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16-03-25T16:11:18.49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31期作者:周殿举

[导读]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白依拉嘎乡中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现实创新的过程。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白依拉嘎乡中学131100

摘要:数学教材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例,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来编写的。新的课程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初中数学教学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现实创新的过程。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可以大胆怀疑,提出问题;大胆猜测,进行假设;大胆尝试,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案。学生可以超越课本,超越教材,超越老师,超越自我,在自由的空间中大胆创新。

一、精心设问,启发思维,创设探究情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充分服从于学生的认知需要,适时的富有悬念的引导可以避免学生思维的盲目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就具体设疑提问而言,教师提问的内容应该是:1.具有思维性的问题,如概念本质、命题的正误等,使之激发头脑的兴奋点;2.推理性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3.发散性问题,如习题的不同解法、引申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学生明确了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之后,教师提问:“要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是不是都需要把三角形剪下来再进行比较?那到底两个三角形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就可以判定其全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心中疑问万千,自主探索的欲望被强烈激发,开始积极地为寻找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而进行有意识的、深层次的思考。

二、创设条件,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时,要顺应思维发展的特点,从具体的感知入手,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训练学生由具体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先让学生指出下面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提示的气温和时刻,然后让学生反复比较,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就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再让学生自己举出函数的实例,辨别真假例子,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至此学生能体会到函数“变”,但变化规律如何?教师要继续引导探究实际事例,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1.描点: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2.判断:判断各点的位置是否在同一直线上。3.求解:在判断出这些点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4、验证:其余各点是否满足所求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在这种动态的认识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民主氛围,促进合作探索

和谐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敢想敢说,从而诱发探究意识。教学时,教师要在鼓励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例如,在教学初三几何“锐角的三角函数”一节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已知29sinA=21,求cosA。学生在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中都是利用公式,答案却有两种。甲方代表认为: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是a的平方根,所以答案应该是正负两个。而乙方争辩道:你说的虽然有道理,但你忽略了锐角的余弦函数的取值范围是大于0而小于1,所以,此题只能取正值。经过双方激烈争论,甲方认识到自己答案的错误,进而理解了此题的正确解法。由此可以看出,在甲乙双方进行交流、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余弦函数的取值范围从此铭刻在心。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思考、合作探索,通过讨论,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调控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

四、立足实践运用,实施探究创新

实践运用是探究性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环。知识的学习、数学方法的掌握并不是单一的,最终都要归结到生活实践当中。就中学生而言,实践运用应主要体现在课堂练习、专题研究的实际作业中。对于同一道数学题,教师应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对于灵活简洁的解法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展示,坚定学生继续钻研探索的决心。在学期初、学期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提供不同类型的专题供学生自主选择,例如有理数的产生与发展,祖冲之与圆周率、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等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特点和学习条件,或独立进行实践研究,或与选题相同的同学自由结组、合理分工加以解决。实践证明,学生们一旦选取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都会花大量的课余时间,搜集大量的课堂以外的学习资料,进图书馆,上因特网,兴趣十足地投身于自己的实践研究当中,乐此不疲。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专题研究还是实习作业,教师都要举办成果展示会,展出学生的研究报告与实习作业,要着重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实际感觉及所获得的结论,共享成功的喜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