君、家严、家尊(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称自己的哥哥) 家姐(称自己的姐姐) 家叔
课堂小结
首联和颈联写戍鼓、写边、写秋、写一雁声、写露、写月,已经将苍 凉孤寂之意推向了极致。这时,颔联起句将情感缓冲了一下:有弟。在这 兵荒马乱朝不保夕的人世间,杜甫还有手足相望。啊呀,真高兴啊!可是 没等我们高兴,情势转下,”皆分散“都流落他乡,都音讯不知。再细细 一想,只是分散,那就还有重聚的时候。情感再次缓和,诗人却说:”无 家“他的家到哪里去了?唉,这下到哪里打听他们的消息!情感就在这十 个字跌宕起伏,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合作探究
8.诗人担忧的仅仅是他的弟弟吗?
天下的百姓 安史之乱中所有背井离乡的人 担忧国家
诗歌赏析
诗人写的是自己的担忧、担心,更是整个乱众人民流离失所的心理状 态。诗人想得到弟弟的消息,更是想得到休兵的消息。这是一个48岁流落 他乡士子的心声,更是全天下想要骨肉团聚的百姓的心声。正因为有这样 的胸怀,他才能写出《春望》,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石壕 吏》……
句意 边防驻Βιβλιοθήκη 的鼓声制止人 行走,边塞的秋天里有 孤雁在鸣叫。
逐句翻译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明:明亮
句意 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 是故乡的最明亮。
逐句翻译
有弟 皆 分散,无家 问死生。
皆:都,全
无家:杜甫在洛阳的老宅已毁于安 史之乱
月夜忆舍弟 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文学常识——敬称谦称
家大舍小令外人 用“家”字:
在他人面前谦称自己家中辈份高的或年纪比较大的亲人。 如:家父、家君、家严、家尊(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称自己的哥哥) 家姐(称自己的姐姐) 家叔
课堂小结
首联和颈联写戍鼓、写边、写秋、写一雁声、写露、写月,已经将苍 凉孤寂之意推向了极致。这时,颔联起句将情感缓冲了一下:有弟。在这 兵荒马乱朝不保夕的人世间,杜甫还有手足相望。啊呀,真高兴啊!可是 没等我们高兴,情势转下,”皆分散“都流落他乡,都音讯不知。再细细 一想,只是分散,那就还有重聚的时候。情感再次缓和,诗人却说:”无 家“他的家到哪里去了?唉,这下到哪里打听他们的消息!情感就在这十 个字跌宕起伏,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合作探究
8.诗人担忧的仅仅是他的弟弟吗?
天下的百姓 安史之乱中所有背井离乡的人 担忧国家
诗歌赏析
诗人写的是自己的担忧、担心,更是整个乱众人民流离失所的心理状 态。诗人想得到弟弟的消息,更是想得到休兵的消息。这是一个48岁流落 他乡士子的心声,更是全天下想要骨肉团聚的百姓的心声。正因为有这样 的胸怀,他才能写出《春望》,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石壕 吏》……
杜甫《月夜忆舍弟》教学课件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3)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 的图景的诗句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板书设计
月夜忆舍弟(杜甫)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边塞秋景 思念故乡 弟兄离散 担心忧虑
身在他乡 心忆舍弟
课题《月夜忆舍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联系电话:18305679165
品读诗歌
首联:“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1、在战乱时代,本来美好的秋夜却被笼罩在悲凉的 气氛之中,本诗首联是如何体现这种悲凉的?
教师点拨:首联通过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更鼓 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逾显凄切。沉重单调的更鼓 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 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 氛。
写作背景
朗读诗歌
要求:
1、范读,了解诗歌的大意,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把握重音和节奏 3、 齐读诗歌,读出牵挂、思念的感情。
月夜忆舍弟
杜甫
shù
yàn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sàn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新课导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万金。”一封家信胜过万金 的真正原因是战争,是安史 之乱的灾难让杜甫家忧国愁 齐上心头。今天,让我们走 进杜甫的诗歌《月夜忆舍 弟》,再次感受诗人面对着 月亮,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胸 中涌动的爱和哀愁。
课题《月夜忆舍弟》
(3)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 的图景的诗句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板书设计
月夜忆舍弟(杜甫)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边塞秋景 思念故乡 弟兄离散 担心忧虑
身在他乡 心忆舍弟
课题《月夜忆舍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联系电话:18305679165
品读诗歌
首联:“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1、在战乱时代,本来美好的秋夜却被笼罩在悲凉的 气氛之中,本诗首联是如何体现这种悲凉的?
