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共管理在教育行政管理方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关注社会热点,而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则是当前教育行政管理最热点的研究问题之一引起广泛讨论和研究。本文通过对其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国民教育体系,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反映教育行政管理当前的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对策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较难
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后,一般有五种就学渠道:1.借读于公立学校。这是家长的首选,但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而且还要缴纳一定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这对农民工家庭来说无力承担,因此这类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不多。2.进入正规民办或私立学校。这类学校收费很贵,就读的人数少之又少。
3.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开办的学校。这类学校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开办较多,一般中小城市较少或没有,难以满足大量农民工子女就学需求。
4.进入非正规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类学校限制少、收费低,所以农民工子女就读最多,但办学条件较差,学生随时面临失学困境。
5.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开办的学校,也称“跟踪学校”,这类学校数量相当有限。
2、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问题突出
由于户口不在当地,经济条件薄弱,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深受歧视。加上长期城乡隔阂使两地孩子在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话语体系等方面出现很大差异,常受到同学们冷嘲热讽,精神负担大;再加上他们在进城前的文化基础较差,城乡之间所采用的教材版本、教育进度、教学方法以及学习环境也不相同,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流动性大,学习不稳定,致使他们学习成绩偏低;学校又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和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缺乏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都导致农民工子女精神负担很重,并表现出了强迫症、心里不平衡、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
3、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缺失
总体而言,农民工对其子女教育极为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提供给子女适当的家庭教育。首先,职业类型决定他们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保障子女基本生活需求的经济来源上,造成无力顾及其他方面。其次,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不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很难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正确的指导和积极的影响。同时他们对子女家庭教育缺乏认识,很少与子女沟通。相反,不少子女还要帮助父母承担家务活并利用课外时间在外打工。
二、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改革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
改“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为“中央投入,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教育体制。废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设立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以流入地为主的财政供给制度,多渠道灵活筹集经费,合理分摊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成本。同时因为农民工对流入地有经济贡献,所以流入地政府也应该从流动人口缴纳的税额中按一定原则和培养费比例转发给教育部门,以补充经费的不足。经过三方的共同努力,解决流动儿童上学“两免一补”问题。
2、制定并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
帮助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当负担起主要职责,设立一系列的指标进行检查和考核,严格督察实施义务教育的情况。
首先以刚性指标确保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当地水平。在招生政策上可以明确规定每所学校按学位总量的一定比例安排农民工子女就读。建议把接纳和平等对待农民工子女作为教育界“两风”建设目标之一。
其次,政府要制定有关行政规章,协调各部门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们要将这一工作纳入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并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将就学学校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财政部要安排必要保障经费。
最后,要加强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制度建设。尽快修改《义务教育法》,加紧制定《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细则》,建立就学安全监督保障制度;完善社区青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并与网络系统相配套,建立电子文档信息以供查询和共享。
3、做好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教育工作
全社会应形成关心和支持农民工子女就学的良好氛围,从观念上消除意识差别。首先,提高流动子女家长的教育意识。学校应开设为家长家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议或到家中与其父母交谈,向家长传授心理知识;各级党政工团组织或其他社会团体可以以献爱心的方式深入农民工集中场所,宣传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流动子女心理健康的教育。针对流动子女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应的教育方式,启发他们发现自身认识上的盲点和心理上的误区。
最后,要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公正公平。提供“富有爱心”的平等教育,保证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挖掘和放大农民工子女的闪光点,消除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心理门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独立、自信、自强的形象;提高这个弱势群体的适应能力,使之真正融入城市这个大家庭。
参考文献:
[1]林茜彬:《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载《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一期。
[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研究课题组:《“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研究与分析》载《德育》2009年第6期。
[3]韦克难:《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载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7,(1):66
[4]吴国宝,李善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及政策建议(上).国研视点.2008,7:5-6
[5]贾桂菊.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科技资讯.2008,(1):245
[6]孔佳.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个性培育[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4).
[7]吴舸.高等教育大众化视域下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
[8]李建新.中国人口结构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