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
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
(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
(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
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
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
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
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高原: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面积大、顶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
9、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常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出现岛弧与海沟地形。根据发育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
大洋中脊:是绵延在大洋中部(或内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大洋中脊轴部常有一条纵向延伸的裂隙状深谷,称中央裂谷
大洋盆地: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平均水深 4000 至5000m 。主要分为深海丘陵和深海平原两类次级地形。
10、地磁场的三要素和组成:
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倾角、磁偏角;组成:基本磁场,变化磁场,磁异常
11、什么是重力异常?重力异常的类型: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的差异称为重力异常。
重力异常类型:若为正值,称正异常,如为负值,则称为负异常。
自由空气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区域重力异常,局部重力异常
12、地球能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太阳能、放射能和物理能。
第四章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及其意义
1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是如何划分的?
依据:按照地震波的横波合纵波的波速变化情况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地球内部的圈层可以由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根据次一级界面,可以把地幔进一步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把地核进一步分成外地核、过渡层以及内地核,在上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一起构成了岩石圈。
14、地壳的类型及特征:
类型: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地壳的特征:厚度:平均33km,陆壳最厚达80km (青藏),洋壳平均7km。
组成:陆壳为三大岩类,洋壳主要为玄武岩。密度2.6 — 2.9,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构造: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洋壳简单(无褶皱)。
年龄:陆壳老(最老38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
15、地幔的组成及特征固体岩石:
地幔可已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以及两个次级全层。
厚度: 2850km,体积是地球的83%,质量是地球的67.6%。
组成:固体岩石。铁、镁硅酸盐矿物(根据陨石、深成岩、地震波和实验推测)。
结构:分三层。B:上地幔33 — 400km 榄石结构(四面体);C:过渡层400 — 673km尖晶石结构(四面体+八面体);D:下地幔670—2900km • 钙钛矿结构(八面体+立方体立方体)。
16、地核的组成及特征:
地核也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在深度4980km以上的部分称为外核,以下部分称为内核, 由于S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所以外核应该是液态的。
外核的密度由地幔的底部的5.6-5.7 g/cm3,急剧跳跃到9.7 g/cm3,然后逐渐增加到11.5 g/cm3,推测地球外核由氧化铁组成,在巨大的压力下它不仅是熔体,而且相变为密度更大的金属相。
内核物质的密度最大,大约是12.5-13g/cm3,主要由铁和镍组成,也可能有其它元素存在。
第五章地壳的组成物质
17、类质同象、同质多象的概念:
类质同象:矿物在一定条件下结晶时,其结晶结构中部分质点(原子、离子或离子团)被化学性质类似的其他质点所替换,而不破坏其结晶格架的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同质多象:与同质多象相反,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结晶成两种或多种不同结构的晶体,构成晶体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称同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