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高砷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范文

《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哈素海流域,地处黄土高原的西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地下水资源的地区。

然而,这一地区的高砷地下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本篇论文对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研究区域概况哈素海流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气候类型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干旱、半干旱的特点。

流域内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地下水砷含量较高。

本文选择这一区域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地下水砷污染的问题及原因。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地下水化学成分分析和室内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采集哈素海流域的地下水样,进行常规的化学成分分析,如pH值、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等。

其次,利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砷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机制。

四、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特征经过对哈素海流域的地下水样进行化学分析,发现该地区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具有以下特点:1. pH值偏低,表明地下水呈酸性;2. 总硬度较高,主要来自硫酸盐和氯化物的贡献;3. 砷含量普遍较高,超过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

五、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发现,哈素海流域地下水中砷的迁移转化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溶解作用:地下水中的砷主要来自岩石和土壤的溶解;2. 吸附作用:地下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对砷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3. 氧化还原反应: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砷可以在地下水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改变其存在形态;4. 微生物作用:微生物活动对砷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影响。

六、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哈素海流域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具有独特性,其中砷含量普遍较高;2. 砷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溶解作用、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和微生物作用;3. 为了降低地下水中砷的含量,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强地下水监测、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

《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范文

《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范文

《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哈素海流域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然而,这些地下水中却普遍存在高砷的问题,给当地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该地区地下水系统的基本特征,还能为该地区的水质改善和饮用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哈素海流域位于内蒙古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多样。

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地表水等补给,通过复杂的地下水流系统进行循环和更新。

本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包括多个沉积层和断裂带,为高砷地下水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三、地下水化学特征本研究对哈素海流域的高砷地下水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分析。

结果显示,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Ca2+、Mg2+、HCO3-、Cl-等,表现出典型的硬水特征。

此外,地下水中的砷浓度普遍较高,超出了国家饮用水标准的限值。

这些化学特征表明,哈素海流域的地下水系统具有独特的演化过程和复杂的地球化学行为。

四、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砷在地下水中主要通过溶解性矿物、氧化还原反应和微生物活动等方式进行迁移转化。

在哈素海流域的地下环境中,砷的迁移转化机制主要受到地下水化学成分、pH值、氧化还原电位以及微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来说,地下水中的Fe(III)等矿物离子与砷之间发生络合反应,影响砷的迁移和分布;同时,地下水的氧化还原条件也会影响砷的价态和存在形态;此外,微生物活动也参与了砷的转化过程,进一步影响砷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机制。

五、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本研究采用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地下水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地下水的硬水特征和高砷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进一步揭示了砷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此外,本研究还结合地质资料和地球化学原理,深入探讨了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的成因机制。

高砷地下水的反向地球化学模拟:以中国吉林砷中毒病区为例

高砷地下水的反向地球化学模拟:以中国吉林砷中毒病区为例

高砷地下水的反向地球化学模拟:以中国吉林砷中毒病区为例高砷地下水是中国吉林省的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采用反向地球化学模拟方法,模拟地下水中砷的来源以及砷的迁移、转化和富集过程。

通过模拟分析砷中毒病区的地下水系统,以期了解其砷污染特征和来源,为砷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通过调查资料和野外实测数据,获取砷中毒病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地质背景和水文地质性质。

比较病区地下水和区域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发现病区地下水中砷的含量明显高于区域地下水。

同时,病区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较高,其主要来源为近地表污染物的渗入。

其次,利用PHREEQC软件进行地下水反向地球化学模拟。

根据病区地下水中主要元素(如Na、Mg、K、Ca等)、主要离子(如Cl、SO4、HCO3等)、砷含量以及水温、pH等参数,建立地下水化学模型。

模拟过程中考虑了病区地下水中存在的矿化作用、酸性矿山排放、土壤侵蚀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最后,根据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结果,分析砷中毒病区地下水的砷污染来源和演化过程。

模拟结果显示,病区地下水中砷的来源主要为地质背景和酸性矿山排放,其中砷主要以矿物形式存在。

地下水中的酸性成分与矿物反应,释放OH-、HCO3-等离子,导致砷的溶解度增加并富集。

此外,在土壤侵蚀区,砷也可能通过土壤渗透入地下水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反向地球化学模拟,揭示了中国吉林砷中毒病区地下水中砷的来源和演化过程。

病区地质背景和酸性矿山排放是砷中毒病区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排放和防止土壤侵蚀,以保障当地居民的安全和健康。

同时,本文的模拟方法可以为其他地区地下水砷污染的研究提供参考。

新疆奎屯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类型及成因分析

新疆奎屯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类型及成因分析

新疆奎屯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类型及成因分析摘要:就当前原生高砷地下水分布范围广、危害性大,尤其是在我国新疆奎屯地区,原生高砷的分布,使得该地区的原生高砷地下水开采难度加大。

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新疆奎屯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对奎屯地区高砷地下水分布的规律、类型、成因等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新疆;奎屯;砷;地下水;分布;类型;成因引言砷作为一种毒性强且致癌作用显著性的元素,在地下水中最为普遍。

就当前原生高砷地下水分布的情况来看,世界上数亿人口遭受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影响。

