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代翻译思想

合集下载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公元前三世纪:72名犹太学者埃及亚历山大城《旧约》,即《七十子希腊译本》西方第一部译作: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拉丁语荷马史诗《奥德赛》西方翻译史上六次高潮1.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希腊弱,罗马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安德罗列柯,涅维乌斯,恩尼乌斯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宗教性)《圣经》希伯来文和希腊语→拉丁语译《圣经》公元四世纪达到高潮哲罗姆《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标志《圣经》翻译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3.11世纪至12世纪托莱多“翻译院”阿拉伯语→拉丁语4.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民族语得到巩固)(德)路德民众语言《圣经》(法)阿米欧译普鲁塔克《名人传》(英)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蒙田《散文集》詹姆士《钦定圣经译本》(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5.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大作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译入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宗教扩大到其他领域翻译事业发展:1. 兴办高等教育;2.成立翻译组织;3.打破成规,发展及其翻译(重要标志)西方最早翻译理论家:西塞罗翻译:作为解释员(没有创造性)作为演说家(创造性)→直译与意译西塞罗:直译、意译昆体良:与原作竞争哲罗姆: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奥古斯丁:凭“上帝的感召”波伊提乌: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但丁:文学不可译伊拉斯谟:不屈从于神学权威,依靠译者知识路德:民众语言多雷:译者理解原著内容,通晓两种语言巴特: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不删不减不改德莱顿:词译、释译、拟译泰特勒:优秀译作的标准(翻译三原则)施莱尔马赫:口译与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的区分洪堡: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奈达(Ninda)翻译即科学,翻译即交际,读者反应对等西方翻译两条主线1.文艺翻译理论线:第一古老,强调艺术效果,忽略语言操作。

2.语言学翻译理论路线:泰伦斯(始)至今飞跃标志:1947年奈达《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古代翻译《圣经旧约》希腊语,拉丁语3BC起西方古代第一步译作:希腊语翻译《圣经旧约》72犹太学者《七十子希腊文本》特点:多人合作;72译者非希腊人,而是耶路撒冷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与涅维乌斯、恩尼乌斯并称三大创业元勋)罗马最早翻译家译《奥德赛》特点:罗马神名代替(文化移植)西塞罗:(主张活译)《奥德赛》理论:《论最优秀的演说家》特点:1.使用符合语言习惯的语言表达;2.避免死译;3.翻译也是文学创作;4.声音与意思自然结合贺拉斯:《诗艺》“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死译”特点:1.坚持活译,摒弃直译;2.外来词丰富本族语昆体良(活译)“与原作竞争”翻译也是创作早期《圣经》翻译婓洛·犹达欧斯(死译)哲罗姆:第一部标准拉丁文译本《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翻译原则:1.灵活原则;2.区分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西方翻译史的三种翻译模式

西方翻译史的三种翻译模式

西方翻译史的三种翻译模式西方翻译史的三种翻译模式翻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翻译更显得格外重要。

西方翻译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那时希腊语已成为翻译中的主要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翻译流派不断崛起、交替和混合,逐渐形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的三种翻译模式。

一、奴役翻译模式奴役翻译模式有时也称文学翻译模式,它充分体现了主语简单被动的潜在意识形态。

这种翻译方式在古代就已经被广泛采用,通过植入原始语言中的文化形式及价值观点,为目标语的译者和读者带来了视角不同、充满强烈文化色彩的文学翻译体验。

在这种模式中翻译者不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完全按照原著文化服从地对其进行翻译。

从而保证了译文的忠实性、准确性和稳定性,使得源语和目标语之间非常接近和类似。

这种模式的代表作品为《《诗经》》和《《四书五经》》等古老的中国文学。

二、侵略翻译模式侵略翻译模式显然是另一种极端,它体现出目标文化对于翻译观念的主导地位。

翻译者不单纯是原著的搬运工,而是通过对语言、文化和文学背景的分析、解读和欣赏,将原著的价值和思想引领到目标文化中。

从而为读者带来新的文化体验和层次。

这种模式的翻译更注重对原著语言、文化和文学背景的精细分析和理解,并通过目标语语境的运用和调整,将一些文化信息更好地传达给读者。

代表作品包括:英国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的多部作品,其中的汉乐逊版《哈姆雷特》和捷克翻译大师Thomas Jan Stom博士的《金鸡独立》等。

