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的适度负债经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负债经营的一般认识
从会计学的理论看,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须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按《民法通则》第84条解释:“债务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以已有的自有资金作为基础,为了维系企业的正常营运、扩大经营规模、开创新事业等,产生财务需求,发生现金流量不足,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吸收资金,并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的一种现代企业筹资的经营方式。具体含义是:①资金来源是以举债的方式。如通过贷款、拆借、发行债券、内部融资等方式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自然人等吸收的资金,其资金所有权属于债权人,债务人仅有规定期限内的使用权,并承担按期归还的义务。②负债具有货币时间价值。到期时债务人除归还债权人本金外,还应支付一定利息和相关费用。③举债是弥补自有的资金的不足,用于生产经营,以促进企业发展为目的,而不能将资金挪作他用,更不能随意浪费。
采用负债经营方式,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筹集资金,有效获得财务杠杆效应,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完善治理机制的外在监督因素,然而,负债经营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企业获利能力的同时,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适度负债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把握适度负债经营的方法措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必须从自身环境的综合分析出发进行全局考虑,树立正确的负债经营观,把握好时机,确定和选择企业的最佳负债规模和结构,充分运用财务杠杆效应,选择适当的融资渠道,不断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企业负债经营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现状
1、负债水平高,利息负担重
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拨改贷”以来,国家基本上停止了对企业的资本金注入,而以贷
款的方式维持企业的生产和投资。开始仅仅是流动资金由银行贷款解决,到后来,企业的基础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也多由银行贷款提供。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企业90%以上的流动资金依赖银行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则接近100%,这就导致企业的负债水平特别高,其总的负债水平已超过70%,个别的达100%。企业负债水平高,利息负担就严重,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还不够还银行的利息,这就是有人戏称的“企业为银行打工”。
2、负债资金投向不合理
一方面,由于国家金融调控的失控,在经济发展迅速的状况下没有合理地调整资金投向,大量的信贷资金过多地投向新的投机领域,如房地产、股票、期货交易等,制约了国家重点工程和“瓶颈”行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失衡加剧;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只注重固定资产投资而不注重流动资金的补充和使用。
3、负债效益低下
大多数企业没有摆脱旧的计划体制的影响,没有完全脱离对国家的依赖关系,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和思想观念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生产经营、劳动制度、收入分配、技术进步等没有形成有效循环机制,缺乏活动,独立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很脆弱,因此负债经营效益普遍比较低。
如今,负债经营被普遍认为是企业筹集资金的最快速、最便捷的手段,被广泛的应用。而企业的负债与其资产之比即资产负债率是界定企业的负债是否合理的一个标准。在西方国家,一般将50%作为衡量企业负债是否过度的标准,超过即说明该企业借入的资金过多,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而根据对我国企业近年来清产核资结果表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80%左右,有的大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甚至达到80%以上,则说明我国企业目前已经处于普遍的过度的负债经营阶段。
(二企业负债的主要成因
1、历史上,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体制变更过程中,“拨改贷”使老企业的债务由无到有。在税制改革跟不上,企业自我积累低,靠银行信贷过日子的同时,企业又承担了“办社会”的部分功能,造成企业非生产性占用资金,资源配置无效率,客观上导致企业资金沉淀、历史包袱沉重,形成企业被动负债。
2、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薄弱,思维方式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那一套。
这主要表现在追求产量产值的增长,没有树立市场观念,粗放经营,出现产成品和资金积压,片面追求销售额和产销率,管理制度又跟不上,形成“三角债”。巨大的债务沉积,迫使企业实行维持性经营,负债越背越重。另外,也有企业因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或对外担
保不当造成潜在负债。
3、企业在主观上以为,借国家银行的钱,用于国民经济生产和发展,国家以后会给政策来抵销债务。因而偏面追求发展高速度,追求大规模快增长。只求有项目、有政策、有产值,而忽略了经济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后劲。对“领导项目”、“上级项目”、“大项目”都愿意上马、积极申报,敢于负债。结果,由于一部分项目论证不充分,或是重复建设,形成投人多产出少或最终产品没有市场,使企业步入负债的泥潭。
4、忽视企业发展的阶段性,急于扩张,追求规模经营。在对市场判断不准、风险意识又不强的前提下,没有决策风险机制,一旦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调整,便会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克服企业的财务危机,不得不主动去寻求借款。
5、税制允许企业将银行利息计人成本,有目的地借人资金去追求企业发展,获取潜在效益,以增强企业后劲和竞争力,这都形成企业有意识的主动负债。
(三企业负债经营存在的问题
1、企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有误
①为了追求发展,积极扩张,不考虑资金成本而进行投人,或盲目地进人新的行业,往往效益比预计差,从而出现估计不到的财务风险,不得已靠举新债偿旧债来维持债务延续,无法及时清偿债务。
②筹资方向失误。筹资渠道有借款、应付帐款和发行股票、债券等。企业在确立筹资成本、期限时没有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论证,一旦市场有变或项目失算,周转困难,负债便会积重难返。
2、举债无度
企业只从目前的生产经营状况来估测未来的发展,想在短时间内把“蛋糕”做大,于是大胆举债,造成负债率过高。再加上本来企业资金运用计划性就不强,依靠不断地扩大负债来支撑。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是必然引起债务恶性循环,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最终爆发财务危机,威胁企业生存。
3、负债的标准不明确
负债要偿还,这是基本常识。企业到底负债多少为合理,偿还能力是否具备,资金结构能否适应长短期债务安排,后续资金来源在哪里,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往往在举债上满打满算,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安排不好,潜在负债不以为然,更不考虑突发事件的出现,在财务管理上,导致负债的标准相对模糊,不十分明确,从而造成不知不觉中就进人了财务高风险区域。
4、负债原则欠科学
企业负债经营都应有一个设想,有一个计划和原则。在实践中,起关键作用的原则往
往缺乏科学性。
①多数企业确立的负债原则是追求最大利润,这就不够科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负债经营确立的原则应该是追求财富最大化,即不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还要追求风险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