新疆奎屯原生高砷地下水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地方性砷中毒地域,虽然该地区的情况已经得到了控制和改善,但是,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地下水开采程度的加深,使得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

因此,本文就新疆奎屯原生高砷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域水资源分布规律、类型、成因等进行分析,为进一步进行新疆奎屯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合理性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一、材料与方法1.1新疆奎屯原生高砷地下水概述奎屯主要位于新疆奎屯河流域,坐落于天山以北,库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南地区,奎屯河支流发源于北天山和准噶尔西部山地,汇流于准噶尔盆地,或者是删减封闭区域,河流主要是以大气降水、冰川、积雪融水为主,在第四纪时期的各个阶段,处于沉积地带的中心区域,以泥质土、粘土为沉积层,新疆奎屯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降水量远远不能满足于蒸发量的增长。

1.2样本的采集在对新疆奎屯地区地下水惊醒调研的过程中,根据地下水用途划分为饮用水和灌溉水。

就当前开采的地下水主要是深层承压水,而且饮用水深度在400米左右,灌溉水是200-300米之间,另外,个别人自行开采的水井深度在200米以内。

尤其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大量地下水的开采,使得自流井已经不能实现自流,而且由于水质的原因,禁止继续开采。

借此,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样本的采集,采样地点如土1样本采集点。

图1样本采集点1.3样本的测定在对新疆奎屯地区高砷地下水进行PH值与氧化还原电位现场测定的过程中,每一个样本进行采集时,都应该采集两份。

中国北方典型湖泊重金属沉积特征、污染来源与趋势预测

中国北方典型湖泊重金属沉积特征、污染来源与趋势预测

中国北方典型湖泊重金属沉积特征、污染来源与趋势预测摘要: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典型湖泊里面。

本文通过对中国北方典型湖泊的盐通湖和娘娘湖的重金属沉积特征、污染来源与趋势预测进行分析,发现盐通湖和娘娘湖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活动和陆源输入,且持续增加。

同时,本文预测未来重金属污染将呈上升趋势,并基于其原因和性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沉积、来源、趋势介绍重金属污染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各地的关注焦点。

中国北方是一个重要的重金属污染区域,尤其是典型湖泊。

这些湖泊的重金属含量高、污染程度严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中国北方典型湖泊的重金属沉积特征、污染来源和趋势预测对于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轻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中国北方盐通湖和娘娘湖为研究对象,对其重金属污染进行了分析。

首先,介绍了盐通湖和娘娘湖的概况和沉积特征。

然后,研究了两个湖泊的重金属污染来源和趋势预测。

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及对未来重金属污染的展望。

湖泊概况和沉积特征盐通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是一个互通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4省区的盐湖,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

盐通湖周围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和畜牧业创收。

娘娘湖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南部,是一个含碳酸盐的留水湖泊。

两个湖泊的沉积物主要由粘土和有机质组成。

通过采集沉积样品,对重金属元素及其分布特征、赋存状态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湖泊中Cd、Cu、Zn等元素的含量较高,其中Cd是最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素。

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赋存状态存在差异,如在娘娘湖中有机质与铁氧化物相互作用,是Cd和As的主要赋存状态,而在盐通湖中,Cd主要与碳酸盐形成了稳定化合物。

来源和趋势预测重金属的污染来源有很多种,如工业、燃煤、交通运输等。

对于盐通湖和娘娘湖来说,其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活动和陆源输入。

《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范文

《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范文

《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针对内蒙古哈素海流域的高砷地下水进行了系统性的化学特征研究,并对砷的迁移转化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对该地区地下水的采样分析,揭示了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为理解砷的迁移转化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引言内蒙古哈素海流域因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然而,近年来该地区高砷地下水的发现,对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该地区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对于保障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概况介绍哈素海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质构造等基本情况。

(二)研究方法详细描述了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采样方法、分析测试手段以及数据处理方法。

三、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特征(一)水化学参数分析通过对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的水化学参数进行分析,包括pH值、电导率、硬度、溶解氧等指标,揭示了该地区地下水的总体化学特征。

(二)砷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系统分析了地下水中砷的含量,并探讨了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发现砷含量与地下水的水化学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四、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一)砷的来源通过分析地质背景、地下水流动路径等因素,探讨了砷的可能来源,包括自然来源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二)砷的迁移转化过程结合水动力条件、化学反应等因素,研究了砷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包括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反应。

(三)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了影响砷迁移转化的关键因素,如pH值、氧化还原电位、有机物含量等,并探讨了这些因素对砷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

五、结论与讨论(一)结论总结了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成果,指出了该地区高砷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

(二)讨论与展望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研究方法,为今后该地区高砷地下水的治理和预防提供了参考依据。