三、释义翻译模式释义翻译模式是一种相对中庸的翻译方式。

它同时注重源语和目标语的平衡、准确和通达,通过不断地解释和释义,尽可能地保持原著的原汁原味,同时也使目标语言更具可理解性。

这种模式对于文化上的翻译进程更加注重表现形式,强调语言形式和翻译的美感。

释义翻译模式的代表是法国文学大师雨果的见证主义小说《悲惨世界》和奥斯卡·王尔德的诗集《蝴蝶怀旧集》等。

它们在语言、文化和文学表达上注重细节和情感,考虑到读者情感和阅读体验的质感,实现文学翻译的最佳平衡点。

西方翻译理论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室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活动性质。

及至进入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着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西方翻译简史(中文)

西方翻译简史(中文)

在法国,文学家阿米欧(Jacqucs Amyot)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 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 传》)。查普曼(Georga Chapman)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 《奥德赛》,弗罗里欧(John Florio)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 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则标 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 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在长时期里成为英国唯一家喻户晓、人 手一册的经典作品,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四、第四次翻译高潮——十四至十六世纪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 的革新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在西 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 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 域,涉及到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 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Martin Luther)顺从 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的语言,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 “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史于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从广义上 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 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
希腊文本》(Septuagint);从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
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在 罗马用拉丁语翻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 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西方翻译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与变化脉络

西方翻译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与变化脉络

西方翻译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与变化脉络
随着英语在世界上的日益普及,人们在交流互动中发展出了翻译思想和理论,
用不同视角介绍外文著作。

西方翻译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也承继了古典翻译的优势,一直不断的发展与变化。

首先,从古典到文艺复兴期,人们在翻译中主要视野是强调精确及全面理解原
文信息,聚焦在遵循意义层面。

此外,十八世纪以后,翻译理论大致上分为文本式翻译和活动式翻译两个主流思潮。

文本式翻译强调翻译应该将译文定格为一张文本,从而保证译文和原文的最大一致性;活动式翻译则强调文本的意义要经历译者的译语相关的精神过程,只有处于活动状态的翻译,才可以得到合理的译文。

再加上现代译论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将聚焦到翻译的功能和作用上,比如文化
翻译理论和实践,社会翻译等。

这些都尝试将文化长久的变化植入翻译理论当中,从而保证原文与译文语言结构及文化内涵之间能实现尽可能多的对应。

总者而言,西方翻译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与变化,多元化翻译模式也得到了迅速
发展,推动过去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引申出新的理论论断。

这一发展过程,使翻译理论及技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也把更多的重点放在了文本的读者,并物化文化与非物化文化的差异。

因此,翻译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与变化一直推动着文本翻译功能的提高,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交流方式。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概述一、受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影响的结构主义翻译观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其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原,把再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的代表人物:德里达本亚明韦努蒂三、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

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

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

“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

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所认为的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先验同一性。

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这种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

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

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

2)德里达指出,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的二元项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而且存在着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所证明的是二元对立的前一项优于或先于后一项,因而前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原的,而后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

各时期西方翻译思想

各时期西方翻译思想
2、任何仅按字面做的翻译都会破Βιβλιοθήκη 诗歌的灵魂。7、查理二世时期
罗斯康芒伯爵
1、译诗者也须是诗人,而且还要具备原作者的诗歌禀赋。
2、译者与原作者应建立友谊,译者选取与自己知识结构、禀赋相近的题材,而且还要有兴趣,才能翻译好。
3、翻译应忠实原作的精神实质,及不应该死扣原诗歌的字句,也不能随意增减。
二、阿拉伯帝国的翻译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初期)始于曼苏尔哈里发,止于拉希德时代。
(2)第二个阶段(中期或鼎盛时期)起自麦蒙时代,即伊斯兰教历198年,止于300年。
(3)第三个阶段(尾声)大致从10世纪末至11世纪中叶。
欧洲的百年运动
一、翻译中心分别为西班牙的托莱多,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意大利的西西里。
2、公元5世纪~6
世纪
波伊提乌
1、翻译中内容与风格不可兼得,只能保留其一。
2、翻译中译者应该放弃主观判断,尤其是某些题材(宗教类)的翻译只需准确的内容,而非优雅的风格。
3、大约公元9世纪
阿尔弗雷德
1、翻译中有时逐词译,有时意译,尽量做到明白易懂。
2、采取灵活译法。
阿拉伯世界的百年翻译活动
一、在巴格达创建了一个专门的翻译和学术机构“智慧宫”。
晚期的民族翻译
3、15世纪
卡克斯顿
1.翻译目标为读者看得懂。
2、翻译风格为“朴素粗犷”。
3、中世纪默末期
但丁
1、原文的特征在译文中几乎无法体现,因此翻译从根本上是不可能的。
4、中世纪末期
布鲁尼
1、译者翻译要量力而行,如果译者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要去翻译,免得费力不讨好。
2、翻译的本质:翻译的全部真谛就是把一种语言中写下的内容在另一种语言中正确地转达出来。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史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史

