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讲义
《实践论》讲解
《实践论》讲解《实践论》讲解篇一《实践论》,这可是个有点“高大上”的东西呢,但其实它在咱们生活里那是无处不在的。
咱就先打个比方,好比你想学做菜。
你看那些美食节目,大厨们在那行云流水般地做菜,各种调料放得那叫一个精准,你觉得,“嘿,这看起来挺简单的啊。
”这就像是只通过理论,你看了些做菜的知识,就觉得自己会了。
我自己就有这么个经历。
有一次我想做个西红柿炒鸡蛋,我在网上看了一堆教程,什么先炒鸡蛋再炒西红柿,鸡蛋要炒得嫩一点,西红柿要炒出汁儿来。
我心里想,“这还不简单嘛,我肯定能行。
”可是呢,等我真正进了厨房,那可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鸡蛋一下锅,就噼里啪啦地响,我手忙脚乱的,差点把鸡蛋炒成黑炭。
西红柿呢,切得那叫一个大小不一,炒的时候还溅得我满手都是汁儿。
这就是光有理论,没有实践的结果。
《实践论》里就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不真正去做,你就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
就像你想知道水有多深,你光站在岸上看,那是永远都搞不清楚的。
你得下去趟一趟,可能还会不小心呛几口水,但你就知道水的深浅了。
在社会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啊。
有人说,“我读了好多书,我就懂很多东西了。
”但是呢,也许你读的那些东西,只是别人的经验总结。
就像你看别人写的旅游攻略,你觉得你好像已经去过那个地方了,可当你真正到了那儿,你会发现,哎呀,那些攻略里没写的小细节才是最有趣或者最麻烦的。
比如说,攻略里可能会告诉你哪个景点好玩,可它不会告诉你那个景点门口的小摊贩会宰客,这只有你自己去了才会知道。
那是不是说理论就没用呢?当然不是啦。
理论就像是指南针,给你个大概的方向。
但要是没有实践,这个指南针可能就会指错路。
就像我做菜的时候,如果我完全没看那些教程,可能连盐和糖都分不清呢。
可是光靠教程,也做不出一道好菜。
这两者啊,就像是人的两条腿,缺了哪一个都走不稳。
所以啊,咱们在生活中得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实践论》讲解篇二《实践论》,听起来就很哲学,感觉离咱们普通人的生活很远似的。
《实践论》讲解
《实践论》讲解《实践论》讲解讲授人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颜贻极一、写作的背景三、发表的意义二、主要内容《实践论》讲解(一)《实践论》写作的必要性(二)《实践论》写作的可能性一、历史背景(一)《实践论》写作的必要性1、党内理论水平不高,导致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2、党内理论水平不高,导致把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3、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需要全党在观念上进行一次大的转变4、遵义会议尚未从思想理论上彻底清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1、党内理论水平不高,导致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党内理论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还没有产生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著作。
毛泽东思想尽管已经萌芽,但其形成还应哲学世界观作为支撑。
这时党内只能从马克思主义本本中找答案,因而容易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2、党内理论水平不高,导致把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1)经验主义倾向(2)教条主义倾向(1)经验主义倾向这种倾向长期拘泥于自身的片面狭隘经验,不了解理论对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轻视理论的重要性。
(2)教条主义倾向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不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拒绝接受中国革命的经验,他们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动辄搬用“共产国际指示”。
曾写了《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提出一省或数省首先取得革命胜利,主张“毕其功于一役”,提出城市中心论。
结果几乎葬送了中国革命。
而由于教条主义者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以理论家自居,因而迷惑了不少党内同志。
毛泽东在率领红军长征胜利到达延安后的1937年写下《实践论》,其目的就是为了揭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3、中国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需要全党在观念上进行一次大的转变1937年前后,中国开始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
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国内外客观形势迫切要求党内有统一的认识,对形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制订出正确的路线和策略。
然而,党内的思想并不统一,关门主义(也就是宗派主义)、冒险主义以及作为它们共同思想基础的教条主义,仍然阻碍着党的正确路线、策略的制订和执行。
李达实践论解说
李达实践论解说《李达实践论解说篇一》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李达对《实践论》的解说哈。
你知道吗?《实践论》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大门。
李达对它的解说呢,那更是把这把钥匙打磨得锃亮。
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实践论》的时候,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完全不知道这是啥玩意儿。
感觉那些文字就像是天书一样,什么“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我就想啊,这和我有啥关系呢?但是啊,当我开始深入李达的解说之后,就好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就好比咱们生活中的做菜吧。
你想啊,如果你从来没有下过厨房,你怎么知道一道菜该怎么做呢?你可能从书上或者网上看到了菜谱,这就像是理论知识。
但是,你要是不真正去厨房拿起锅铲实践一下,你永远做不出一道美味的菜。
也许你会说,我看了那么多菜谱,肯定没问题。
哼,那可不一定!这就像是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人,纸上谈兵呢。
就像赵括,空有一肚子的兵法理论,到了战场上,那可就惨兮兮了。
李达在解说《实践论》的时候,就强调了这个实践的重要性。
咱们的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
比如说咱们学习数学,那些公式定理怎么来的?那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数学家们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实验,也就是实践,才得出来的。
咱们要是只死记硬背那些公式,不去做几道题,那公式在咱脑子里就像没有根的浮萍,飘来飘去,说不定啥时候就没了。
而且啊,实践还能让我们的认识不断发展呢。
我有个朋友,他本来以为自己很了解电子产品。
他看了很多关于手机的评测啊,参数啊之类的东西。
可是呢,当他自己去手机店打工,亲自上手摆弄那些手机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自己之前的认识太片面了。
他说啊,那些参数虽然重要,但是实际拿在手里的手感、系统的流畅度、一些小功能的便捷性,这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
这就像《实践论》里说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那有人可能会问了,是不是只要实践就够了呢?嘿,这可就大错特错了。
理论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就像盖房子,你不能只拿着砖头就开始乱砌吧。
《实践论》——实践是理论的升华(马哲课程论文)
