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及标准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国际化理论及标准研究综述
经济国际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国际化问题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异军突起,成为经济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也向世人昭示了经济国际化已经彻底摆脱了国际贸易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进入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并重的发展阶段。

因此,对于国际化的研究,学术界集中于微观层面,即企业国际化,主要是解决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也有个别学者从产业的角度对国际化问题予以探讨,试图寻找积极推动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途径。

1国际化的界定
1.1国际化的概念
对于国际化的定义,学术界分别基于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予以研究。

对于产业国际化的概念,学术界的研究较少,但是观点基本一致。

中国学者徐顽强认为,所谓产业国际化,就是产业内的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生产和销售,同时产业内主要企业的生产经营已不再以一国或少数国家为基地,而是面向全球并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国际化研发、生产、销售体系1。

中国学者张纪康则认为,所谓产业国际化,也就是产业内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已实现高度的国际化,同时,产业内主要企业的生产经营已不再以一国或少数国家为基地,而是面向全球并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国际化生产体系2。

更多的学者基于企业的视角来描述国际化的定义。

关于企业的定义,学术界的研究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企业国际化是企业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的渐进演变过程。

20世纪70年代,Carlson(1975年)、Forsgern和Johanson(1975年)、Johanson和Wiederheim-Paul(1975年)、Johanson和Vahlne(1977年),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即Uppsala International Model,简称U-M模型。

该模型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过程,是企业对国外市场逐渐提高承诺的连续的过程。

(2)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参与国际产品及要素市场竞争的一种行为表现。

麻省理工学院Richard.D.Robinson教授在其著作《企业国际化导向》中提出:国际化的过程就是产品及生产要素流动性逐渐增大的过程。

(3)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跨国活动。

英国学者Stephen Young等在《国际市场进入和发展》一书中指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跨国经营的所有活动及其方式,这些活动及其
1徐顽强.中药产业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支持研究(D).2005.
2张纪康.产业国际化:理论界定、跨行业和跨国比较.教学与研究,2000(2).
方式包括产品出口、直接投资、技术学科、管理合同、交钥匙工程、国际分包生产和特许经营等。


(4)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

梁能教授在《国际商务》一书中阐述: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可以从两方面讨论,其一是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即产销由一国走向世界;其二是企业自身的国际化,即由一个土生土长的地方企业演变为跨国企业。

(5)中国学者金润圭在《全球战略: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国际化》中提出:“企业国际化,意味着以出口为导向,瞄准世界市场,实行跨国经营,国际性地配置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经济、技术环境中,具有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

实行跨国经营,这是企业国际化的标志。


(6)中国学者郭强在博士论文《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研究》中提到:所谓企业国际化,就是指企业开展跨国营销或者通过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配置和利用以更好地实现其自身发展目标的过程。

企业国际化不仅包括企业跨越国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且也应包括企业在其本国内通过利用来自国外的生产要素所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而通过这种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既可以是以国外市场为指向,同时也可以是以国内市场为目标市场。

企业国际化过程至少涉及两个国家的企业,一个国家的企业国际化的行为在客观上将必然导致另一个相关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现实,这是企业国际化含义的双重性。

1.2国际化的分类
划分国际化的类型,是为了科学地认识国际化的特征。

学术界对国际化的分类主要是基于企业层面的。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企业国际化作出不同的类型划分。

1.2.1根据企业国际化涉及的要素划分
从国际化进程中的涉及到的要素来看,企业国际化可在货物(或称有形商品)、技术及资本三个不同层面展开,或者采用它们中的几种组合的方式来进行。

(1)货物层面的国际化。

通过货物进口或出口的方式实施国际化,这是企业国际化最基本的模式,属于企业国际化的低级阶段。

1)进口(Import),即企业从外国购买自己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类货物,如原料、先进设备等。

2)出口(Export),即企业将在本国/地区生产的产品运往其他国家市场进行销售。

(2)技术层面的国际化。

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实施国际化。

技术这一要素的特征决定了技术进、出口与货物进、出口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最关键的是在技术贸易过程中,技术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技术所有者或供应方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将技术贸易标的物的使用权转让给对方,而保留技术的所有权。

1)许可证合同(License Contract),又简称许可贸易(Licensing Trade)。

它是技术所有方将有关技术的使用权通过许可证协议或合同的方式转让给技术接受方,并由被许可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报酬的一种贸易方式。

