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校合班课堂管理策略探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类高校合班课堂管理策略探寻
作者简介:李元,吉林动画学院人文社科教学部讲师,文学硕士。
摘要目前高校合班授课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那么如何做好合班课的课堂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艺术类高校由于学生的艺术特质,合班课的课堂管理一直差强人意,所以本文试图从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群体性特征出发,探讨艺术类高校合班课堂管理策略。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合班课;课堂管理策略近年来,由于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致使在校学生人数激增,从而出现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所以高校采取合班上课的应对策略,一方面缓解了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但是合班课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教学效果颇受影响:一是学生实践机会少。
合班课上课人数少则七八十,多则二三百,每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让每一位上课的学生都有自我展示和实践的机会。
二是忽略学生个性差异。
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只能以大多数学生的基础水平为参考提出问题、设计互动。
这样总是不能顾及到所有学生的个性差异。
三是教学环境堪忧。
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即使有音响效果非常好的多媒体阶梯教室,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因为距离远、听课时间长等客观因素而产生疲劳感。
四是合班课课堂秩序混乱。
合班上课学生潜意识认为人数众多老师不可能注意到我,所以迟到、早退、说话、聊天等问题非常严重。
综上所述,在众多不利因素中,合班课的课堂管理最令教师头痛,而艺术类高校的合班课在课堂管理上难上加难。
所以,针对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特殊性,本文就艺术类高校合班课的课堂管理方法做一粗浅探讨。
1 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
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有与非艺术类大学生相同的一面,但是由于长时间的专业学习,他们又有艺术类学生所特有的一面。
而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在高校的教学中尤其是合班课教学中是一柄双刃剑。
1.1思维活跃、行为散漫。
思维活跃,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创造性的观点,但是思想缺乏广度和深度,行为无拘无束。
1.2表现欲望强烈,集体荣誉强烈。
艺术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往往要求以个体为中心,以自我喜好为根本。
所以艺术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喜欢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自我的与众不同
1.3情感丰富细腻。
艺术类学生由于专业特性,感情丰富而细腻。
所以在课堂上表现为比较爱面子,不能接受教师的批评,容易受到情感上的伤害,对人情冷暖体会较深,比较注意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
1.4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艺术类学生在高考时的文化录取分数比之其他专业要低30%左右,尤其是在扩招后,文化分数要求更低。
艺术类学生往往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重视专业课程的训练。
这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底蕴不足,缺乏人文精神,综合素质不高。
2 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
这四个要素相互交织着并形成各种关系。
高校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控制、整合这些教学要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的目标是调控与引导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课堂中
能将注意力集中于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上。
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班尼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教师从事的一切任务中,没有比管理技巧更为重要的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而对于合班课来说,如果想要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管理是顺利进行教学,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
在四个要素中教师是课堂管理的中心,对课堂管理行为负主要责任。
那么,教师如何在艺术类高校的合班课堂教学中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贯彻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管理策略?我们根据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征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2.1教学趣味化。
现代心理学认为,探索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认识兴趣,这是因为兴趣能激发人的求知欲。
所以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直接动力,这种主观心理倾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作为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并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兴奋点,在教学中加以组织和利用,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如何能够把艺术类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在课堂内容上,最好的方法是讲授和他们志趣相投的知识。
而人又是情感动物,如果教师以学生为根本,处处为他们着想,以真挚的情感面对学生,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愿意同教师交流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就会在心灵层面上欣然接受。
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对立”关系就会慢慢化解,学生对教师就会逐渐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
另外,发掘学生的兴趣是师生关系破冰的重要途径。
