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高分子材料的表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 高分子材料的表界面
上节课回顾
6.1 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
V
2/3
熔融后 的熔体
K (TC T 6)
(6-2)
上节课回顾
6.2 表面张力与分子量的关系
= Kb / M n
1/4
2/3
(6-15)
(6-16)
液体 同系物
1/ 4
Ks / Mn
另外,外推法得到的表面张力是材料非晶态的数值。
σ 为无规共聚物的表面张力, σ
1、σ 2为组分i的表面张力,
(6-26)
Xi则为组分i的摩尔分数.
对氧化乙烯-氧化丙烯的无规共聚物实验结果如图6-6所示。
共聚,组分平均 分布,符合线性 加和规则
共混,低表面能组 分表面富集
6.6.2 嵌段与接枝共聚
●对于嵌段共聚物,若A嵌段有高表面能,B嵌段有低表面 能,则形成共聚物时,B嵌段优先在表面上吸附,使体系 的表面张力明显下降。B嵌段到一定量,表面张力下降到
解:
c 0.327[( F ) s / ns ]
1.85
n
s
/ Vm,s
1.52
(6-25)
聚四氟乙烯 (-CF2CF2-)
聚丙烯 -CH(CH3)CH2∑Fs=133+28+214=375 Ns=9
σ
PP=0.327[375/9] 1.85[9/46.2]1.52
∑Fs=2×150=300
=16.8( /V )
2
1/3 0.86
(6-23)
此式适用于非缔合小分子液体,从内聚能密度计算表面张 力与试验测定结果基本一致,但对高聚物却不适用。
● Lieng-Huang Lee对高聚物提出如下关系式:
c
0.43
KV
0.14
(6-24)
K为常数,对液体和类似液体高聚物为0.24,φ为分子相 互作用参数。 ● Wu利用Small色散力,提出了如下的经验公式:
6.7 界面张力
6.7.1 Antoff 规则
Antoff 最早提出界面张力与两相表面张力的关系式为:
12 2 1
σ
12:相1和相2间的界面张力;
(6-27)
σ 1和σ 2为相的表面张力。
●此式仅适用于相1在相2上的润湿角θ=0,即铺展的情况,且两 相之间处于蒸汽吸附平衡的饱和状态。显然,对聚合物而言,
B嵌段均聚物水平(图6-7)
●接枝共聚物情况与嵌段共聚物相似,但表面张力减少的程 度则轻一些
6.6.3 共 混
在均聚物共混中,低表面能的组分在表面上被优先 吸附,使体系表面张力下降。氧化乙烯和氧化 丙烯均聚物的共混结果如图6-6所示, 随低表面能氧化丙烯 均聚物的增加,共混
体系的表面能明显下
降,而且这种行为随 分子量的增加而加剧。
上节课回顾
6.3 表面张力与表面形态的关系
• 高聚物熔体冷却固化时,通常表面生成非晶 态高聚物,本体则富集晶态高聚物,以降低 体系的能量。
本节课内容
• • • • 6.4 表面张力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6.5 表面张力与内聚能密度 6.6 共聚、共混和添加剂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6.7 界面张力 6.7.1 Antoff 规则 6.7.2 Good-Girifalco理论 6.7.3 几何平均法 6.7.4 调和平均法 • 6.8 临界表面张力 • 6.9 状态方程
Ns=6
σ =0.327[300/6]1.85[6/45.5]1.52
=21×10-3N/m 实验值 18.4×10-3N/m
=27×10-3N/m
实验值 29×10-3N/m
6.6 共聚、共混和添加剂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 6.6.1 无规共聚
无规共聚物的表面张力一般符合线性加和规律:
= 11 2 2
c 0.327[( F ) s / ns ]
1.85
n
s
/ Vm,s
1.52
(6-25)
ns为高聚物重复单元的原子数,Vm,s为重复单元摩尔体积, (∑F)s为重复单元Small色散力的加和。
例:计算聚四氟乙烯(PTFE)和(PP)聚丙烯的表面张力,已知:
VPTFE=45.5cm3/mol;Vpp=46.2cm3/mol
(6-20)
Ecoh为摩尔内聚能,∆H为汽化热(液体)或升华热(固
●内聚能密度:单位体积的内聚能,记作(CED),即:
(CED)=Ecoh / V
V为摩尔体积。
(6-21)
●内聚能密度的平方根称为溶解度参数δ,即:
=(CED) (Ecoh / V )
1/2
1/ 2
(6-22)