一般认为公元前3世纪72名犹太学者在亚历山大翻译圣经旧约全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或公元前250年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 前284-204)把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成拉丁文看作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部译作。

从公元前52到44年古罗马的西塞罗(Marcus Jullius Cicero, 公元前106-前43) 发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和“论善与恶之定义”区分“解释员翻译”到“演说家翻译”开创了翻译理论研究。

对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中国有学者提出把其划分为三个阶段A 从古罗马的西塞罗区分“解释员翻译”到“演说家翻译”起到1959年:称作“传统的翻译学阶段”。

B 从1959年罗曼•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 发表《翻译的语言学问题观》(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开始到1972年:称作“现代翻译学阶段”。

C 从1975年霍姆斯(James Holmes) 正式发表论文,《翻译的名称和性质》(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开始至今:称作“当代翻译学阶段”。

(潘文国等)在第一阶段最重要的著作是英国的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他首先对“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提出三大原则:复写原作思想,风格手法与原作同一,具备原作的通顺。

该作成为英国和西方翻译理论的一座里程碑。

对于后来“忠实”和“自由”(即“直译”和“意译”)的讨论,有较大的影响。

这一阶段还有英国诗人麦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 针对荷马诗作的翻译提出荷马诗作的特征和翻译原则,对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学翻译引起较大的反响。

西方翻译理论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概述1.西方翻译史‎上的5个重‎大历史时期‎:1). 古代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 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2). 罗马帝国后‎期---- 圣.哲罗姆翻译‎钦定拉丁文‎版《圣经》与此同时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被译为‎拉丁语3). 文艺复兴时‎期(renai‎s sanc‎e 14世纪至‎17世纪初‎)---- 英国钦定英文版《圣经》4). 近代时期(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大量西方文‎学名著的互‎译以及东方‎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被译‎为西方各国‎语言5). 现(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翻译活动和‎组织日趋成‎熟。

翻译活动空‎前繁荣:翻译从以往‎的文学领域‎扩展到:商业翻译--- 科技翻译--- 机器翻译2.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翻译的语言‎学派: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

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有‎奈达(Nida)、卡特福德(J.C.Catfo‎rd)、纽马克(Peter‎Newma‎rk)、哈蒂姆(Hatim‎)等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

目的论影响‎深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目的学‎派。

功能学派主‎要集中在德‎国,其代表人物‎为汉斯.韦米尔(Hans V erme‎e r) 文化学派“文化学派”在中国翻译‎界普遍使用‎,其核心研究‎范式是“描写/系统/操纵范式”。

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将翻译文学‎作为译语文‎学系统的一‎部分,并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式。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霍尔姆斯J‎a mes Homle‎s和英国的‎苏珊巴斯奈特(Susan ‎ B assn‎e t)阐释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He‎rmene‎u ti cs‎是关于理解‎、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科‎。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05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的特点
文学翻译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要求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审美 情趣,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
和风格。
文学翻译的难点
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语 言的韵律、修辞、意象和象征等 方面,要求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
言转换能力和文化素养。
翻译的定义与分类
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 或思想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进 行再现的过程。
翻译涉及对原语言的理解、表 达和传达,以及在目标语言中 构建相应的语义和语境。
翻译旨在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分类
01
02
03
文学翻译
涉及文学作品、散文、诗 歌等文学作品的翻译。
非文学翻译
日期: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汇报人:
目录
• 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 翻译的定义与分类 • 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 • 西方翻译理论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翻译理论的起源
古希腊罗马时期
翻译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当时的翻译家提出“字面翻译 ”和“精神翻译”两种方法。
Investment Agreement》、《Sales Contract》等,都是西方翻译理
论在商务翻译领域的经典案例。
口译
口译的特点
口译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要求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 底、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准确传达说话人 的意思并促进双方交流。
口译的难点
口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语言的口语化表达、口音和语速 等方面,要求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转换能力和快速反应 能力。