内蒙古河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

内蒙古河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
内蒙古河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 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02 二、研究目的
03 三、研究方法
04 四、研究结果
05 五、结论与展望
06 参考内容
一、背景介绍
内蒙古河套平原位于我国内陆北部,是一个广袤的平原区域。该地区地势平 坦,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棉花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然而,随着工业化、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河套平原部分地区,高砷 地下水的出现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困扰。因此,开展内蒙古河套 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形成机理:通过对河套平原地质结构、气象水文条件以及地球化学过程 的分析,发现高砷地下水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变 化、地质运动和地球化学过程对高砷地下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人类活 动如农业施肥、工业废水排放等也会对地下水产生一定影响。综合分析表明,河 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形成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2、实验分析:对采集的地下水样品进行化学分析,测定其中的砷含量、以 及其他相关理化指标,如pH值、总硬度、溶解氧等。
3、数据处理:运用GIS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可 视化,绘制高砷地下水分布图,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深入探讨。
四、研究结果
1、高砷地下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河套平原的高砷地下水主 要分布在平原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这些高砷地下水 多数位于潜水层中,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较弱。
4、水稻系统中砷的富集机制
水稻对砷的吸收和富集主要受土壤中有效态砷含量、土壤pH值、气候条件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中有效态砷含量与水稻中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0.75),表明土壤中有效态砷是水稻吸收和富集砷的主要来源。此外,气候 条件也对水稻系统中砷的富集有重要影响。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水 稻对砷的吸收和富集能力增强。

大同盆地高砷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大同盆地高砷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写一篇大同盆地高砷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的报告,800字大同盆地高砷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以及指示意义报告中国大同盆地位于东北部,是重要的煤炭和工业基地。

该地区地下水有着丰富的稀土元素组成,涉及到地质环境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因此,研究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的稀土元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是极其重要的。

本研究采集大同盆地30个不同地点的地下水样本,进行研究分析,以探明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稀土元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结果显示,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的稀土元素主要有钪、铌、金属钕、铈、铷、稀土离子等,总量共计8.28×10-6 lmol/L,较常见的有钪、铌、金属钕、铈和铷,而稀土离子的总量较少,总量为2.74×10-7 lmol/L。

根据研究结果,钪、铌、金属钕、铈和铷等元素的浓度较高,可能由于大同盆地内沉积岩体的富集作用,导致这些重金属元素的富集。

此外,根据地下水中稀土离子的浓度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这些稀土元素的分布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稀土元素的整体分布比较分散,二是大同盆地地下水中重稀土元素(Gd,Tb和Ho等元素)的含量较低,但其他稀土元素(Y、Ce、La和Nd等)的含量比较高。

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来看,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稀土元素的存在,可以反映深部地质构造结构和深部地质演化历史。

由于稀土元素是稀有的,其分布受限,因此,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的稀土元素组成可以反映该地区的深部地质构造状况,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的深部地质构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的稀土元素还可以提供关于大同盆地水体的水文环境信息,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地区水文环境变化趋势。

此外,稀土元素对地下水品质的影响也不可小视,可以作为检测地下水污染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污染。

综上所述,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的稀土元素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包括反映自然地质构造、反映水文环境及其变化趋势,以及作为检测地下水污染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基于一维反应运移模型的河套平原地下水砷富集机理

基于一维反应运移模型的河套平原地下水砷富集机理

基于一维反应运移模型的河套平原地下水砷富集机理河套平原地区位于中国西部,其地下水深度较大,对地下水供水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研究其地下水砷富集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一维反应运移模型为基础,结合实际场地调查和实验结果,探讨了河套平原地下水砷富集及其成因机理。

一是河套平原地下水中砷的富集原因及机理。

河套平原地下水砷含量较高,主要由景观土壤和河水引起。

河水携带的砷会与土壤中的离子发生络合反应,从而产生砷的富集效果。

此外,由于河套平原的土壤渗透性较低,地下水的流动速度较慢,容易形成砷的富集效果。

二是基于一维反应运移模型的研究方法。

基于一维反应运移模型的研究方法是一种通用的研究方法,可以模拟不同地质条件下地下水砷的分布特征。

一维反应运移模型以坐标轴表示地下水流动方向,以横轴等分长度和深度,可以模拟各种反应机制对砷的影响,从而得出砷在不同地下水深度及位置的分布特征。

最后,根据一维反应运移模型的计算结果,得出了河套平原地下水砷在不同深度和位置的分布特征。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地下水深度的增加,砷的分布特征也会随之变化,基本满足正态分布规律,砷的含量也会随着地下水深度从浅层向深层逐渐增加,表明砷对深层地下水具有较强的富集效应。

综上所述,河套平原地下水砷的富集是由于景观土壤和河水引起的,基于一维反应运移模型的研究方法可以模拟出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砷的分布特征,砷的分布满足正态分布规律,砷的含量也会随着地下水深度从浅层向深层逐渐增加,表明砷对深层地下水具有较强的富集效应。

研究发现,针对河套平原地下水砷富集情况,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地下水中砷的污染。

本文以《基于一维反应运移模型的河套平原地下水砷富集机理》为标题,结合实验结果和一维反应运移模型,分析研究了河套平原地下水砷富集机理,提供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地下水中砷的污染,并为未来深入研究及控制排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西安周边地区饮用水砷含量及来源初探论文摘要

西安周边地区饮用水砷含量及来源初探论文摘要

西安周边地区饮用水砷含量及来源初探论文摘要西安周边地区饮用水砷含量及来源初探论文摘要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安周边地区饮用水砷含量及来源初探论文摘要,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过对西安周边地区11个采样点饮用水中砷含量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南部秦岭地区和西安东部的饮用水中砷含量较低,西安西部户县地区砷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达到了0.047mg/L,已基本上接近了轻度污染的标准。