溶解度参数是确定高聚物与溶剂的溶解性和聚合物与聚合 物之间相容性的重要参数。 ●对于小分子,Hildebrand和Scoff 提出了如下的表 面张力和内聚能密度间的关系式:
wk.baidu.com
6.4 表面张力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小分子化合物,表面张力与等张比容有如下关系
=(P/V)
4
(6-17)
V为摩尔体积,P为等张比容
●高聚物修正为:
=(P/V)n
(6-18)
其中n为Macleod指数,可近似取作4。
等张比容是与物质的分子结构密切有关的量,摩尔体积与
物质的密度有关,因而也与温度有关。因此,影响表面张 力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温度和分子结构。
σ=(P/V)4=(220.8/86.5)4=42.8×10-3N/m
未考虑分子量和结晶的影响
6.5 表面张力与内聚能密度
●内聚能:表征物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强弱的一个物理量;
摩尔内聚能:消除1摩尔物质全部分子间作用力时,其内
能的增加,即:
Ecoh U H RT
体)。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
此式不太适用,聚合物的界面张力:
12 2 1
(6-28)
6.7.2 Good-Girifalco理论
●两相之间的界面张力与粘附功Wa有关,
12 1 2 -Wa
如下的关系:
(6-29)
● Good和Girifalco认为,粘附功和内聚能之间存在
● 等张比容具有严格的加和性,即物体的等张比容等于组成
该物质分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和结构因素的等张比容(Pi) 之和,它的数值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
P= Pi
i
(6-19)
例:求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表面张力
(摩尔体积:V= 86.5 cm3/mol)
CH3
结构单元:—CH2-C-
COOCH3
2个CH3 一个酯键 一个-CH2一个 C 56.1×2=112.2 64.8 39.00 4.8 Pi加和=220.8
上节课回顾
6.1 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
V
2/3
熔融后 的熔体
K (TC T 6)
(6-2)
上节课回顾
6.2 表面张力与分子量的关系
= Kb / M n
1/4
2/3
(6-15)
(6-16)
液体 同系物
1/ 4
Ks / Mn
另外,外推法得到的表面张力是材料非晶态的数值。
σ 为无规共聚物的表面张力, σ
1、σ 2为组分i的表面张力,
(6-26)
Xi则为组分i的摩尔分数.
对氧化乙烯-氧化丙烯的无规共聚物实验结果如图6-6所示。
共聚,组分平均 分布,符合线性 加和规则
共混,低表面能组 分表面富集
6.6.2 嵌段与接枝共聚
●对于嵌段共聚物,若A嵌段有高表面能,B嵌段有低表面 能,则形成共聚物时,B嵌段优先在表面上吸附,使体系 的表面张力明显下降。B嵌段到一定量,表面张力下降到
解:
c 0.327[( F ) s / ns ]
1.85
n
s
/ Vm,s
1.52
(6-25)
聚四氟乙烯 (-CF2CF2-)
聚丙烯 -CH(CH3)CH2∑Fs=133+28+214=375 Ns=9
σ
PP=0.327[375/9] 1.85[9/46.2]1.52
∑Fs=2×150=300
=16.8( /V )
2
1/3 0.86
(6-23)
此式适用于非缔合小分子液体,从内聚能密度计算表面张 力与试验测定结果基本一致,但对高聚物却不适用。
● Lieng-Huang Lee对高聚物提出如下关系式:
c
0.43
KV
0.14
(6-24)
K为常数,对液体和类似液体高聚物为0.24,φ为分子相 互作用参数。 ● Wu利用Small色散力,提出了如下的经验公式:
6.7 界面张力
6.7.1 Antoff 规则
Antoff 最早提出界面张力与两相表面张力的关系式为:
12 2 1
σ
12:相1和相2间的界面张力;
(6-27)
σ 1和σ 2为相的表面张力。
●此式仅适用于相1在相2上的润湿角θ=0,即铺展的情况,且两 相之间处于蒸汽吸附平衡的饱和状态。显然,对聚合物而言,
B嵌段均聚物水平(图6-7)
●接枝共聚物情况与嵌段共聚物相似,但表面张力减少的程 度则轻一些
6.6.3 共 混
