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d8d0c026edb6f1aff001fca.png)
工业 化 、 信息化 、 城镇 化 、 农业 现 代
间序列数据测算 了云南 省四化发展指数 , 标 。城镇化发展指数用 U R B 表示 。 并进而对其进行多 变量 协整检验 、 格兰杰 基于对农业 现代化现状 的认 识 , 本文 选取 农 民人 均纯 收入 、 劳均耕 地面 积 、 第
究。
项 指标来 衡量 其发 展水 平 。工业化 发展
N D表示 。 本 文认 为区域 间 四化发 展过程 所表 指数 用 I 化, 是 实 现 我 国现 代 化 的 基 本 途 径 , 这“ 新 现的互动关系有所差别 , 尤其是在 四化 发 为突 出建设新 型城镇化 的内在要求 , 四化 ” 相互联系 、 相互促进 。然 而 , 要做好 展水 平不高的欠发达地 区 , 其表现 的作 用 确保 城镇化 水平 能全 面反 映我 国新型 城 “ 四化 同步” , 就必须从 国情 、 省情 出发 , 遵 方式 、 作用强度 与其他地 区不一而 足。因 镇化 的质量 , 本文选 取城镇 化率 、 城镇 登 循客观规律 , 处理好 四化 之间关系 。研究 此 , 本 文选 取云南 省为 例 , 分别建 立 了工 记失业 率 、 城镇 居 民家庭 恩格 尔系数 、 社 四化 之 间的关 系 , 寻 求 四化 统筹 的突破 业 化 、 城镇 化 和农 业 现代 化 评 价指 标 体 会消 费品零 售额 、 每万人 医生数 、 人 口密 口, 对于实现经济又 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 系 , 利 用熵 值法 , 基于 1 9 9 0 — 2 0 1 1 年 的时 度 、 城市居 民人均公 共绿地 面积等 6 项 指
三、 来 自云 南省 的 实证检 验
一
、
引言
景行 军等通过 对工业 化 、 信 息化 、 城镇 化 动 四化 同步 、 协调 发展 , 厘 清 四化 之 间作 和农业 现代 化两两 之 问相 互作 用机理 的 用 的关系将有重要 意义 。 分析 , 总结提炼出 了“ 新” 四化互 动关系理 论模型 , 并运用熵值法 和格兰杰因果关 系
加快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加快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924f6fe1e009581b6bd9eb16.png)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再次突出“三农”的重中之重地位,强调加快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要求,这符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加快推动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加大投入力度。近年来,广东财政支持“三农”力度不断增强,财政支农资金覆盖农林牧渔各个行业,公共财政投入有效拉动了社会资金对农业的投入,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加大产业相融互促。一是广东积极借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成果,助推现代农业发展。运用发展工商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利用企业和市场的力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全省扶持培育56家国家级、248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大批农户走上现代农业之路。三是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全省建设15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现全覆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不断提高。四是顺应城镇化需求拉动现代农业发展。五是借助信息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积极创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
围绕以上思路目标,广东将突出抓好五方面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加快幸福村居创建,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幸福美丽乡村。三是加快推进扶贫开发,落实新一轮“双到”工作,促进贫困地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四是加快农村改革进程,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五是加快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发展循环型绿色农业,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四化同步”的新要求,广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实际,在加快广东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上进行努力探索和实践,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451d893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17.png)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
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要素,其内涵和作用机理如下:
1.工业化:是指经济结构向工业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工业化可以提高
劳动生产率和物质生产率,促进技术革新和流通资本的增加。
同时也能够
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收入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2.信息化:是指信息科技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日益普及和应用
的过程。
信息化能够提升生产、管理和服务效率,同时也有利于人们的生
活方式的变革,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3.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
城镇化可以促进人口流动和
就业机会增加,同时也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税收和资源,促进社会
和经济发展。
4.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向现代化方
向发展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能够提高农作物和畜禽的品质和产量,同时也
能够促进农业效益和农村经济发展。
同步发展不仅是解决经济中的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
展基本要求。
因此,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
展正成为解决当前一系列问题的主要途径。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
立起相互关系,形成良性循环,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https://img.taocdn.com/s3/m/94ecd240e45c3b3567ec8b88.png)
过去,我们提出过“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但实际上大城市规模并没有得到控制,相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任凭大城市发展,会在交通、供水、供电、卫生等方面,形成很大的压力。因此,要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与城市职能,合理确定城市的地位与城市职能体系,走适宜本区域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有许多专家提出,在中国现阶段,应该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起点。无论从国外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我国这几年大城市扩张式发展带来的问题来看,这样的主张应该讲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怎么样发展小城镇呢?怎么样通过发展小城镇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渠道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大问题。我们都知道,任何城镇的发展都有其产业依托。一般来说,小城镇的产业依托是农村工业;中小城市的产业依托是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大城市的产业依托是建立在现代工业以及为其服务的第三产业。由于中国面广量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一般为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大多数首选的就业方向是小城镇的农村工业。因此,小城镇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起点。但这种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外出务工农民都采取由小城镇向中小城市、大城市逐级“跳巢”的方式,不断发展自己。城镇化机制本身也决定了城乡之间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与重新组合,通过比较利益优势来发挥要素的最大效益。提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实际上是考虑了不同区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背景与特点。这种特点,既说明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大中小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https://img.taocdn.com/s3/m/9c2c5c4ea8956bec0975e3e7.png)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认识、新要求,为新时期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城镇化是释放农业农村需求的重要战略基点十八大报告要求,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快速发展,但总体上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农村户籍人口仍是我国人口主体,农业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扩大内需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应把重点转向农业农村。
