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艺过程控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生长关联型产品,可 B(菌体浓度) 采用有利于细胞生长的培 养条件,延长与产物合成 有关的对数生长期。
非生长关联型
A(杀念珠菌素)
生长关联型
产物的生成速率与菌体生长速率成正 比。这种产物通常是微生物分解基质 的直接产物,如酒精,但也有某些酶 类,如脂肪酶和葡萄糖异构酶
产物的生成速率与菌体生长速率 成无关,而与菌体量的多少有关。
二、发酵过程pH值的变化
在发酵过程中,随着菌种对培养基种碳、氮源的利用,随着有机酸 和氨基酸的积累,会使pH值产生一定的变化。
1、生长阶段:菌体产生蛋白酶水解培养基中的蛋白质, 生成铵离子,使pH上升至碱性;随着菌体量增多,铵离 子的消耗也增多,另外糖利用过程中有机酸的积累使pH 值下降。 2、生产阶段:这个阶段pH值趋于稳定。 3、自溶阶段:随着养分的耗尽,菌体蛋白酶的活跃,培 养液中氨基氮增加,致使pH又上升,此时菌体趋于自溶 而代谢活动终止。
17. 菌体浓度
第二节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微生物发酵所用的菌体绝大多数是中温菌,如霉菌、放线 菌和一般细菌。它们的最适生长温度一般在20~40℃。 温度会影响各种酶反应的速率,改变菌体代谢产物的合成 方向,影响微生物的代谢调控机制。影响发酵液的理化性质, 进而影响发酵的动力学特性和产物的生物合成。 在发酵过程中,需要维持适当的温度,才能使菌体生长和 代谢产物的合成顺利进行。
三、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1. 2. 3. 4. 5. 6. 7. 8. 9. pH值(酸碱度) 温度(℃) 溶解氧浓度 基质含量 空气流量 压力 搅拌转速 搅拌功率 粘度 10. 浊度 11. 料液流量 12. 产物浓度 13. 氧化还原电位 14. 废气中的氧含量 15. 废气中的CO2含量
16. 菌丝形态
3. 磷酸盐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磷是微生物菌体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成分,也是合成代谢产物所必需的。
微生物生长良好所允许的磷酸盐浓度为0.32~300mmol/L, 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良好所允许的最高平均浓度仅为1.0mmol/L.
磷酸盐浓度的控制,一般是在基础培养基中采用适当的浓度。
第六节 补料的控制
补料分批培养(fed-batch culture,简称FBC),是指在分 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一种或多种成分的新鲜培 养基的培养方法,是分批培养和连续培养之间的一种过渡培 养方式,是一种控制发酵的好方法,现已广泛用于发酵工业。
一、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
在发酵过程中,影响耗氧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培养基的成分和浓度 (2)菌龄 (3)发酵条件
二、溶解氧浓度的控制
在供氧方面,主要是设法提高氧传递的推动力和液相体积氧传递系数。
◙调节搅拌转速或通气速率来控制供氧; ◙控制补料速度来控制基质的浓度,从而达到最适的菌体浓 度,保证产物的比生长速率维持在最大值,又不会使需氧 大于供氧。 ◙采用调节温度(降低培养温度可提高溶氧浓度)、液化培 养基、中间补水、添加表面活性剂等工艺措施,来改善溶 氧水平。
二、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
从产物形成来说,代谢变化就是反映发酵中的菌体 生长、发酵参数的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和 产物形成速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里介绍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发酵、半连续发 酵及连续发酵四种类型的操作方式下的代谢特征。
1、分批发酵
指在一个封闭的培养系统内含有初始限制量的基质的发酵 方式。即一次性投料,一次性收获产品的发酵方式。
利用菌体代谢产生的CO2量来控制生产过程的补糖量, 以控制菌体的生长和浓度。
二、基质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基质即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1. 碳源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迅速利用的碳源 缓慢利用的碳源
葡萄糖、蔗糖等 迅速参与代谢、合成菌体和产生能量,并产生分 解产物,有利于菌体生长,但有的分解代谢产物对 产物的合成可能产生阻遏作用;