在均聚物共混中,低表面能的组分在表面上被优先 吸附,使体系表面张力下降。氧化乙烯和氧化 丙烯均聚物的共混结果如图6-6所示, 随低表面能氧化丙烯 均聚物的增加,共混
体系的表面能明显下
降,而且这种行为随 分子量的增加而加剧。
上节课回顾
6.3 表面张力与表面形态的关系
• 高聚物熔体冷却固化时,通常表面生成非晶 态高聚物,本体则富集晶态高聚物,以降低 体系的能量。
本节课内容
• • • • 6.4 表面张力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6.5 表面张力与内聚能密度 6.6 共聚、共混和添加剂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6.7 界面张力 6.7.1 Antoff 规则 6.7.2 Good-Girifalco理论 6.7.3 几何平均法 6.7.4 调和平均法 • 6.8 临界表面张力 • 6.9 状态方程
Ns=6
σ =0.327[300/6]1.85[6/45.5]1.52
=21×10-3N/m 实验值 18.4×10-3N/m
=27×10-3N/m
实验值 29×10-3N/m
6.6 共聚、共混和添加剂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 6.6.1 无规共聚
无规共聚物的表面张力一般符合线性加和规律:
= 11 2 2
c 0.327[( F ) s / ns ]
1.85
n
s
/ Vm,s
1.52
(6-25)
ns为高聚物重复单元的原子数,Vm,s为重复单元摩尔体积, (∑F)s为重复单元Small色散力的加和。
例:计算聚四氟乙烯(PTFE)和(PP)聚丙烯的表面张力,已知:
VPTFE=45.5cm3/mol;Vpp=46.2cm3/mol
(6-20)
Ecoh为摩尔内聚能,∆H为汽化热(液体)或升华热(固
●内聚能密度:单位体积的内聚能,记作(CED),即:
(CED)=Ecoh / V
V为摩尔体积。
(6-21)
●内聚能密度的平方根称为溶解度参数δ,即:
=(CED) (Ecoh / V )
1/2
1/ 2
(6-22)
溶解度参数是确定高聚物与溶剂的溶解性和聚合物与聚合 物之间相容性的重要参数。 ●对于小分子,Hildebrand和Scoff 提出了如下的表 面张力和内聚能密度间的关系式:
wk.baidu.com
6.4 表面张力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小分子化合物,表面张力与等张比容有如下关系
=(P/V)
4
(6-17)
V为摩尔体积,P为等张比容
●高聚物修正为:
=(P/V)n
(6-18)
其中n为Macleod指数,可近似取作4。
等张比容是与物质的分子结构密切有关的量,摩尔体积与
物质的密度有关,因而也与温度有关。因此,影响表面张 力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温度和分子结构。
σ=(P/V)4=(220.8/86.5)4=42.8×10-3N/m
未考虑分子量和结晶的影响
6.5 表面张力与内聚能密度
●内聚能:表征物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强弱的一个物理量;
摩尔内聚能:消除1摩尔物质全部分子间作用力时,其内
能的增加,即:
Ecoh U H RT
体)。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
此式不太适用,聚合物的界面张力:
12 2 1
(6-28)
6.7.2 Good-Girifalco理论
●两相之间的界面张力与粘附功Wa有关,
12 1 2 -Wa
如下的关系:
(6-29)
● Good和Girifalco认为,粘附功和内聚能之间存在
● 等张比容具有严格的加和性,即物体的等张比容等于组成
该物质分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和结构因素的等张比容(Pi) 之和,它的数值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
P= Pi
i
(6-19)
例:求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表面张力
(摩尔体积:V= 86.5 cm3/mol)
CH3
结构单元:—CH2-C-
COOCH3
2个CH3 一个酯键 一个-CH2一个 C 56.1×2=112.2 64.8 39.00 4.8 Pi加和=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