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案-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平面镜成像教案
平面镜成像教案平面镜成像教案一、引言平面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光学器件,它具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对于理解光学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关于平面镜成像的教案,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面镜的成像原理。
二、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1. 掌握平面镜的基本性质和成像原理;2. 学会用光线追迹法绘制平面镜成像;3. 理解虚像和实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1. 平面镜2. 光源(如手电筒)3. 白纸4. 笔四、实验步骤1. 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桌子上,确保其稳定性。
2. 将光源(手电筒)放在平面镜的一侧,确保光线能够直射到平面镜上。
3. 在平面镜另一侧的桌子上放置一张白纸,作为观察屏。
4. 调整光源的位置,使得光线正好射到平面镜上,并在白纸上形成清晰的光斑。
5. 在白纸上用笔绘制光线的方向。
6. 将光源移动到不同的位置,观察光线的变化,并在白纸上绘制相应的光线方向。
7. 根据绘制的光线,讨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五、实验讨论1. 通过观察和绘制的光线,学生可以发现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规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 学生可以观察到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路径,从而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 根据绘制的光线,学生可以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直立、与物体距离相等。
4. 学生可以讨论不同位置的光源对平面镜成像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深入理解了平面镜的成像原理。
他们通过观察和绘制光线,掌握了平面镜的基本性质和成像规律。
同时,他们也学会了用光线追迹法绘制平面镜成像,培养了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规律,加深了对平面镜成像的认识。
总之,平面镜成像教案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面镜的成像原理。
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物理教案: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效果
物理教案: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效果。
实验器材:
1、平面镜
2、灯泡
3、光屏
4、尺子
5、直尺
实验操作:
1、将平面镜竖直放置,调整好角度。
2、用尺子测出灯泡与平面镜的距离,确定一个固定的角度。
3、将灯泡向平面镜靠近,观察光线的反射情况。
4、在光屏前方测出平面镜与光屏的距离,确定影像位置。
5、记录好所有数据,进行实验分析。
实验原理:
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反射出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入射角相等,反射角相等,并且反射光线在平面镜的法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同侧。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灯泡和光屏的位置,然后根据光学成像原理,推算出平面镜的成像效果。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灯泡向平面镜靠近,光线反射后形成的影像会移动,但其大小、形状、方向都不会改变。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
当灯泡与光屏距离相等时,影像会在光屏上恰好重合。
这就是平面镜的成像效果。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平面镜能够将入射光线按照一定规律反射出去,并能够形成影像的特性。
其中,影像的大小、形状、方向都与物体本身无关,而与物体与镜面的相对位置有关。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平面镜的成像效果来制作成像仪器,如望远镜等。
总结:
平面镜作为光学器具中最简单常见的一种,其实际应用非常广泛。
了解平面镜的反射规律及成像效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利用它的特性,实现更多的实用功能。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究光学原理,不断发现新的应用和技术,以更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平面镜;2. 蜡烛;3. 火柴;4. 直尺;5. 教学课件。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面镜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平面镜成像;2. 提问:你们对平面镜成像有什么了解?二、探究平面镜成像原理(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平面镜成像原理;3. 学生演示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三、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2. 学生分享总结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的掌握情况;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二、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进行实际操作;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实验安全准确。
三、拓展应用(5分钟)1. 教师提出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 学生领取作业,认真完成。
六、教学反思(课后)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进行评价。
鲁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1.知道实像与虚像的概念,能区分物体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2.学习用“等效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会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习用“等效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会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教学过程一、合作探究问题(1)为什么很难比较像与物的大小?(2)为什么找不到像的位置?(3)如果镜子是透明的,能否找到像的位置呢?(4)怎么让镜子变成透明的?(5)找到像后,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提示(1)对实验数据进行比较,观察像与物的大小、正倒、像距与物距的关系;(2)如果将像与物连线,会发现什么特点?(3)综合各组的数据,可能会发现物距与像距并不完全相等,可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玻璃板厚度的影响、像的位置是否找准、像点和物点是否完全对应)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1)器材的准备①选用的玻璃要薄些,如果用厚玻璃做这个实验,可能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②为便于研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可使用记录纸,提前画好坐标。
③如果没有蜡烛,也可以用两个相同的跳棋子来研究平面镜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④做平面镜成的像与物的左右关系的实验时,可以使用教材中介绍的两个相同的三角板,为了区分左右关系,尺上要分别贴上b、d两个字母。
如果没有也可以用火柴棍组成不同的图形如“L、E”来代替。
(2)实验操作注意事项①为便于研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实验时玻璃板可放在记录纸的中央,物体放置在记录纸上便于读数的位置。
②观察要点:实验时,要找准像点,即从各个角度观察,都能看到玻璃板后的物体与玻璃板前的物体在玻璃板中成的像重合。
③实验中要多次改变物体位置,记录时为便于区分物体在不同位置时所成像的位置,可在物的位置旁用字母或数字标记,像用对应的字母或数字记录好,便于实验后进一步观察、分析。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2. 平面镜成像特点3. 平面镜成像实验4. 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5. 拓展与思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特点。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