第三节 pH值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pH值对发酵的影响
1. 影响酶的活性,当pH值抑制菌体中某些酶的活性时, 会阻碍菌体的新陈代谢; 2. 影响微生物细胞膜所带电荷的状态,改变细胞膜的通 透性,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泄; 影响培养基中某些组分的解离,进而微生物对这些成 分的吸收; 3. pH值不同,往往引起菌体代谢过程的不同,使代谢产 物的质量和比例发生改变。
连续流加、不连续流加、多周期流加 补料方式 快速流加、恒速流加、指数速率流加、变速流加 单组分流加、多组分流加
直接以限制性营养物浓度作为反馈参数,如 控制氮源、碳源、C/N比等,由于目前缺乏 能直接测量重要参数的传感器,因此直接方 直接方法 法的使用受到了限制。
一、补料分批培养(FBC)的优点
① 可以解除底物抑制、产物反馈抑制和分解代谢物的阻遏;
② 可以避免在分批发酵中因一次投料过多造成细胞大量生长
所引起的影响,改善发酵流变学的性质; ③ 可用作控制细胞质量的手段,以提高发芽孢子的比例; ④ 可作为理论研究的手段,为自动控制和最优控制提供实验 基础。
二、补料方式及控制
四、发酵pH值的确定和控制
1. 发酵pH值的确定 微生物发酵的最适pH值范围一般是在5~8之间。 最适pH值是根据实验结果来确定的。
a. 将发酵培养基调节成不同的出发pH值,进行发酵,在发酵过程中, 定时测定和调节pH值,以分别维持出发pH值,或者利用缓冲液来配 制培养基来维持。 b. 到时观察菌体的生长情况,以菌体生长达到最高值的pH值为菌体生 长的合适pH值。 c. 用同样的方法,可测得产物合成的合适pH值。 d. 同一产品的合适pH值,与所用的菌种、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有关。 e. 在确定合适发酵pH值时,不定期要考虑培养温度的影响,若温度提 供或降低,合适pH值也可能发生变动。
来自百度文库第七章 发酵工艺过程控制
第一节 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与控制参数
一、发酵工艺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微生物发酵的生产水平不仅取决于生产菌种本身的性能, 而且要赋以合适的环境条件才能使它的生产能力充分表达 出来; 必须了解有关生产菌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如培养基、培 养温度、pH、氧的需求等,并深入了解生产菌在合成产 物过程中的代谢调控机制以及可能的代谢途径,为设计合 理的生产工艺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如取样测定随时间变化的菌体浓度,糖、 氮消耗及产物,以及采用传感器测定发酵罐中的培养温度、 pH、溶解氧等参数情况,并予以有效地控制,使生产菌 种处于产物合成的优化环境中。
菌体 浓度
稳定期
衰亡期
时间(t)
指数期
延滞期
分 批 培 养 条 件 下 的 典 型 生 长 曲 线
在分批培养过程中根据产物生成是否与菌体生长同步的关系,将 微生物产物形成动力学分为① 生长关联型 和② 非生长关联型。
A(葡萄糖异构酶) 对于非生长关联型产品,则 B(菌体浓度) 宜缩短菌体的对数生长期, 并迅速获得足够量的菌体细 胞后,延长稳定期,从而提 高产量。
是指在补料-分批发酵的基础上,间歇地放掉部分发酵液 的培养方法。
优点:
① 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的 菌体浓度,使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
② 克服养分的不足,避免发酵过早结束; ③缓解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4、连续发酵
又称连续流动培养或开放型培养,即培养基料液连续输入 发酵罐,并同时放出含有产品的发酵液的培养方法。在这 样的环境中培养,所提供的基质对菌的生长就受到限制, 培养液中的菌体浓度能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
第五节 菌体浓度和基质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菌体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菌体(细胞)浓度【简称菌浓】是指单位体积培养液中菌体的含量。
菌浓的大小,在一定条件下,不仅反映菌体细胞的多少,而且反映菌 体细胞生理特性不完全相同的分化阶段。
依靠调节培养基的浓度来控制菌浓。
首先确定基础培养基配方中有个适当的配比,避免产生过浓(或 过稀)的菌体量。 然后通过中间补料来控制,如当菌体生长缓慢、菌浓太稀时,则 可补加一部分磷酸盐,促进生长,提高菌浓;但补加过多,则会使 菌体过分生长,超过临界浓度,对产物合成产生抑制作用。
多数为聚合物,淀粉等 为菌体缓慢利用,有利于延长代谢产物的合成,特别有利于 延长抗生素的分泌期,也有许多微生物药物的发酵所采用。