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农业农村内部消费潜力,保持“三农”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农村市场规模。
在投资需求方面,加快推进中小城市、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教育、交通、电力和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投入,能够创造巨大的投资空间。
在消费需求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把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把国内丰富的工业品和商品变为满足农村居民消费的宝贵财富。
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突出表现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三农”短板现象仍然明显。
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内容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8aa4cb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2.png)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内容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如下:
工业现代化:实现工业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
中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国防现代化:国防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防实力和防御能力,确保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科技现代化: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更多成果。
总之,“四个现代化”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只有全面推进“四个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1d44c1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58.png)
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构成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三大动力之一,从而使整个社会迅速发展壮大。
城镇化作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一种重要策略,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城镇化是以改变农村生产效率和经济结构为核心,推进农村城镇二元化发展,改变经济社会风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工业化是指以工业生产作为主要发展动力,融入新技术、新科技,逐渐形成以制造业为主导和其他一系列产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发展模式。
通过推进城市和非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确保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不改变。
农业现代化是指实施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增加投入和集成带动农业生产力等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改善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率,而且可以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构成当前改革的重要动力。
综上所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相互促进、促行、相互滋养,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呼应。
它们的共同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就业率,推动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建立一个自然资源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良性发展,使中国继续在经济发展上走在世界前列。
“四化”协调发展内涵与相关关系评述
![“四化”协调发展内涵与相关关系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a855093e19e8b8f67d1cb9ac.png)
“四化”协调发展内涵与相关关系评述“四化”协调发展是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改变了过去单一化的发展,是一个良性的互动模式。
为此,以协议、协调发展概念的深入理解为基础,提出“四化”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并深入分析“四化”相互间的关系,完善“四化”协调的理论体系。
标签:“四化”;协调发展;内涵0 引言“四化”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四化”协调发展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研究四化“协调”首要是认清“四化”协调发展内涵与“四化”间两两的相关关系,对促进“四化”协调发展制定“四化”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四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协调在辞海中的意思是配合得当、和谐一致。
随着对协调认识程度的加深,协调涉及的学科也在增加,从过去的系统学、控制学到现在的管理学和经济学。
曾珍香(2001)从系统学的角度,认为协调是系统从无序转换到有序,达到协同或和谐的一种状态。
其目的就是减少系统的负效应,提高系统的整体输出功能和整体效应。
井辉(2006)从管理学的角度,认为协调是通过外力使系统中分散的各个要素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整体性,并且使之配合适当。
力求相互配合,以达到预期目的。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协调”既可以视为在各种经济力共同作用下,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也可以视为经济系统在各种经济力的共同作用下,趋向均衡的过程。
关联强调相互之间的联系,有别于协调,关联是协调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关联则是两个系统之间的相关关系,关联度越大,两个系统的相互关联程度越明显,一般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中的关联度去衡量。
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的交集,是在协调的基础上加入发展要义,体现的不仅是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更是一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
论“新四化”之间的关系
![论“新四化”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149d87ef242336c1eb95e6b.png)
现代化 相互协调 ,促进 工业化 、信息化 、城 镇化 、农业现代 化 同步发展 。文章从信 息化 与工业化的深度 融合 ,工业化和城 镇
化 的良性 互动 ,城镇 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三个方面讨论 “ 新 四化”之 间的 关系。