这里技术所有方被称为许可方(licensor),接受方或受让方被称为被许可方(licensee)。

2)咨询服务和技术服
务(Consulting and Technical Service)。

这是指双方当事人通过签订协议,由技术提供方为技术接受方在工程技术问题、技术人员培训、企业管理及/或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咨询或传授技术。

3)特许经营(Franchising)这是最近二、三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商业技术转让方式。

根据特许经营合同,一家已取得成功经验的企业,将其商标、商号名称、服务标志、专利、专有技术及/或经营管理方法或经验转让给另一家企业的使用,后者向前者支付一定金额的特许费(FranchiseFee)。

4)原始设备制造(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简称OEM)。

OEM最初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英国,中国习惯将其称做“定牌生产”或“贴牌生产”,它是指企业把在本上生产的产品贴上国际名牌进入国际市场的一种国际化运作方式。

(3)资本层面的国际化。

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实现国际化,主要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条途径。

1)直接投资方式。

直接投资按照资本的流向可分为吸引外来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两类;按照投资方式可分为新建和并购两种方式;按照股权安排可分为独资、合资两种形式。

2)间接投资方式。

间接投资主要是指证券投资,即企业借助证券市场来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的资金,它又包括股票投资及债券投资两种形式。

(4)国际战略联盟。

国际战略联盟,又称跨国战略联盟,它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中的两个或更多的企业,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立起的合作性的利益共同体。

战略联盟的形式多种多样,按照联盟的目标可分为:技术开发联盟、合作生产联盟、营销与服务联盟等。

目前,战略联盟己成为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

1.2.2根据企业是否掌握所有权优势划分
根据一国企业是否掌握所有权优势划分,可以将企业国际化区分为外向型国际化和内向型国际化。

所谓外向型国际化,主要是指企业在拥有所有权优势的基础上而开展的国际化,其主要实现形式是产品出口、技术转让和对外投资等。

所谓内向型国际化模式,主要是指企业在缺乏所有权优势的前提下而开展的国际化,其主要实现形式是进口、购买技术专利、成为外国公司的国内子公司或分公司等。

1.2.3根据国际化企业成长的类型划分
企业国际化的起点决定着企业国际化发展及全球战略形成的路径、策略及行为,而发展基主要由企业所处的外部(包括行业的国际、国内竞争一状况)及企业内部环境(主要指企业的技术水平及技术的自主程度)两部分组成。

综观世界各国企业国际化及当代最典型国际化企业——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有两种不同的发展基,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化:先发展型国际化和后发展型国际化。

1.2.4根据企业开展国际化的动机划分
根据企业开展国际化的动机不同划分,可以将企业国际化区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国际化、市场导向型国际化和生产要素导向型国际化。

所谓自然资源导向型国际化,是指企业开展国际经营的主要动机是寻找合用而价格低廉的自然资源;市场导向型国际化,指的是企业
为了开拓产品市场而开展的国际化;生产要素导向型国际化,则是指企业开展国际的目的在于改善自身的生产要素劣势(特别是技术),实现要素比较优势的改善。

1.2.5根据企业国际化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划分
根据企业国际化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划分,可以将企业国际化区分为出口进入型国际化、合同进入型国际化、投资进入型国际化和混合进入型国际化。

所谓混合进入型国际化,是指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出口进入模式、合同进入模式或投资进入模式等。

1.2.6根据企业国际化的内容划分
根据企业国际化的内容划分,可以将企业国际化区分为市场型国际化、生产要素型国际化和混合型国际化。

市场型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纯粹立足于国内生产并向世界市场提供产品而实现的国际化。

生产要素型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对来自于国外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并面向国内市场组织生产而实现的国际化。

市场型企业国际化和生产要素型企业国际化是两种纯粹形式的国际化,主要具有理论分析意义。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市场——生产要素混合型国际化,也就是企业国际化的内容既包括产品出口,同时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化配置。

2国际化理论综述
根据一国企业是否掌握所有权优势划分,可以将企业国际化区分为外向型国际化和内向型国际化。

学术界在研究国际化问题时,始终研究的是外向型国际化。

其中,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化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跨国公司是国际化问题的主要研究对象。

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是以企业的跨国界经营行为为研究对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程度口益加深,企业跨国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口益增多,跨国公司及其国际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因而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特别是跨国公司理论在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以下对这些理论作简要综述。

2.1国际贸易理论
在15世纪至18世纪期间,重商主义理论是当时盛行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有争议的第一个贸易理论,它的内容是国家通过贸易减少进出口之间的差距来最大化国家的财富。