《实践论》——实践是理论的升华《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是由于在1937年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然而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
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实践论》应运而生。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同时《实践论》中还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理论。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对“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这句话给出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而且我认为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
而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
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于实践。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
实践论
毛泽东《实践论》阐释(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旧唯物反映论是直观、消极反映论《实践性》一开头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1)旧唯物主义,包括法国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2)、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反映论但不能揭示出认识对实践的真正关系他们虽然承认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反映论,但由于他们从客观主义、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界仅仅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永远是处于被动位置,这就决定了他们所坚持的反映论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在这种反映论看来,反映与被反映是直接发生的,不需要任何中介。
客观世界只是认识对象而不是改造对象,因此认识就是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看不到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费尔巴哈尽管也提出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由于他了解的人是不具有社会属性的自然人,生物学意义的人,所以他讲的实践也只是个人生物性消费活动,而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生产实践,同样也不能揭示出认识对实践的真正关系。
2、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不同,认为:(1)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不单有其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而这种社会属性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得以证实的。
(2)人的本质是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
外部世界不仅是感觉的来源,并且是人行动的对象,被人改造的对象。
人的这种本质特点决定的认识的本质决不是对客观存在的直观、消极反映,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过程,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实践过程,也是认识过程。
实践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相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把实践的观点全面引入哲学,使哲学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从而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首先是科学地论证了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认识论中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二是强调全部理论不仅都来自实践而且还必须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毛主席《矛盾论》、《实践论》导读PPT课件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 开人的发展,来观察和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 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 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蛛网说 射流说 蜡块说 影像说 白板说 实践基础 上的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 论。
1、1 实践的本质特点和形式:
实践是能动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干部,吃了很多苦头,才懂得了如何处理党内关系、党外
关系,学会走群众路线。不经过那场斗争,我的那些文章 也是写不出来的。”
——《毛泽东选集》
一、毛泽东为什么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一)总结中国革命的曲折经历
1935年12月:《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6年12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7年7月: 《实践论》 1937年8月: 《矛盾论》
《实践论》、《矛盾论》正式发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几经修改、校阅,《实践论》于 1950年12月先被译成俄文,在苏共中央刊物《布尔什维克》 发表,同月在《人民日报》发表,1951年10月放入《毛 泽东选集》第1卷。 毛泽东修改、删减和补充了《矛盾统一法则》,并更名 为《矛盾论》,于1952年3月放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 于1952年4月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 1962年《毛泽东选集》再版,将《矛盾论》移入第1卷, 《实践论》、《矛盾论》正式成为姊妹篇。
2、马列主义哲学著作是直接理论来源:
《共产党宣言》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史》
继承和创新的集中体现: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收录了 毛泽东读十部书的批注,和一篇 读书摘录,其中有8篇都写于延 安时期。是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哲 学著作继承创新的重要体现。 尽信书,不如无书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诞生
经典解读:《实践论》ppt课件
王守仁:“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 习录》下)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 理乎?”(《传习录》上)
又说:“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
孝亲之心,即有孝亲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 孝亲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 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 (《答顾栋桥书》,《传习录》中)
应该给毛泽东以什么样的画像? 农民起义者?军事指挥家?诗人?政治家?