2. 实验法: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和分析成像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2. 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讲解光线反射和成像的原理。
3. 讲解平面镜成像特点:讲解成像的位置、大小、虚实等特点。
4. 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成像现象。
5. 讨论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和总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是否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观察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讨论参与评估: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学生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观点。
4.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原理及其应用。
2. 引导学生探讨光学成像技术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摄像头、显微镜等。
实验探究平面镜反射成像——初中物理教案
实验探究平面镜反射成像——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近年来,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在学习领域,人类教师的重要性依然不容忽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直观、生动、感性和形象的特点,可以强化学生的物理认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节关于平面镜反射成像的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反射成像的定义、原理和特点。
2.掌握平面镜反射成像的基本例题。
3.进行实验探究,了解平面镜反射成像的具体表现。
二、教学内容1.平面镜反射成像的定义、原理和特点(1)定义:平面镜反射成像是光线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时所产生的影像,即物体的视像。
(2)原理:光线在平面上发生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特点:真像与物体位置对称,虚像与物体位置相同,放大镜或缩小镜取决于物距和像距的比值。
2.平面镜反射成像的基本例题(1)物距、像距和像的位置关系。
(2)物距、像距和焦距的数学关系。
(3)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和产生条件。
(4)画出平面镜反射成像的示意图,研究其性质和变化规律。
3.实验探究平面镜反射成像(1)实验器材:平面镜、光源、屏幕、尺子、铅笔。
(2)实验步骤:① 将平面镜架在小木块上,使它能够倾斜,调整光源、平面镜和屏幕的位置,让光线从光源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并经过反射形成像在屏幕上。
② 测量物距、像距和屏幕与平面镜的距离,画出物体、平面镜和像的示意图,计算放大率和准确反映成像的位置。
(3)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符合平面镜反射成像的基本规律。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和理解平面镜反射成像的相关知识点。
三、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具,引入平面镜反射成像这一话题,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课堂讲授教师介绍平面镜反射成像的定义、原理和特点,并通过例题和问答形式让学生掌握其基本知识点。
3.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平面镜反射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用计算方法一一求解,加深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07 探究 平面镜成像规律(解析版)
实验07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1.【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2.【实验器材】(1)玻璃板、光屏、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量角器、支架等。
(2)主要器材作用:A、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两支完全相同蜡烛A、B: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确定像的位置。
C、刻度尺:测量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和像与平面镜的距离。
D、光屏: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
E、白纸:确定物、像和平面镜的位置。
3.【实验装置图】4.【成像原理】光的反射5.【实验步骤】(1)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蜡烛的像。
(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但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与像重合(观察到未点燃蜡烛的烛芯上好像也有了烛焰)。
比较像与蜡烛的大小、正倒等关系。
(4)在玻璃板下所铺的白纸上描绘出蜡烛、玻璃板和蜡烛像的位置。
(5)画出连接蜡烛和像的直线,量出直线与玻璃板的夹角,用刻度尺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6. 【实验表格】7.【实验结论】(1)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物大小相同。
(3)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1、如何放置玻璃板?把白纸平铺在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放在纸上。
2、如何才能看到蜡烛A的像?人在点燃蜡烛侧透过玻璃板看去。
3、如何探究像的实虚?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看光屏上有无像。
4、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物的大小关系?拿一支完全相同且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像与物完全重合。
(等效法)5、在白纸上描出物、像和平面镜的位置后,接着应该怎么办?连接对应的像点、物点,测出它们到镜面的距离。
看连线和镜面是否垂直。
6、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应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实验。
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学设计:巧用平面镜探究成像规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学设计:巧用平面镜探究成像规律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希望通过巧妙地使用平面镜来探究成像规律,让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物理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是让幼儿们能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能够观察并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本次活动中,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重点是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并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为了这次活动,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平面镜、小玩具、纸张等。
我会向孩子们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让他们了解平面镜是如何成像的。
我会让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和其他孩子进行分享,并让他们互相评价,以此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认为让孩子们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难点,让他们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并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重点。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上,我认为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不仅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而且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我也认为在活动中,我需要更加引导孩子们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让他们在表达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对于拓展延伸,我认为可以让孩子们在家里找一个平面镜,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以此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让孩子们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之一。
