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园林审美差异百度文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引言
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早期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论从园林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体分配,从景观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下面我将从园林构造、社会意义、两国审美差异的角度对中日园林中的文化内涵作一简单分析[1]:
2 中日两国的园林构造
园林既是作为单纯物质及其运动的自然事物(自然属性),也是作为社会意义和功用的自然事物(社会属性)。
从自然意义出发,园林的要素包括建筑、动物、山、水、石等。从自然意义的园林要素出发[2],中日园林区别如下:
2.1 动植物方面
中国园林呈现出大陆性,以山为依拖的植物。日本园林呈现海洋性,以岛水为依托的植物。在真山水园中,中日园林植物用量一少一多。中日园林在初期都有苑囿形式,是从放牧和狩猎活动到禁忌和观望,经过长期演化而成的,属渐变是,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而日本的苑囿形式,是引进中国较成熟的苑囿,属即得性。中日皇家园林都在后期园林中保留了狩猎活动,如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和日本桂离宫的红叶马场和梅马场[3]。(图1,2)
图1:日本桂离宫的红叶马场图2;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
2.2 山景方面
中国园林是属偏陆山型,山景表现较为丰富,形成山于水齐重的规律。有水则西,、北处堆山、无水则以山为主。山有石山、土山和土石山。大山土堆,小山石仿。山于台的结合,演变为台于山的拓扑关系。日本园林是属水型,山景较少,偶用岛型山模仿中日名山如普陀山、庐山、洪隐山、富士山等。[4](图3,4)
图3:中国庐山图4;日本富士山
2.3 水景方面
因中国园林的偏山性,源水于西北山间,汇水于南北山间,出水于东南山间。湖、海、溪是中国真实地理的实照。湖池型多于海型,前者发端早,后者形成较晚。湖型的有:章华宫离湖(云梦泽)、南京玄武湖、艮岳大方沼、杭州西湖、圆明园前后湖、避暑山庄湖泊群、颐和园昆明湖等。海型的有:清西苑的北海、中海、南海、圆明园的福海、以及什刹海等。
三山源于“一海三岛”,但在中国园林中,海化为池,岛化为山,也表明中国园林的山性和陆性。故池也是海与胡的综合体。如吴王姑苏台天池、汉武帝昆明池、华林园天泉池、北魏天渊池、唐大明宫太液池、唐兴庆宫龙池、唐曲江池、唐华清宫的华清池、唐定昆池、北宋艮岳雁池、北宋金明池、元太液池等。
池、湖和海的区别上看,面积别,形成亦有别。既原有水体多以湖名,开凿者以海池名,亦有违例者。
且本园林水体多是以海为模拟对象。当然也受中国一池三山的影响。本来一池三山中的池和山的母本就是日本人的海和岛,故日本人很快就接受了它。如平安时代嵯峨院的大泽地、毛越寺的大泉池、观自在王苑的鹤舞池、水无濑殿的鹤池、天龙寺的曹源池、修学院离宫的浴龙池等。由于池与海的司空见惯,许多园池没有名,如平安时代大乘院园池,净琉璃寺庭园池,白水阿弥陀庭园东西池,法金刚院庭园池,以及中世以后的西芳寺园池、醍醐寺三宝院池、二条城二之丸园池、仙洞御所园池。再到后来的近世园林,真水理法变为枯水理法,于是又有了枯泷和枯池的表现。枯泷以石组代溪代瀑,枯池以沙以树代海代船。这种现象表明,从中国引进的湖海综合体为母题。尽管也有仿中国西湖的实例,但多数园池只是取名不取义了,真义还是海。[5](图5)
图5;清西苑的北海
2.4 理石方面
