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常识-云南省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准文化常识“2 法”解答古代文化常识题“2 步骤”
【学习目标】
1 掌握常见文学常识判断方法。
2、积累部分文学常识,提高文化常识判断能力。
知识链接
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中明确了10 大类型: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宫室建筑、礼俗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古代文化常识设题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逐年扩大考查范围,类型涉及更全面,识记和理解难度也在加大。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除掌握一定的解题技法外,更要拓展知识面,注重课下积累,注意多方面结合:
结合文本,要锁定该专有名词出现的区域,尽量从语义相关处推断。
结合教材,遇到专有名词时,要尽量关联教材,链接教材语境。
结合生活,当遇到陌生的文化知识词语时,不妨进行生活常态化、共识性话语的联想。文言文的古代文化知识题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考题型,必须加以重视,多做训练。
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因此,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分类串记法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
[应用体验]
1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代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
人才,推荐给朝廷。征辟一般对被辟除者的资历不限制,只看才学,是当时一种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
B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C “秋试”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中后称为进士。
D 殿试录取中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状元、榜眼、探花,就像一个鼎的三只足,所以又称三鼎甲;状元居三鼎甲之首,因而状元又被称为鼎元。
二、联想记忆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可以讲行如下相关联想: 任、拜、除、征、迁、擢、拔、调、出、徙、罢、贬、左迁等,联想一下,授官职有哪些?提升官职哪些?调动官职哪些?免除官职哪些?这样举一反三,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应用体验]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是古代官职调动的一种叫法,一般指升职。表达“降职”意思的时候,古代则常常用“左迁”一词。
B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 “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D 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解答文化常识题“2 步骤”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