因为对于幼儿来说,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比较难以理解,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直观的实验,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并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之一。
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操作,孩子们才能真正地观察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活动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是孩子们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通用5篇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通用5篇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通用5篇教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整合和组织,将物理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形成有机的教学链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下面给大家分享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欢迎阅读!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篇1】学习目标:1、如何用实验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做成像图及光路传播。
学习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习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一、自主学习⑴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对称、虚像①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⑤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作用:成像、改变光路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⑵球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定义:用球面的. 外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凸面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应用:汽车后视镜☆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
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二、合作交流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猜想与假设:2、设计并进行实验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2)、为什么选择这些器材各有什么作用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实验06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专题期末复习(人教版)
专题六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解析版)【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即等大(像与物大小相等)、等距(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对称(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反向(像与物左右位置相反)、虚像(像是虚像)。
【实验器材】玻璃板一块、相同的蜡烛两支、光屏一块、火柴一盒、刻度尺和支架等。
【实验步骤】一、按图组装器材。
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观察另一侧蜡烛的像。
二、将光屏置于像的位置,不透过光屏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
三、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置于像的位置,比较两只蜡烛的大小关系。
四、移动蜡烛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五、用刻度尺量出两支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
六、通过平面镜观察像与物的左右位置关系。
七、重复上述步骤并记录实验数据于表格。
次数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物到平面镜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物像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像与物的左右位置关系像的虚实位置1位置2位置3…八、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等大、等距、对称、反向、虚像。
2.考查内容考查方向解答思路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镜前可以观察到像,镜后无法看到)大小关系两支相同蜡烛为了比较大小关系点燃蜡烛目的清楚的观察成像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多次实验的目的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等距验证利用刻度尺进行测量虚像光屏(物在平面镜中像的位置)无法呈接到像反向通过观察可见像与物左右位置相反实验出现误差刻度尺与平面镜不垂直、实验装置安装存在问题1.(2020·湖南常德)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 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
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多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2)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像是_______像。
镜面成像实验教案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和性质
镜面成像实验教案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和性质镜面成像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镜面成像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和性质,加深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1. 平面镜2. 光源(例如激光笔或小灯泡)3. 光屏4. 直尺5. 垂直支架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 将平面镜固定在一根垂直于水平面的支架上。
(2) 调整垂直支架的位置,使平面镜与光源、光屏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3) 将光源放置在平面镜的一侧,并在光源与镜面上边缘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4) 将光屏放置在平面镜的另一侧,并与镜面保持一定距离。
2. 实验操作(1) 打开光源,使光线通过平面镜射向光屏。
(2) 在光屏上观察到的光斑位置,标记为A。
(3) 移动光源的位置,使光线射向平面镜的不同部位。
(4) 在光屏上观察并标记每个光斑的位置。
3. 数据记录与分析(1) 记录光源与光屏之间的距离。
(2) 绘制光斑位置与光源距离的关系图表。
(3) 观察并分析图表,探究光斑位置与光源距离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图表呈现出一条直线,表示光斑位置与光源距离呈线性关系。
2. 光斑在镜面两侧对称出现,且与光源位置关于镜面中心对称。
3. 光斑距离镜面越远,光源到光斑的距离也越远。
4. 当光源与镜面保持一定的垂直距离时,光斑位置保持不变。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平面镜成像具有对称性质,光斑在镜面两侧对称出现。
2. 光斑位置与光源与镜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关系,即光源距离镜面越远,光斑位置也越远。
3. 光斑位置与光源与光屏之间的距离无关,只与光源与镜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五、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学到了平面镜成像具有对称性,并且光斑位置与光源与镜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同时,我们也发现光源与光屏之间的距离对于光斑位置没有影响。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平面镜成像公开课教案
平面镜成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要点。