古典理论认为贸易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财富。

国家之间经济贸易的存在是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相同或相似产品存在价格差异。

这些价格差异是各个国家生产成本不同的直接结果。

成本差异有两种:绝对差异(Smith,1776)和相对差异(Ricardo,1817)。

不管是李嘉图还
是史密斯都解释了生产具体化可以增加产出和相应地增加销售和财富。

作为古典理论的扩展,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另一个模型:资源享赋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将专门生产这样的货物,即生产本国资源相对丰富的货物,并用以出口换取那些本国资源相对稀缺的产品。

这就意味着:劳动力丰富而土地稀缺的国家不管其自然资源如何,应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而劳动稀缺土地丰富的国家将从事最大化利用土地的产品生产。

2.2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为弗农(Vernon,1966)用于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3。

根据弗农(Vernon)的观点,以前的理论模型与实际情况不符。

他更多地强调创新、产品生产发展和市场营销初期的不确定性、规模经济的成本内涵、寡头垄断竞争和复制。

他给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产生阶段一一产品在本地生产,生产扩大以获得规模经济,过剩的生产能力用于出口,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的;第二阶段,增长阶段一一销售迅速增加,产品越来越标准化,产品有改进,市场需求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出现;第三阶段,成熟阶段一一产品高度标准化,需求水平降低,成本水平成为最主要的竞争武器,生产转移到劳动成本较低的国家;第四阶段,衰退阶段一一先进国家市场需求降低,收入用于满足新产品的生产,原始创新的全部生产都在低发展的国家进行。

2.3对外投资周期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宁提出了投资周期理论。

该理论旨在从动态角度阐释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地位关系,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该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

依据这个理论,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一是经济发展的阶段;二是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邓宁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划分了以下四个经济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人均GDP低于或等于400美元,没有直接投资输出,这是由于该国的企业还没有所有权优势,同时,由于本国投资环境较差,外资流入也较少;第二阶段是人均GDP在400~1,500美元,对外投资的吸引力增加,外资大量流入,但由于国内经济发展有限,对外投资仍然较小;第三阶段是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间,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上升,其发展速度可能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但净对外投资额仍为负值,进入这一阶段标志着一国已走上国际生产专业化道路;第四阶段是人均GDP在4,750美元以上,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是发达国家,它们拥有强大的所有权优势,此时的净对外投资额为正值并逐渐扩大。

对外投资周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对外投资,缘于它们自身不断增长的所有权优势。

实践表明,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基本上符合这一
3Vernon. R.(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ay 1966, pp. 190-207.
趋势。

2.4小规模技术理论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外直接投资也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比较优势资源,生产出尽可能多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获得比较利益。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Louis T. Wells,1983)在1983年出版的《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中,从三个方面分析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

第一,为拥有小市场需要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

发展中国家企业为适应本国市场需要,将引进的技术加以改造,使其能提供品种繁多的产品,从而具有小规模技术的特征,这可以迎合低收入国家制成品需求量有限的要求。

第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产品在海外生产颇具优势。

第三,低价产品营销策略。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之所以具有这种优势,主要是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普遍较低且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广告支出较少。

刘易斯·威尔斯有关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研究在理论界被认为是在该领域研究的早期代表性成果。

他把第三世界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结合起来,对于分析经济落后国家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怎样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有启发的。

世界市场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即使对于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庞大的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

2.5技术地方化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Sanjaya Lall,1983)在《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男企业的发展》一书中,从技术变动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行为进行了解释,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4。

他认为即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表现为小规模、标准化和劳动密集型的性质,但技术变动性本身能够使其同样拥有竞争优势。

其来源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技术知识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下进行的,而这种新的环境与一国的要素成本和资源享赋相联系。

第二,能生产更适应于发展中国家市场需要的产品。

第三,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往往集中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并且这些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此外,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与成本优势以及民族的或语言的联系,使得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能够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不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是什么,而且更强调形成竞争优势所特有的企业创新活动。

比之于威尔斯的解释,拉奥的理论更进了一步,威尔斯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解释,实际上是技术被动论,而拉奥则更强调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即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不是在技术变动过程中进行简单模仿和复制,而同样具有主动性技术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跨国公司带来竞争优势。

4Sanjaya Lall (1983).The New Multinationals:the 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s. New York: John Wiley&Son.
2.6市场缺陷理论
1960年,新的国际化理论诞生,这就是Stephen Hymer提出的“市场缺陷理论”。

