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与特色塑造策略_江苏城市化转型期的文化追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与特色塑造策略
——江苏城市化转型期的文化追求
周岚 于春
作者简介
周 岚,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博士,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于 春,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所,硕士,城市规划师。

摘 要:中国的城市化被认为是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中国的城市化以其规模、速度和相对有序赢得了世界认同。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城市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江苏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0%,城乡建设已经进入了量质并重、更加重视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日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提升江苏城乡空间品质的意见》,以江苏的工作和探索为基础,从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多学科联动角度,系统提出了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方略,旨在城市化转型发展期率先探索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与文化竞争力,改变“千城一面”的现状,促进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同时缔造。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空间;品质;文化特色
Abstract:The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ces affecting the world.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been worldwide recognized for its scale, speed and relative orderliness. The 12th FYP period is critical for the urbanized development of China. A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developed provinces in China, Jiangsu has achieved more than 60% urbanization coverage, and the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valuing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and emphasizing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as well. Currently, the Housing and Urban-Rural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issued Opinions on Speeding up the Upgrading of Urban and Rural Space Qual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work and exploration of Jiangsu into account, and proposes the overall
江苏,一块富饶、美丽、宜居、令人向往的土地。

南宋时就有“苏湖熟,天下足”、“天上天堂,地下苏杭”的美誉。

农耕时代的江苏以其秀美的山水环境,繁荣的经济活力,相对安定的社会氛围,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保持了在中国人心目中理想人居地的地位。

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在江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产生了“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的六朝都会南京,“春城三百七十桥,两岸朱楼夹柳条”的姑苏古城,“千年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彭城徐州,“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的繁华运河之都……
江苏,既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自然风光,也有“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的文化盛景;既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优雅静谧,也有“粉墙黛瓦青石街”的市井繁华……
在这样的文化沃土上进行规划、设计、建设,需要
idea and strategy for the urban space quality enhancement from th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f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the purpose of taking the lead in exploring the urban space quality and cultural competition during the urbanized transition period, avoiding the monotony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ng the simultaneous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urbanization; urban space; quality; cultural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10-04(5)
更深的文化理解、更多的文化敬畏、更强的文化自觉和更高的文化追求。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文的框架思考。

1 城市空间的文化意义
1.1 城市服务生活
今天,全球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人类已经进入了城市时代。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城市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载体。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更是市民生活的家园。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了城市。

”2010年上海世博会重申了城市服务生活的主题,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Better city,better life)”,把美好的城市与美好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服务对象,也是创造城市美好生活的主体。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百姓生活的稳步提升,市民对于城市的期许已不仅仅限于物质需要,而进一步上升至精神和文化追求。

规划大师刘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关怀人和陶冶人”。

为此我们需要致力塑造充满人文关怀和文化追求的城市空间,以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理想人居环境的塑造、城市特色的彰显,推动市民精神的培育和城市文化自豪感的建立,顺应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1.2 文化彰显魅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魅力的根本所在。

英国学者G・Adair说:“文化,就像上帝和政治一样,是无处不在的”。

最新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同样把城市文化定义为“古往今来各类城市和城市区域之任何行为模式,包括过去和现在”①。

据此理解,从城市诞生的那一天起,城市文化就应运而生了。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文化如河,川流不息。

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之中,文化贯穿始终,连接过去和未来。

今天在全球化竞争的年代里,文化已经不仅仅是精神财富,还是重要的发展战略资源。

因为在知识经济年代,人力资本才是决定发展竞争力的关键,而要想在新的全球经济秩序建立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取得突破跃升,城市就必须塑造高品质的文化环境和优越的生活环境,从而吸引人才、吸引投资。

因此建设一个内涵丰富、形神兼备的城市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共同追求。

欧洲委员会的《欧盟可持续城市发展:行动框架》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地方文化的强化和城市文化的提升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富,并作为一个国家及地方的重大发展目标。

②伦敦、纽约、东京等一批国际性城市则明确地提出了“城市文化发展战略”③,如伦敦将其文化发展战略定位为:维护伦敦模范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级城市,卓越的国际创意和文化中心。

④在这些城市的发展战略中,“文化”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精神享受,而是城市魅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1.3 空间承载文化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空间是文化的载体。

空间如年轮,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刻录着城市的追求,表达着城市的文化。

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城市所独有的山水格局、城市形态、街巷空间、建筑特色、园林景观,是城市文化魅力的直观表达,是城市文化特色的直观显现。

文化底蕴深厚、空间特色鲜明的城市,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反之,城市面貌雷同、文化性格缺乏的城市,会让人觉得平淡乏味。