综合分析认为,造成这一地区砷相对富集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而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户县地区地处秦岭造山带,位于商丹断裂带以北,岩浆侵入体和金矿床的存在可能是高砷环境的主要原生物源。

位于商丹断裂带以南的镇安地区同样岩浆侵入体普遍存在,岩石地层中砷含量相对较高,但秦岭地区饮用水中砷含量并没有表现出异常现象,进而说明含金矿床带的存在可能是影响户县地区饮用水含砷量异常的原因之一。

作者:牛彩香雒昆利李会杰王兴马振英 NIU Cai—xiang LUO Kun—li LI Hui—jie WANG Xing MA Zhen—ying作者单位:牛彩香,雒昆利,李会杰,马振英,NIU Cai—xiang,LUO Kun—li,LI Hui—jie,MA Zhen—ying(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王兴,WANG Xing(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6队,陕西,西安,710054)刊名:西北地质ISTIC英文刊名:NORTHWESTERN GEOLOGY年,卷(期):2008 41(3)分类号:P641关键词:饮用水砷含量地质背景人为活动。

大同盆地高砷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大同盆地高砷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大同盆地高砷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大同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煤田之一,该地地下水中的砷含量普遍较高。

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地地下水中的稀土元素也具有一定的特征和指示意义。

首先,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的稀土元素总体上呈现出“轻重稀”分
异的特征。

其中,重稀土元素(REE)的平均值为27.25μg/L,而轻稀土元素(LREE)的平均值为122.71μg/L。

这种“轻重稀”分异的特征说明了地下水中REE的来源具有一定的差异。

同时,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的LREE含量相对较高,表明其主要来源可能是煤矿开采和煤的燃烧。

其次,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的稀土元素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

例如,吕梁山脉北坡地区地下水中的LREE含量普遍较高,而盆地中部地区的地下水中的LREE含量较低。

这种地域差异可以用来指示不同区域的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特征。

最后,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的稀土元素含量与其他元素(如砷、锶等)的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例如,地下水中的REYs
(包括21种REE)与砷的含量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种相关关系可以用来进一步研究地下水中不同元素的来源和迁移规律。

综上所述,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的砷和稀土元素具有一定的特征和指示意义。

这些特征和指示意义可以用来研究该地区的地质、水文地质特征以及煤矿开采等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地下水环境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宁夏银北平原地下水中砷的分布特征及其富集因素

宁夏银北平原地下水中砷的分布特征及其富集因素

宁夏银北平原地下水中砷的分布特征及其富集因素
宁夏银北平原地下水中砷的分布特征及其富集因素
通过对宁夏银北平原地下水中砷的分布特征、来源及富集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北平原地下水砷异常地段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从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前缘向冲湖积平原中心,地下水中砷含量递增,高砷地下水沿黄河河道自南向东北局部呈点状分布,总体上呈条带状展布,且东北部砷含量普遍高于西南部,主要富集在0~40 m深度的含水层中;引黄灌溉的黄河水与贺兰山区的煤系地层是平原内地下水中砷的主要来源;特殊的古地理环境特征、地下水径流条件、氧化还原环境及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是地下水中砷富集的重要因素.
作者:田春艳张福存 TIAN Chun-yan ZHANG Fu-cun 作者单位:田春艳,TIAN Chun-yan(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张福存,ZHANG Fu-cun(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
刊名:安全与环境工程英文刊名: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年,卷(期): 2010 17(2) 分类号:X523 关键词:地下水砷分布特征富集因素银北平原。

《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范文

《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范文

《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哈素海流域,以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成为了地下水砷污染研究的热点区域。

高砷地下水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饮水安全,也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哈素海流域地质及水文概况哈素海流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处黄河的支流,地质条件复杂,包含多个岩性层。

地下水的分布受地质构造、地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地质环境。

其中,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和岩性密切相关。

三、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特征(一)水化学参数分析通过对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的水化学参数进行测定和分析,发现地下水中砷的含量普遍较高,且与其他常规离子如硫酸根、氯化物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此外,地下水的pH值、电导率等也表现出独特的特征。

(二)主要离子组成及分布规律研究发现,高砷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以硫酸根、氯化物和钠离子为主,其含量和分布规律与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同时,地下水中的砷主要以三价和五价的形式存在。

四、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一)砷的迁移途径砷在地下水中的迁移途径主要包括对流、扩散和吸附等过程。

其中,对流是砷在地下水中的主要迁移方式,而扩散和吸附则对砷的迁移速度和方向产生重要影响。

(二)砷的转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砷在地下水中的转化过程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和吸附作用等。

其中,氧化还原反应受地下水的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此外,地下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等也对砷的转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进行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该地区高砷地下水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砷在地下水中的具体迁移路径、影响因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联等。

中国北方典型湖泊重金属沉积特征、污染来源与趋势预测

中国北方典型湖泊重金属沉积特征、污染来源与趋势预测

中国北方典型湖泊重金属沉积特征、污染来源与趋势预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工业重镇,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重金属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中国北方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和成因分析

中国北方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和成因分析

622中国地质2010拒图1中国高氟地下水分布图(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1989)Fig.1Thedistributionofhgh——fluoridegroundwaterinChina(modifiedfromAtlasoftheEndemicDiseaseandEnvironmentofPeople’sKepublicofChina,1989)青海的西宁、互助、贵德。

