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共话之二——代表委员话“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会共话之二——代表委员话“幸福”
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
人民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杨文彦)2011全国两会正在召开,此间“幸福指数”继续升温。“幸福”包含哪些内容、实现途径是什么、考核标准看什么等等,成为继“和谐”之后的又一高频热词,同时,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讨论最多的内容。
幸福的基础是经济
浙江代表团缪水娟说,幸福指数是反映百姓生活能否达到小康水平的指标,提高百姓“幸福感”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说,全国上下下决心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的质量搞上去,肯定会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老百姓的幸福感也会显著增强。
全国政协委员蒋明麟说,每个人的幸福感都不一样,不可能用统一的数据来衡量。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关键在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民生的基础就是经济。GDP与幸福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也不能完全划不等号。
全国人大代表姚玉舟认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GDP,使政府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改善民生当中。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百姓的幸福指数也逐年提高。
幸福的关键是民生
全国人大代表李勤说,如果没有没房子住,怎么会有幸福感?只有加大公租房和廉租房的建设,才能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
全国政协委员孙贵宝说,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人民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比如医药卫生方面,全国人民都挤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当然不幸福。
人大代表黄方方说,要让“幸福”更好地落地,国家要继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将保障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二是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三是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发展。五是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构建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让广大低收入家庭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六是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更加关注各类困难群体的生存与发展……
张嘉极委员认为,“幸福指数”应该囊括收入、保障、物价、住房、教育、环境、医疗、文化等各项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有人把“幸福指数”比喻成那把转型时期摆脱“GDP崇拜”的钥匙,再恰当不过。
幸福的感受是公平和尊严
全国人大代表江香梅说:幸福感的关键是公平和正义,如果感觉不公平,老百姓的幸福感就会打折。
全国政协委员陈凌孚的提案题目,就叫《共享发展成果,建设“幸福社会”》。他提出,要“人人有工作,家家有房子,处处好环境,个个受尊敬”。
政协常委蒋明麟说,幸福是个庞大复杂的话题,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受教育层次、不同世界观,都会影响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幸福是满足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种内心总体感觉,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人大代表姚玉舟认为,平安是民心所盼,是人民群众安定生活的依靠。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是推进幸福生活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必然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持续优化,必然推助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幸福的裁决在百姓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会前与网民交流时说,幸福要“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领导干部的政绩应该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最高标准,而不是以高楼大厦和项目作为最高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姚玉舟说:“幸福不是抽象的概念,测量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也要讲科学。要让人民感受说了算。”
广东佛山市委书记陈云贤代表说,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要致力于惠民生、解民困,使幸福落实到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事好事上。幸福指数理应成为考评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全国政协委员林贤郁表示,要走出GDP神话,也要警惕“幸福指数”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