西方早期翻译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早期翻译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早期翻译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作者:谢宁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年第07期【摘要】翻译行为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交流行为之一。

人们对其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从古埃及、古罗马一直到中世纪,西方翻译家们对于翻译行为进行着不懈地探索。

这些翻译思想充分反映了西方早期译者对于翻译行为的认识,但由于其局限性,并未形成科学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翻译直译意译翻译理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翻译的概念翻译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交际行为。

自古以来,世界上存在不同的语言,为了克服不同语言人群之间的交际障碍,翻译活动(包括口译和笔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政治生活、经济往来当中,还是军事扩张或私人旅行,亦或是哲学、科技、文学和宗教的传播过程中,翻译行为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可是究竟什么是“翻译”呢?从下面几本重要的词典对于“翻译”概念的解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对于“翻译”活动的理解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德国1957年出版的《布洛克豪斯词典》第十六版对于“翻译”的解释是:“把一种语言的口语或书面内容转化成为另一种语言”[1]。

1973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是:“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另一种语言内容的行为或过程”。

随着人们对于“翻译”这一行为的认识不断加深,不同的词典对于“翻译”概念也有了更全面的解释。

例如1974年出版的《布洛克豪斯词典》第十七卷如此解释“翻译”:“把一种语言的口语或书面语内容(源语)转化为另一种语言(通过笔译者或口译者)。

如果学术界通过统一的术语为翻译工作作好前期准备工作的话,例如对于所指事物或想象,归纳出明确无误的词汇,那么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误的风险就越小。

自由翻译或创造性翻译试图把原文意义用另一种语言重新创造。

”[2]。

1979年出版的德国《迈尔斯百科全书词典》则对于笔译行为和口译行为作出了区别:“…笔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述一个文本。

它是跨越语言界限的书面交际形式,与口译行为的即时和口头传播行为相反。

西方翻译史1~语文学派

西方翻译史1~语文学派

刘军平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


对“对原文竞争”的看法 体现出译者沙文主义的观点,与提倡异 化的观点争锋相对 一方面强调译者的母语及译者主体性的 地位,另一方面又不免陷入文化相对主 义的藩篱。
Summary:西塞罗,贺拉斯,昆体良

都不重视字字对等的翻译 对于修辞学来说,翻译只是一种训练修 辞的工具。因而,释义、仿译、竞争可 以提高修辞和写作能力。例如:翻译诗 歌是注重诗歌的演说力量,而不是诗歌 翻译本身。
1.1.6 昆体良(Marcus Fabius Auintilianus)

罗马演说家、修辞家,出生于罗马统治下的西班牙, 其父是罗马有名的修辞学家


《演说术原理》De institutione oratoria对翻译重要见解。
其中心思想是罗马人在一切翻译,写作中都必须与希 腊人比高低:“我所说的翻译,并不仅仅指意译,而 且还指在表达同一意思上与原作搏斗,竞争”,即翻 译也是创作,这种创作必须与原作媲美,译作应力争 超过原作。 注:翻译同时创作最早由西塞罗提出,但具体提出与 原作竞争的是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
语文学派(the Philological School)

翻译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原文(the source text),可以说,原文是翻译的出发点,也 是检验译文的重要参照,因此,原文自 然而然地成了翻译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纵观中西译论史,原文在各个翻译理论 家、各个学派的理论当中的地位并不完 全一样,甚至差别极大。大体上讲,传 统译论当中,原文处于高高在上神圣不 可侵犯的中心地位。

昆体良的翻译观点 ——《演说术原理》?


