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知觉20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不健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尊对他人的“强迫”性质, 这也使得“过于”自尊的人难免会对他人 或产生嫉妒心理、或产生虚荣、或产生自 暴自弃、或产生报复心理,当然同样会使 人奋发图强。 具有健康自尊心理的人要耐得着孤独,自 卑、嫉妒、虚荣都是你前进路途中的敌人, 只有战胜了自己才能战胜世界。

自尊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 别人歧视、侮辱,但并不代表他人在现实中 对相应主体的敬重。 真正受人欢迎、受人拥戴的人是用不 着自尊的,因为 这种状况下再“自尊”反 倒是矫情了,反倒会遭人轻视了,所以“粉 丝”众多的人在相应时间与状况下为了对得 起“粉丝”,往往表现为谦逊的、不骄傲的、 甚至是“自卑”的。
物质自我:身体、衣服、房子、家庭和所有其 它的物质所有物; 社会自我:社会评价,我们从熟人或朋友那里 获得的承认,特别是有利的评价。 精神自我:个人内心的活动、能力、感觉、价 值观和理想,是自我感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部 分。 再由此引出“自我感觉”和两种涉及自我的行 动“自我追求”和“自我保存”。

自我知觉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两个基本成分。
二、自我概念
二、自我概念
(一)自我概念的定义 ——又叫自我图式,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所有 特征认识的集合,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 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包括生理自我、社 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也包括理想自我、现实自我、 应该自我等等内容。
W.詹姆斯的观点:
2、人们有一种自我表现的动机,即为了获 得权力、赞许等而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动 机。大多数人都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不管这个印象是不是真实的自我,毕竟好 印象对恋爱的成功、找到如意的工作能起 到关键的作用。 虽然有时人们会从事自我表达性行为, 有时会从事自我表现性行为,但两者之中 会有一种稳定的偏好,至于偏好哪一种要 依靠自我监控水平决定。

自我概念
(三)自我概念的作用
——影响个人的想法、情绪与行为
1、人们有一种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 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即自我概念(证明自己是自己认为的那种人)。 大多数人倾向于进入能允许他按照与自我观念 一致的方式行动的社会环境。例如:认为自己 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就可能给希望工程捐款。 这是一个真实的自我。
3、自尊与虚荣

虚荣心是一个人过于追求表面荣耀、光彩, 以赢得他人尊重的心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自尊心太强”。虚荣心强的人,常常把对个人 荣誉是否有好处,作为支配自己行为的动力,总 是以他人对自己是否看重作为天平,一旦他人有 一点否定自己的言论和表情,便认为损害了自己 的自尊,就受不了,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虚荣 心强的人,过于自尊却缺乏自信,还往往容易产 生一种忌妒心理,即不能容忍别人超越自己。这 种不良情绪,危害人的身心健康,破坏人际关系, 不利于个人的成长,甚至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一、自我知觉的含义
自我知觉(self-perception)——自我知觉是 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 和评价,以自我为认识的对象。 自我知觉对自身的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正 确的自我知觉会使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得体, 相反,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常常使他的行为 遭受各种不应有的挫折。
第四章 社会知觉
三、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一)认知者因素 (二)认知对象的因素 1 认知者原有经验 2 认知者的动机、兴趣与价值观念; (三)认知情景因素 1 魅 力(气质、人格)
3 认知者的情绪状态 1 空间距离:霍尔(E.Hull)认为人际空间距离分为4种 4 认知偏差 名 称 距 离 2 身 份(职业、地位) 人际关系
对他人知觉的信息来源
非语言信息
目光接触 不做目光接触 挠头 咬嘴唇 踮脚 双臂交叉在胸前 抬一下眉毛 眯眼睛 鼻孔张大 手抖 身体前倾 懒散的坐在椅子上
典型含义
友好、真诚、自信、果断 冷淡、紧张、害怕、说谎、缺乏安全感 迷惑不解、不相信 紧张、害怕、焦虑 紧张、不耐烦、自负 生气、不同意、防卫、进攻 怀疑、吃惊 不同意、烦感、生气 生气、受挫 紧张、焦虑、恐惧 感兴趣、注意 厌倦、放松
摇椅子
驼背坐着
厌倦、自以为是、紧张
缺乏安全感、消极
(二)对他人的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 过程——有意识互相操纵利用 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 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 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当 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他自 己便可以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因此相互 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

自我概念
(二)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
1、他人的反馈(他人的评价)
2、反射性评价(他人的态度)
3、根据自己的行为推断(贝母的自我知觉理论: 外在表现、内在感受) 4、社会比较(费斯廷格、伍德等比较理 论:向上比较、相似比较、向下比较,动 机不同,比较策略也不同)
自我知觉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 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自己 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情境了解自己 的态度 、情感和内部状态 。也就 是说,我们对自己内部状态的了解, 也像他人了解我们一样,都是通过 我们的外显行为。

