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初级)》过关必做1000题(含历年真题)(第二章 儿童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儿童社会工作
第一节儿童的特点和需要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从儿童社会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时期的儿童需要完成()人格的培养。
[2015年真题]
A.信任
B.自主
C.勤奋
D.独立
【答案】B
【解析】儿童的社会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
从积极人格培养的角度,婴儿时期的儿童需要完成信任人格的培养;幼儿时期的儿童需要完成自主人格的培养;学前阶段的儿童则需要完成勤奋的人格培训。
这些社会心理人格的培养,必须在儿童成长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完成,这些阶段无法变更顺序。
2.某儿童服务中心计划为3岁以下的儿童及家长开展科学喂养知识讲座和亲子活动,为3~6岁的儿童及家长开展辅导、娱乐等活动,为7~14岁的儿童及家长开展沟通交流活动以及青春期身心健康教育,上述活动主要是依据()特点而设立。
[2014年真题] A.儿童性格
B.儿童发展
C.家长心理
D.家长行为
【答案】B
【解析】儿童成长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阶段性是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有的典型特点。
儿童从出生到18岁以前,其成长阶段通常包括婴儿阶段(0~1岁)、幼儿阶段(2~3岁)、学前阶段(4~5岁)、学龄阶段(6~12岁)和青少年阶段(13~18岁)。
不同阶段的儿童,不仅具有较为相似的生理发展特点,也具有需要完成的共同的社会心理发展任务。
题中,该儿童服务中心为不同年纪的儿童开展不同的活动,依据了儿童成长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而设计的。
3.小李发现邻居小张经常打骂女儿,于是向社会工作者小邓反映,希望小邓进行干预。
小张表示打骂孩子是自己的家事,不用外人管。
小邓告诉小张,不能用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管教不当造成严重伤害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小邓上述说法依据的基本价值理念是()。
[2016年真题]
A.家长对儿童具有权威性
B.儿童权利的保护和实现
C.保障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D.儿童教育发展的最优化
【答案】B
【解析】儿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儿童权利的保护和实现。
儿童社会工作要以保障儿童的基本生存和发展,保障所有儿童获得公平服务,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保障儿童参与社会等为专业服务活动的基本原则。
儿童受国家保护,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保护的义务,
禁止虐待、残害儿童,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等。
小张经常打骂女儿属于虐待行为。
4.某地自实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办法以来,接收了100多名孤残儿童。
为了提升孤残儿童的生活质量,社会工作者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活动,其中属于宏观层面的选项是()。
[2013年真题]
A.走访寄养家庭,了解寄养家庭的实际困难
B.开展调研,撰写报告,向政府提交政策建议
C.开办支持小组,提升孤残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D.进行资源链接,为寄养儿童找到“一对一”的资助
【答案】B
【解析】儿童社会工作一般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
微观儿童社会工作即指根据儿童个体本身的需要而开展的个案辅导工作;中观层面即指以满足儿童需要为中心,针对儿童家庭,或有相同问题同伴开展的小组工作;宏观层面即指以满足儿童需要为中心,针对社会组织和社区的社会工作,或针对政策改变开展的调查研究、宣传倡导等社会工作。
5.一对无生育能力的夫妇收养了一个被遗弃的1岁女孩。
3年后,养父因车祸去世,女孩被诊断为智力发育迟缓,养母因无太多技能,收入也不高,无力安排女孩进行早教治疗,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下列服务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应()。
[2012年真题] A.向养母提供经济、康复等方面的帮助
B.安排女孩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寄养
C.将女孩送到儿童福利机构抚养
D.为女孩寻找新的收养家庭
【答案】A
【解析】补充性儿童福利服务的对象是父母亲职能力不足的儿童及其家庭,内容主要包括:①为经济困难家庭连接资源,为儿童提供经济补助;②为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父母提供托育服务;③为新生儿及其父母提供健康育儿资讯和技能培训服务。
这类服务的目的是通过弥补父母亲职能力的不足,改善父母的亲职状况,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
题中,女孩拥有养母的照料,只是因为养母的技能有限,收入不高,造成无力照顾女孩。
所以,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养母提供经济、康复等方面的帮助。
6.某农村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干预项目中,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之一是对儿童家长、社区医生、妇女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普通村民开展培训,普及儿童权利知识,降低儿童遭受虐待、忽视和意外伤害的风险。
从儿童社会工作的类型上划分,上述服务内容属于()服务。
[2015年真题]
A.替代性儿童福利
B.儿童保护
C.补充性儿童福利
D.儿童支持
【答案】B
【解析】儿童保护服务的服务对象是遭受到人为伤害,包括虐待、忽视、剥削和暴力伤害的儿童及其家庭,内容主要包括伤害预防和伤害应对服务。
伤害预防服务是通过对有伤害风险儿童及其家庭的介入,逐步减少直至消除风险的过程,包含的服务可以是支持性的也可以是补充性的。
伤害的应对服务通常是指儿童伤害发生后,为受到伤害的儿童提供家庭外安置服务的过程,多数时候是替代性服务。
题中,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伤害预防,属
于儿童保护服务。
7.社会工作者在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小军开展的个案辅导中发现,小军手臂及面部有多处瘀青,并且步态不正常,此时,社会工作者首先应该()。
[2010年真题] A.向公安机关或儿童权益保护机构报告
B.立即通知小军的监护人到场
C.辨别小军是否有受到虐待的危险
D.继续按计划进行个案辅导
【答案】C
【解析】儿童保护服务的对象是遭受到人为伤害,包括虐待、忽视、剥削和暴力伤害的儿童及其家庭,内容主要包括:①伤害预防服务,是通过对有伤害风险儿童及其家庭的介入,逐步减少直至消除风险的过程,包含的服务可以是支持性的也可以是补充性的。
②伤害的应对服务,通常是指儿童伤害发生后,为受到伤害的儿童提供家庭外安置服务的过程,多数时候是替代性服务。
题中,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个案辅导中发现小军的面部及手臂有多处淤青,应首先确认小军是否遭到了身体虐待,如体罚、责打,以保障小军的基本生存与发展。
8.我国社会工作实务中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
A.6岁以下所有人
B.12岁以下所有人
C.14岁以下所与人
D.18岁以下所有人
【答案】D
【解析】儿童社会工作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为依据,以年龄为界定指标,将儿童界定为所有未满18周岁的自然人。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未成年人界定为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与《儿童权利公约》对儿童的界定一致。
9.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了解服务对象的生存及成长环境,了解他们不同的行为和心理表现形式,从而制定不同的服务方案。
这体现了儿童发展的()特点。
A.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个体差异性
D.分化与互补性
【答案】C
【解析】儿童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儿童在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在身心发展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等方面,都有不同于整体特征的个性化特点,具有不同于他人的成长轨迹。
10.儿童的第一需要是()。
A.生存的需要
B.发展的需要
C.受保护需要
D.社会化需要
【答案】A
【解析】儿童的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受保护需要和社会化需要。
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