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结课作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
题目:中国经济与环境现状及应对措施
年级:____ ____ _ ______
专业:_______ _____ _____
学号____ 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 _ _____________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
2013 年 5 月 20 日
以往人们谈到环保时总是把它与经济发展和促进对立起来,认为环境保护只会加重经济发展的负担,特别是当经济面临困境的时候,人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牺牲环境利益甚至环境安全来保证经济稳定和经济安全。从以抵御经济危机为善长的美国历史来看,罗斯福新政措施开创了以加大基本建设投资为应对危机手段的先河,小布什政府促进经济的作法是废止克林顿政府环保法案扩大企业开工率,虽然其卸任前做出改善环保形象的一些动作,但一遇到真正危机的来临,就顾不上环保而是把金钱大量投到银行和房地产业上。这表明人们至今还未摆脱环保与经济对立的思维定势。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
中国经济与环境现状及应对措施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环境的恶化目前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社会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使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思维模式,提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理念,倡导一种减量使用资源、高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为缓解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循环经济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来说是一个跨越。他在一定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必须看到循环经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这是因为循环经济也有其局限性。
据统计,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6%左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5%左右。追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建设不但会造成人类生存条件恶化,从长远上看也会极大的拖累经济建设。我国把保护环境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也是充分的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先污染后治理到从源头上减少污染,这是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我国自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不仅在经济增长方面仍然保持着高速,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重的趋势也有所减缓,部分地区和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此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中再次强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并明确的指出了具体需要重点建设的项目,既反映出我国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也增强了环境建设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经济现状 环境现状 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经济与环境现状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中央部署的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中的第五项是环保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在历史上开创了一个以环保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全新理念和机制。
中国基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环保促经济、以环保对危机的全新理念和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内含。环境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外界影响的综合。环境现象常常是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综合表现。合理的经济体制和工业布局,限制了废物的排放,则可以减少或缓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问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生产,就有人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就产生环境经济问题。在现代,他关联到工农布局,城市建设,人口发展,能源结构和资源利用等多方面,与社会问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环境经济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日益突起,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得到控制。
产业技术体系变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所要求的是在资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基础上实现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要求我们必须摆脱不可再生资源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束缚,彻底解决人类无限发展的需求与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这一基本矛盾。要想实现这一愿望,仅靠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是远远不够的,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使用只能延缓存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的时间,只有实现用可再生资源取代不可再生资源,人类生产才能完全摆脱不可再生资源有限性的束缚。所以,单纯依靠循环经济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突破,通过产业技术体系的变革,完成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技术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生产技术发生彻底的变革来实现。产业技术体系变革不断促进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发展。
论文成绩及评语
论文成绩
(百分制)
教师评语
(分别从论文选题、中心思想、创新建议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阅教师
签名
评阅教师:日期:
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规模较大,废弃物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突出,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国务院十条措施中着重解决生态建设、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中的突出问题,如对污水、垃圾基础设施、自然资源、能源等的关注和重视。 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原料成份、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够符合环境标准,关系到增加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是我国经济转型的突破口。而近年来国家有关职能部门也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多个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新要求。国务院十条措施中提出的节能减排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不能摆脱传统发展方式和资源环境利用方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的资源和环境制约将越来越严峻。在当前世界性金融环境背景下,转变发展方式就更要狠抓资源环境问题,以此为契机,淘汰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等落后生产方式企业,引导企业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同时,在改变发展方式的同时还要推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增长。
环境经济问题的实质是生态经济问题。它既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也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的社会生产与周围的生态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人类社会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维持生态平横,就能促进生产发展,同时保护环境质量,获得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效益。反之,就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还会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处理环境经济问题上,必须做到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得到统一。在必要的经济条件下,人们能够依据对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协调处理各种环境经济问题。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生产,解决好已有的环境经济问题,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题目:中国经济与环境现状及应对措施
年级:____ ____ _ ______
专业:_______ _____ _____
学号____ 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 _ _____________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
2013 年 5 月 20 日
以往人们谈到环保时总是把它与经济发展和促进对立起来,认为环境保护只会加重经济发展的负担,特别是当经济面临困境的时候,人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牺牲环境利益甚至环境安全来保证经济稳定和经济安全。从以抵御经济危机为善长的美国历史来看,罗斯福新政措施开创了以加大基本建设投资为应对危机手段的先河,小布什政府促进经济的作法是废止克林顿政府环保法案扩大企业开工率,虽然其卸任前做出改善环保形象的一些动作,但一遇到真正危机的来临,就顾不上环保而是把金钱大量投到银行和房地产业上。这表明人们至今还未摆脱环保与经济对立的思维定势。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
中国经济与环境现状及应对措施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环境的恶化目前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社会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使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思维模式,提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理念,倡导一种减量使用资源、高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为缓解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循环经济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来说是一个跨越。他在一定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必须看到循环经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这是因为循环经济也有其局限性。
据统计,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6%左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5%左右。追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建设不但会造成人类生存条件恶化,从长远上看也会极大的拖累经济建设。我国把保护环境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也是充分的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先污染后治理到从源头上减少污染,这是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我国自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不仅在经济增长方面仍然保持着高速,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重的趋势也有所减缓,部分地区和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此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中再次强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并明确的指出了具体需要重点建设的项目,既反映出我国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也增强了环境建设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经济现状 环境现状 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经济与环境现状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中央部署的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中的第五项是环保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在历史上开创了一个以环保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全新理念和机制。
中国基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环保促经济、以环保对危机的全新理念和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内含。环境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外界影响的综合。环境现象常常是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综合表现。合理的经济体制和工业布局,限制了废物的排放,则可以减少或缓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问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生产,就有人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就产生环境经济问题。在现代,他关联到工农布局,城市建设,人口发展,能源结构和资源利用等多方面,与社会问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环境经济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日益突起,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得到控制。
产业技术体系变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所要求的是在资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基础上实现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要求我们必须摆脱不可再生资源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束缚,彻底解决人类无限发展的需求与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这一基本矛盾。要想实现这一愿望,仅靠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是远远不够的,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使用只能延缓存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的时间,只有实现用可再生资源取代不可再生资源,人类生产才能完全摆脱不可再生资源有限性的束缚。所以,单纯依靠循环经济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突破,通过产业技术体系的变革,完成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技术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生产技术发生彻底的变革来实现。产业技术体系变革不断促进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发展。
论文成绩及评语
论文成绩
(百分制)
教师评语
(分别从论文选题、中心思想、创新建议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阅教师
签名
评阅教师:日期:
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规模较大,废弃物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突出,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国务院十条措施中着重解决生态建设、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中的突出问题,如对污水、垃圾基础设施、自然资源、能源等的关注和重视。 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原料成份、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够符合环境标准,关系到增加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是我国经济转型的突破口。而近年来国家有关职能部门也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多个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新要求。国务院十条措施中提出的节能减排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不能摆脱传统发展方式和资源环境利用方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的资源和环境制约将越来越严峻。在当前世界性金融环境背景下,转变发展方式就更要狠抓资源环境问题,以此为契机,淘汰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等落后生产方式企业,引导企业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同时,在改变发展方式的同时还要推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增长。
环境经济问题的实质是生态经济问题。它既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也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的社会生产与周围的生态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人类社会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维持生态平横,就能促进生产发展,同时保护环境质量,获得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效益。反之,就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还会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处理环境经济问题上,必须做到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得到统一。在必要的经济条件下,人们能够依据对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协调处理各种环境经济问题。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生产,解决好已有的环境经济问题,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