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信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需要信仰
摘要:教育是需要信仰的教育,也是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教育是直指人的心灵的,真正的教育是对人的精神、灵魂的铸就、创造力的挖掘与开发。在当代浮躁的社会大背景下,教师教育信仰缺失是当代教育一大问题,文章从什么是教育信仰、教育信仰的价值以及大教育家朱自清的教育人格的具体内涵等几方面分析了教师的教育信仰,教育需要信仰。
关键词:教育信仰;朱自清;教育;
1、教育信仰的意涵
1.1教育
关于教育的本质,顾明远教授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把人类创造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也就是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使他们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价值”。朱永新教授强调:“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
袁振国所长说:“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心灵和心灵的沟通,是情感和情感的交流,是生命和生命的对话”,“教育是塑造生命、丰富生命、延续生命的过程。人的本质生命是由教育完成的。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仅仅是在做一种职业,而是在塑造别人的生命,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提升。”这几位教育权威对教育价值的独到见解,深刻地揭示了教育是培养人才、开发生命的伟大事业,教育价值的本质是育人成才,社会责任是兼济天下,文化使命是学术至上。
1.2信仰
从词源学意义上,在汉语世界,“信仰”一词由来己久,《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信,诚也,从人言;仰,举也,从人卯”。《辞海》将信仰定义为人们“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在英语世界,“信仰”作helief(faith一般专指宗教信仰),《大英百科全书》对信仰的解释是“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是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
信仰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信仰对于我们而言是可有可无的。但其实信仰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对这种观念的破解与超越是我们确立真实信仰观念的前提。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现象而言,它是信仰主体对一定信仰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理性、感情和行为。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是统摄、指导其他一切意识形式乃至社会心里的最高意识形式。信仰是人类在宇宙中建构的精神家园,在社会生活中奉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在人生道路上确认的目的和归宿。信仰作为人类行为的价值尺度,为生命意志确定价值目标,并引导它为之奋斗。人的意志、兴趣、热情正是在追求目标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人的
生命由此得到升华,生命意志在生命价值实现和生命的完成中得到满足。
有的学者认为寻求信仰是人固有的本性。吉林大学学者王艳华在研究中提到信仰虽然不像科学那样直接作用于人的现实生活,给人以独立的精神生活,满足人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信仰却能赋予人以独立的精神生活,满足人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需要,满足人内心深处的深深渴求。由此看来,信仰不仅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且是人的生命中无法拒绝的东西。思想及蒂利希曾经深刻地指出,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人所固有的。意识到有意义的存在乃是人的精神健全的标志。人就是这样一种独特性的存在,信仰就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并非是可有可无的。
1.3教育信仰
教育信仰,我们指的是正确的教育信仰,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对教育的育人活动和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实现方式的无限信任、热爱和忠诚。进一步说,它是人们对教育理性认识基础上的升华,是对所承担的教育使命的极大期待,最终指向是达到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教育作为一种最根本的事业,之所以能够激起人们的信仰之心,是因为人一天也离不不开教育,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这是其他方式很难做到的。如果没有对教育信仰的忠诚,人就无法生存,或者难以活得像个人。很显然,教育信仰具有十分特殊的功能,拥有教育信仰是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我们今天所说的教育信仰,当然不是指对传统教育的信仰,更不是对资本主义教育的信仰,而是对社会主义教育的信仰。
