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鱼病的诊断与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鱼体内在因素(鱼体的抵抗力)
1、不同种类有不同的抵抗力。生产上发现有些鱼特别易发 病——如草鱼,而有些鱼不发病——如鲢鳙鱼从不感染肠炎 病→→说明不同种类有不同的抵抗力。 2、同一种类、年龄不同、抗病力不同。如草鱼细菌性白头白 嘴病只感染2. 6~3.3厘米夏花鱼种,而成鱼不感染→→说明 同一种类,年龄不同有不同的抗病力。 3、同种之间个体抗病力强弱差异。即同种同龄鱼群发病引起 大批鱼死亡,总有幸存者。→→说明同种同龄个体间抗病力 也不同。
2、溶解氧:水体中溶解氧的高低直接影响鱼体的生 存和生长。 鲤科鱼类最适溶氧量应在5.5毫克/升以上,若溶氧 不足,如<4.1毫克/升,鱼生长下降,饲料利用率降 低;<2毫克/升→→鱼浮头→→泛池。 溶解氧低,载氧力相对弱,对缺氧也就敏感→→鱼 病。 溶氧低时,水体中有机物分解不彻底,而增加氨等 有毒中间产物→→毒性。饲料系数增加,不生长,甚 至抗病力减弱。
因此,考虑鱼病的发生时,不应孤立地考虑单一 的因素,而要把外界环境和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联系 起来,才能正确地了解鱼类生病的原因,正确诊断鱼 病,及早治疗。
三、鱼病类别:
(一)按鱼类生长阶段划分为:
1、鱼苗病 2、鱼种病 3、成鱼病 (二)按病原体不同可分为:
1、传染性鱼病:由植物性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单细 胞藻类等)引起的。
3、PH值:安全PH6--9.5,最高生产率PH7.5--8.5,我省红 壤土多呈酸性,对鱼不利,清塘消毒使PH升高,当水体 PH<6或>11时,鱼都不利,不利于水体交换。且PH下降,血 中PH下降,载氧能力降低→→新陈代谢水平下降→→食欲降 低→→生长受制;PH>11对鳃有腐蚀作用→→呼吸困难→→ 窒息死亡。 4、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氨气、硫化氢、重金属离子都会引起 鱼类疾病。如:鱼池底部腐殖质过多,并堆积了大量的没 有分解的有机物,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一方面消耗池水中 大量溶氧,另一方面还能放出硫化氢、沼气、氨气等有毒有 害物质和气体,对鱼产生毒害作用。新开挖鱼池往往重金 属盐类含量较高→→鱼体得病。因为铅、锌、汞可与鱼体体 表和鳃分泌的粘液结合成蛋白质的复合物履盖上面,阻碍气 体交换,造成死亡。
(三)人为因素
1、机械损伤:拉网、运输不慎,往往造成鱼体受伤, 引起组织发炎、细胞变性坏死。造成细菌、霉菌感染 发病。 2、放养密度不当或混养搭配比例不合理,造成生长 受阻,体质瘦弱,易患病死亡。 3、饵料变质或营养不足:霉烂变质饵料喂鱼,往往 造成中毒死亡(国外有喂含黄曲霉素变质饵料,引起 鱼的肝癌暴发的报道)。 4、鱼塘久未清理,消毒或清塘不彻底,引起鱼病发 生。 5、施肥、投饵和投药不当引起鱼病。 6、引进病鱼(引种不当)。
2、侵袭性鱼病:由动物性病原体(原生动物、蠕虫、软体、 环节、甲壳动物等)引起的。
3、非寄生性鱼病:由鱼类敌害(凶猛鱼类、鸟类等)引起的。 4、由不良水质(缺氧、中毒等)引起鱼病。 5、由缺乏食物引起鱼病。
(三)按鱼病病灶或病变发生部位分:
1、皮肤病
2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鳃部鱼病
3、肠道鱼病
4、其他器官鱼病
三种划分标准各有利弊,目前较多运用的是第2种划分。按 生长阶段划分易掌握,鱼苗阶段发病叫鱼苗病,但认识极肤浅, 并不能涉及到鱼病的本质。因为很多病为各个阶段年龄鱼所共 有(如锚头蚤病可发生在鱼种成鱼亲鱼各阶段)。按病灶发生 部位划分虽较前者形象、具体,但也不能从本质上深刻反映 (如烂鳃病有原生动物或甲壳动物或细菌引起等不同原因,而 不同病原引起的防治方法完全不同),所以仅从病灶部位划分 也不确切。而病原划分难度较大,有时要借助显微镜等仪器作 认真检查才能确定,但优点是与防治方法可紧密联系,针对不 同病原体采用不同防治方法,所以目前用的较多。
第一节 鱼病概述
一、鱼病
鱼病:是指病因作用于鱼类机体,引起鱼体的新陈 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扰乱鱼的生命活动的现 象。
也就是说没有原因的鱼病是不存在的,只有充分 认识病因后,才能针对性提出防治方法,达到控制 鱼病的目的。但应注意:病因多样性;鱼类机体出 现异常不是判断患病的唯一标准(因为与环境诸因 素是否适应有关)。
鱼病的发生与流行,给养殖生产造成严重的损 失。因此,认真做好鱼病防治工作,积极贯彻“无 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以减少病害损失,是获 得养鱼稳产、高产的关键之一。
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的活动、摄食等情况不易 看清,一旦生了病要正确诊断和治疗也有一定的困 难。如患肠炎的病鱼,即使有特效药也无法进入体 内,又如孢子虫病、复口吸虫病等则根本无特效药 物可用。而只能在清塘时,采用药物杀死潜伏在鱼 池中的孢子或传病的中间宿主的方法加以预防。因 此鱼病防治工作必须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并 认真掌握鱼病防治知识,加强鱼病预防工作,鱼病 才能控制。
二、鱼病发生的原因
引起鱼类发病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外因——环 境因素(理化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和内因— —鱼本身的状态。 (一)引起鱼病的理化因素
理化因素中对鱼影响最大的是溶氧、水温、PH、 有毒物质等。 1、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是随着生活水 域 温 度 的 变 化 而 改 变 , 一 般 体 温 比 水 温 略 高 0.1 ~ 0.2℃。当水温突然发生较大变化时,鱼类难以适 应而死亡的例子很多。另一方面,各种鱼类对水温 都有各自一定的适应范围,有最高和最低的忍耐限度。
(二)引起鱼病的生物因素
1、病原生物:直接引起鱼类致病的生物,当水环境有利于病 原体的生长繁殖而不利于鱼体时→→鱼群发病或死亡。 ▲植物性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藻类等引起传染性鱼 病。 ▲动物性病原体: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引起侵袭性 鱼病(寄生性鱼病)。 2、敌害生物:直接吞食或间接危害鱼类的生物。 ▲植物性:青泥苔、水网藻。 ▲动物性:凶猛鱼类、鼠、蛇等。 3、中间宿主:很多生物本身不能使鱼致病,而是病原生物的 中间宿主或传播者。如水蛭是寄生于鱼血液中的锥体虫的中 间宿主;某些软体动物是吸虫的中间宿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