Nay, we may add the vigor of oratory to the thoughts expressed by the poet, make his good omissions, and prune his diffuseness, but I would not paraphrase restrict itself to the bare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its duty is rather to rival and view the original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ame thoughts. “不,我可以为诗人表达的思想增加雄辩的理论,该简 略的就简略,适当遏制她的热情。我不会让释义来限 制自身,将原文只暴露在阐释之下。我的使命是用同 样的思想和表达与原文竞争。”

翻译的语言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
语义理论的双重功能: (1)规定或描述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 (2)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
12
纽马克 (1916 ---):英国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提出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和关联翻译。他的观点大多反映 在近二十年来发表的论文中。
4
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Prague学会 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Dwight Bollinger
Prague 学派曾影响到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 发了音位学(phonology)。
他们对语言的基本观点是:
1. 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不是千千万万毫不相干 的孤立现象的汇合。因此,要分析语言成分 与其他成分的关系,考虑语言成分在交际中的 功能,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和评价成分。
该学派把对语言所持的观点御用到翻译研究上。 他们对翻译的主要观点是:
6
1. 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识功能、 表达功能、工具功能等;
2.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和文 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该翻译观在Prague学派的主要成员Jacobson和 后来的穆南、维内、马尔勃兰克、列维等重要 的翻译理论家的著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3. 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
8
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 在语际翻译中,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符号与符号 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应),而且也关注符号与 符号组合的对等。
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符号的对等信息,因此 他把翻译定义为:
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符解释语言符号
他认为双语符号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对 等关系存在于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语际翻译 不是符号转换。而是信息转换。
3
有学者对翻译的语言学派做了起止时间的划分, 认为是从1959年Jacobson发表他的著名论文 《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1972年结束的。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支谦翻译的风格对后来佛典翻译的改进,起了不少作用。他首先反对译文 尚质的偏向,主张尚文尚约应该调和。这当然是为了更好的畅达经意使人 易解的缘故。另外,支谦的译文风格也很适合于佛传文学的翻译,因而他 继承了汉末康孟祥译《修行本起经》那样‘奕奕流便足腾玄趣’的传统, 更翻出了《瑞应本起经》。这一翻译不但丰富了佛传文学的内容,而且通 过赞呗的运用影响到后来偈颂译文的改进,也是值得提出的。(吕 澄)
贺拉斯的翻译思想
• 翻译必须避免直译,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受西 塞罗影响) • 通过翻译丰富拉丁语词汇
昆体良

著名演说家,修辞学 家,他对翻译的看法 主要集中在《演说家 原理》,他认为希腊 语和拉丁语之间的差 异不会影响翻译,主 张用出色的词汇翻译 希腊作品。
昆体良的翻译思想
• 1)翻译虽然无法达到原作同样地效果,但可以通 过各种手段接近原作。 • 2)翻译要与原作进行竞争,翻译也是创作,应该 超越原作。



3. 鸠摩罗什(343—413)——偏于文 鸠摩罗什(华言童寿),龟兹人。他的先代本出婆罗门族,在印度世 袭高位。罗什为人神情开朗,秉性坦率,平时虚己善诱,专以大乘教 人,而善于辨析义理,应机领会,独具神解。 他的成就,不仅在所译经论的内容上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了根据般若 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而且在翻译文体上也一变过去朴拙 的古风,开始运用达意的译法,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义 学方学开辟了广阔的园地。罗什对翻译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特别是 传译富有文学趣味的大乘佛典如《法华》、《维摩》、《大智度》等 经论,使他感到翻译上兼顾信与达的困难。因此,他的译籍在力求不 失原意之外,更注意保存原本的语趣。他既博览印度古典,对梵文极 有根柢,又因留华日久,对汉文也有相当的素养。同时他对于文学还 具有高度的欣赏力和表达力。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故能创造出一种 读起来使人觉得具有外来语与华语调和之美的文体。

[讲解]西方翻译思想流派1

[讲解]西方翻译思想流派1

一、贺拉斯的翻译模式贺拉斯(公元前65-8),著名的诗人和批评家,使之名垂千古的是他写给皮索父子二人的诗体书信,其中有长达二分之一的内容都与戏剧的创作有关,这就是被百年后的罗马修辞学、演说学家昆体良称为的《诗艺》。