教师点拨:首联通过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更鼓 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逾显凄切。沉重单调的更鼓 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 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 氛。
写作背景
朗读诗歌
要求:
1、范读,了解诗歌的大意,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把握重音和节奏 3、 齐读诗歌,读出牵挂、思念的感情。
月夜忆舍弟
杜甫
shù
yàn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sàn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新课导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万金。”一封家信胜过万金 的真正原因是战争,是安史 之乱的灾难让杜甫家忧国愁 齐上心头。今天,让我们走 进杜甫的诗歌《月夜忆舍 弟》,再次感受诗人面对着 月亮,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胸 中涌动的爱和哀愁。
课题《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ppt课件(15页)
导入新课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 (今甘肃天水)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 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 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 南下,攻陷汴州,再进洛阳。山东、河 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四个 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战事阻隔,音信 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6】有弟皆分散,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翻译诗句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分析诗句 首联:更断雁啼,浓重悲凉。 颔联:清露盈盈,乡情依依。 颈联:弟兄离散,天各一方。 尾联:思亲忧国,无限深情。
阅读理解
1、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实月亮是同样的月亮,只是因为 作者思念家乡,包含这种感情,因此 作者觉得家乡的月亮似乎都更亮了。
2、这首诗里,你除了体会到诗人思念弟 弟、思念故乡的感情之处,你还体验 到什么? 对离乱的感慨之情。作者描写的 既是自己,也是饱经战乱的百姓,这 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题思想 本诗是诗人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 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 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 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 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 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忆舍弟 杜甫
禄丰县彩云中学何春祥
学习目标 1、了解与杜甫有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 容; 3、学习诗人手足情深、忧国忧民的高尚 品质。 4、背诵、默写诗歌。
【6】有弟皆分散,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翻译诗句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分析诗句 首联:更断雁啼,浓重悲凉。 颔联:清露盈盈,乡情依依。 颈联:弟兄离散,天各一方。 尾联:思亲忧国,无限深情。
阅读理解
1、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实月亮是同样的月亮,只是因为 作者思念家乡,包含这种感情,因此 作者觉得家乡的月亮似乎都更亮了。
2、这首诗里,你除了体会到诗人思念弟 弟、思念故乡的感情之处,你还体验 到什么? 对离乱的感慨之情。作者描写的 既是自己,也是饱经战乱的百姓,这 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题思想 本诗是诗人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 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 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 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 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 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忆舍弟 杜甫
禄丰县彩云中学何春祥
学习目标 1、了解与杜甫有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 容; 3、学习诗人手足情深、忧国忧民的高尚 品质。 4、背诵、默写诗歌。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主旨理解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 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所,杳无音信,于是思 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戍楼上的 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 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 ,结构严谨,语言精工,XXX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名句赏析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赏析:“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具有象征意义 。“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 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 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显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 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念与迷恋。
主旨理解
诗词背诵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பைடு நூலகம்句赏析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赏析:“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勾连 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 了“贾谊宅”。“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休息,飞不起来, 用以暗喻贾谊被贬的失意,是恰切的。一个“悲”字直贯篇末 ,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 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主旨理解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 人今事,字里行间有诗人的自我在,但又写得不那么露骨,而 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 ,奇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 人以警醒的感觉。
诗词背诵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
10.《长沙过贾谊宅》中通过时间的对照表现出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的诗句是: 三年谪宦此栖迟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诗中渲染出一幅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 景。图的诗句是: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1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了诗人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但还是愈老弥坚 ,使人见到他的刚正不阿的气势的句子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诗 中借物寓情,情景完善统一的句子云是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2.“月是故乡明”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被许多人用来表达自 己的心声。故乡的月亮真的就比外面看到的更亮吗?你是怎 样理解这句诗的?(3分)
其实月亮是同样的月亮,只是因为作者思念故乡,包含这种 感情,因此作者觉得故乡的月亮好像更亮了。
(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述首联画面。(3分)
夜深沉,窗外巡夜人敲响了宵禁的鼓声,白天喧嚣的街道空无 一人。破败的屋子里,透着点点昏黄的灯光,不时的叹息声、 抽泣声从某一扇绝望的窗里飘出,游荡在空中。天边传来孤雁 的哀鸣,为这萧瑟的秋夜平添了几分哀愁。雁儿啊,能否停一 停,为我捎一封家书,问一问远方的兄弟啊,可安否?