甘肃的酒泉、陇西,陕西的西安、定边、靖边和大荔,宁夏的盐池、固原等县市。

另外在陇中黄土高原、秦岭北麓和关中盆地还有断裂构造形成的高氟地下温泉。

3成因分析氟在地下水中的富集是长期地质作用和地球化学演变的结果。

其主要受不同的岩石类型、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地质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

3.1气候气候因素主要是降水和蒸发力.是水盐运动的主要基础和能量(势能)的主要来源。

中国北方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小于450ml'n.而蒸发量却高达2000mmN。

强烈的蒸发作用致使浅层地下水沿包气带土体毛细管孑L隙上升蒸发.包气带土壤氟含量逐步聚集增高:随着降水淋溶使土层中可溶性氟进入地下水而形成高氟地下水。

例如:阿拉善沙漠中心水井中的氟含量高达15.4mg/L网。

刘东生f1983)在研究中国北方高地方性氟病区指出“氟在平原上的迁移与富集状况随着苏打盐渍化的轻重显示有强弱的差异.而高氟地下水分布范围与区域土壤盐渍化形影相随.造成二者共生的机制就是盐份的浓缩作用”161。

3.2地形地貌地貌特征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土壤类型、植被种属、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以及水质、水量的形成特点,还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球化学环境特征和元素迁移、富集的规律.进而影响高氟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

中国北方高氟地下水广泛分布在山前冲积扇的扇缘交接洼地和冲积平原区、盆地中心相对低洼的地区。

如:河套平原、运城盆地、张掖盆地等中心地区均为高氟地下水分布地区。

《2024年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范文

《内蒙古哈素海流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哈素海流域的高砷地下水进行系统的化学特征分析和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地下水的化学组成及其对砷迁移转化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特征与砷的迁移转化机制密切相关,对于该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内蒙古哈素海流域是我国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存在高砷地下水的问题。

高砷地下水的存在对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研究该地区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砷的迁移转化机制,对于指导当地水资源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哈素海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分析其化学组成和砷的含量。

同时,结合地质、水文地质资料,运用水化学分析和同位素示踪等方法,研究砷的迁移转化机制。

三、高砷地下水的化学特征(一)离子组成哈素海流域的高砷地下水具有特定的离子组成特征,主要包括较高的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等。

这些离子的来源与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二)pH值与氧化还原电位地下水的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对砷的形态和迁移转化具有重要影响。

哈素海流域的高砷地下水通常呈弱碱性或中性,氧化还原电位较低,有利于砷的溶解和迁移。

(三)其他元素与矿物质除了砷外,地下水还含有其他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这些元素与砷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下水的化学性质。

四、砷的迁移转化机制(一)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质条件、土壤类型等对砷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干旱气候和特定的地质条件可能促进砷的释放和迁移。

(二)化学反应与吸附作用砷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中涉及多种化学反应和吸附作用。

例如,砷可能与地下水中的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更易溶解的化合物,或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吸附而发生迁移。

(三)生物作用微生物在砷的迁移转化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高砷地下水分布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高砷地下水分布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高砷地下水分布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颜港归;张庆华;张鹏;刘伟
【期刊名称】《地下水》
【年(卷),期】2022(44)5
【摘要】高砷地下水在全世界分布广泛,具有极强的化学毒性,给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研究高砷地下水分布与形成机理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世界性科学问题。

本文对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进行统计及阐述,总结高砷地下水的分布特点及形成
机理。

结果可知:高砷地下水空间分布异质性强,主要分布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内陆盆地与河流三角洲区域,整体上具有沿造山带分布的特点;含水层、沉积物以及地球化学条件是高砷地下水分布与形成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其形成机理主要包括
竞争吸附机制、As(V)还原机制、铁锰氧化物的还原溶解和硫化物矿物氧化溶解;人类活动也影响着地下水中砷分布及全球地球化学循环,未来对人为活动对高砷地下
水形成的影响研究是一个重要领域。

本次研究结论丰富了地下水中砷迁移转化的理论成果,对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4页(P16-18)
【作者】颜港归;张庆华;张鹏;刘伟
【作者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市感知与监测预警企业重
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139
【相关文献】
1.塔里木河干流流域地下水氟的分布特征及形成高氟地下水的环境因素
2.干旱、半干旱地区高砷地下水形成机理研究:以中国内蒙古河套平原为例
3.中国不同区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过程
4.新疆奎屯河流域高砷、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
5.菏泽市地下水氟化物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特征污染物分布变化及成因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特征污染物分布变化及成因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特征污染物分布变化及成因基金项目:环保部公益科研专项(***-*****),中央分成水资源费地方(兵团)项目(GZ-2012-06)35分析与研究水中污染特征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和硝酸盐氮进行分析。