对翻译的译论散见于这篇名著。

贺拉斯主张活译,其观点集中的表现为“忠实的翻译”这一概念上。

然而贺氏的“忠实的翻译”,其对象并非文本,而是“顾客”,这些顾客是贺拉斯时代的顾客。

“一个忠实的笔译者/口译者”是为人所信任的,他按时完成任务,让双方都能满意要做到这一点,作为口译者的他要在委托人之间,用两种语言来协商;如果是笔译者的话,他要在顾客和两种语言间来协商。

协商是关键所在,它反对传统的对等的忠实”,也就是说,要想做成生意的话,笔译者和口译者有时得不太忠实地翻译才能避免谈判失败。

贺拉斯提出要灵活地翻译,并着重指出要忠于“顾客”,顾客是翻译的终极指南。

贺拉斯翻译模式中的“顾客”其实就是后来所谓的“语境”,“忠实地为顾客翻译”为后人发展成为“根据语境来翻译”的翻译原则。

事实证明:协商在“贺拉斯模式”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与传统的“忠实性”的对等翻译是相悖的。

“贺拉斯模式”没有宗教文本,但是它却具有当时占有特权地位的拉丁语言的特征。

这便意味着“协商”具有向拉丁语倾斜的倾向,而并非达到绝对的平等。

而在今天则是英语“把其它语言,尤其是第三世界语言,翻译成英语时,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偏向英语,所有的外国的、异域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都被标准化了。

也就是说,翻译中特权语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先进思想、高级技术、尖端医疗教育手段向次发达地区的传播;但它不利于保护特殊民族文化,特殊的民族语言文化可能被同化,甚至泯灭在拉丁语/英语的标准文化中。

贺拉斯的这一观点后来遭到施莱尔马赫的反对。

然而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不同的翻译技巧,而且某些文本主要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

因此,译者在其翻译作品中通过“协商”建立起来的沟通不仅需要体现在文本翻译中,而且还需要体现直接吸纳其文化。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03
西蒙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 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因此 ,她主张在翻译中要考虑文化、政治 和社会背景,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差 异和共性。同时,她还倡导一种“文 化间性”的翻译策略,即尊重不同文 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并通过翻译 来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07
总结与展望
各流派之间的比较与融合
05
解构主义学派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学派概述
01
解构主义学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是后结构主义的 重要组成部分。
02
该学派主张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文本内在的 复杂性和矛盾性。
03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认为翻译 是一种创造性的重写过程。
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主要观点
文化学派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 是一种文化现象,涉及到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 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研究方法
文化学派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关注翻译作品在 目标文化中的接受和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的文 化因素。
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
理论框架
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认为翻 译是一种文化改写行为,受 到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01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 翻译观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德里达认为,翻译是一种“延异”(différance)的过程,即语言在 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和变化。
03
他主张打破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二元对立,强调译文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04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 翻译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西方翻译理论发轫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1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x标志。

2.中世纪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曼里乌?波伊提乌。

3.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17世纪初止,代表人物: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马丁?路德和乔治?查普曼。

4.近代时期从17世纪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约翰?德莱顿,夏尔?巴托,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莱尔马赫,施雷格尔(AugustSxhlegel,1767--1815)和洪堡。

5.现当代翻译理论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至今。

“翻译范围之广,形式之多,规模之大,成果之丰,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谭载喜?《西方翻译史》1991),四大学派:a、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是马西休斯,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 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乔治?穆南、冉佩尔特、维内. 主要论点是:(一)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二)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b、伦敦派: 创始人是弗斯. 代表人物弗斯、卡特福德、萨瓦里和纽马克. 主要论点是: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c、美国结构派;d、交际理论派。

6. 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介绍有六大学派:a、语言学派:代表安德烈?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b、交际学派:现于7、80年代,代表奈达和雷伯恩。

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c、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d、文学—文化学派;e、结构学派;f、社会符号学派。

7.布拉格学派: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38)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k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 1896--1982)。

主要代表人物有解渴的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Jiri Levy)、法国的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德国的冉佩尔特(R·Jumpelt)、加拿大的维内(Jean-Paul Vinay),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罗曼·雅可布逊和列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贺拉斯