【 关键词 】. v . - 3 , k 4  ̄ ;信 息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 化 ;关 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过程 中 ,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与农业现代 化的关 系处理得 当,经 济得 到发 展 ,信息高度流 通 ,促进社会进 步 ,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 反 之 ,则出现相反 的现象 。在 “ 新 四化 ”中 , 工业化对经济 的贡献 的比重较 大 , 随工业而来 的信 息化发展 的水平需要提 高 ,城镇化与农业现 代化 的协调性力 度不够 ,需要在经济社会 发展中恰 当处理其 间的关系 , 发挥 “ 新 四化”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的有效作用 。 在新 世纪新阶段 ,新型工业化 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 的问题 ,在发展 中解 决了一系列社会发展 的突出矛盾 ,新型 工业化道路 的持 续发展必将为我 国各方 面的发展提供广 阔的 空间。现阶段 ,信息 化对 工业化 的贡献较 为突出 ,信息 ,尤 其 是经 济信息 的发展 ,传 播渠道 的畅通 ,传播来源 的多样 , 传 播 内容 的准 确性和科 学性 ,会 促进 工业 的发展 。“ 健康 可 持 续发展 的城镇化必 须建立在产业支撑 和实 体经济的坚实基 础上, 实现城镇化 与工业化 、 农 业现代化和信息化 的 “ 四化 ”
协 调发展。 ”
一
工业化 是信 息化的保障 。没有工业化 的保 障,信息 的产 生无法发挥其应有 的作用 ,工业 化通过内外部的发展 ,伴 随 系列社会效应 的产生 ,直接关 系到信息的有效度 ,没有工 业 化 ,就没有信 息化 。 工业化 的发 展需 求需 要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信息化作用 工业化通过 以下两个方式 :
新型工业化是“四化”协同发展的引擎
![新型工业化是“四化”协同发展的引擎](https://img.taocdn.com/s3/m/fa4c53fb9e3143323968934f.png)
疋 四化 ” 新 型 工 业 化 协 同发展 的 引擎
◎ 文/  ̄ . t l 海平
日
“
党 的十八 大报告 指 出 : “ 坚 持 走 中 国 代 化 道 路 , 推 动 信 息 化 和 工 业 化 深 度 融
合、 工 业 化 和 城 镇 化 良性 互 动 、 城 镇 化 和 农业 现代化 相互 协调 , 促 进工 业化 、 信 息
化 ”协 同发展 的原 因分析
协 同论认为 , 在 某 个 大 系 统 中 的 小 系
竹林 镇 , 随着 乡镇工业的发展壮 大, 乡镇企 新 型 工 业 化 是 在 信 息 工 业 基 础 上 发 展 业 利 润 成 为城 镇 建 设 的 充 裕 资 金 基 础 , 同 起来 的智能工业 , 是一种 以人脑智 慧、 电脑 时 乡镇居 民收入水平 也有 了较 大提高 , 为 网络和 物理设备 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结 城镇建设资金准备 了条件 。 第二 , 工业化为
增 长 方 式 和 社 会 形 态 。 建 立 在 绿 色 发 城镇化进程提供 物质财 富基础。城镇建设 统 既相互 作用 , 又相互 制约 , 形成 平衡 结 构 、 展 理 论 上 的循 环 经 济 工 业 、 资 源 环 境 工 业 需要 耗 费 大 量 的 物质 材 料 , 如砖瓦等 , 这 些 构 ,而 且 由 旧 的结 构 转 变 为新 的 结 构 , 则
特色新型工业 化、 信 息化、 城 镇化 、 农 业 现 于 工 业 化 中期 , 处于 国际 分工 、 国 内 分 工
化、 城镇 化、 农业现代化 同步 发展。 ” 在中
原经 济区建 设 中 , 新型城 镇化 、 新 型 农 业
现 代 化 和 新 型 工 业 化 都 要 和 信 息 化 相 交
工业化_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共生关系研究
![工业化_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共生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a26a14bbe1e650e52ea9935.png)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模式研究”(批准号:08AJY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贺叶玺,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博士在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这一论断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构成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之所以强调“三化同步”推进和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三者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
一、“三化”共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共生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生物学。
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Anton deBery 提出:“不同生物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在其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与其他生物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利益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Anton deBery 使用“symbiosis ”这一概念来描述这种关系,并认为“共生是一种自然现象,生物体之间出于生存的需要必然按照某种方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
”[2]。
这一理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逐步向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广延,并形成共生伦理、企业共生、金融共生等发展理论。
袁纯清博士在其于1998年发文《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中,系统地对共生关系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自此共生理论在我国开始得到发展。
结合Anton deBery 对于共生概念的定义及袁纯清博士对共生系统的论说,可以得出共生的基本特征有如下三点:①各共生单元在系统中的表现为共同进化、共同发展,这是共生本质所决定的。
②共生系统中,各单元之间形成动态平衡状态的竞合关系,此关系的推动过程表现为各单元相互补充、合作,区别于统一共生系统之外单元之间的相互排斥或替代。
政治高考复习研讨会内部资料-热点分析:“新四化”有关问题的探讨
![政治高考复习研讨会内部资料-热点分析:“新四化”有关问题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ef7ad2daf45b307e87197a9.png)
热点分析:“新四化”有关问题的探讨【背景材料】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2012年中央经济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安徽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指出要增强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和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市民素质。
【知识链接】1.经济生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四化”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提高效率,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新型城镇化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2.政治生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发展关键是城镇化
![“四化同步”发展关键是城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f1eadc88bd63186bcebbcec.png)
“四化同步”发展关键是城镇化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今后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们党既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又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而做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做好城镇化规划。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明确城镇化本身并不是目的,不能为城镇化而城镇化,也不能就城镇化论城镇化,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协调。为此,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必须统筹产城规划和城乡规划,坚持产城互动、城乡一体,以规划为统领,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同步发展,避免片面城镇化倾向以及由此引发的产城发展失调、城乡发展失衡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打造“四化同步”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四化同步”发展创造平台和拓展空间。
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
![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079b404581b6bd97f19eaa4.png)
