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纳的归因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
理解学生对成功或失败所给予的原因或归因是一种鉴别控制学生行为的动机类型的方法。
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B.Weiner)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稳定性(stability)与可控性(controll ability)三个维度来进行。
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①。
这一关系可用表4.1表示。
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
控制源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
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如果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则可期待下一次的成败,如果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根据这一因素是否可控,而可望能否改变成败格局。
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感到满意,并期待通过自己的控制而获得下一次成功,如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感到庆幸,但无法预期下一次成功,因而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产生内疚,下一次是否成功取决于自己下一阶段的行动;如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感到绝望,自甘下一次失败。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自我感觉。
习得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能改变事
件的结果时,学生会形成低的期待,形成动机和情感的混乱。
青少年的抑郁和由此导致的自杀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抑郁症状很大一部分是由严重的习得无助造成的。
归因理论不但有助于我们解释这些症状,而且以此为理论基础的归因训练还可以改变学生与动机有关的个性特征。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
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另外要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能力的可控性具有不同的理解。
能力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并非完全不可控的,能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受教育的结果。
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激励学生加倍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陈琦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139-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