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
编写说明
根据教育部“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计划”研究项目中“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与国际海洋渔业发展趋势和新世纪对本科人才的需要,在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将“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列为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

但国内还没有完全适用于本课程的教材。

由于该课程在内容上以国内渔业法律和渔业管理制度为主,因此也不可能引进国外教材。

为适应教学实际需要,深化我国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黄硕琳教授、唐议副教授等有关教师组织编写了《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

目前,该教材编写已经结束,教材初稿已经完成,但尚未正式出版。

为及时将教材建设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现将教材初稿暂时以讲义的形式在教学中使用。

本教材由绪论和9章正文组成。

包括两个部分。

前三章内容主要为渔业法规,包含了国际渔业法规和国内渔业法规;后六章内容主要为渔政管理,阐述了我国渔政管理体制、渔业捕捞许可制度、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水产养殖管理、渔业水域环境保护与管理等内容。

本教材由黄硕琳、唐议、唐建业、刘佳英共同编写,黄硕琳、唐议担任主编。

其中绪论和全部教材的组织、统稿工作由黄硕琳承担;第一章由黄硕琳、唐议编写;第二、第四章由黄硕琳、唐议、刘佳英编写;第三、第五、第七、第八章由唐议编写;第六、第九章由唐议、唐建业编写。

由于本教材尚未完全定稿,加上编者水平有限,在内容和结构尚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乐美龙教授的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编者
2004年2月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渔业法规基本知识 (7)
第一节国际渔业法规基本知识 (7)
第二节国内渔业法规基本知识 (10)
第三节渔业法规的作用、特点和一般原则 (14)
第二章国际渔业法规 (19)
第一节内水、领海、群岛水域及其渔业制度 (19)
第二节专属经济区及其渔业制度 (27)
第三节大陆架及其渔业制度 (37)
第四节公海及其渔业制度 (39)
第五节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养护和管理
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规定的协定 (48)
第六节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 (54)
第七节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渔业协定 (61)
第三章我国主要的渔业法规 (73)
第一节我国渔业法规的发展简史和现状 (73)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78)
第四章渔政管理基本知识 (88)
第一节渔政管理的基本涵义和特征 (82)
第二节渔政管理关系主体 (91)
第三节渔政管理的职能任务和实施条件 (93)
第四节渔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96)
第五节我国的渔政管理机构 (99)
第五章渔业捕捞许可制度 (105)
第一节渔业许可制度的基本概念 (105)
第二节捕捞渔船许可 (107)
第三节渔业捕捞许可证制度 (111)
第六章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 (116)
第一节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的基本知识 (116)
第二节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的有关法律规定 (122)
第三节我国主要的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措施 (124)
第四节渔获量限制制度 (134)
第五节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制度 (142)
第七章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147)
第一节水生野生动物的基本知识 (147)
第二节濒危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 (156)
第八章水产养殖管理 (160)
第一节渔业养殖许可制度 (160)
第二节水产苗种管理 (163)
第三节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 (171)
第九章渔业水域环境保护与管理 (180)
第一节渔业水域环境基本知识 (180)
第二节渔业水域环境保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186)
绪论
渔业是全世界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食物、就业、娱乐、贸易和经济福利的一个重要来源1[1]。

鱼和其1[1]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引言
他水产品及其加工后产品是人类重要的食物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生产资料,渔业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就业和发展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世界水产品年总产量已达到1.2亿吨左右(1997~1999年分别为1.22亿吨、1.17亿吨、1.26亿吨),人均食用水产品占有量约为15~16kg,水产品国际贸易额达到500多亿美元(1997~1999年分别为535亿、513亿、534亿美元),渔业从业人员达到3600万左右(其中全职渔业人员1500万,兼职人员1300万,渔业辅助人员800万)。

我国自水产品总产量1997年开始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已占世界总产量的32%,2004年我国水产品总量4900万吨,总产值2808亿元人民币,占我国农业总产值的12.4%。

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32.7kg。

我国水产品出口1997年开始进入世界前三位,2000年出口总量153.4 万吨,出口额38.3亿$,居我国农产品之首。

2000年我国渔业人口为1293.5万。

一.渔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渔业是世界多数国家特别是沿海国的一项古老的传统基础产业,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和畜牧业一样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