从本质上看,一个组织必须拥有足够的明确的优势条件去消除对外国市场的认识畏惧或不足。

这种优势条件必须足以克服特定国家所在组织以资产为基础的优势条件。

具体优势的来源可以是经济规模、获得资本的途径或过剩的资源。

市场结构的不完整性使各种组织能够运用他们的具体优势力量去接近市场和通过各种业务活动获得超额租金5。

如果贸易壁垒、政府动机、交易成本和工资成本有利于国际扩张,各种组织机构会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利用无形资产,如技术。

Hymer还认识到多元化可以作为分散个人或公司投资组合风险的主要的原动力。

2.7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
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强调,企业在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不规则的出口;(2)利用独立的销售代表或代理商进行出口活动;(3)建立销售分支机构;(4)在国外建立生产或制造工厂。

该理论认为,上述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它们分别表示一个企业的海外市场卷入程度由浅入深。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二是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最常见的类型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海外生产。

国际化阶段论把国际经营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和反馈过程,强调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渐进性,认为企业海外经营的最大障碍是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同时,该理论暗示,当企业开始考虑向国际市场扩张时,进行贸易可能是一种风险小、成功率最高的选择方式。

2.7企业国际化的网络模型
企业国际化的网络模型是1989年由Forsgren. M.提出的。

该模型认为,产业系统是由众多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的企业组成,这个产业系统可以称为“企业间的关系网络”6。

企业在网络中的分工,说明企业之间存在着彼此相互依赖的关系。

企业之间会发生合作,这种合作是通过企业在网络中的相互作用进行。

该模塑认为,企业在产业内的活动,企业建立、维持、发展的网络关系是一种不断积累的过程,这种“网络积累”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地位”。

根据网络模型,企业的国际化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网络中建立、发展网络关系的过程。

企业国际化程度决定了其在国际生产(市场)网络中的地位。

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生产网络,意味着在国际分工中众多企业间的紧密联系。

5Hymer.S.H.(1960).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IT Press, Cambridge.
6Forsgren. M.(1989).Manag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a Swedish Case.Routledge,London.
企业国际化网络模型分析了商业网络在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企业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将给他们创造新的商业机会,获得经营技巧,提供相互学习的可能,从而实现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综合促进作用。

企业国际化网络模型从市场网络中的企业这一角度出发,强调在市场网络中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把研究的视线从企业本身扩展到企业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3国际化标准综述
衡量企业国际化水平问题一直是很多学者及机构研究的对象,尽管至今尚未有一个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方法与指标体系,但了解这些方法对于设计新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舍尔姆和徐斯的评价原则
舍尔姆和徐斯(Scherm&Suess,2001)在研究了国际企业规模和企业国际化程度关系的基础上,对上述标准进行拓展,提出了评价企业国际化的三个原则7:首先,企业业务的跨国数量越多,跨地区局距离与跨文化距离越大,企业国际化水平越高;其次,企业在海外创造价值的方式越多,窗在的价值量越大,企业国际化水平越高;最后,企业的整体协调力越强,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越高。

规模大的国际企业面临着总部与其海外各个分支结构在战略决策、企业资源共享、不同文化融合等方面大量的协调工作,如果企业表现出整体协调能力很强的话,就说明该企业国际化的程度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它已经能够有效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球业务的统一协调与管理。

3.2跨国化指数标准
在评价传统的跨国公司国际化水平时,使用的最为普遍的标准由两个指标体系构成:(1)海外经营指标体系,包括:海外营业额指数、海外采购与生产指数、海外直接投资指数和海外技术转让指数等主要定量评价指标。

(2)管理职能的国际化发展指标体系,包括:跨国公司战略与决策的协调力、当地市场的适应力、聘用外籍管理人员的状况和财务管理上的控制力等主要定性评价指标。

据此,联合国跨国公司与投资司确定了跨国化指数的计算方法:跨国化指数=(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员数/总雇员数)/3×100%。

根据跨国化指数来综合评价企业国际化程度,跨国化指数越高,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就越高。

3.3苏利文综合法
这是一种典型的定量分析模型,它由美国学者苏利文(Daniel Sullivan )于1994年提出的。

苏利文采用了由5种经济指标综合形成的指标——国际化规模水平来衡量企业的国际
7Ewald Scherm,Stefan Suess.Internationals Management.Verlag vahlen:Muenehen,200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