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使命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203227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72202)

作者简介:张建萍(1978—

),女,中国民用航空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赵宁(1957—

),男,中国民用航空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图里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使命研究

张建萍,赵 宁

(中国民用航空大学人文学院,天津 300300)

摘 要:作为特拉维夫翻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图里受埃文・佐哈尔及多元系统理论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翻译观点。在他的翻译理论中,关于翻译和规范的关系的见解更是独树一帜。图里提出了翻译模式中的规范概念,分别是原始规范、预先规范和操作规范。译者从翻译之前到翻译活动结束主要受到原语文化规范和目的语文化规范的制约,这两种规则如同线的两端,而译者的使命则是在两端间动态地选择自己需要的规则。探讨译者在规范的影响下的使命将会让翻译理论同翻译实践更好地结合,有助于二者的深化和发展。

关键词:特拉维夫学派;图里;规范;译者的使命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105X (2008)022*******

一、前 言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主要指英、美、德、法主要发

达国家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但西方翻译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除了以上国家外,其他地方的翻译研究也卓有成绩,其中包括“低地国家”如丹麦、芬兰等,代表人物有被誉为翻译研究学派的詹姆斯・霍姆斯(J ames S.Holmes ),芬兰教授特克南康特(Sonjia Tirkkonen -Condit )等。以色利的翻译活动也如火如荼,因其与西方国家在人种和文化上的密切关系,以色列通常被纳入西方译学的范围进行研究。

以色利的特拉维夫大学是著名的特拉维夫翻译学派的主要发源地。埃文・佐哈尔(Itamar E 2ven -Zolar )和基迪恩・图里(G ideon Toury )是该流派主要的代表人物。

埃文・佐哈尔可以说是图里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启蒙者和合作者。在特拉维夫翻译学派的早期,图里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翻译理论。他只是协助佐哈尔进行文学和翻译研究,但在该过程中,图里深受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的影响;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对传统的翻译理论进行了挑战。该理论将文化、社会和政治因素纳入翻译研究的范围。1975年以后,图里在调查的基础上吸收佐哈尔和霍姆斯等人的翻译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主张,试图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这主要体现在他

在这一时期的较有影响力的著作中,如1980年的

《探索翻译理论》、1987年的《跨文化翻译》和1995年的《描写翻译研究及其他》等。

二、图里的翻译理论

受多元系统理论的影响,图里认为不同的语言、文化系统使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在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结构、文体以及常用语等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假设原语文化和原文为一端,图里将其

端点称为“充分性”

(adequacy )。另一端则是目的语文化,这一端的端点图里将其称为“接受性”

(ac 2ceptability )。因为时空的原因,译文不可能充分地反映原文;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翻译也不可能完全被目的语文化所接受。也就是说,无论译者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同时保全这两端。翻译之后的译文只能居于这两端之间,而译者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也是与“充分性”和“接受性”斗争、融合的过程。

这是图里对于翻译理论的贡献,即他所提出翻译动态的假想。同时,在“充分性”和“接受性”的基础上,图里对影响译者在这两端之间的位置的因素进行了论述,换句话说,这些因素决定了译者是更倾向“充分性”,向原语文化靠近还是更倾向于“接受性”,向目的语文化靠近。

这些决定因素被图里称之为规范(norms )(有

的学者也将“规范”理解为“准则”

)。它们的含义在本质上并不矛盾。翻译“规范”是图里理论的核心。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

2008年6月

众所周知,“规范”是指那些已经得到社会公认的普遍的价值观或者观念。受“规范”的影响,符合规范的则会被保留并用于判断其他行为是否合乎要求,而那些在社会中不符合“规范”的行为道德准则会被摒弃。同样,翻译中也存在这样的“规范”并起着同样的作用。这些“规范”不仅在各种翻译中产生作用,而且贯穿于整个翻译的过程。具体到翻译中,即在特定的文化或者文本中,“规范”指被优先且反复采用的翻译策略。译者如果想要自己的译文被所在的社会接受并且完成译文的功能与价值,译者首先要了解原语和目的语中的“规范”。然后将这些已经约定俗成的“规范”在翻译过程中时刻监督制约自己,同时做出倾向性的选择,并付诸翻译实践,最终得到相对完美的译本。

