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探析新时期中国外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探析新时期中国外交
作者:靳苗苗
来源:《大经贸》2017年第08期
【摘要】国际人权保护、人道主义干涉成为国际互动中新的因素,同时,中国立于世界大国之列,在国际社会的各个方面彰显着“负责任大国”形象。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加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虽然“互不干涉内政原则”遭受着挑战,然基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平发展”大国的身份以及在对外交往中的灵活应对,这一原则所遇到的困难在一步步地克服,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中国外交;国际人权保护
一、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重要意义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中国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原则之一,是中国外交理论与外交实践的产物,与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着认可与被认可的连续的双向互动。

从1953年至今已经历了63个春秋,体现了这一原则强大的生命力,但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也碰到了一些挑战,因此,需要对这一原则进行重新思考和辩证研究,进而推动中国外交的发展,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最终实现伟大而美好的中国梦。

在漫长的国际交往的过程中,这一原则经历了国际社会的种种变幻,其意义重大。

(一)国家层面意义重大
首先,中国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起者,在对外关系和对外活动中始终坚持奉行该原则。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与周边邻国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并且与全球大多数国家实体建立了友好的伙伴型外交关系;再者,就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内涵来说,它有利于主权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尤其是对亚非拉地区争取民族独立的事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维护了主权国家的尊严,是反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武器。

(二)国际层面影响深远
首先,互不干涉内政原则被认为是“现代最受称颂的概念之一”,它不仅在倡导各国处理双边关系的国际文书中一再得到确认,并且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及国际文献,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其次,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作为与国际法原则的基本内容一致的原则之一,也丰富和发展了当代国际法;更重要的是,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在国际实际互动中一定程
度上阻止了一些国家以种族主义、人权或是核武器为借口肆意控制、操纵别国,以谋取私利的企图。

(三)新时期具有新意义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适应国际形势发展所增加的内容,在此原则下,中国外交对国际事务进行“有选择的介入”,灵活应对全球问题,维护负责任大国形象。

中国外交的转型是“一带一路”的战略倡议的题中之意,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作为中国外交原则之一,既适应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原则,也在我国对外关系和对外活动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方面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有影响和塑造国际社会的义务,有助于新时期中国特色外交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历经风雨
少数国家、组织和团体以“保护国际人权、人道主义救援”为名,行“干涉别国内政,谋取私利”之实,结果严重践踏了国际法,造成了战争与冲突的混乱局面。

而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维护主权国家的根本利益、反对别国肆意干涉的斗争武器,也是有效解决国际问题、避免冲突与对抗发生的基本原则。

(一)中国在克里米亚事件上的弃权票
2014年2月22日乌克兰国内政局发生急剧动荡,克里米亚议会3月份宣布脱离乌克兰,但乌克兰政府不承认这一决定。

3月15日安理会就反对克里米亚公投的决议草案进行投票表决,中国投了弃权票,俄罗斯行使了否决权,根据《联合国宪章》,决议草案无法通过。

克里米亚是乌克兰境内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在乌克兰政局混乱动荡之时决定脱乌入俄,却未得到乌克兰政府承认,从而决定举行全民公决。

从中国对外关系的角度讲,克里米亚公投直接牵扯着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乌克兰、俄罗斯三方关系,如果赞成克里米亚公投,很可能会被质疑为中国干涉乌克兰内政,因为克里米亚公投很大程度上是乌克兰国家自己内部的事务,甚至很可能给别有用心的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留下口实;但如果反对公投,虽然维护了乌克兰的内政不受干涉,而全民公决是人民的选择,应该尊重克里米亚人民的选择。

此就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中国弃权。

这次外交关系互动表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在国际社会中面临外交挑战。

(二)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外交作为
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的达成: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在2013年11月开始达成阶段性协议之后,通过一年半多的谈判,2015年7月14日,双方最终达成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协议。

伊朗核问题延续了12年,最终达成了解决该问题的政治共识。

联合国安理会于2015年7月底通过决议批准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该协议将在90天内生效。

中国积极作为:中国一直是伊核问题谈判的建设性参与者,多次在艰难场合、关键时刻提出独到的解决方案,为伊核谈判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与信心。

中国始终坚持,“伊朗核国际调停六国应该从大局出发进行长远的考虑,通过外交谈判达成公正、平衡的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进而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更好地解决存在多年的伊朗核问题,最终为中东和平与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自全面协议达成以来,中国始终采取建设性态度,积极与相关国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沟通,为协议的顺利实施创造必要条件。

中国坚持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与有所作为有机统一推动了伊朗核问题的顺利解决,虽然互不干涉内政原则遇到了一些挑战,但中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时积极作为,是中国外交在其转型之后把不干涉内政原则与中国大国外交战略有机结合的体现。

三、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抉择与应对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虽面临一定的挑战,但是,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一条、作为国际体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在外交历程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理论价值。

新时期的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尤其是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应继续不动摇地奉行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只是需要加以灵活调整,随势而变。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实力,以正义的国家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现实主义学者摩根索认为,“权力界定利益”,在权力的框架下,取得本国需要的利益,因此,对于和平发展中的中国来讲,要努力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实力,进而在国际社会中更有效地维护中国的根本利益。

但纯粹以实力说话是不可取的,因为那样很容易走上霸权之路,很难取得道义上的制高点,美国曾经走的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路线,而如今其国际地位下降和国家实力下滑,其大国地位有所动摇。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美国霸权之路的失败中,国家利益必须是符合正义的,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需要以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灵活应对挑战。

(二)正确处理不干涉内政与人权之间的关系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与国际人权保护之间事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与国际人权保护之间存在矛盾。

其次,两者之间也相互联系: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际人权得以充分实现的保证,同时,国际人权保护也是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重要补充;而且,“主权原则是国际社会互动的基础,若没有这一原则,整个国际关系秩序将会被严重破坏。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人权保护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也可以相辅相成。

所以,一定要正确处理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与人道主义干涉之间的关系,“武装人道主义干涉需要慎重对待”,反对片面的“人权优先论”,同时也不能只强调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应该找准它们之间的契合点,发挥两者的协调作用。

(三)努力成为制定国际游戏规则的参与者
在文明运动的过程中,总会有规则的制定与废除,也总会有强者出现。

然而,在国际社会中,最强者往往不是游戏规则的裁定者,而是游戏执行者中的那些曾参与规则制定的行为体。

这是因为参与规则制定的行为体不仅在制定规则时,尽可能地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而且在规则运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让规则为自己所用。

鉴于此,中国要努力成为国际外交规则的制定者,争取到国际社会的更多支持,如果有些国家企图改变或利用国际规则,中国也有权表达立场、参与新规则的制定,避免处于被动的地步,有助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实践。

四、结语
总之,虽然“互不干涉内政原则”遭受着挑战,然基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平发展”大国的身份以及在对外交往中的灵活应对,这一原则所遇到的困难在一步步地克服,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所谓“好事多磨”,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既要正确、客观地对待存在的问题与外交挑战,也要看到中国外交在实践中的进步与成熟。

【参考文献】
[1] 杨凡.中国外交方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 李志永.规范争论与协商介入:中国对不干涉内政规范的重塑[J].当代亚太,2015(3).
[3] 蒋雷、葛晓磊.“一带一路”战略与开拓中国外交新格局[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5).
[4] 王箫轲.总体安全观视角下的中国援外战略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