关于城市空间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吴良镛院士曾经指出,城市空间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环境,文化环境的意义在于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精神力量,让居住者引以为自豪,让来访者深受感染。


2 江苏城市化转型期的文化追求
2.1 转型发展的时代机会
中国城市化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以其规模、速度和相对有序赢得了世界认同,被认为是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城市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江苏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0%,城乡建设已进入量质并重、更加重视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2000年江苏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城市化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基础
设施条件,提高了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提升了城乡人居环境,还有效拉动了投资,刺激了消费,沟通了城乡,改善了民生,促进了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但同时也须看到,城市化在迅速改变着城乡环境和城市面貌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质量提升与规模增长不同步、城市空间面貌日益趋同、城市文化传统和个性特色受到冲击的现实困境。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市化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

着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塑造城市文化特色,对于在更高层面上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美好生活的文化表达
历史上江苏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人居地,今天的江苏仍领“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文化昌盛、环境优良”的理想家园之风骚。

数千年的文化积淀、秀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江苏在全国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传承优良的人居文化传统,塑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创新和发展当代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江苏的发展,需要有更高的人居理想。

为此,我们研究提出了江苏城乡建设的“家园目标—— H O M E”⑥。

“H O M E”既是家园,也是社会和谐(Harmony)、经济繁荣(Opulence)、文化多元(Multi-culture)、生态友好(Eco-environment)英文的缩写组合,涵盖了美好生活家园的关键要素。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塑造文化特色是建设美好江苏、创造美好生活家园的重要内容,是在快速城市化的嬗变中追求和谐、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传承历史、在城市特色塑造中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3 当代建设者的历史责任
当代中国建设者有幸身处城乡建设的黄金时代⑦,有更多的机会实现人居理想和专业追求。

但也正是这一历史机遇,使得我们身上的担子和责任尤其重大。

我们需要正视的是:虽然相较于拉美非洲的无序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成就惊人。

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城市化的经验和成就多集中在城市化的规模、速度以及功能相对有序上,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尚有待不断探索完善。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探索需要先发地区的率先努力。

江苏属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发地区,针对人口密集、人多地少、空间资源紧缺的省情,尤须率先探索推动城市化发展质量提高的路径。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珍惜当前快速城市化中后期大规模建设的机会,认真审视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创新的关系,不仅要重视保护历史遗迹,传承文化传统,还要注重当代城市文化特色的塑造,体现当代建设者的文化追求,让今天的建设成为明天的文化景观。

3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思路与策略
3.1 目标愿景
在当前全球城市普遍面临特色危机冲击的背景下,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和文化特色的塑造,需要全社会的共识推动和长时期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

作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先发地区,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我们有率先行动和推动改善的历史责任。

我们希望通过5~10年的持续努力,通过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和卓有成效的改善行动,使江苏的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彰显,当代的城市建设更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城市空间品质得到整体提升,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和文化品质的城市风貌逐渐形成,江苏美好的人居环境得以逐步实现,成为市民宜居和乐居的家园。

3.2 总体思路
3.2.1 保护空间特色资源
保护是塑造的基础。

城市中既有的各类自然、人文特色景观都是塑造城市空间特色、提升城市品质的文化本底资源。

要在对资源系统普查、理性评价基础上,对城市中有价值的空间特色资源点、特色意图区以及文化、景观廊道分门别类地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举措和彰显策略。

要通过保护、整治、更新等手段,使其成为塑造富含韵味、饶有意趣的城市特色空间的重要基础。

3.2.2 传承营建文化传统
张锦秋院士指出:“任何一座城市在塑造自己的空间品质和文化环境时,都应该继承历史、立足当代、展望未来,都需要在自己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形象特色脱颖而出。

”⑧在强调保
护传承的基础上,我们也要以发展的理念对待历史,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传统,因为发展和变化是时代进步的趋势和规律,同传统城市营建相比,当代城市的节奏、规模、内容、尺度以及要求都发生了根本改变,而从文化的变迁来看,今天的城市已经很难用一种秩序、一种规范、一种文化来约束,多元协调、和而不同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

吴良镛院士曾经明确指出,“在我们传承历史传统、创新当代文化时,既要深谙传统的精华,又要洞悉时代的变迁。


3.2.3 创造时代空间精品
一方面,对新空间、新建筑、新园林要强调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建造;另一方面,要把每一次新建改建作为整合新与旧、创造整体协调的高品质空间的机会。

在区域层面,要加强对水网特征和丘陵地形的保护,以大地景观为背景,巧妙因借山水,建立良性的城市与自然关系;在城市层面,要以绿道、蓝道、文化步道、特色街道等串联整合各类空间特色资源点和地段,构建内涵丰富、开放多元、特色鲜明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从建筑塑造角度,要传承发展地域建筑文化,推进建筑科技创新,努力创造符合群众需求、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精品;从园林景观塑造角度,要加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宜人景观环境塑造,推进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加快构建开放便民的公园绿地系统。