北京水务2012年第6期778mg/L之间的区域分布东起朝阳南磨房和十八里店,西到丰台镇一线,超出标准0.50~0.73倍。

1.1总硬度20世纪60年代北京市地下水总硬度污染问题逐渐显现,超标范围呈现由市区向郊区扩展趋势。

从超标面积看,1961年总硬度的超标面积仅为87.4km2,1975年超标面积约是其2倍。

1980年超标面积逐渐增加到205.0km2,而到1984年地下水总硬度超标面积为253.5km2,其后地下水中总硬度的超标面积在此基础上向南部大幅度扩大,南部边界由丰台区南苑扩展到大兴区的黄村,1990年总硬度超标面积扩大到507.1km2。

2000年超标面积进一步扩大,达到2006年平原区单一层区和多层区的第一含水层组总硬度超标区域主要分布于城近郊区、通州和大兴的部分地区,超标范围呈不规则分布,且顺义、昌平和平谷也有零星超标点,第二含水层组地下水中,总硬度超标面积1080.0km2,超标区域主要分布和单一层区和多层区的第一含水层组的类似,第三、四含水层组地下水中,仅有朝阳区于家围的一眼井总硬度超标,从空间分布上看,第三、第四含水层组高含量地区与单一层区和多层区第一含水层组、以及第二含水层组超标基本一致(见表1)。

820.0km2。

2006年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进行了分层调查评价,其中单一层区和多层区的第一含水层组地下水中总硬度超标面积2390.0km2,第二含水层组地下水中,总硬度超标面积1080.0km2,见表1。

表1北京市平原区历年地下水总硬度超标面积和范围变化年份超标面积/km2超标范围分布老城区老城区和丰台南苑东起平房和南磨房,西至公主坟,南起南苑、北至地坛东起平房和南磨房,西至公主坟,南至大兴黄村、北至地坛东起朝阳十八里店,西至丰台王佐和房山区良乡一线,南起房山的葫芦垡和大兴黄村,北至城区黄寺城近郊区,通州和大兴部分地区,昌平、顺义和平谷有零星的超标点(注:为平原区单一层区和多层区的第一含水层组总硬度超标面积)城近郊区、通州和大兴部分地区(注:为平原区的第二含水层组总硬度超标面积)***-********-*****199087.4177.6205.0253.5507.11.2溶解性总固体20世纪80年代以前,溶解性总固体(简称TDS)不是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组分,但近年来地下水中TDS的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

《2024年北京小汤山地区第四系高氟地下水与地热水关系研究》范文

《2024年北京小汤山地区第四系高氟地下水与地热水关系研究》范文

《北京小汤山地区第四系高氟地下水与地热水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小汤山地区因其丰富的地热资源而闻名,其中高氟地下水和地热水是该地区的重要资源。

高氟地下水的存在不仅对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与地热水资源的关系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北京小汤山地区第四系高氟地下水与地热水的关系,为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北京小汤山地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地理位置优越,地质构造复杂。

该地区第四系地层发育,含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其中,高氟地下水和地热水是该地区的主要资源之一。

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地热水的形成则与地热资源的分布和地下热流有关。

三、高氟地下水的特征及成因高氟地下水是指地下水中氟离子含量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的地下水。

北京小汤山地区的高氟地下水具有较高的含氟量,对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成因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岩石类型和地下水循环等因素有关。

通过对该地区高氟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稳定同位素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其成因机制。

四、地热水的特征及成因地热水是指地下热水资源,具有较高的温度和丰富的矿物质含量。

北京小汤山地区的地热水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

地热水的成因与地热资源的分布、地下热流、岩石类型和构造运动等因素有关。

通过对该地区地热水的温度、化学成分、流量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其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

五、高氟地下水和地热水的关系高氟地下水和地热水在形成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方面,高氟地下水可能是在地热水循环过程中受到岩石和土壤中氟元素的溶解而形成的;另一方面,地热水在循环过程中也可能将高氟地下水带入地表,从而影响地表水的氟含量。

此外,高氟地下水和地热水的化学成分、温度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它们在形成过程中的不同条件和过程。

六、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北京小汤山地区的高氟地下水和地热水进行了系统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8中国地质2010伍图1研究区位置与水文地质条件示意图Fig.1Schematicmapshowinglocationandhydrogeologicalconditionofthestudy集中供水主要开采层:第二承压层以粉细砂为主。

水位埋深160,--280m.目前开发利用较少。

多层结构区.潜水水位埋深一般在1.沪3.0m.承压水水位埋深一般小于6.0m:靠近山前地区。

承压水水位低于潜水1m以上.平原中部在1m以内。

平原西部山前,地下水白贺兰山流向平原盆地。

地下水自西向东流,水力坡度大,径流条件好;平原中东部.受平原地势和黄河影响.地下水自西南向北东流,水力坡度明显减小。

径流条件变差。

2采样与测试地下水采样时间为非灌溉干旱季节.分别于2007年11—12月和2008年11—12月两次采样。

现场测定水温、pH值、Eh值、电导率、溶解氧(Do)。

其他测试项目在实验室按相应国家标准进行测定.主要测试方法和仪器包括常规滴定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和式波极谱仪。

3地下水水化学特征3.1区域水化学特征从研究区地下水常规化学成分的基本特征(表1)可以看出:研究区地下水pH值范围在7.18-8.58。

表I各含水层主要水质指标的统计结果(单位:mgm)Table1Statisticalresultsofmajorwaterqualityindicatorsinaquifers属于中性偏碱性水.潜水pH的平均值为7.7.略低于承压水的8.08。