帝王? 在这里我们要知晓的是作为哲学家的毛泽
东!!
6
一、关于《实践论》、《矛盾 论》的写作、传播、修改与出 版
7
1、写作
“两论”是毛泽东于1937年7、8月间在 “抗大”所作《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的一部分,出于毛泽东之手。
1、写作 1937年4月,毛泽东应“抗大”邀请
讲授哲学,至“七七事变”,共讲了一 百多个学时。在讲完课后,1937年7至8 月这段时间里整理完成书稿。解放后, 作者重新发表这两篇著作时,把时间定 为1937年7月和8月。
8
2、修改 A、首先,“两论”在解放前是否作过
修改? B、其次,毛泽东在解放后对《实践论》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大浪不尽悠悠,孔丘、秦始皇、汉高祖、 唐太宗、成吉思汗、康熙帝都成了历史一位可 与秦皇、汉武相匹比并高于他们的伟人。
他深沉的面庞上是中分的黑发,厚长的双手,
直射对方内心的目光,保持头部稳定的宽大的 双耳,下颏上的肉痣 在没有皱纹的宽阔的苍白
作了修改,并公开发表,收入《毛泽东选 集》
C、再次,《矛盾论》在1952年发表时 修改较大。为此,收入《毛泽东选集》时 作了专门说明。
9
第九讲 毛泽东《实践论》
他们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反映论但不能揭示出认识对实践的 真正关系。他们虽然承认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在认识论 上坚持了反映论,但由于他们从客观主义、自然主义和人本主 义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界仅仅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在人与 自然的关系中,人永远是处于被动位置,这就决定了他们所坚 持的反映论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在这种反映论 看来,反映与被反映是直接发生的,不需要任何中介。客观世 界只是认识对象而不是改造对象,因此认识就是对客观对象的 直观反映,看不到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2)第一次飞跃的实质
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这个过程是变客观的东西 为主观的东西的过程,是物质变精神 的过程,是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是 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飞跃。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 的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 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 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把握,感性认识也就失去了 它的认识论意义。另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具体的认识 过程中不可能是截然分开的,实际上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的。在哲学史的“经验论”、“唯理论”的错误在于他们看 不到两个不同认识阶段的内在联系,人为地割裂了人类认识 的统一过程。
内 容 简 介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而这种反映的前提是实践,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 的中介,只有在实践中——变革客观对象的活动中, 客观对象才能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实现外部刺激力 向内部意识的转化,形成对客观对象的感觉、概念、 判断、思想意识。正如《实践论》所说:“无论何 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 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 的。”
哲学(《实践论》)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环节 )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 ) 作用于实践客体, 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 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P97) 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 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 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总之, 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 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 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 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p89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实践论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和行的关系 ——知和行的关系 毛泽东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 征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3.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 . 条件 4.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特 征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 1) 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征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 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 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 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 初级阶级。 初级阶级。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 感觉 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 式。
《实践论》
认识的发展过程
从感性到理性
认识的发展过程
上升到理性的标志是使用概念——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 上升到理性的标志是使用概念 的细胞。 的细胞。 实践经验多次重复,共同的东西积淀下来, 实践经验多次重复,共同的东西积淀下来, 凝结成概念。它源于实践经验, 凝结成概念。它源于实践经验,又超越实践 经验,由此就不必事事亲身实践, 经验,由此就不必事事亲身实践,也就可以 降低实践成本,提高实践和认识的效率。 降低实践成本,提高实践和认识的效率。
概念—判断 推理 概念 判断—推理 判断
判断,是思维现实的运动,把不同的东西、 判断,是思维现实的运动,把不同的东西、 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东西现实地联系起来, 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东西现实地联系起来, 得到新的知识。 得到新的知识。 判断还没有说明因果关系, 判断还没有说明因果关系,所以还要把不同 的判断联系起来, 的判断联系起来,进一步反映事物的运动过 这就是推理。 程,这就是推理。
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
①自在的阶级,缺乏阶级意识。“我们人” 自在的阶级,缺乏阶级意识。 我们人” 是什么人?范围有多大?我们因何如此? 是什么人?范围有多大?我们因何如此?我 们能争取什么? 不清楚。 们能争取什么?——不清楚。 不清楚 自为的阶级, ②自为的阶级,对自身处境及其原因有理性 认识,能以客观有效的方式行动。 认识,能以客观有效的方式行动。
实践
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活动。 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活动。
为什么物质生产实践是最根本的? 为什么物质生产实践是最根本的?