难点:1.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2. 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平面镜、透明塑料板、玻璃杯、铅笔、直尺、白纸、实验记录表格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平面镜、一张白纸、一支铅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4. 应用: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平面镜成像的图示。
2. 请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3.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在周记中进行记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思维活跃度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应用和总结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评估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创意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制作出独特的作品。
初二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课堂教案:探讨平面镜成像的物象对称性
教案一:初二物理课堂教案: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以及基本特点;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3.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物象对称性。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规律;2.平面镜成像的物象对称性。
【教学难点】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物象对称性;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内在规律。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初中物理中曾学过的关于镜子成像的知识点,如凸透镜成像、凹透镜成像等等,引入平面镜成像的知识点。
二、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规律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定义:平面镜成像是指物体在平面镜前方通过反射而呈现出的像的形象。
2.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平面镜成像位于平面镜前后的对称位置,图像形象与物体大小相等,且两者成像位置关于镜面对称。
3.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平面镜成像特点集中体现在“左右对称、想象距离相等、物像距离相等、大小相等”四个方面。
4.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入射光线的法线与反射光线的法线在镜面上一起构成一条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三、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物象对称性1.准备工作:教师需要准备一面平面镜和一些物体,如书、笔等等。
2.实验步骤(1)将一面平面镜竖直支立于水平桌面上。
(2)将物体放置在平面镜的左侧,垂直于平面镜。
(3)调整物体和平面镜的距离,使其呈现清晰的倒立像。
(4)观察把物体放在右侧会发生什么情况。
3.实验感想实验中可以发现,无论将物体放在平面镜的左侧还是右侧,成像效果都是一样的,且成像的物体和实物在平面镜上对称。
四、分析镜面上物象对称性的意义1.直观感受:物体在平面镜前成像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左右对称的像,感受到物象对称性。
2.概念上的理解:物象对称性是指实物和成像对称,也就是说,平面镜成像中的物体在平面镜上是左右对称的。
五、作业1.请写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带上平面镜和物体,完成物象对称性实验,并观察两种情况下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过程。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平面镜成像有关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好奇心。
2. 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看或自己动手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直观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过程。
4. 分析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分析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一些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面镜成像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分析生活实例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材:平面镜、蜡烛、物体、直尺、白板等。
2. 教学课件:包含平面镜成像原理、实验过程、生活实例等内容。
3. 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第3-4课时:进行实验演示,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第5-6课时:通过生活实例,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4. 第7-8课时:进行课堂问答和小测验,巩固所学知识。
实验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版)
实验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识点一、平面镜成像规律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平面镜成像是虚像。
2.平面镜成虚像: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平面镜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在镜子中会出现一个正立蜡烛的像,但将光屏放在平面镜后蜡烛像的位置时,光屏上却没有出现蜡烛的像,可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不存在的,是虚像。
3.平面镜成像作图:(1)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作图;(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对称法)。
4.凸面镜特点: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平行光射到凸面镜上,反射后成为发散光。
5.凹面镜特点: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到凹面镜上,反射后会聚到一点。
知识点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1.分析论证(1)未点燃的蜡烛可以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蜡烛的像的大小与蜡烛大小相等;(2)蜡烛和它的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2.实验中注意事项(1)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为清晰,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并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原因是玻璃板既能反射光又能透过光,即透过玻璃板能看到未点燃的蜡烛,也能看到点燃的蜡烛所成的像;(3)实验应选用较薄的玻璃板。
因为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可以各成一个像,当玻璃板较厚时,两个像有较大的错位,难以确定像的位置;(4)实验中,玻璃板要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
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则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的蜡烛将不能完全重合;(5)实验中,使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6)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的优点是所成的像比较亮,便于观察;(7)白纸用于标注玻璃板的位置、蜡烛以及蜡烛的像的位置,刻度尺用于测量蜡烛以及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8)改变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平面镜成像教案(精选3篇)
平面镜成像教案(精选3篇)平面镜成像教案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桂林山水的图片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
(2)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3)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