2013年5月第5期总第231期理论学刊T heor y Jour na lM ay.2013N o.5Ser.N o.231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蓝庆新,彭一然(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北京100029)[摘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四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着工业化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力不强。
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不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融合不够,不同区域之阎“四化”发展水平不同等问题。
为此,要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通过区域信息化的协调发展推进区域均衡发展。
[关键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3)05-0035-05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可以说,“四化“协调,统筹推进,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在“四化”中城镇化是新增长点,工业化是动力,农业现代化是保障,信息化是发展路径。
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一)工业化是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动力工业化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基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及其带动的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这是城镇化发展和聚集的前提。
其次,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加快推动产业聚集,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提升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企业在此聚集,从而使城镇空间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加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镇化进入更高水平。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 发展的串联式过程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 发展的串联式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5d32977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c.png)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串联式过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工业化的推动。
1.1 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论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和衡量标准
![论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和衡量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d892438bb4cf7ec4bfed0b2.png)
论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和衡量标准作者:夏金梅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7期夏金梅(信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摘要:十八大对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四化的科学内涵,理解四化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化建设中科学贯彻新四化的政策方针。
关键词:四化同步;科学内涵;衡量标准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8-0261-02一、问题的提出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2年十八大首次提出“四化”同步的观点,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
把“三化” 同步变成“四化” 同步,及时增加信息化,凸显了信息化的突出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化”同步是我党“三农”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创新,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决策,体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思路的根本要求。
深入探索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和衡量标准,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三化”协调发展科学内涵的研究,依托信息化加速发展,推动发展机制的创新;而且有利于推动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河南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还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三农”理论,推动各具特色的“四化”同步发展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二、“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一)“四化”的本质新型工业化依赖科技创新,依托信息化走低能耗、少污染、高收益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和技术的优势,向智能工业化发展;信息化则是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广泛应用于第一、二、三产业,利用信息交流和网络共享,实现各产业之间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从而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城镇化的过程是农业劳动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二、三产业布局向城镇集中。
四化建设工作综述
![四化建设工作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98ab12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e.png)
四化建设工作综述
四化建设是指现代化建设的四个方面,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
在工业化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拥有庞大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制造能力。
中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全球其他主要国家的总和,同时中国也在推动高端制造业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信息化的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和丰富的数字技术资源。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例如阿里巴巴、腾讯等。
同时,中国政府也在加大对信息技术和网络安全的投入,推动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的发展。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中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城市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
主要引擎。
同时,城市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虽然逐渐减少,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中国政府通过加大农业投入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四化建设工作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通过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将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b660ed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0.png)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摘要】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农业大省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研究。
首先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并探讨了工业化进程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接着讨论了城镇化进程、信息化和绿色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和发展路径。