现代渔业开始于19世纪中期,蒸汽机在渔船上的应用使捕鱼活动进入了机动渔船捕鱼时代,捕捞业得到快速发展。

但当时的捕鱼生产力仍处在较低水平,1850年世界总渔获量仅为150~200万吨。

进入20世纪以后,航海技术和捕鱼技术的发展使捕捞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军工技术向捕捞业的转移应用和化学纤维代替植物纤维在捕捞业上的应用加快了捕捞生产的发展进程。

截止到1999年底,世界大型渔船(100总吨以上)达到23014艘。

1900年世界总渔获量为350万吨,1950年增长到1800万吨,2000年则达到9320万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水产养殖业也逐步得到发展,尤其是70年代以后,发展十分迅速,并逐渐发展成为渔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世界水产品总量中来自养殖业的为1683万吨,1999年达到3290万吨,占世界水产品总量的26%。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并在渔业法中确定了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

2000年我国养殖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578万吨,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60.25%。

20世纪,尤其是下半叶,渔业得到全面快速发展。

然而,渔业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渔业管理得到重视和发展。

(一)捕捞业存在的问题
1.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
捕捞业是利用渔业资源的产业。

渔业资源是可再生性资源,在自然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如果得到良好的管理和适当的利用,渔业资源可得以持续利用,年复一年地为人类创造福利。

但是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被过度利用,捕捞能力超过渔业资源自身的再生补充能力,渔业资源就会衰退,甚至枯竭。

海洋是人类进行捕鱼生产的主要场所。

然而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海洋渔业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在国际社会占主导地位,人们认为不需要对捕捞生产进行管理和控制。

19世纪下半叶,机动船舶在渔业上的使用使得拖网渔业得到了发展,大规模的工业捕鱼活动开始了。

这种高效率的捕鱼方式使得人们对海洋渔业资源不可枯竭的观点产生了怀疑,1883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国际渔业展览会上,曾对海洋渔业资源是否会衰竭产生了争论。

19世纪末,人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捕鱼的工业化,捕捞能力大大提高,但渔获量的增加不能与之成正比,而是相对较小。

因此人们不得不开始承认海洋渔业资源可能而且已经正在衰退。

进入20世纪以后,渔业资源的有限性和可衰竭性在捕捞生产的发展中得到了证实和普遍承认。

例如,30年代,挪威的鳕鱼、太平洋庸鲽资源由于过度捕捞而衰退。

从全球范围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捕捞总产量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图1):第一个阶段是1950年到1969年的20年,从1950年的1800万吨增长到1969年的5600万吨,年平均增长量190万吨,增长率6%;第二个阶段是1970年到1989年的20年,从1970年的6500万吨增长到1989年8929万吨,年平均增长量120万吨,增长率2%;第三个阶段是进入90年代以后,捕捞总产量在波动中徘徊不前,年平均增长率基本为零(表1)。

九十年代捕捞产量年增长率几乎为零的事实,表明按照现有捕捞方式,平均而言世界海洋捕捞生产已到达极限。

在世界主要的渔业区域,捕捞总产量已几乎达到渔业资源的最大潜在可捕量,主要的渔业资源已被完全开发。

注:1884年以前的养殖产量为估计值
资料来源:FAO
图1 1950年以来世界捕捞和水产养殖总产量
表1 世界捕捞总产量 (单位:万吨)
年份
1950 1970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总产量 1800 6500 8929 8555 8454 8541 8659 9158 9187 9353 9376 8693 9286 9484 资料来源:FAO 渔获量统计年鉴
渔业资源具有共有性、流动性,而人们对资源量的估计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很容易造成捕捞生产的盲目性和竞争性,在缺乏有效的管理的情况下,盲目的、竞争性的捕捞生产就容易导致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渔业部指出,1950年以来,世界渔业资源中受到过度捕捞的种群比例约增加了10倍(截止到1994年)。

1974年以来,受到过度捕捞种群比例约增加了
3倍(截止到2001年)。

FAO 《2000年世界渔业状况》对世界海洋渔
业资源现状作出的评价指出,世界主要海洋渔业
资源的25~27%处于未开发或中等开发状态;约
47~50%已被完全开发,达到或非常接近其最大可
开发限度,已没有进一步开发的余地;另外
15~18%已被过度开发,而且如果不减轻或改变这
种过度捕捞,这些资源的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
剩下的9~10%已经枯竭或正在恢复。