1、对人的知觉(对他人、群体和自我的 知觉) 2、人际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3、角色知觉(对人们表现的角色行为的 知觉) 4、因果关系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 的知觉)
在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仅仅是对事物形成感 性映象,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它不包括判 断、推理等高级认识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知觉不仅包括对人、对群 体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即形成印象,而且还 要涉及对有关信息的思维加工,包括记忆、 推理、判断、理解和解释等复杂环节。这种 知觉实际上属于认知,所以,不少人主张用 “社会认知”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
辐射效应:

在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中,如果比较 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或同属一类,那么 会产生积极效果。例如,有的人常常在众 人面前说自己认识某位知名人物,或说某 位名人与自己是同学或朋友等,以此来提 高自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通常称之 为辐射效应,即比较目标的优良品质会辐 射到自己身上,从而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自尊
(一)自尊的含义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可以是积极的, 也可以是消极的,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 允许别人歧视、侮辱,是个体由肯定的自我评价引 起的自爱、自重、自信及期望受到他人、集体、社 会尊重与爱护的心理。
(二)自尊的相关因素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是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
第一节 社会知觉
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 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作出推测 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是主体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 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
(二)社会知觉内容
亲昵区 个人区 社会区 公众区 0cm-45cm 2 背景参考 夫妇、恋人 3 自我表演 (主动影响) 45cm—1.2m 朋 友 1.2m—3.6m 熟 人 3.6m以上 陌生人 公共场所
第二节 自我知觉
一、自我知觉的涵义 二、自我概念 三、自尊 四、自我认同
课堂活动-1
自我测验:每个同学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关 于自我描述的10个句子:“我是…..”前五 个是关于身高,体重,体型,外貌的评价,后 五个是关于智力、优点、特长的评价。 在不署名的情况下,让周围十名同学猜测, 并作评价。
在心理学上,自尊感可以是个体对自
我形象的主观感觉,可以是过分的或 不合理的。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 自尊感比较高,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 值的人,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 也较能够接受个人不足之处。形成自 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 感等,这些因素都与个体的外在环境 有关。
1、自尊与健康

健康的自尊只是具有自我认可的意思, 不健康的自尊则具有“强迫”人认可的意 思。当然只有自我认可才能被人认可,这 是最重要的,这也就是“吉鸿昌在美国挂 牌示众自己是中国人”、“朱自清宁死不 领美国救济粮”等所作所为的意义所在, 进而也会使人奋发图强。


库利说,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行为都是在镜 像中学会的。比如你要传递一个微笑的表 情,让人愉悦的表情,你小时候怎么知道 什么表情、什么动作会让人产生怎么样的 反应。于是你就看别人对你的表情的反应, 如果别人接受了,那么说明你对了,就像 照镜子一样。慢慢地,你通过这样的镜像 自我学会社会交往,认识到自我的独特性。

2、自尊与自卑

说到底,自尊不过是“自卑” 的结果,是他人或说社会在现实中没 能给予其相应地位的结果,即内心逾 是“自卑”则外在表现逾是“自尊”, 心理学将之称之为隐性自尊(“自 卑”)与显性自尊(“自尊”)的关 系。

有时,在寻找自尊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被 眼前的不足与缺点蒙住眼睛,看不到自己 的优点,体验不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很 失望,产生深重的耻辱感,这对我们的成 长是非常不利的。“金无足赤、人无完 人”,一个人的缺点并不可怕,关键是能 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将缺点转换为优 点。
4、自尊与知耻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
自尊始于知耻,有了羞耻心,人才能节制自 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地生活; 知耻,并且做到自尊,是一个人前进的强大 动力,唯有自重知耻,才会更加珍惜自己的自尊, 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否则永远不会赢得别人的 尊重。

(三)自尊的构建

二、社会知觉的特点
(一)认知对象的独特性——掩饰内在动机)
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
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换句话 说,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 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 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例如,通过他人的 言行、表情、态度等来认识、判断,但是,无论是 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的对象,都会掩饰自己的内 在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 准确的。
第四章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
一、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的含义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 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信息,属于非社会性信息;另 一类是由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包 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 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属于社会性信息。对非社会性 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object perception)或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而对 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是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三)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以点带面

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 以组织和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 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 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代面的策略,所以,个 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另外,人 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因 此,获得对人的知觉要比对物的知觉更为困难。
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成功 失败 信心倍增 失去信心 高自尊; 低自尊
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只有比较才有自尊,没有比较就 没有自尊。一般来说,社会比较主要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与比自己强或好 的人比较,我们通常称为上行比较; 另一种是与比我们弱或差的人比较, 我们通常称为下行比较。

人们常常认为,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会产 生嫉妒、敌意、挫折等消极的情感体验, 而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则会产生优越、满 足、幸福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实不然, 无论是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还是与比自 己差的人比较,都不会必然导致积极的或 消极的效果。究竟会产生哪种效果,取决 于具体的情境。
马克思曾指出:“人降生是没有带镜子来 的,他是把别人当镜子来照自己的。” 自我知觉是在交往过程中随着对他人的知 觉而形成的。通过对他人知觉的结果和自 我加以对照、比较才使他产生对自己的表 象。 对自我的知觉与对他人的知觉二者是紧密 联系的,对他人的知觉愈深刻、愈全面, 对自我的认识随之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