(4)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
3.利用平面镜解决实际问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具与教法:平面镜、平板玻璃、支架一副、蜡烛、橫格纸、刻度尺等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新课引入多媒体课件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师问:刚才我们所看到的景象美不美?这么美的景象里就应用了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出示一块平面镜。
教师: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镜子,它的表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
用它照自己的时候,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的镜子,用它照照自己,看一看,你在镜中的像有哪些特点?教师问:当我们远离或靠近镜子时,镜中的像是否会变化呢?教师:刚才,大家谈了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是不是都正确呢?是不是全面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上小聪和小明的对提示。
大家互相讨论交流,设计好探究过程。
教师问: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作平面镜?教师问:怎么确定像的位置多媒体课件演示探究过程。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A.像与物大小相等;B.像到镜面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C.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演示:水中的蜡烛。
把一块玻璃立在桌面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与探究教案分享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与探究教案分享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发现成像的特点;3.通过实验和探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操作方式及计算方法;4.通过讲解,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提高其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2.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2.通过实验和探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操作方式及计算方法。
四、教学内容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平面镜是一种反光镜,是利用金属镜面的反射性能来制作的。
平面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器件,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办公、医疗等各个领域,更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实验材料。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就是利用镜面反射来产生像。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可以用光线追迹法模拟。
假设一个光源Γ发出的光线ΓA射向平面镜AB,光线ΓA在镜面AB上反射成光线CB,经过绘制,我们可以得到光线CB和光线ΓA在A点处相交,点A处产生一条新的光线AC。
同样地,在镜面AB上放置一个物体P,我们可以通过绘制相应的光线,得到物体P在A点处产生的像P'。
像P'与物体P 之间的连线与镜面AB的法线重合。
2.平面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实验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平面镜成像具有以下规律:①物距与像距相等,即sp=s'p',物体与像位置对称。
②物像间的连线与镜面法线垂直。
③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即h=h',物像大小相等。
④像的方向、位置和真实物体(实物)位置相反,即是倒立像。
以上规律成为平面镜成像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规律。
五、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自主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2.讲解法:通过讲解,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实验法:通过实验,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操作方式及计算方法。
六、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图片和动画,向学生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对平面镜成像产生兴趣。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难点】器材的选用和方案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
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建立规律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作出猜想】(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板,白纸。
(2)实验方案: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
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
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
【记录数据】环节三:巩固提高为什么在实验中只点燃一支蜡烛?答:一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二是便于观察。
环节四:小结作业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二预习目标:1、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猜想平面镜成的像有哪些特点。
2、尝试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方案。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4.3平面镜成像(教案)
第3节平面镜成像【2022年版课标要求】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实验探究;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利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
【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启发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前准备】教师:两根相同的蜡烛、平面镜、大白纸、玻璃板、球面镜、刻度尺学生:三角尺、大白纸、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动画——猴子捞月,提出问题:为什么猴子误以为月亮掉进了水里?让学生思考(附:动画要点图片)学生分析:水面就像一面镜子,就像人照镜子一样,镜子里面出现人的像,同样道理,水里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出探究的课题——《平面镜成像》。
二、新知探究(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大小关系教师活动:学生小组中提前准备镜子,让学生照照镜子,感知平面镜成像,教师通过PPT展示,介绍平面镜成像中几个术语: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从平面镜外面,通过平面镜可以观察到的与外面物体相同的另一个物体。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猜想,并将猜想归类。
学生猜想、讨论、表达观点。
教师分类汇总学生的观点,去除不合理的猜想,归纳总结:(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教师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一: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教师活动: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学生活动: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如: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可以用两支相同的笔。
学生实验:用两支相同的笔进行实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实验成功了吗?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另一支完全相同的笔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另一支笔,而看不见像,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