因为图里与佐哈尔同属于特拉维夫学派,图里早期协助佐哈尔进行资料整理,因此,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思想对其影响巨大。同时图里还进一步发展了佐哈尔的观点。多元系统理论更多的关注包围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的各自的文化系统,并认为它们又同处于一个大的多元系统中。鉴于佐哈尔多元系统理论的影响,图里所关注的翻译活动中的“规范”体现了文化对语言的制约作用,这两种“规范”不仅仅是指文本本身,即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语法、文体、词语选择等语言的角度所允许译文生存的各种规范,而且包括它们所存在广阔的文化,社会等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或者子因素的“规范”。各个“规范”之间联系紧密,互相作用。所以,在图里的理论中,译者所担负的使命更重,不像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只关注语言层次的约束,而是需要考虑更多。这具体表现在翻译过程中的三个选择模式中,或者又称之为三分模式。

三、三分模式中译者的使命

完成对于原语文本的翻译工作,就图里的观点来看,关键在于这三个阶段的选择。首先是在特定时期译者对文本类型或者文本内容的选择。图里将这次选择过程中的“规范”称之为“预先规范”(preliminary norms);其次是译者让译文在靠近原语文化和文本还是靠近目的语文化和文本之间做出选择。这一过程中的“规范”图里称之为原始规范(initial norms);最后是在实际翻译中,译者所作的选择,具体包括选择译本的整体结构、文本构成和语言的组织情况等等。这一阶段的“规则”称之为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三分模式体现在翻译的整个完成过程,其中包括从选择翻译方法、选择文本到实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所有过程的顺利完成主要依靠译者。

在翻译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同一原语文化中的文本被不同的译者翻译后,最后所呈现出来的译本会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有些会出现背离的情况。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承担翻译任务的译者身上。尤其是取决于译者对于在特定时期限制下对影响翻译活动的“规范”的倾向性的选择和利用。也就是说,译者该如何面对这些“规则”便是译者的使命所在,一个译者最终所呈现的译作主要取决于译者在三分模式中对于各种规范的取舍和选择。是否能够处理好译者与“规范”的关系将直接影响着译文的成功与否。

预先规范(p reliminary norms)是指控制所选文本的内容和题材的“规范”。该规范直接限制了译者所译的文本对象。在预先规范的影响下,译者需要考虑目的语文化中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政策来选择所译文本是否可以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喜好。一般译者在翻译之前要做市场调查的原因即在于此。一般来讲,只有符合目的语文化“规范”的作品才会被介绍进入目的语文化。反之,如果文本与目的语文化、经济等方向背道而驰,会被摒弃不做翻译。比如中国诗人寒山的诗集在20世纪中期受到了美国读者的推崇,寒山的诗歌之所以能在美国广受欢迎,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是因为寒山的诗作迎合了当时美国新起的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寒山的诗作与目的语的文化潮流保持了一致,得到了认同,因此原语文本从预先规范衡量具有可译的价值,所以被大量地译入并受到了欢迎。译者在预先规范的指导下,所作的工作可分为两步。首先就是了解目的语与译文的最终接受有关的一切因素,当然是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所倾向的“规范”。其次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译文本的内容、形式、主题,然后从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原始规范(initial norms)是译者在开始进行翻译活动前所要考虑的问题。在原始“规范”的影响下,译者可以倾向于两种不同的规范。一种是遵守原语文化和原文的“规范”,另一种是遵守目的语文化和译文的“规范”。如译者遵守前者,那么其翻译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在译文中表现原文与原语文化。如选择后者,则会在翻译方法中打破原文和原语文化的限制,译文会或多或少出现偏离原文的现象。也就是图里所说的“充分性”和“接受性”之争。“充分性”(adequacy)体现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直以原文为归依,其译文就是为了还原原语文化的语言和文化规范,即充分地接受原语文化和原文的“规范”。“接受性”(acceptability)表现为接受目的语文化和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直以目

241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