结论部分提出了推动黑龙江省五化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对策,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研究,期望为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分析、路径探讨、关键因素、对策、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黑龙江省地处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传统农业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黑龙江省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信息化已经深度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等“五化”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耦合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指导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确各个发展阶段之间相互关系与互动影响,进一步提出推动这五个方面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找制约因素及其根源;2. 探讨工业化进程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探寻两者能形成有机衔接的路径;3. 研究城镇化进程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探讨如何实现农村与城市的良性互动;4. 探讨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并寻找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应用;5. 探讨绿色化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路径,寻找传统农业向现代绿色农业转型的有效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
相互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化同步”也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关键。
“四化同步”发展中,工业化是动力,信息化是核心,城镇化是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
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
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特征促进了生产、人口、消费、资金等在城镇的集中;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人才保障。
城镇要发展,
离不开工业的支撑。
工业化在为城镇化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人口迅速增加,为城镇化提供了主体。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工业化对信息化不断产生新需求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条件。
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工业化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转移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
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工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优化了农业结构调整,从而提升了农业现
代化水平。
信息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最新发展阶段和增长的“引擎”。
信息化虽然产生于工业化,但不是工业化的附属物。
信息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带动了光纤通信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产业及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一系列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信息化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为工业化的延续开辟了新的道路。
信息化是城镇化的倍增器。
信息化是城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发动机。
城镇化发展需要信息化的支撑,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是城镇内部实现网络化的关键;信息化对城镇化具有带动作用。
信息化能够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使城镇化在信息中升华,从而实现信息城镇化。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
信息化是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效率的体现,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和关键手段,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城镇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载体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载体。
城镇的集聚效应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条件。
城镇化本身是一个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不断聚集的过程,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城镇集聚起来的大量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城镇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平台和载体;城镇化发展的程度影响着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城镇作为工业发展的载体,城镇规模及其经济容量大小,影响着工业在城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
无论是信息化技术,还是信息产业,都需要拥有一定的发展场所和活动空间,城镇化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空间,对信息化具有推动作用。
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载体。
城镇化发展推动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城镇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容纳能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有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收益,加速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城镇化发展形成大量储蓄资金,可以成为
农业现代化的投资来源。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基础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
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深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渐变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为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基础;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基本的原材料。
工业化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总需要农业提供原材料等基本资源。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非农产业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带动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城镇化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城镇化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
农业现代化中,农业人口收入不断提高,为城镇中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市场机会;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要素条件。
城镇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生产要素在空间的集中,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会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中的集聚,促进了城镇交通、住房、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