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度量衡(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度量衡单位量值表及说明

中国历代度量衡单位量值表及说明
们 组 成 的 度 量 衡 数 据 时 . 生 了极 大 的 困 扰 。 几 乎 所 产
4 4 6 2~ 7 14~ 2 6 6 2
4 4 6 0— 6 0~ 1 3 4 6 l
0 4 60 4
16 3 6~14 6 4芷

3 2
13 05
3 . 73
568 9
11 6 6~1 1 年 91
11 9 2~14 9 9证

民 国
3 2
3 . 33
13 05
lo O0
3 . 73
5 0
56 8 9 .
50 0
有 的史 学Z 作 者 , 希 望把 中 国历代 的度 量衡 单 位量 - . 都
值 贯 通 起 来 , 历 史 上 记 录 的 度 量 衡 数 据 能 用 现 代 计 量 学 使
立的量 器 于一体 的 青铜 器。 实测得 出: 经 1尺合 2 厘 米 . 31
1 合 2 0毫 升 , 合 2 4克 。 这 三 个 单 位 量 数 值 . 世 升 0 1斤 2 后 称 为度 量 衡 古 制 ( 制 ) 对 刘 歆 所 设 条 件 进 行 检 验 。1 小 。 80
5 0 制 的 基 础 上 制 订 出 完 整 的 度 量 衡 单 位 体 系 . 创 造 出 前 30~前 2 7年 还 前 26~ 0 8年
9~2 4芷
l 尺 l升 l两 合厘米数 合毫升数 合克数
2 3l 2 . 31
2. 31
1 斤 合克数
20 5 20 5
法 。直 接 法 就 是 对 该 时 期 的度 量 衡 器 测 量 考 校 。间 接 法 是
器—— 新 莽铜 嘉 量 面世 , 这是 经 学 家刘 歆 按 照 “ 1 8 0立 方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我们学习文言文时,会遇到一些诸如“钟”“升”“斗”“斛”“锱”等古代的度量衡单位的名称。

大家翻译时往往“照录不译”,直接搬入译文中。

这种做法是没错的,但若想真正把握它们,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大家知道,度、量、衡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度,是指用尺等来计量物体的长短和面积;量,是指用升、斗等来计量物体的多少;衡,是指用称来计量物体的轻重。

度的单位名称古今大体相同,如丈、尺、里、亩等等,我们可举出几个例句为证: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贾谊《过秦论》)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度的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实际大小是有区别的,如古代的尺,就比现在的尺要小得多。

古代的量的单位较之度的单位要复杂许多。

周代至战国,量的单位主要有升、斗、斛、豆区(ōu)、釜、钟。

例如: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鱼我所欲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仪而爱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以上两句中的“豆”和“钟”,指的就是量器。

据专家考证,六十四斗为一钟。

《左传》载:“晏子曰:齐旧四量,豆、区、釜、锺。

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

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

”这段文字中的“登一”,只由四进位加一,改为五进位,即陈氏以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

它们之间的进位关系大体就是这样的。

西汉时通行的量器为龠(yuè)、合、升、斗、斛。

据《汉书.律里忓》载:“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其进位关系是“合龠丸合,十合为升,十升丸斗,十斗为斛”。

合、升、斗、斛,以后历代相沿直到清末。

古代衡的单位主要有锱、铢、两、斤、钧、石(shí)。

中国古代度量衡表

中国古代度量衡表
营造尺: 1丈= 320, 1尺= 32, 1寸= 3.2

量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毫升mL)
战国
齐:1钟= 10釜, 1釜= 4区, 1区= 4豆, 1豆= 4升
楚:1筲= 5升
秦:1斛= 10斗, 1斗= 10升
三晋(韩、赵、魏):1斛= 10斗, 1斗= 10升

1斛= 10斗, 1斗= 10升
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西晋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1石= 100000,1斛= 50000, 1斗= 10000, 1升= 1000,1合= 100

1石= 2斛,1斛= 5斗, 1斗= 10升1升= 10合
1石= 100000,1斛= 50000, 1斗= 10000, 1升= 1000,1合= 100

衡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公克g)
战国
楚: 1斤="16両," 1両="24铢
赵:1石= 120斤, 1斤= 16両, 1両= 24铢
魏: 1镒= 10釿, 1釿= 20両
秦: 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両, 1両= 24铢
1斤="250," 1両="15.6," 1铢="0.65
1石= 30000, 1斤= 250, 1両= 15.6, 1铢= 0.65

度量衡知识

度量衡知识

度量衡知识度量衡知识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

传说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

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掬,两手谓之溢”。

这时的单位尚有因人而异的弊病。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则表明当时已经以名人为标准进行单位的统一,出现了最早的法定单位。

商代遗址出土有骨尺、牙尺,长度约合16厘米,与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后的指端距离相当。

尺上的分寸刻划采用十进位,它和青铜器一样,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和技术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度量衡大小不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商代牙尺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础。

商代牙尺汉代政治经济皆如秦制,度量衡也沿用秦制。

西汉末刘歆将秦汉度量衡制度整理成文,使之更加规范化,条理化,后收入《汉书·律历志》,成为最早的度量衡专著。

中国古代度量衡与数学、物理、天文、律学、建筑、冶炼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商鞅为统一秦国度量衡而于公元前344年制造的标准量器铜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用度量审其容。

