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德育和德育课程的理解含教育是什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课程德育和德育课程的理解(含教育是什么)

————————————————————————————————作者: ————————————————————————————————日期:

关于课程德育和德育课程的理解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了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

教育的定义

《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意是“引出”或者“导出”,意识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面对叶圣陶老先生的话,对照中西方教育的定义,我们可以明了教育的根本就是育人,而后是使其掌握技能。但是在当今的社会,教育的现状似乎变得本末倒置了,几十年前我们就曾经高喊全员德育和全面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但是渐渐地这些声音都淡了下来,都被成绩的呼声淹没,而今,当人们重新认识到学生阶段德育的重要性的时候,是有鉴于一批批有问题的或者有争议的教育成品走向社会的不协调与强烈呼喊教育回归根本的呼声。这也就是近些年有些地方教育者把我们以前丢弃的认知又重新以科研的形式拿出来的作为德育课程和课程德育的形式进行学校管理方式的改革的缘由。(个人见解)

一、德育课程

1、德育课程相关基本概念

(1)课程设置:

小学低年级(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小学中高年级(3~6

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程,高中开设《思想政治》

课程。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德育课程为综合课程,高中阶段采取模块设置的形式,力求体现课程的针对性。

(2)课程目标:

德育课程的目标可以分为每门课程的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分目标,并随学段不同而有区别。现行德育课程目标突出体现以下特点:全面性、基础性、序列性。

(3)课程内容:

生活化

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

综合化

每一学段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多重价值,整合多种学科内容。《品德与生活》包含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生本性

课程内容主张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开放性

面向学生逐步扩展的整个生活世界,从封闭的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

2、德育课程在学校的具体体现

德育课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包括了学校育人的课程体系和校园文化体系,就是说让学生从进入校园,从对学校环境、管理、制度的感受,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参与各种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道德品质的教育,这里

面有德育活动这样直接的教育形式,也有文化熏陶这样隐性的教育形式,这些都将形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功能是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观念形态和优美、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陶冶人,以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感染人,是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个体有意无意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的功能将对课堂教学起到育人的补充作用。

在我校德育课程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统领,包含军训与国防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公民基本道德纲要、中学生党校、升旗仪式教育及国旗下的讲话、成人仪式教育、高中生心理品质教育、学生成长规划、运动与健康、综合实践课、班团会教育等等。目前已经基本做到了德育教育课程化、系列化、主题化,并在逐渐丰富和完善之中。

二、课程德育

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度过的,主要精力都倾注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中,抓住了课堂教学就抓住了学校德育的关键环节,学校德育的落实就有了途径、有了载体、有了时间和空间。

现在反过头来看看我们是否抓住了学校德育的关键环节。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没有把课程德育纳入视野之中。问题集中表现为对德育的理解越来越狭窄,以至于很多干部、教师提起德育就想起活动、似乎每学期不搞一两次活动就等于没有开展工作,而且活动一般都具有规模大、人数多、轰动效应强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校会、班会、团会等,在某种程度上活动成了德育的形象代言人。我们承认,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对学生的成长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凭借一两次活动并不能取得什么非常显著的效果,况且德育不等于活动,还有其他途径和形式,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然而,抓好课程德育并非易事,涉及到教师观念的转变、课堂教学的全方位评价、班级管理、德育教学领导之间的关系以及校本课程的研发等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这个角度讲,课程德育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挑战,我们必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通过加强管理推进课程德育。

课程德育管理的研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德育干部应该加强自身学习,率先更新观念,从德育与教学的对立中、从德育只搞活动的限制中走出来,去关注、研究课程德育,调整德育管理的内容与结构。二是将管理思想具体化,有秩序、有重点的推进课程德育,逐步提高教师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自觉性,最大程度的发挥课程德育的优势,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德育应当成为各学科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但各学科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避免片面的“德育化”倾向,而忘记本学科的本职任务,最好的做法是在直接传授各科知识体系的同时采取“不经意”的方式影响学生。另外,还要提高教师对课程德育的认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以及课下的管理,协调德育、教学主管领导之间的工作关系。让德育回归课堂,扩大德育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全员德育、全程德育的目标。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的认识,但是我们组织的学习要力求做到“短”、“实”、“悦”三个字。短是针对目前教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而言的,学习时间短,否则令人生厌。实是针对空谈理论的风气而言的,学习的内容要结合实际,让教师听着有兴趣。悦是指不增加教师负担,心情愉快的参加学习和培训。我们可以只要求教师将重点简要的进行记录。这样有针对性的学习将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教师对课程德育的认识将逐渐趋向清晰、全面。

很多人容易将学科渗透、学科德育和课程德育混淆,下面对学科渗透、学科德育、课程德育三个概念进行分析:学科渗透将德育视为教学过程中的附带品。学科德育将德育作为三维目标之一,但仅限于课堂教学。课程德育不但要在实施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中落实德育目标,还包括学校的人、物、环境和全部时空,学生进入学校就是进入了课程。

教学案例:

例如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一课,教师让学生大胆猜想外角和的结果,再让学生画图计算进行验证,并以简单、清晰地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研究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乃至N边形的外角和。这样设计的可贵之处是教师没有简单揭示结论然后大量做练习,而是把探索的权力交给了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得出了正确结论固然重要,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关于大胆假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