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所想到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所想到的
——《2017版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朱莹蓓
相较于原来的《课标》,《2017版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时代特征更加鲜明,文本内容更加丰富,语言表述更加规范。

《新课标》规定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些概念是结合了传统的语文学习要求与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而概括提炼的,而且对于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逻辑关系,课标也作了很好的解释:“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互相依存,相辅相成。

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以此来看,“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而语文教学中要促进“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养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很有必要重新强调“训练”的落实,我认为构建语文听说读写资源库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符合语文课程建设的新趋势。

因为无论是语言建构、思维发展,还是审美鉴赏、文化传承,都需要教师以训练为载体,在读写训练中建构起学生各种运用语言、整合语言的能力,进而内化为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曾几何时,应试式的“操练“愈演愈烈,对正常的学校教育造成了严重干扰和冲击,一致人们迁怒于“训练”,莫名其妙地在“训练”和应试式“操练”之间画上了等号,于是一直在被误解、被贬低。

其实关于“训练”,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著名教育大家钱梦龙先生就提出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三主的教育理念。

“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会学”;“教师为主导”则是把教师的作用定位于“导”,着眼于教师的善导;而学生的“会学”和教师的“善导”,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是训练。

叶圣陶先生也一直十分强调训练的重要,他说过:“学生须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语文教学大纲》)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而语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才能练就,没有一种能力不是通过反复历练而获得的。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浪潮逐渐成为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主流。

这也必然影响到教育教学,目前数字化教学已经深入课堂。

所以将“训练”与“数字化”相结合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化与训练相结合,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还能引发一系列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甚至教育体制的革命。

确实,读写资源库的构建可以更大可能地延伸课堂学习的功能,让学生通过平台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整合、迁移训练,提高学
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更多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综合研究能力,实现课程目标;同时优化变革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资源平台使用过程中,养成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终身学习的需求。

而且,“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表述方式是一对动词,它更强调了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

叶圣陶说:“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

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

”他强调:“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之,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语文教师由“讲”变为“导”,并不仅仅是上课时所讲话语由多变少,而是由机械死板的生灌硬塞到生动活泼的启发诱导,它不是量的增减,而是质的飞跃。

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当然不及坐在那里听教师逐字逐句讲解那么省事,可是自己投入其中,会更有感受,更有兴趣。

无独有偶,陶行知早年也曾将“教授法”正名为“教学法”,强调教学无非是“教”学生“学”,他旗帜鲜明地批判教育中“教学分离”,“重教太过”的流弊,明确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教学合一》)王森然在他的《中国国文教学概要》中说:“国文教学种种方法的拟定与实施,无非为‘使学者如何去学’的一个问题寻比较适当的回答。

”这些都是很有远见卓识的。

这些教育家的教学观是建立在对教学中学与教这对基本矛盾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是对教学过程本质和基本规律的正确揭示。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经历,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结合文本的核心价值,发现学生和文本对话中的焦点和难点,预估学生思维和能力可以达到的高度,从而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其次对于问题的解决,教师关注的不应是结果,更要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所以课堂上要给学生沉浸文本的时间,让学生有自己梳理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和语言的联系来发掘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关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习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性,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