在工业上,发酵培养基中常采用含迅速和缓慢利用的混合碳源。
2. 氮源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迅速利用的氮源 氨基(或铵)态氮的氨基酸(或硫酸铵等)、玉米浆
容易被菌体利用,促进菌体生长,但对某些代谢产物的 合成特别是某些抗生素的合成产生调节作用,影响产量。
2. pH值的控制 a. 首先考虑和试验发酵培养基的基础配方,使它们有个 适当的配比,使发酵过程中的pH值变化在合适的范 围内。 b. 在发酵过程中直接补加酸或碱和补料的方式来控制; 补充生理酸性物质(如(NH4)2SO4)和生理碱性物质 (如NaNO3)来控制。
第四节 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缓慢利用的氮源
延长代谢产物的分泌期、提高产物的产量;但一次投入也容易促进菌体生 长和养分过早耗尽,以致菌体过早衰老而自溶,缩短产物的分泌期。
发酵培养基一般选用含有快速和慢速利用的混合氮源, 还要在发酵过程中补加氮源来控制浓度。
① 补加有机氮源,如酵母汁、玉米浆、尿素 ② 补加无机氮源,如氨水或硫酸铵
与传统的分批发酵相比,连续培养有以下优点:
① 维持低基质浓度: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 并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使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
② 避免培养基积累有毒代谢物;
③ 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单位时间的产量,节省发酵罐的 非生产时间;
④ 便于自动控制。
但连续培养也有缺点:
长时间的连续培养难以保证纯种培养,并且菌种发生 变异的可能性较大,故在工业规模上很少采用。生产 上只有丙酮丁醇厌氧发酵、纸浆液生产饲料酵母、以 及活性污泥处理各种废水等才使用连续培养工艺,此 方法多数用于实验室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为了使发酵能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要设法进行控制。
三、温度的控制
1. 最适温度的选择
在生长阶段,应选择最适生长温度; 在产物分泌阶段,应选择最适生产温度。 发酵温度可根据不同菌种、不同产品进行选择。
2. 温度的控制
工业生产上,所用的大发酵罐在发酵过程中一般不需要加热, 因发酵中释放了大量的发酵热,需要冷却的情况较多。 利用自动控制或手动调整的阀门,将冷却水通入发酵罐的夹层 或蛇行管中,通过热交换来降温,保持恒温发酵。 如果气温较高(特别是我国南方的夏季气温),冷却水的温度 又高,致使冷却效果很差,达不到预定的温度,就可采用冷冻 盐水进行循环式降温,以迅速降到最适温度。因此大工厂需要 建立冷冻站,提高冷却能力,以保证在正常温度下进行发酵。
二、影响发酵温度变化的因素
产热因素:生物热(Q生物)、搅拌热(Q搅拌) 散热因素:蒸发热(Q蒸发)、辐射热(Q辐射)、显热(Q显) 发酵热(Q发酵)是发酵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Q发酵=Q生物+Q搅拌-Q蒸发-Q辐射-Q显
由于Q生物、Q蒸发和Q显,特别是Q生物在发酵过程中随时间变化,因 此发酵热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也随时间变化,引起发酵温度发生波动。
2、补料-分批发酵
是指分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培 养方法。
与传统的分批发酵相比,优点在于使发酵系统中维持 很低的基质浓度。低基质浓度的优点: ① 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的 菌体浓度,使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
② 克服养分的不足,避免发酵过早结束。
3、半连续发酵
pH值
培养过程中培 养液pH值的大 致变化趋势
培养时间
由此可见,在适合于菌生长及合成产物的环境条件下, 菌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pH的能力,但是当外界条件变 化过于剧烈,菌体就失去了调节能力,培养液的pH就会 波动。
三、引起发酵液pH值异常波动的因素
pH值的变化决定于所用的菌种、培养基的成分和培养条件。 1、pH下降: ① 培养基中碳、氮比例不当。碳源过多,特别是葡萄糖过量,或者 中间补糖过多加上溶氧不足,致使有机酸大量积累而pH下降; ② 消泡剂加得过多; ③ 生理酸性物质的存在,铵被利用,pH下降。 2、pH上升: ① 培养基中碳、氮比例不当。氮源过多,氨基氮释放,使pH上升; ② 生理碱性物质存在; ③ 中间补料氨水活尿素等碱性物质加入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