6.细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 分析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发途中感受的?(4分)
这两句借景抒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 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四)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拂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花绽放,映亮本来暗淡店墙。 触景伤情,不由想起故乡。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10.《长沙过贾谊宅》中通过时间的对照表现出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的诗句是: 三年谪宦此栖迟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诗中渲染出一幅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 景。图的诗句是: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1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了诗人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但还是愈老弥坚 ,使人见到他的刚正不阿的气势的句子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诗 中借物寓情,情景完善统一的句子云是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2.“月是故乡明”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被许多人用来表达自 己的心声。故乡的月亮真的就比外面看到的更亮吗?你是怎 样理解这句诗的?(3分)
其实月亮是同样的月亮,只是因为作者思念故乡,包含这种 感情,因此作者觉得故乡的月亮好像更亮了。
(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述首联画面。(3分)
夜深沉,窗外巡夜人敲响了宵禁的鼓声,白天喧嚣的街道空无 一人。破败的屋子里,透着点点昏黄的灯光,不时的叹息声、 抽泣声从某一扇绝望的窗里飘出,游荡在空中。天边传来孤雁 的哀鸣,为这萧瑟的秋夜平添了几分哀愁。雁儿啊,能否停一 停,为我捎一封家书,问一问远方的兄弟啊,可安否?
6.细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 分析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发途中感受的?(4分)
这两句借景抒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 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四)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拂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花绽放,映亮本来暗淡店墙。 触景伤情,不由想起故乡。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杜甫月夜忆舍弟课件
月夜忆舍弟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
进入教材和考试范围
01
月夜忆舍弟被选入中小学教材和各类考试范围,成为学生必须
学习和掌握的经典篇目。
通过媒体传播
02
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月夜忆舍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
举办相关文化活动
03
各类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等形式,如诗歌朗诵会、文化节等,
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 了深远影响,被誉为 “诗史”。
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为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杜甫被尊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文 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声誉,被
化的瑰宝。
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05 月夜忆舍弟的现代意义
月夜忆舍弟对现代人的启示
珍惜家庭和亲情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弟弟的深深 思念,启示现代人要珍惜家庭和 亲情,关注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
关注社会现实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战争和社会 动荡的忧虑,启示现代人要关注 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
业。
追求和平与美好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和平与美好 的向往,启示现代人要追求和平 与美好,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美好
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自幼聪颖过人 ,早年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举。
杜甫的文学成就
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 ,内容广泛,涵盖了社会、历 史、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想和情感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明月意象
明月是思乡之情的象征,也是杜 甫与舍弟心灵相通的纽带。
杜甫月夜忆舍弟(课堂PPT)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冬日有怀李白》
பைடு நூலகம்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春日忆李白》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
.
19
• 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又遇40岁的高适(官至刑 部侍郎),三人同游梁、宋(开封、商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会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画鹰》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诗》 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遣怀》
.
5
•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伟绝世之姿, 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 严羽:“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 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 太白不能作。”
• 韩愈《调张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
6
李白与杜甫的不同
• 不同的诗歌题材:
杜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深沉的忧思、 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 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 的意境的悲壮美。
.
9
杜甫的生平经历
• 1.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5)(35岁前) • 2.困居长安时期(746—755)(36岁—44岁) • 3.为官时期(756—759)(44—48岁) • 4.西南漂泊时期(759—770)(48—58岁)
第五讲 杜甫《月夜忆舍弟》
.
1
一、杜甫其人 二、杜甫其情 三、杜诗的艺术成就 四、赏析《月夜忆舍弟》
.
2
一、 杜甫其人
•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 野老。河南巩义人。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有著名的“三吏”、 “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尊 为“诗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忆舍弟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与杜甫有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 容; 3、学习诗人手足情深、忧国忧民的高尚 品质。 4、背诵、默写诗歌。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 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 “杜工部”、“杜少陵”等,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 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 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 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 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 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 合称“大李杜”。
3、古人咏月的诗数不胜数,你能 写几句吗?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 郎西。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艺术特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思亲 之情。 2、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 熟,结构严谨 3、转圆 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 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 “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 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在安史之 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 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 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 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 楚哀感,沉郁顿挫。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 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 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翻译诗句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主题思想 本诗是诗人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 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 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 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 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 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字词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 禁。 【4】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 地,边塞的秋天 【5】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 的一个夜晚。
导入新课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 (今甘肃天水)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 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 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 南下,攻陷汴州,再进洛阳。山东、河 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四个 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战事阻隔,音信 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分析诗句 首联:更断雁啼,浓重悲凉。 颔联:清露盈盈,乡情依依。 颈联:弟兄离散,天各一方。 尾联:思亲忧国,无限深情。
阅读理解
1、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实月亮是同样的月亮,只是因为 作者思念家乡,包含这种感情,因此 作者觉得家乡的月亮似乎都更亮了。
2、这首诗里,你除了体会到诗人思念弟 弟、思念故乡的感情之处,你还体验 到什么? 对离乱的感慨之情。作者描写的 既是自己,也是饱经战乱的百姓,这 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