首先是石的材料方面,中国和日本的园林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以透瘦皱漏的湖石(石灰溶岩)为主景石,还有黄石(细砂分裂岩)、英德石和黄蜡石等。在日本,以水成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为主。其中水成岩面平菱角多,刚硬,用于池岸和步石。火成岩是块状的,如安山岩、花岗岩、闪绿岩、玄武岩等。多用有于日本式厅堂或茶室入口处的踏步石、垫石、步石、抛石等。变质纹路较多,如绿泥片岩(纪州四国青石)、花岗片麻岩(京都鞍马石)。绿泥岩用于瀑布和溪流上,花岗片麻岩用于踏步石和步石上。
中国园林属山文化,审美上石以象山为上,以立为主,以高耸为上,伟岸为上,故孤立石、群立石、土石相间石组,皆为表现山景而设,连水边岸石也成峰形。日本园林属水文化,故审美上石以象岛为主,矶石、岛石、岸石,皆为表现岛屿景观而设,石以伏为主,以圆浑为上,以墩实为上[6]。
3 社会意义
3.1 从社会意义出发
审美客体有物质产品建筑小品和精神产品文学艺术作品,以及各种园林活动。园林建筑方面,中日园林在虚实把握上,中实日虚,中国北方园林建筑实而南方的虚。虚实反映在屋顶、围合中。中国园林多用瓦屋顶。日本园林多用草屋顶和桧皮屋顶。中国园林围合多用平开门窗,间或用实墙,少用木板。日本园林围合多用推拉门窗,少用实墙,多用木板。中国的建筑形体较为高大,日本的则较为矮小。中国园林建筑的室内家具多、高、以垂足而坐为主。故园外的景点较高,以利于观看。日本的家具少,低,席地而坐为主。故园外景点也较低,以利于坐观。中国园林建筑多用色彩华丽或淡雅者,介于丽与淡之间。日本的园林建筑则少用彩画,多用素木造,表现朴素[7]。
国园林建筑的书画作品较多,门柱的对联、门楣的匾额、室内的书法和绘画、岩石上的巨字等。日本园林建筑的书画作品较少,多门楣匾额,少门柱对联。
林活动方面,中国园林以谈文论学为主,在皇家园林还有狩猎、龙舟夺标、马戏舞蹈、祭祀等活动。日本园林中以谈佛轮法为主,在皇家园林中也有狩猎、蹴鞠、曲水宴、摔跤、奉佛、祭祀等集体活动[8]。(图6.7)
图6;中式建筑图7:日式建筑
3.2 从审美客体的情、理表达上
中国园林美学综合儒家理性和道家非理性,到魏晋时期,在玄学的指导下形成感伤主义,其本质还是主情与主理的平衡。主理的理性主义强调差别,主张园林表现个人的情感和个性,重视园林的内部联系,目的在于追求理想的境界。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理性主义的表现,主要是追求园林中各种要素之间协调的平衡,达到中庸境界。越到近代,有主理走向主情,由自然主义走向人文主义,诗情画意越来越浓[9]。
中国的园林在魏晋时传入日本,当时,中国正处在自然山水园的感伤期。奈良平安时代,汉文化输入经全盘吸收和日本化两个阶段,在园林中表现为模仿唐代写意山水园的形式。园林美表现为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到了镰仓和室町时代,武家的统治促使佛教的盛行以及园林中追求茶道的秩序美、枯山水的苍凉美。到桃山和江户时代,主情意识抬头,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更多地表现主情与主理的协和上,但诗情画意不多,日本园林感伤意识强[10]。(图8,9)
图8:中式建筑风格图9:日式建筑风格
3.3从客体的抽象和形象上
中国园林的俗化成分较多,要求有较为形象和生动的表现。对客体审美的追求偏于具象的形象思维,反映人工自然的社会美与和谐美。对“情感”的追求与儒家入世和治世观点一致。而日本园林的宗教化成分较重,要求有较为抽象的表达,试图以静观、参悟的形式,从最简单的物资构成中轴象出自然的奥秘和规律。对自然中“真理”的追求,成为美的终极[11]。
4 两国审美差异
4.1审美的主体
与一般主体不同的审美主体,既是作为生物机能的自然人、也是作为具有历史传统积淀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人。前者表明生理基础,后者表明社会基础。这也是朱潜光先生的审美观中主客体统一的“四因素”的内容。
4.1.1从形体特征上看
虽有共同的祖先,但是路桥的消失使中国人与日本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