1.4教育需要信仰
教育是直指人的心灵的,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怎样来教育学生,应该抱有怎样的情怀来从事教育这个行业,教育最不应该的就是建立在实利主义基础上的,教育成了为政治和商业的实利目的服务的工具,被教育者也只是知识的工具,教育应该是对人的精神、灵魂的铸造,人的信仰和信念的唤醒,人格和情操的陶冶,对人的潜在智慧、能力、创造力的发掘与开发。“教育的责任,十有八九究竟是应该由校长教师们担负的。”教育的问题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联,学生发展的根本出路最终是要靠教师来培养的,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体成长。信仰是生活世界中的一种力量,是每一个人心中的内在要求。一个人有信仰,在生活中即使遇到困难和束缚,也不会感到仿徨,不会退却,反而信仰的力量会带给他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激起他将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他的生活也许将会是处于混沌状态而无所事事。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早在80年前就指出:“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一代文学大师朱自清也认为“教育者须对教育有信仰心,应努力成为以教育为信仰的人”。这些不同寻常之见告诉我们,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教师应成为有教育信仰的人。
2、教育者要有信仰的心
人是要有信仰的,教育同样是一个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只有有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事业当中体验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朱自清对此更是坚信不移,他说:“教育者先须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他的人生的理想,不用说,也应该超乎功利以上。所谓超乎功利以上,就是说,不但要做一个能干的、有用的人,并且要做一个正直的、坦白的、敢作敢为的人,教育者有了这样的信仰,有了这样的人格,自然便能够潜移默化,‘如时雨化之’了。
教育信仰是朱自清对教育事业、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这种信仰表现在他对其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怀有无限的热情和持久的精神动力。教育是基于信仰的行为,而信仰是不能被强加的,只有自己带着对教育的理想和期待,才能走向心中完美的教育。在他所处的时代,有着教育信仰的人永远是少数,因为总是有利益和各种诱惑借信仰之名与之交战。朱自清担任老师的最初几年,他看到从宣统二年到民国七年,中央及各省的教育经费比从前多七百万元,但教育成绩却比以前差得多,教育规模比民国差上好几倍。教育经费总是在少数官僚和政客的手中盘来盘去,因此罢课、请愿各种事情时有发生,正常的教学难以施行。面对这样的教育现实,朱自清不得不发出感叹,物欲和金钱的诱惑淹没了人的那一颗脆弱的灵魂,他们没有了为着教育的现实着想的目标,也没有了为着如何办好教育如何教好学生的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唯有自己保持一颗干净的心灵,唯有自己保持清醒,因为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那样的环境,离开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前往浙江省立四中和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
他认为在当时还算上等的教育人才中,秉持“课功、任法、尚严”的信仰,虽然也是以教育为目的,但太重功利了。功利是好的,但还有超乎功利以上的事,这便是做个堂堂正正的人!在生活中正直、朴实、高洁,不为名利所动,在学术和教学上更是对学生坦白,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自己同样要做到严谨务实。当时中等学校教师素质和教学现状都是不尽人意的,朱自清在追求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上总是充满了阻碍,他的学生魏金枝回忆说:“他那时是矮矮胖胖的身躯,方方正正的脸,配上一件青布大褂,一个平顶头,完全像个乡下土佬。说话呢,打的扬州官话,听来不甚好懂,但从上讲台起,便总不断地讲到下课为止。好像他在未上课之前,早已将一大堆话,背诵过多少次”。这样的教育秉性使朱自清始终在坚守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教育净土,一直都在尽心地投入于教学与学术,一个不能投入的人是一个落伍者,而一个无所坚守的人则会随波逐流,没有方向。在那个年代理想主义只为少数人所坚持,而朱自清仍然坚持做教育的理想主义者,这并不是因为他看不清现实,也并不是因为他幼稚,更不是因为他被时代遮蔽了双眼,而是因为他在精神上的成熟,在行为上的自觉,因为他有着对教育的信仰,有着对人生目标的最根本的确信。
在春晖中学教书一年多后,由于夏丐尊、匡互生、丰子恺等教师与学校领导的管理意见发生冲突,这些老师愤然辞职,朱自清仍旧在那里教书,但那时他理想的教育已经遭到了现实冲击,他陷入了自我反思的苦闷之中,他对当时的教书生活有了厌倦,心情冷漠而孤清,他给俞平伯去信说:“我颇想脱离教育界,在商务觅事,不知如何?”“弟似颇思入商务,圣陶兄于五六月间试为之。但弟亦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