Garcia S.M.
与I. De Leiva Moreno 于2001年10月在雷克
雅维克召开的FAO -冰岛海洋生态系统负责任渔
业大会上发表的论文对1999年世界海洋渔业资
源的状况作出的分析认为,世界渔业资源的21%
图2 1999年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现状
(Garcia S.M.)
养殖产量
捕捞产量
百万吨
被中度捕捞,47%已经充分捕捞,18%遭到过度捕捞,9%已经枯竭,1%正在从枯竭中恢复,剩下的4%尚处于未充分开发状态(图2)。

过度捕捞的主要原因是捕捞能力超过了渔业资源的承受能力。

过去,局部地区的过度捕捞曾造成了某些渔业(鱼种)的衰退或枯竭,而现在,大多数渔业海域的过度捕捞已经影响到一些国家的整个捕捞业。

从全世界大规模工业捕鱼船队的数据来看,90年代新建渔船的数量和吨位仍在增加,整个捕捞船队的规模还在扩大。

FAO的数据表明,全世界捕捞船队的数量估计在380万艘,其中三分之一为有甲板渔船,总吨位大约为2400万吨。

根据目前的发展态势,除非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否则过度捕捞问题将成为一个威胁全球海洋生物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的严重问题。

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主要表现为渔业资源数量上的减少,同时还使得渔业资源的种群结构恶化。

生产者受经济利益驱使,往往只捕捞那些他们认为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这在大规模的瞄准性工业捕捞活动中尤其突出。

这种捕捞使目标种群数量下降的同时,人为地破坏了原有的生物种之间的平衡关系,使生物种群结构恶化,使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0世纪下半叶我国东黄海渔业资源的变化历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在东黄海的捕捞生产的渔获物以大、小黄鱼为主,大、小黄鱼年产量占捕捞总产量的71.9%;70~80年代,由于大、小黄鱼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捕捞生产转以带鱼为主,占捕捞总产量的65.7%;80~90年代:以马面和鲐鲹鱼为主,马面鲀占捕捞总产量的51.8%。

90年代以后,除带鱼仍维持较高的产量外,东黄海已没有能形成大规模捕捞的种类,但带鱼的低龄化现象已较为严重。

2.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作为捕捞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渔业资源依赖于一定的生态环境而存在。

然而,人类活动对渔业水域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工业排污是渔业水域污染的最大的污染源,尤其在沿海工业密集的地方,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的邻近海域很容易受到工业排污的污染。

一些水上工程建设,如拦河筑坝、围海围湖造田、钻井采矿等也会影响渔业资源的生存环境。

此外,捕捞活动本身也对渔业资源的生态环境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数以百万艘计的渔船在海上从事捕捞生产,排放的油污和废物以及抛弃的非目标渔获物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海洋水域环境。

一些渔具,如大型流刺网、金枪鱼延绳钓等容易误捕海鸟、海兽等海洋动物,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另外一些渔具,如底拖网,在作业过程中对海底损伤非常严重,直接破坏的海洋环境。

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都对渔业资源的维持产生不利影响,并导致渔业资源的衰退甚至枯竭。

这是捕捞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整个渔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水产养殖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后,水产养殖业逐步得到发展。

在1950~1969年的20年中,全世界内陆和海洋水产养殖总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70、80年代增加到8%, 90年代达到10%。

90年代世界水产品总量增长量几乎全部来自水产养殖业。

在未来渔业的发展中,水产养殖所占的比重还将继续增加。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是和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然而水产养殖业在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主要和水产养殖技术有关,这些问题影响着水产养殖的进一步持续发展。

1.水产养殖水域环境污染和病害的传播
不合理、不正确地投放或使用养殖饵料或饵料添加剂、肥料和化学药品,如治疗剂、激素、抗生素等,会直接污染养殖水域。

水产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如死鱼或病鱼、污泥、多余的兽医药和其他危险的化学投入物,若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养殖水域的污染。

这种污染如果发生在与其他水域相通的水域中,污染后果将更加严重。

此外,养殖密度不合理也会对水域环境产生危害。

取水、用地等水产养殖活动则可能造成不利的生态变化。

养殖鱼类或其他水生动植物之间的病害传播一直是困绕养殖生产的一个重要
问题,若发生在在非封闭的养殖水域,这种病害传播很容易危害野生种群。

2.水产养殖对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的影响以及养殖水产品的质量问题
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已得到较多的应用。

在把非当地种或遗传变异种类引入养殖水域时,如果隔离措施不当,则很容易对野生种群产生的不利的遗传后果,并有可能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产生影响。

