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语文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却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
现象――唯“应试而教”,不重视素质教育的现状,这是令人忧心的。语文教学怎样才能
真正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是语文教育战线广大同仁不能回避的一个
重大课题。我们今天刊发这篇文章,目的在于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思考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怎样,主要看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前还主要看测评成绩。高
中语文教学,则主要看高考成绩。高考语文成绩无疑成为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检测仪。于是,人们便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所画的圈子内,探测着、研究着、品评着,一些不尽如人意
的考评制度也相应地出现了。
国家教委虽曾三令五申不准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具体到教育业务部门的教学评估,却
又往往失之偏颇。每年高考各中学甚至每个毕业班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升学指标,所教学科
也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譬如,所教学科成绩与地区、县、乡同类学校相比,位居哪几个名
次可以获奖,位居哪些名次将要受到处罚。且高考所教学科成绩直接与年终评优、晋升职称、入党提干挂钩。更有甚者,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外,一些地方和学校又相
继出台了一些名目繁多的考试。诸如:第一轮摸底考,第二轮质量检测考,第三轮竞赛评
比考,第四轮综合测试考――考,考,考,似乎考分是检测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是衡量
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不论语文教学进度如何,教学活动怎样安排,一切都要为考试
让道。我们并不怀疑测试对教学质量具有评估作用,也不怀疑测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促
作用,但这种名目繁多的考试是否有利于正常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
的全面提高?
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不少语文科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
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譬如:高考考多音字、形近字、多
义词、近义词的辨识,那么我在授课中就教这方面的知识;高考考文段关键词语、关键语
段的分析,那么我就索性把每册基本篇目课文中关键词语、关键语段挑出来,进行有针对
性地训练;高考考名言警句的识记,那么我就把名言警句收集在一起让学生背诵。近些年来,高考多考材料作文、看图作文,那么我就重点训练学生材料作文、看图作文。至于与
高考干系不大的内容也只有束之高阁了。为了对付考试,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授课只重视
考试的内容,不重视非考的内容;只重视基本篇目,不重视非基本篇目;只重视课内,不
重视课外。原来以指导阅读、写作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做题、解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来使用的引导式、启发式的思维训练方法,代之以填鸭式、点划式的训练模式。君
不见,为了使学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语文科老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
出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范围,研究不同内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不惜花费大量的
时间和精力,去翻阅资料、汇编试题、刻印试卷。并美其名曰: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
孰不知,针对性加强了,而学生负担加重了,阅读面、见识面却变狭了,读的内容、识的
内容也变少了。
更有甚者,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老师的眼里,也分为三六九等:有了拔尖生、希
望生、提高生、后进生之别。高分生自然是教师的掌上明珠,百般娇宠,可给开小灶,给
加餐;低分生一时半时难以提高,自然要受到冷遇,可熟视无睹放任自流,并美其名曰:
集中精力保证重点。结果“重点”是保证了,却忽略了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应试教育何谈“有教无类”?何谈提高学生素质?怎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呢?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
怎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
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
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文高考
能得高分,能升入高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
高分低能呢?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
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
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
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
份内的责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提高
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语文科承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教会学
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得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以此为工具进而学好、用好其他学科。也只有
如此,“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责任”。那么,目前的语文教学,能尽到这样的“份内责任”吗?光靠让学生死读那么几本教材,死记那么若干条文,怎么能使学生“正
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应试文章的写法,怎么能使学生一辈子随
时随地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再也不能“浓化”了。
通过1993年以来的"3+2"的新高考语文试卷,可以较好窥视出淡化中学语文应试教育
的新动向。
首先,不从课本中出题,其本身就是对“应试语文教学”的巨大冲击。你死抠课本,
死记教条,知识面狭窄,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是绝对答不好考卷的。
其次,语文命题基本纠正了过去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运用的考查偏向,按《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测试。以第一卷中的知识题为例,过去
高考侧重于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而现在虽也考查这些内容,但却是以这些知识点为对象,具体考查运用能力,考查学生的语言素质。阅读类试题,包括科技类说明文和文言文阅读,则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就阅读试题
本身来说,无论是考查局部的判断或整体性的理解,考生要做好此类试题都需要经过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