政治活动,主要还是为了物质利益。 政治活动,主要还是为了物质利益。而且政 治活动的能力也必须以经济实力、 治活动的能力也必须以经济实力、调动物质 资源的能力为基础。 资源的能力为基础。 文化,精神追求,先要吃饱肚子, 文化,精神追求,先要吃饱肚子,而且精神 创造也要以反映现实为基础。 创造也要以反映现实为基础。
《实践论》全文
《实践论》全文《实践论》全文引言:《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性质和实践与认识关系的重要论述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实践论》全文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著作。
正文:第一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他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则是实践的反映和再造。
只有实践才能将认识融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使之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而认识则是实践的理论总结和规律把握。
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性在于实践是对已经实践了的认识的肯定,认识是对已经实践了的实践的总结。
第二章:实践的社会性与阶级性实践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阶级性。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实质,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而不同的社会阶级对实践的特殊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利用方式。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对实践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实践的特殊性和革命性。
只有在无产阶级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实践的兴起与发展马克思指出,实践的兴起和发展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密不可分。
实践是人类主动改造世界的行为,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兴起是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改造社会的必然结果。
实践的发展则是人类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理论、提高生产力的结果。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对实践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为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四章:实践的自觉性与自我反省实践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强调,实践的自觉性和自我反省是实现实践目标的关键。
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动方向,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的自觉性和自我反省的理论,为指导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实践论讲义
实践论与矛盾论讲义《实践论》与《矛盾论》——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第一讲一、《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背景它是为了从哲学高度总结中国革命的这样一个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作的,是为了批判和清算,甚至严重危害到中国革命发展的这样一种主观主义,特别系教条主义的这样一个而作的,是为了论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这样一个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作的。
---------毛泽东1、中国革命的曲折经历《实践论》和《矛盾论》是从哲学的高度来把握中国革命的问题,为具体地制定各种政策、策略,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一个理论依据。
这两篇著作以实践为主要源泉,对中国国情进行了一个非常到位精准的分析,充满着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甚至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一个哲学思想,这是整个“两论”创作的一个社会土壤,这是其革命背景。
2、党内存在错误的思想路线无论是党内的一个右倾,还是党内的左倾,它是党内思想路线上存在着问题。
如果不进行总结的话,中国革命甚至就不能前进,因此中国共产党就迫切地需要从理论上,从哲学的高度来彻底地理清党内错误的种种认识以及批判错误的思想路线的各种世界观,创作《实践论》和《矛盾论》,正是承担了这样一个任务。
这是“两论”创造的第二个历史背景,针对党内的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它迫切地需要进行一种整理和进行一种梳理。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文化运动之后,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这样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到“两论”的产生这样一个阶段。
二、学习两论的意义和价值它是哲学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而且在世界哲学史上,特别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是具有中国式的这样一种实践哲学特色的独特理论景观。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这样一个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这样一个产物,它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精髓,实践的这样一种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一个具体化和新发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