水产养殖中不适当的人工饲料、化学药物及其他投入物的使用,可能会直接影响养殖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及卫生与食用安全。

一些养殖新技术,尤其是基因变异技术,也可能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二.渔业法规和渔政管理的重要性
渔业资源被过度利用、渔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水产养殖产生的诸多问题已严重影响着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对渔业进行有效的管理,以防止、减少和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渔政管理的目的和作用不仅于此,还在于维护渔业生产和经营的正常秩序,促进渔业经济发展,保护渔业合法权益。

随着渔业的发展,渔业对粮食安全以及对就业、经济福利的贡献,和渔业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为了使渔业能够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强对渔业的管理,一个国家的渔业管理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渔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渔业管理也逐渐成为渔业科学的重要内容。

为了实现对渔业的有效管理,人们对渔业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并发展了一些渔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一般被运用在各国的渔业立法以及国际渔业法规中,并通过渔业执法在渔业行政管理中得到实践。

以渔业立法和执法为基本内容的渔业法制管理是现代渔业管理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当今世界各国对渔业的管理,主要是通过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及其他渔业立法来实现,而国际上也主要是通过有关的国际公约、条约、协定等实现对渔业的国际管理。

渔业法规已发展成为各国法律和国际法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三.渔业法规与渔业管理的历史发展
人类的捕鱼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就开始了。

随着捕鱼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对捕鱼活动的一些管理和限制。

在我国,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夏商时期就有“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禁令。

春秋时期的《管子•八观篇》中记载道:“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眼必有正。

船网不可一裁而成也。

非私草木爱鱼鳖也,恶废民于生谷也。

”这些文字记载了我国古代保护渔业资源、限制捕捞作业的思想萌芽。

此外,有关史料还记载了我国古代的渔官制度,如《周礼》、《国语》、《礼记》、《唐六典》等,说明当时就有对渔业的管理。

日本的渔业在其国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方面一直占有重要地位,18世纪尚处于封建时期的日本,渔业法规以及相应的控制管理措施就已经在日本的许多地方发展起来了。

尽管渔业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古代就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以前,渔业法规和渔业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渔业生产秩序,现代意义上的渔业法规和渔业管理出现是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尤其是20世纪以后,是随着渔业生产特别是海洋渔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19世纪末,人们开始认识到海洋渔业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枯竭性。

进入20世纪以后,海洋渔业的快速发展使这一认识得到进一步证实和普遍接受,各国开始重视对海洋渔业的管理和限制,并通过渔业立法来加强对海洋渔业的管理。

各国渔业法规的发展历史有很大的不同,但各国的现代渔业法律体系基本上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从内容上来看,世界各国的渔业法规和渔业管理的主要目的基本上都是从以维护生产秩序为主向保护渔业资源及渔业生态环境为主发展。

20世纪以前,由于渔业生产主要局限于内陆水域和海洋沿岸的狭窄水域,有关渔业的立法和对渔业的管理主要表现为国家的内部活动。

20世纪远洋渔业的发展以及国际海洋法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社会有关渔业活动规则的形成和发展。

这种发展大致可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前,其内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沿海国在沿岸领海主张对渔业的主权管辖;(2)领海之外广阔的公海捕鱼自由。

这些规则是在海洋渔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并主要体现在1958年第一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的《领海与毗连区公约》、《大陆架公约》、《公海公约》和《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四个国际公约以及各国在海洋渔业的实践中。

尽管《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承认了渔业资源过度开发和衰竭的危险和可能性,规定签约国采取养护海洋生物资源的措施,但实践中该公约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因此,这一历史时期的国际渔业活动规则尚未真正涉及渔业资源的养护管理。

70年代中期至今,国际法领域有关渔业的立法和渔业管理的实践特别活跃。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了包括海洋捕鱼活动在内的国际海洋新秩序,之后国际社会又发展了一系列有关渔业活动国际规则。

发展到今天,这些国际规则不仅涉及海洋捕捞,还涉及包括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贸易等在内的渔业的全部内容。

其内容主要表现为:(1)沿海国以专属经济区或专属渔区的形式扩大渔业管辖权,对沿岸200海里范围内的渔业活动实施专属管辖,沿海国在其专属经济区内对渔业的管理和限制不断加
强;(2)公海渔业仍以公海捕鱼自由为基本原则,但对公海捕鱼的限制和约束大大加强,90年代中期以后,公海捕鱼自由原则已名存实亡,限制捕捞生产,养护海洋生物资源成为国际渔业管理的核心。