贺拉斯(Horatius, BC. 65-AC. 8):罗马帝国 初期著名诗人、批评家、翻译家

“与其别出心裁写些人所不知、人所不曾用过的题 材,不如把特洛亚的诗篇改编成戏剧。……不要把 精力放在逐字逐句的死搬死拉上”。鼓励罗马人通 过翻译改编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 “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逐字死译”,成为后来主张 意译者批评直译、死译的著名引言。 贺拉斯还主张在创作和翻译中不要墨守成规,必要 时可以创造新词或引进外来词,以便丰富民族语言 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28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36):德国宗教改革领袖 和翻译家 在翻译圣经时,遵循通俗、明 了、能为大众接受的原则,被 誉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译本 语言被誉为德语的典范,对德 语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 作用。

29

在翻译上,路德主张:




用通俗、明了、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语言翻译。 坚持人文主义的语言观,认为不同的语言无法在结 构和词汇上求得完全等同,要用地道的德语,而不 是拉丁化的德语。 只有使用意译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再现原文的形式、 风格和精神实质。 译者应尊重原文,深刻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不能 轻信教会神甫的传统解释。为了再现原文精神实质, 译者可以增补原文字面上没有但字里行间蕴涵的意 义。 翻译应依靠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




翻译家必须照顾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用符合译文 读者的语言来打动读者或听众; 翻译要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并非原文的语言形 式; 翻译文学作品是在创造,因此译者必须具备文学天 赋或素质; 由于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有相通之处,翻译中 做到风格对等是完全可能的。

此后,翻译被看作是文艺创作,翻译中原作与译 作、形式与内容、译者的权限与职责等问题一直 成为人们所探讨的问题。

直译和意译的争论也已开始,且两派之间的斗争常 常十分剧烈。 罗马帝国末期教会在文化上取得了垄断地位,宗教 翻译得到进一步加强,直译、死译占主导地位,导 致错误百出,成为后世意译派以此为例对直译派进 行抨击。 同时文学作品如骑士小说等广泛流传,为文学翻 争得了一席之地,但追求辞藻华丽,译风自由,滋 长了意译的风气。


26
波伊提乌

波伊提乌(Boethius, 480?-524?):中世纪最 重要的神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翻译家。


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要么讲究风格,要么保全内容, 二者不可兼得; 翻译是以客观事物为中心,译者应放弃主观判断权。 注重翻译实践,主张翻译凭经验而不凭理论,使西方的 翻译发生了一大转折—— 古代奥古斯丁等人的翻译理论被严格的客观主义和实用 主义所替代,长达五六百年之久。直到中世纪末,翻译 理论的问题才成为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此期间没有 提出什么突破性的翻译理论。
21
早期的宗教翻译

到罗马帝国后期,文学创作活动减退,文学翻译 也随之消沉,宗教翻译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宗教翻译的主题——《圣经》本身就是一部具有很 高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品,因而宗教翻译与文学翻译 有着密切的联系。 宗教翻译家形成的一些翻译原则和方法,不仅影响 了宗教翻译本身,还进入了文学翻译的领域。对有 些民族来说,《圣经》译本就是该民族的第一部书 面文学作品。 因此,宗教翻译与欧洲各民族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有 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5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当代翻译理论), by Edwin Gentzler, rev’d 2nd ed., 2001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4 (Shanghai).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研究), by Susan Bassnett, 3rd ed., 2002 (Routledge), 2004 (Shanghai).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翻译、历 史与文化论集), ed. by AndréLafevere, 1992 (Routledge), 2004 (Shanghai).

3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马 会娟、苗菊编著,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09年出版

杨建华编著《西方翻译理论辑 要》,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 版
4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廖七一编著,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1年出版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郭建中编著,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0年出版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廖七一编著,译林 出版社2000年出版
西方翻译思想简介(上)
史宝辉 北京林业大学· 2016
参考书

谭载喜著《西方翻译简史》 (增订版),商务印书馆 2004年出版

李和庆、黄皓、薄振杰编著 《西方翻译研究方法论: 70年代以后》(英文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2

刘军平著《西方翻译理论通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谢天振主编《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 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文艺学派是一条最古老的线:


14
3. 二十世纪以前的文艺学派

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但 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罗马逐渐强大,但文化上落后,为了丰富和发展自 己的文化,从公元前3世纪便开始了大规模翻译希 腊文化的活动,继承了希腊文化。成为西方翻译史 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

这次翻译浪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性质,用拉丁语翻译 或改变了荷马史诗和大批希腊戏剧文学作品。

语言学前时期:公元前55年-20世纪上半叶 语言学时期:20世纪下半叶 语文学派 语言学派 交际学派 社会符号学派

Eugene Nida认为西方翻译理论有四大流派:

“语言学时期”
12

传统语文学主要是对古书作校勘和训诂工作,通 过语言研究古代的文化艺术、典章制度和风俗习 惯等,不涉及语言体系内部的层次结构、语言的 社会功能、语言自身变化和历史发展等课题。


6
1. 西方翻译理论的历程

语文学阶段:现代语言学诞生以前漫长的历 史时期,包括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 兴、近代。


特点:以《圣经》、《荷马史诗》、《莎士比亚 剧作》等宗教和文学经典翻译和转译为主要活动, 按照经典文本解释的语文学传统形成了比较零散 而带有经验性的翻译理论,如关于翻译标准和风 格传译问题的讨论。 尚不能成为系统的学科架构,但已有一些规范性 的思维特征。

拒斥形而上学 反对中心和权威 破除语言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 提倡解构文本、解构殖民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运用描写主义的方法超越结构主义
9

解构主义由于文化转向、语言转向、文本转向 等因素的介入,异常复杂多样:



与解释学、现象学的结合 对于西方文化中心论或男权中心论的消解 与比较文学和文化学的结合

因此,解构主义只是一种理论导向、一种价值 观、一种学术思潮。
10
2.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文艺学派 语言学派 哲学学派 功能学派 目的论学派 文化学派 多元系统翻译观 女性主义翻译观 后殖民翻译理论
11

Peter Newmark把西方研究翻译的历史划为两大 时期:



在翻译中既要保持原作的内容,也要保持原作的形 式,但“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的风格 和力量”。 “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 的”,首次提出了“解释员”式翻译和“演说员” 式翻译,即“直译”和“意译”两种基本译法。 显然,西赛罗主张“意译”,反对“直译”。
18

他提出:
翻译启蒙文 本需要朴素 的风格

颂扬上帝的 文本需要典 雅的风格
规劝和引导性 的文本需要庄 严的风格
发展了亚里斯多德的符号学说,认为翻译应考虑 “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 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并从译词和原词的对等来 衡量翻译的对等。因此被奉为西方翻译史上语言 学派的鼻祖。
25

至此,在罗马时期已出现两大学派:语言学派和 文艺学派。
13

两条翻译传统和译论的主线:

从古代奥古斯丁到20世纪结构语言学的翻译理论线 从泰伦斯等古代戏剧翻译家到现代翻译理论家的文 艺翻译线(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 点是再创造) 强调尊重译语文化,讲究译文的风格和文学性,要 求译者具有天赋的文学才华。 注重从原文的文学特征着眼,特别关心主题结构和 话语文体,但一般都比较注重原文(作者和文献背 景),而不注重读者。
7

结构主义阶段:以现代语言学的建立为起点


特点:将语言学理论用于讨论翻译问题并作为翻译 的理论基础。 并非纯粹的结构主义理论,而是比较有系统框架又 融合了其它学科知识(如工程学、信息论、文化学 等)的翻译理论。
8

解构主义阶段: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反 叛,属于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派别,几乎 可以用来代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精神。



语文学家对语言的研究都是主观的固定和臆测多于客观 描述和检验,局限于解释古代书面语,以经典文献为依 据制定教条的规范语法。 翻译的语文学理论是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一批哲学家、 语文学家、作家和诗人对翻译所持的观点,他们只对翻 译经典文献和文学作品感兴趣,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讨论 译文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修辞手法。 重点是解决两对矛盾: 直译和意译 翻译的必要性和内在的不可能性
27

文艺复兴(14-16世纪)


文艺复兴的一个根本内容就是对古希腊、罗马的 哲学、艺术和文学的重新发现和振兴。既是一场 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又是西方翻译史上的 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16世纪和 随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 学、文学、宗教各个领域,翻译的理论和实践水 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