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历史学基础(A)2014年考研真题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历史学基础(A)2014年考研真题答案解析
一、名词解释(12小题,每小题10分,共120分)
1、推恩令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考查西汉武帝时的政治制度,教材中有提及,答题时需自行总结,首句以时期、性质等进行简短定义,次句展开论述内容,末句总结作用或影响。
【答案解析】
西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元朔二年正月,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这使得诸侯王国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导致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2、《隋书.经籍志》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考查唐代编修的史料文献,教材中有提及,答题时应自行总结,首句以朝代、作者、作品属性进行简要定义,次句展开论述作品内容,末句总结影响或意义。
【答案解析】
唐代官修的一部史志目录,魏征等撰。《隋志》按四部分类,先有总序一篇,记叙目录学演变和编写经籍志的原因。此后,每部下有大序,类下又有小序。序中简要说明每类的学术源流及其演变。类下著录书名及卷数,又常常附以简要注释,指明注者,记其时代爵衔,间或注明书的内容真伪及存亡残缺,如称“宋有”、“梁有或亡”,并以夹注,附入亡佚书目。充分体现了目录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反映了中国唐代以前的古籍状况,其分类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3、市舶司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考察宋代经济制度,书中有相应描述。答题时首句以时间、机构性质等进行定义,次句展开论述机构的沿革变迁,末句总结作用。
【答案解析】
中国在唐、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唐玄宗开元间﹐广州即设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担任﹐是为市舶司前身。该机构始于唐,盛于宋,至明末逐渐萎缩,清时设海关而废市舶司。其职掌检查进出船舶蕃货、征榷、抽解、贸易诸事。市舶司的设立﹐使海外贸易趋于制度化﹐初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市舶司是
封建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存在官僚机构的种种弊端﹐往往阻碍了海外贸易的开展﹐元代中期以后特别明显。
4、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考察晚清历史人物,教材中有相关描述。答题时首句应以国籍、职务等进行简要定义,次句展开论述该人物的功绩,末句进行评价,评价时须注意公正客观,不要盲目追随有失偏颇的话。
【答案解析】
英国人,字鹭宾。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半个世纪,著有《中国论集》等。赫德作为一个英国人服务于中国海关,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新建了沿海港口的灯塔、气象站,为北京政府开辟了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并逐渐增长的新的税收来源,清除了旧式衙门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赫德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赫德管理海关的最大贡献是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杜绝了清朝腐败制度下贪官对海关的扰乱。”
5、一二.九运动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考察抗日运动的相关知识,教材有相应描述。答题时首句应以时间、发起者和运动属性进行简要定义,次句展开论述运动过程和内容,末句总结影响,总结影响时可适当借助多方观点,不须死守一般教材的刻板评价。
【答案解析】
1935年12月9日中国青年发起的反分裂、反割据,要求保全中国领土完整的爱国运动。当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宣传领导下,针对国民政府即将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展开大游行,上万名学生在北平附近高呼口号,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一二·九运动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各大城市的学生均举行请愿集会、示威游行,声援北平学生的行动。余英时认为,该运动给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施加了压力,改善了中共的处境。在该运动下,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形成,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教材中有相应描述。答题时应先以时间和名词属性进行定义,次句展开论述方针内容,末句总结方针的影响或所起的作用。
【答案解析】
1953年底由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是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得到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该原则的具体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这五
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7、因信称义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考查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教材中有相关描述。答题时应先进行解释,告诉阅卷老师该名词是什么,次句展开论述前因后果,末句总结影响或作用。
【答案解析】
“因信”意为凭借信仰,“称义”被认为具有公义,因信称义是西方基督教新教的基本教条,明显区别于天主教和东正教等东方基督教古教会,始于马丁·路德对天主教贩卖赎罪券活动的挑战。1517年10月,路德在维登堡教堂的门口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在德国揭起宗教改革的大旗。在《论纲》中,路德公开宣称““因信称义”说,强调信徒凭藉信仰,无需教会这个媒介,就能够直接与上帝相沟通。因信称义说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善功得救论,否定了教会神职人员的特权,强调了信仰的作用。
8、岩仓使节团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考查近代日本的相关活动,教材中似乎无描述,主要考察考生的拓展知识。答题时应先以时间和属性进行定义,次句展开论出使的目的和成员,末句总结影响。
【答案解析】
是明治4年11月12日至明治6年期间由日本政府派遣至美国及欧洲诸国访察之使节团,因使节团正使为岩仓具视,故名。该使节团由政府官员、留学生等共107人组成,使节团最主要的目的是与各国增进友谊亲善以及考察欧美诸强的文化国情等,同时也带着在访问时试探各国对修改条约的态度这一使命。此次出访,不仅让使节团成员意识到日本与先进国家相比落后很多,也对如何进行变革形成了共识,对日本的文明开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9、科尔尼洛夫叛乱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考查俄国的政治状况,教材中无提及,考察考生知识的广博度。答题时应先以时间、发起人和动因等进行简要定义,次句展开论述叛乱相关内容,末句总结该事件的影响。
【答案解析】
1917年9月,由俄罗斯的科尔尼洛夫将军发动的企图推翻在当年二月革命后成立的临时政府的军事政变。七月事变后,沙俄将军科尔尼洛夫被临时政府任命为最高总司令,他在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下,于9月7日公然发动叛乱,企图建立一个军事独裁政权来消灭革命力量。政变最终失败,他与七千名支持者被捕。该叛乱使俄国国内阶级力量发生巨大变化,临时政府的支柱——军队陷于瓦解,广大士兵不再相信政府,转向布尔什维克一方,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形势开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