(3)世界渔业正在由“开发型”向“管理型”发展。

渔业管理以渔业可持续发展为首要目标,有关渔业管理的原则涉及生物、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和商业诸多方面。

负责任渔业行为的概念逐步为世界所接受,国际社会要求渔业应以负责任的方式开展,包括采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资源和确保水产品质量的捕捞和养殖方法;采用符合卫生标准的加工方法以增加鱼品价值;以符合WTO贸易规则的方式开展贸易活动促使人们享受到优质的水产品。

在渔业法规和渔业管理的发展中,科学家们研究和发展了一些渔业管理理论,如早期的“最大持续产量”(MSY)理论,以及后来的“最大经济产量”(MEY)、最大社会产量(MScY)以及最佳社会产量(OSY)等理论。

一些渔业管理方法也逐步得到发展,如捕鱼许可证限制制度、禁渔制度、渔具限制制度、渔获量限制制度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各国和国际有关渔渔业管理实践中得到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尽管国际渔业管理制度在20世纪末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规则和原则,但这些规则和原则尚未得到很好的执行。

研究表明,由于渔业过度投资和政府补贴,世界捕捞力量仍然过剩,全球渔业资源仍处于高度开发状态,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仍在继续,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还在恶化。

因此,在21世纪,国际渔业管理制度将会进一步发展,但发展的重点将可能主要为现有规则和原则的完善和具体化。

各国国内渔业法规和渔业管理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总体来讲,渔业存在的问题还未能得到解决,将来各国都将会进一步加强渔业立法,强化对渔业的管理和限制,负责任渔业行为的原则和标准将成为各国渔业管理的主要指导思想。

我国的渔业立法开始于民国时期,但由于战争和政治的不稳定,渔业法规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执行。

当前我国的渔业法律体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总体来讲,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渔业法律体系,并建立了一些渔业管理制度,如渔业许可制度、休(禁)渔、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制度等,渔业管理的范围已涉及捕捞、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运输、贸易等多个方面。

但我国的渔业法规和渔业管理手段和世界渔业发达国家相比仍较落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四.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社会对渔业管理的重视,有关渔业管理的研究得到很大的发展。

我国对渔业管理的研究开展的较晚,主要是在20世纪80、9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

1979年国务院颁布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第一次提及“渔政”的概念,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法律形式将“渔政”演化为渔业监督管理行业名词,渔业行政。

本课程的渔政管理即指一般意义上的渔业管理。

本课程以渔业法规和渔政管理的制度及方法为研究对象,包括渔业法规的原理及其所形成的有关渔业管理的法律制度,以及渔政管理的原理、制度和方法。

在内容上本课程主要包括9章,构成两大部分渔业法规、渔政管理。

1.渔业法规
在渔业法规部分,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1)渔业法规基本知识;(2)国际渔业法规;(3)我国主要的渔业法规。

由于渔业特别是海洋渔业涉及公海以及其他国家的管辖海域,同时渔业法规和渔业管理的发展也是和国际渔业法律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因此,学习和研究渔业法规必须学习和研究国际法中有关渔业法律制度的原则和规则,包括这些原则和规则的形成、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这是学习和研究渔业法规的基础,也是渔业法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渔政管理
在渔政管理部分,主要介绍渔政管理的基本知识;渔政管理的主要理论、制度和方法,包括渔业资源管理、渔业水域管理及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渔船管理、渔港管理、水产养殖业的管理等;以及我国渔政管理的体制和我国渔政管理的发展现状。

事实上,渔业法规和渔政管理密不可分。

渔业立法是渔政管理的主要手段,其目的是为渔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据,渔政管理主要是依据渔业法规进行的。

本课程将渔业法规和渔政管理分成两个部分,主要是为了叙述和学习上的方便。

在渔业法规部分,侧重于渔业立法,在渔政管理部分,侧重于渔政管理的实际运作。

本教材是针对水产高等院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渔业资源和渔政管理等专业的本科学生编写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渔业法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有关渔业的法律规范的基本规定,掌握渔政管理的主要方法和制度,并了解渔业法规和渔政管理的现状和发展。

同时,本教材也可作为渔业生产者和渔业管理者学习和研究渔业法规和渔政管理的参考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