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果教师仍然使用往常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那么与学生之间的隔膜就会越来越深,所教、所学就会出现严重断裂。
教师的教是悲哀的,学生的学更是痛苦的。
所以,如果教师能够放下身段,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从学生心理特点、行为特征出发,以学生的喜好为“磁场”去吸引我行我素的的艺术大学生,教学生之所要,送学生之所需。
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会水到渠成,实现双赢。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创设符合学生喜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课堂管理有效性的核心,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的衔接点是课堂管理实践性的关键。
合班课大多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使之趣味性。
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变化教学方法,使之娱乐性。
但是,要注意把握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度,否则过犹不及。
利用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感知能力,课件制作要精美,要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适当加入音频、视频及时抓回学生的注意力;能用表格、图片的内容,就不要用文字,使之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多媒体教学让我们的教学更有质量,更有品质,更有效率。
使晦涩的理论浅显化,枯燥的学问生活化,难解的习题简单化。
如何做到教学趣味化,可以总结为:讲授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手段多变醒目。
另外,师生感情融洽是授课内容的“调味剂”,同时也是课堂管理的“润滑剂”。
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重感情,此项功能更不可小视。
2.2互动奖励化。
奖励在教育学上,是与“惩罚”相对的术语,指对个人或集体正确、良好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或表扬。
在课堂上,则是指具体指出某个学生并细致描述他的行为,避免用千篇一律的语句或者形式化的表扬。
一定要发自内心的并且是经过观察和了解之后才表扬,学生易会接受,更会信服。
这样,学生就会依照教师的引导来行事,而不仅仅是为了取悦老师。
这一招对那些有抵触情绪的学生和生性害羞的学生十分管用。
奖励可谓是控制课堂秩序的法宝。
在课堂教学中奖励如何贯彻并落实,以具体事件为例进行分析。
例如,在初次上课的时候,就规定上课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并回答出色给予一定加分,这样就仿佛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个口头契约,在开学之初贯彻执行,那么学生就会有一个心理暗示,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就会获得奖励、就会获得加分。
如此一来教学互动就不会以乏人问津收尾,可谓一举多得:师生互动和谐、课堂气氛活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语言表达、使学生养成三思而行的行为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发言同学的个人能力。
奖励的好处是对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向上、向善。
这种形式是对课堂管理的一种有效辅助办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势必聊天的、睡觉的人就会减少,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管理就不会成为难题。
另外,在互动环节进行奖励,能够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3管理人性化。
一般说来,所有教师都有自己的课堂常规,这些规矩对于学生管理大有裨益,一旦建立起来就会有效地节省时间。
一个坚实的纪律基础可以使教师去引导学生,而不是去控制学生。
一旦形成了连续的预期,就容易对学生进行引导而非控制。
课堂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其次是引导,最后才是控制。
所以,我们应该初次上课时就与学生约法三章,让多数学生有法可依,照章行事,问题就简化很多。
孔子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有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不要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姿态示人。
教师应为学生留有颜面,以一种不失尊严的方式引导学生的行为,限制课堂活动中的不良行为。
罗伯特森认为这些方式“私密而柔和,显示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也不会让学生在同龄人面前感到尴尬”。
所以,为了避免不良行为的继续升级,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控制。
但是,切记不要在课堂上羞辱那些行为不端的学生。
对于有些偏离轨道的学生来说,与他们进行眼神接触,对他们摇摇头,然后接着讲课就足够了。
下一层面的干预要求教师走过去,站到学生旁边。
亲近有助于学生重新把注意力放到课堂活动中来。
如果学生的行为需要进一步的干预,那最后的措施就是对他轻轻地提醒他“不要这样做”。
一个短暂而直接的目光接触可以拉回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不会引起多余的争执或教学中断。
在特殊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劝诫也要讲究语言艺术,以幽默的方式,含蓄的语言对其进行批评指正。
当有人说话已经干扰了别人的正常听课时,教师就要适当制止。
一个直接的办法就是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请说话的学生起立回答,以示警告。
如果想加强提醒效果,也可以用幽默的语言制止其不良行为。
总之,课堂管理一定要人性化,艺术类大学生个性较强、我行我素、注重自我、行为不计后果等特点,制约我们在课堂管理中不能采取严厉的办法,一定注意他们的情绪反应,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否则,问题行为很可能进一步升级,造成学生与老师的对立,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那么,教师在管理与批评时要注意态度尽量平和,语言尽量含蓄。
3 结束语
总之,针对艺术类高校合班课堂管理难度大、学生个性鲜明、自尊心较强、情感丰富细腻、自控能力弱等特征,在教学上提炼授课内容的趣味性,推敲课堂管理的艺术性,掌握互动环节的和谐性,充分尊重艺术类大学的个性特征,避免采用强制性的管理办法。
合班上课的课堂管理实践远比理论分析和探讨复杂得
多,难度大得多。
所以艺术类高校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加强实践、积极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办法,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保证教育目标顺利实现,使课堂成为培养大学生智力、道德、文化和情感的主要阵地。
参考文献[1]M·A·班尼等.教育社会心理学[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986.
[2]马桂华编译.成功课堂管理的四个关键.中国音乐教育[J].2009(10)
[3]周小宋,李美华. 美国课堂管理中的有效奖励与无效奖励.比较教育研究[J].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