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的文言文语感

新哨中学陈金惠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因为它在考试中占20—25分。同时又是一个难点,因为它形成的年代离我们太远太远,很多字的音、形、义发生了变化。所以,学生中流传这样一首打油诗:“一怕文言文,二怕白话文,三怕周树人,四怕周作人”。文言文以难度系数最高而荣登榜首,再加上考试时大多考课外而不考课内,就更给文言文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黑色面纱。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教学不得法,没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美,喜欢文言文。

传统教学一篇古文的基本过程总是这样:一,字字落实,将文中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全部搞定;二,句句疏通,将字词连起来,翻译成准确通顺的现代文句;三,整释全文,按“信、达、雅”的标准,将现代文句连成一篇准确通畅又不失优美的现代文。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岂不知,此时在学生装头脑中映现的,已不在是古文,而是完完全全的一篇现代文了,根本没有文言文的味。

那么该如何让学生领悟文言文的美?喜欢文言文呢?我认为出路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具体又该如何做呢?

一、注重文言文的的阅读与背诵,是提高文言文语感的主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认为,学好英语的唯一秘诀就是读、读、读、读它个百遍千遍昏天黑地,英语语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英语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就生成了,英语自然界而然就脱口而出了。他甚至说,练语言无非就是练肌肉一种语言就是一种肌肉运动方式。我国历代童蒙教育的秘诀其实也正是如此,“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义意先不去讲,先读个滚瓜烂熟再说。朱光潜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各种技艺都有各自特殊的筋骨技巧,诵读也是这样,“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

综上所述,古文语感是怎样练出来的呢?回答是勤奋刻苦读出来的。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如果按篇数划分到每个星期,要三个星期才轮到一篇,,因此增加文言文阅读量势在必行。

首先是自读课本和教辅读物,其次是在课堂中注意课内衔接,以文章的相通之处为契机,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不一定是文言文),再其次是指导学生多读半文言、文言作品,可以以四大名著和一些浅显的文言文著作为主,如《南北朝小说》《志怪小说》等,敏感捕捉阅读契机。

背诵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有七录斋主人张溥,今有能背《红楼梦》的茅盾。读得准、读得好、读得妙是背诵的基本前提,教学文言文可以并不

急着翻译,急着品析,而是让学生在晨读课、课前及课堂内反复诵读文言文,直读得口齿信伶俐、抑扬顿挫,甚至熟读成诵了不可。当然出于效率的考虑,诵读文言文也要讲究个步骤方法,诵读指导首先应注意矫正“学生腔”,从方言辨正分清句读开始,再到抑扬顿挫,最后辅以形体语言,逐渐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由于古人对平仄、押韵、对偶要求较高,所以文言文朗读难度更大。教师可首先范读,;较难的文章还可领着学生一句一句来读;然后在读通的基础上,再给课文配上图画、录音、录像或音乐来读,以创设相应情境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古文。同时也可以减弱学生反复诵读文言文的枯燥感,从而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为断体会古代语言的美感,达到如曾国藩所言的境界:“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咏,以玩其味。”

比如教《三峡》,我给课文配了许多三峡的精美图片;教《童趣》,我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想像、描绘文章图景;教《山市》,我给学生播放海市蜃楼的优美画面;教《口技》,我为学生播放了现代人表演各类口技的录像;教《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等文时,我则以图文和背景音乐相结合的方法,美景,美文,美图,美乐,使学生诵读时不禁沉浸其中……

二、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基础

教科书中的文言文大都具有较高的思想品位和丰富的

文化内涵;抒写灵性小事发人深省;描写战争场景跌宕壮阔;写景话人入木三分,可以说是词简意丰。文言文对学生来说难在语言嬗变导致的语义差异。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文言知识更新积累,在学习文言文时很难走到“品味语言,寻访思路,找准精髓,鉴赏意境”的路上去。

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一般从字、词、句、段四个方面入手,以分类积累为主要方法,如古今异义词汇总、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总表,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荟萃等。但仅仅以上四个方面军是不够的,还要积累一些古代的文化现象及史学知识。

古代的文化现象是指古代礼制、器皿、工具、风俗习惯、人名、地名等。其实这些文化现象在文言文中屡见不鲜,如“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中的“轼”,“一封朝奏九重天”,(《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九重天”,这些字词都是古代的文化现象。再如《岳阳楼记》中理解范仲淹为何要在“乃重修岳阳楼之前”写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大字,如果学生没有基本的史学知识,就很难体会范仲淹的“苦衷”,所以说积累是文言文教学之核。

三、品析、欣赏文言文,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对文言文的品析一定要放在授课的第一课时,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学生对新授课的兴趣和热情最为浓烈和高涨。

比如教学《陋室铭》,我以一个“陋”字作为贯穿全课的线索,设计了三大板块:陋室之陋——陋室之乐——陋室

不陋,间或镶嵌一些知识点(比兴的手法,对偶的修辞,典故的运用,名言的引用等)和训练点(想像陋室之陋,描述陋室之乐,评价陋室之主,论辩“甘居陋室”有时代适应性等)。此所谓“点线面结合教学法”,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以此种“点线面结合教学法”来教学《口技》,围绕一个“善”字;教学《活板》,围绕一个“活”字;教学《送东阳马生序》,则由文末最后一句“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切入贯穿。方式方法也可变通,比如用画一画的方法不定期教学法《三峡》,用演一演的方法来教学《黔之驴》,用辩一辩的方法来教学《马说》。

总之,整个第一课时的品析、欣赏过程要尽量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古代语言之精准优美、谋篇构局之整饬精巧、内涵意蕴之深刻独到。当然,由于古文的创作时间离我们的确十分遥远,要做到十分透彻是不太可能的,品到八分就足够了。如果将文言文教学与现今我们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赋予其时代新义,那就是创造性的生成了。

比如《陋室铭》中所表达的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思想,在当时特定的专制黑暗的封建社会里,这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态度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在如今这个相对自由平等同时又充满激烈竟争的社会里,这样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四、准确通畅的翻译,是培养语感的催化剂

授课的第二课时第三课时集中进行字、词、句、篇的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