以园艺博览会为平台,弘扬传统造园艺术,推动园林园艺技术创新。

3.3 工作策略
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和文化特色塑造,既需要有长远的目标愿景,更需要现实可行的工作推进。

为此,我们坚持从重点领域做起,聚焦影响城市空间品质的三个主要方面——空间特色、建筑品质和园林艺术,三位一体联动推进;坚持多措并举,着眼于当前可实施的行动策略。

3.3.1 基础研究先行
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合作,先后开展《江苏城市发展历史演进研究》,《江苏建筑文化特质研究及提升策略建议》,《江苏风景园林艺术特色研究及提升策略建议》等专题研究。

通过基础研究,理清城市、建筑、园林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特色。

3.3.2 推进关键规划
组织全省13个省辖市开展城市空间特色体系规划,通过系列规划的组织编制,建立起全省最主要城市的空间特色体系规划框架,摸清资源家底,保护空间特色,形成塑造策略,引导未来建设。

3.3.3 加强政策引导
制定下发《关于加快提升江苏城乡空间品质的意见》,明确提升城乡空间品质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修订江苏省人居环境奖、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办法,将提升城乡空间品质作为其中的重要评选指标;在园林城市创建、扬子杯工程评选以及省级专项资金项目支持上,增加对空间特色、建筑品质和园林艺术的要求。

3.3.4 推动社会参与
建立江苏设计大师评选制度,定期开展高品质城市空间、精品建筑、经典园林示范工程评选,通过领军人才、示范项目的引领,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水平的提高,推动高品质城市空间、精品建筑、经典园林的实践。

同时,通过举办展览、论坛等方式,寻求专业和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参与和关注,进而推动现实中实践和行动的改善。

4 结语
当今,我国正处在新与旧、中与西、古与今的交替时代,城市文化,特别是空间特色、建筑品质、园林艺术三位一体的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和文化特色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既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更需要城乡规划建设全行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和不懈努力。

本文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发共同探讨,推动相关实践,使城市空间品质得到整体提升,美好人居环境得以逐步实现,城市成为人们宜居、乐居的家园,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注释:
① 转引自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策略.Nystrom, L. (1999)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to urban environment’, in Nystrom, L. (eds.) City and Culture: Cultural Process and Urban Sustainability. Sweden : Swedish Urban Environment Council. p.13.
② 于立,张康生.以文化为导向的英国城市复兴策略[J].国际城市规划,2007(4):17-20.
③ 王晓红.国际化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
④ 《伦敦市长文化战略纲要》,2003.
⑤ 吴良镛.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148.
⑥ 江苏省建设厅.江苏:构建21世纪的理想人居家园[R].世界城市论坛, 2008.
⑦ 英国城市学家霍尔(P.Hall)在撰写的《城市文明》(Cities in Civilization)一书中,指出在城市发展史中有“城市黄金时代”现象。

吴良镛院士也曾经撰文指出:“今天的中国城市无论沿海还是内地都处在大规模的建设高潮之中,可以说已经进入城市的黄金时代” 。

⑧ 张锦秋.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J].规划师,2005(1):73-75.
参考文献:
[1]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国家文物局.城市文化北京宣言[R].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暨城市规划设计展览会,2007.
[3] 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
[4] 范霄鹏.文化品质—民族性与地区性环境意向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3.
[5] 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比较文明的研究[M].夏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 贺云翱.江苏城市发展历史演进研究[R].2009.
[7] 联合国人居署.和谐城市:世界城市状况报告[M].吴志强,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9] 欧文・拉兹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研究报告—多种文化的星球[M].戴侃,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0] 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 单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1]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东南大学.江苏建筑文化特质研究及提升策略建议.[R].2011.
[12] 王晓红.国际化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8(3).
[13] 吴缚龙,周岚.乌托邦的消亡与重构:理想城市的探索与启示[J].城市规划,2010(3):40-45.
[14] 吴良镛.中国城乡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15] 吴良镛.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148.
[16] 武廷海.六朝建康规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7] 辛德勇.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当代史学家文库辛德勇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8] 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9] 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M] 欧阳文,徐哲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
[20] 杨嗣信.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1] 叶兆言.江苏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2] 于立,张康生.以文化为导向的英国城市复兴策略[J].国际城市规划,2007(4):17-20.
[23]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4] 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周晓虹,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5] 张锦秋.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J].规划师,2005(1):73-75.
[26] 周岚.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和整体创造[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7] 朱文一.空间・符号・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高永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