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内在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内在联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和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这为我国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因而,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内在联系,是现代德育的必然要求。

一、德育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关系,实质上是德育与文化的关系。因而,分析和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内在联系,必须首先认识文化与德育的关系。从总体上来看,文化与德育之间是一种相互蕴含、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

1.文化蕴含着独特的德育功能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人类的进步而发展。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这表明一切文化活动,都自觉不自觉地指向一定的道德价值。文化在“化人”的过程中,与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是一致的,它隐性地执行着德育的功能。因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德育的基本活动。

2.德育具有内在的文化属性

德育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的产物,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文化是德育的母体,德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文化之所以能“化人”,离不开德育这一内核。因此,在德育中势必会保留着文化的印迹。而且,从德育的内容来看,德育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无一能离开对文化的继承、借鉴和创新,德育的目标实质上是把一个人塑造成属于特定文化群体和文化环境的“文化人”。可见,德育具有内在的文化属性。只有把德育放到文化的视野中加以思考,才能实现文化先进性和德育实效性的双重建构。德育不仅具有内在的文化属性,而且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承担起了传承和变革文化的使命和职责,对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德育的宝贵资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道德修养内容,其中的许多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与现代德育理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现代德育的宝贵资源。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理念

(1)德教为先的理念。主要表现为以德为首和以德为帅等思想。比如,孔子要求学生做到“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主张先行德育,后行智育。司马光强调,“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从德与才的关系方面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

(2)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人贵于物的思想、民本思想等方面。比如,《尚书》中提出“人是万物之灵”的思想;管仲说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这些思想对于现代德育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贴近学生思想特点和需要,提高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启示。

(3)知行合一的理念。知与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特有的一对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孔子看来,君子应当是言行一致、以行为本的,而不能夸大言辞,超出所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则不是一般地讲认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而是更多地侧重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

(1)在思想教育方面,主要有:第一,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深蕴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人的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第三,立志励志的理想信仰。孔子非常重视“立志”,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这里,孔子把立志看成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础。

(2)在政治教育内容方面,主要有:第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家国一体”的整体主义精神。中国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融为一体,重视整体利益和天下为公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思想。第三,“为政以德”的以德治国思想。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而,他强调道德教化是治国的基本准则。

(3)在道德教育内容方面,主要是以“仁”为核的道德规范:第一,义利观。在中国传统的义利观中,主流思想和基本价值取向是儒家倡导的“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的思想深入人们的骨髓,并世代相传。第二,荣耻观。荣耻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人历来非常重视耻辱观的培养。孟子认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把知耻作为人性的标志。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荣耻观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借鉴。第三,诚信观。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道德要求。孔子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提出“思诚”,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古人把诚信视为立人之本、治国安邦之根本。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方法

(1)社会教化方法。主要有:第一,教育灌输的方法。我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注重运用教育灌输方法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礼记•学记》中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第二,以身作则的方法。这一方法强调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通过自身的行动示范来影响、教导受教育者,从而给受教育者启迪作用,达到提升思想道德素养的目的。第三,因材施教的方法。孔子根据不同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来进行教育,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些人的资质、个性各不相同,他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使他们各有成就。

(2)自我修养的方法。第一,学思并重的方法。学习和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学习是思考的前提和基础,思考是学习的继续和发展,只有把学思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第二,克己内省的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反求诸己”的主张,“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第三,慎独自律的方法。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历来都特别强调“慎独自律”。《礼记·中庸》就提出道德修养应“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强调要在“隐”和“微”处下功夫,意思是不要在暗地里做不道德的事,也不要在细小事情上违背道德。这是一种境界更高、自觉性更强的自我修养方法。

三、德育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由于德育与文化具有内在的联系,因而德育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1.德育对象的广泛性可以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范围

德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有其特定的认识和实践对象。德育对象是非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