潜水和承压水中各主要离子浓度变化规律一致,阳离子为:Na+>Caz+>M矿>K+;阴离子为:HC03>SOj->C1一。

各种离子浓度及水化学指标变化范围较大.潜水主要离子浓度一般大于承压水。

如潜水Na+的范围为30.8—1289.9mg/L。

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40倍,平均值为240.9mg/L;而承压水中Na+浓度则相对较小.变化范围为12.3~820.0mg/L,平均值为140.9mg/L。

中国北方高砷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作者:韩双宝, 张福存, 张徽, 贾小丰, 何锦, 李旭峰, HAN Shuang-bao, ZHANG Fu-cun , ZHANG Hui, JIA Xiao-feng, HE Jin, LI Xu-feng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刊名:中国地质英文刊名:GEOLOGY IN CHINA年,卷(期):2010,37(3)被引用次数:0次1.Smedley P L.Kinniburgh D G A review of the source,behaviour and distribution of arsenic in natural waters 20022.林年丰医学环境地球化学 19913.韩子夜.蔡五田.张福存国外高砷地下水研究现状及对我国高砷地下水调查工作的建议 20074.金银龙.梁超轲.何公理.曹静祥.马凤.王汉章.应波.吉荣娣中国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总报告) 2003(6)5.林年丰.汤洁我国砷中毒病区的环境特征研究 1999(4)6.卞建民.汤洁.封灵吉林西部砷中毒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20097.胡兴中.陈德浪.陈建杰.王生英.谭卫星宁夏北部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1999(1)8.谭卫星.马天波.陈建杰.胡兴中.王生英宁夏地方性砷中毒流行分布 2006(12)9.郭华明.王焰新.李永敏山阴水砷中毒区地下水砷的富集因素分析 2003(4)10.李富君.孙贵范.梁刚我国各型砷中毒临床表现特点及高砷环境成因 1998(11)11.吴加敏.王润生.姚建华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演变的遥感监测与研究 200612.Abhijit Mukherjee.Prosun Bhattacharya.Kaye Savage Distribution of geogenic arsenic in hydrologic systems:Controls and challenges 200813.王雷.张美云.罗振东呼和浩特盆地富砷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防治对策 2003(5)14.高存荣河套平原地下水砷污染机理的探讨 1999(2)15.张美云.张玉敏.王春雨.张阁有.岱沁.梁秀芬.任先云.周振荣.罗振东.P.L.斯梅德利.赵炳成呼和浩特盆地富砷地下水的分布及砷的迁移与释放 2000(6)16.余孝颖.吕锋洲.郑宝山内蒙古砷中毒和台湾乌脚病病区井水中腐殖酸性质的比较 2002(1)17.裴捍华.梁树雄.宁联元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砷的富集规律及成因探讨 200518.赵伦山.武胜.周继华大同盆地地砷、氟中毒地方病生态地球化学研究 2007(2)1.期刊论文于艳青.余秋生.薛忠歧.尹秉喜.YU Yan-qing.YU Qiu-sheng.XUE Zhong-qi.YIN Bin-xi同位素技术判定银川平原地下水补给模式-宁夏工程技术2005,4(3)应用同位素技术研究银川平原地下水特征表明:银川平原地下水具有不同的补给模式:贺兰山洪积扇的单一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山前侧向径流补给,受补给源所限,地下水滞留时间较长,更新能力较差;引黄灌区内潜水,主要接受黄河灌溉水的入渗补给,其中青铜峡单一潜水地下水更新能力强于银川以北地区.平原深部承压水为古地质时期补给形成的"古水",地下水交替缓慢;城市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承压水具备新老掺和及现代水的特征,开采层接受上覆含水层的越流补给,承压水地下水流速自开采区边缘向开采中心增快.2.期刊论文王改平.吴学华.杨建.刘铮.WANG Gai-ping.WU Xue-hua.Yang Jian.LIU Zheng银川平原与地下水相关的生态环境及演变-宁夏工程技术2006,5(3)针对银川平原与地下水相关的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湖泊湿地面积萎缩,以及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结合遥感解译技术,对存在各种生态环境的分布、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银川平原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引黄灌溉方式的不合理和人为盲目开采地下水造成的;从地下水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的措施,即完善排灌系统工程;竖井排水调控地下水位;坚持以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综合治理;强化管理,严惩破坏行为.3.期刊论文薛忠歧.余秋生.于艳青.尹秉喜.于建华.XUE Zhong-qi.YU Qiu-sheng.YU Yan-qing.YIN Bing-xi.YUJian-hua银川平原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5)地下水同位素特征表明银川平原地下水具有不同的补给模式.贺兰山洪积扇单一潜水主要接受山区侧向径流及大气降水补给;青铜峡洪积扇单一潜水及冲湖积平原上覆潜水,主要接受黄河灌溉水的入渗补给.天然状态下,承压水为古地质时期补给形成的"古水",地下水交替缓慢;开采状况下,平原东部承压水受到了现代补给水的影响,潜水越流量占补给量的50%左右.针对平原区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循环特征,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4.学位论文连珺银川平原地下水的环境同位素示踪2007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环境同位素方法,对银川平原地下水的补给机理和循环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为客观认识该地区地下水的的可更新能力,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对于保证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保护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大气降水的同位素资料,阐明了大气降水δ18O的季节变化及其与降雨量、蒸发量的关系,建立了银川平原雨水线方程,与全球雨水线比较,得出结论认为研究区雨水在下降过程中明显受到了强烈蒸发作用的影响。

(2)分析了研究区黄河水、湖水、单一潜水、上覆潜水、承压水的环境同位素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探讨了各类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了单一潜水区潜水和多层结构区上覆潜水补给源的补给比例,潜水和承压水的越流补给比例及排水沟排泄地下水的比例。

结果表明:贺兰山东麓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单一潜水主要由基岩裂隙水补给,青铜峡黄河冲积扇单一潜水及多层结构区上覆潜水主要由黄河水补给。

在城市地下水集中开采区,第一承压水接受上覆潜水的平均补给比例到达了64.17%,排水沟排泄地下水的比例为62%。

(3)利用同位素分馏理论计算了研究区湖水、上覆潜水、沟水的蒸发比例,得出结论认为:由南到北,湖水和上覆潜水受到蒸发作用的影响越来越大。

(4)利用插值法对银川平原1953年以来各年的大气降水氚浓度进行了恢复,通过建立指数模型计算出潜水的滞留时间,并拟合出平均年龄。

得出结论:研究区潜水积极参与了现代水循环,其平均更新时间为48年。

最后,利用Vogel、Tamers、Pearson模型计算出承压水年龄,表明除补给区和承压水水位漏斗区外,银川平原承压水年龄均属于“古水”,天然条件下径流缓慢、地下水更新速度小。

5.期刊论文金晓媚.万力.张幼宽.薛忠歧.殷瑛.Jin Xiaomei.Wan Li.Zhang Youkuan.Xue Zhongqi.Yin Ying银川平原植被生长与地下水关系研究-地学前缘2007,14(3)干旱区植被生长与地下水的关系是生态水文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西北内陆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的生长发育与地下水的关系极为密切,从大尺度上研究地下水变化的生态效应问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借助遥感方法,结合地下水观测数据,在区域尺度上定量地研究了中国银川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及矿化度与植被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宜植被生长的地下水埋深范围约为1~6 m,当地下水位埋深为3.5 m左右时,植被长势最好.而在水位埋深为3.5 m左右的地区, 植被生长的相对好坏又受地下水矿化度的影响.当地下水矿化度为0.9 g/L时对该地区植被的生长最为有利.6.期刊论文王文科.韩锦萍.赵彦琦.郁冬梅.王红英银川平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资源科学2004,26(2)该文在对银川平原水资源分布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依据,利用系统分析原理,建立了银川平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运用模型对区内工农业、生态环境用水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的合理配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不同水平年工农业及生态用水情况下,优化的地表水与地下水合理配水比例是:对盐渍化比较严重地区在实施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中,地下水开采所占比例大约在40%~55%之间;盐渍化中等地区,地下水开采占比例大约在35%~40%;盐渍化程度较弱地区地下水开采所占比例小于35%.这一结果有利于调控地下水位,体现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的原则,节约了水资源,为区内水资源宏观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科学依据.7.期刊论文孙宪春.金晓媚.万力.SUN Xian-chun.JIN Xiao-mei.WAN Li地下水对银川平原植被生长的影响-现代地质2008,22(2)植被是反映区域性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地下水对植被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结合MODIS-NDVI遥感数据与地下水位观测数据,从大尺度上研究了银川平原地下水与植被的关系,并结合实测的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地下水位埋深与NDVI变化率的关系曲线,定量分析了地下水位埋深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并对适宜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埋深在3 m时,植被长势最好;而适宜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范围是1~5 m;当地下水位埋深超过5 m时,地下水位埋深对植被的影响逐渐减弱;当水位埋深超过8 m时,地下水位埋深对植被的生长没有影响.8.期刊论文苏小四.林学钰.董维红.俞发康.SU Xiao-si.LIN Xue-yu.DONG Wei-hong.Yu Fa-kang银川平原深层地下水14C年龄校正-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36(5)地下水14C年龄的校正精度取决于对地下水溶解无机碳演化过程中影响地下水14C活度主要因素的准确识别及其影响程度的定量评价.以银川平原为例,在进行银川平原承压水反向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拟的基础上,识别出影响区内深层地下水碳酸演化的主要作用并进行深层地下水14C年龄的校正.研究认为,控制银川平原深层地下水化学演化的主要反应路径为碳酸盐矿物的沉淀和长石、角闪石、石膏等矿物的溶解以及Ca-Na离子交换.地下水流路径上所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反应对路径上14C的浓度变化影响较小.地下水14C年龄校正结果表明,除补给区和承压水水位漏斗区外,银川平原承压水年龄均在2 000 a以上,属"古水",天然条件下径流缓慢、地下水更新速度小.在承压水水位漏斗区外,沿地下水流方向,地下水年龄逐渐增大;而在承压水集中开采区,承压水的年龄明显小于路径上游地下水,潜水与承压水之间的垂向水力联系比较密切.9.学位论文王晓娟银川平原地下水化学成分演化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2005本文在野外调查和地下水化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银川平原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空间分布、演化规律及其形成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