方升遗存至今。

战国时齐的一件标准量器栗氏量包括升、豆、三个容量单位。

《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制作这件量器时冶炼青铜和铸造的技术条件及所包括的各个量的尺寸、容量和重量。

长度单位的规定秦汉时尺长约合今23厘米。

南朝太史令钱乐之依照当朝尺长(合今24.5厘米)更铸张衡浑天仪。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下令统一度量衡,用北朝大尺(长30厘米)作为官民日常用尺,用南朝小尺测日影以冬至和夏至。

唐代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宋代司天监的圭表尺、元代郭守敬造观星台所标的量天尺都采用隋唐小制。

1975年,天文史家从明代制造的铜圭残件上发现当时量天尺的刻度,考定尺长24.525厘米,与钱乐之浑天仪尺度相符。

中国古代度量衡

中国古代度量衡

中国古代度量衡展开全文度量衡是指统一准确的测量。

要达到准确测量的目的,必须有两方面条件作保证,即用法制和技术的手段来保证度量衡单位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

度量衡技术包括的范围很广,但建立基准标准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现代计量科学的基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要求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2)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能够具有“复现性”。

(3)能够达到很高的“精度”。

古代度量衡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建立基准时是难以达到以上要求的,但早在秦汉时期,已有不少的科学工作者相继努力,作了各方面的探讨,试图寻求各种自然物来建立度量衡的基准了。

人们早期的测量借用手脚的长度,如“布手知尺”、“迈步定亩”、“手捧成升”等,由于成年人的身体各部位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在建造原始半地穴式房屋或分配谷物时,用这些方法进行测量,其精度尽管粗疏,但只要在使用它的一定范围内具有通用性,也就达到目的了。

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提高,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测量时出现较大误差而反映出来的矛盾便日益突出,并且成为影响准确测量的障碍时,就需要建立相对准确而具有权威性的标准,从而出现了禹“身为度”,即以大禹身体某一部分的长度定为一个长度单位,并且制造出专用的测量器具,这一器具便成为治水工程中唯一的标准了。

然而大禹的“尺”只是一件实物样板,如果这件校板丢失、损坏、变化或是改朝换代,都会直接影响这个“量”的存在或继续使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建立一种自然物作基准的必要性。

(1)用自然物定度量衡基准我国古代为建立度量衡基准,始终做着不懈的努力,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商代的三支骨尺、牙尺,长度皆在16厘米左右,正好是中等身高人姆指尖至食指尖间一拃的长度,与“布手知尺”相吻合。

古代科学工作者深知用人体作长度标准误差很大的道理,因此一直在寻找一种复现性较好的自然物来定义一尺的长度。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十二粟而当一寸。

”《说文》:“十发为程,十程为分。

历代度量衡整理

历代度量衡整理

亩里黄帝设“五量”中里步,即与度量衡分立设置这是因为上古时丈量之法尚未兴起,道路的长短,田亩的方狭只能以人步计算,步是亩里计量的基本单位。

陕西境内出土的周代铜器金文,记述着许多反映当时赐田和以田赔偿或交易的事实。

这些铭文都是以“田”为单位的。

如:1975年2月岐山县董家村出土的周共王五年(前927)“五祀卫鼎”铭文上有“余舍汝田五田”等语;《十批判书》提到周孝王年间的“舀鼎”上有以“五田”、“七田”赔偿盗禾之罪等字。

郭沫若著《大系考释》一书中提到的格伯簋上也有“四匹马换三十田”等语。

周方里是古代步里面积。

周制是为井田而立方里之名。

“井方一里,九百亩,八家受之,各家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余二十亩为庐舍。

春秋时代百亩、千亩、十万、七十万、一百万”的计数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

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说明周代确定了步与尺之比率——一步六尺,百步为亩,这个基本概念。

据史料,亩制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变迁战国时期将周制百步为亩,改240步为亩,使周制百亩折为41.7亩秦田秦废井田,但仍沿用周制方里,仍为900亩不变亩位以上,百进为顷亩位以下,古有角名之分(即一亩作4份,1份为一角)里之长短据《夏候阳算经》卷上:“度地以5尺为步,360步为里”。

《平赋书》又说:“三百六十步谓之里”,此处里皆为大里。

5尺为步,360步合计为1800尺。

《大载·礼记》中载“三百步为里”,周制步为6尺,1里即为1800尺。

唐代变五尺为步,“里为三百六十唐朝凡天下之田,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百亩为顷。

武德七年: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以5尺为步,240步为亩,1亩合6000平方尺,或60平方丈,与今市制相同。

唐以大尺为量地尺,1尺合今29.5cm,亩为522.15m2,合今0.783225亩,略计为0.783亩。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汉代1两=15.625g ; 清代:1两=36.9g项目汉代清代1石1石=四钧=29760克1石=120斤=70800克1钧1钧=三十斤=7440克1斤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1斤=16两=590克1两1两=24铢=15.625克1两=36.9克1圭=0.5克1撮=2克1钱=10分=3.69克1石=2斛=100000毫升1斛=10斗=20000毫升1斛=5斗=50000毫升1斗=10升=2000毫升1斗=10升=1000毫升1升=10合=200毫升1升=10合=1000毫升1合=2龠=20毫升1合=10毫升1龠=5撮=10毫升1引=10丈=355厘米1丈=10尺=35.5厘米1尺=10寸=3.55厘米1寸=10分=2.31厘米一、汉代1 石= 四钧= 29760 克1 钧= 三十斤= 7440 克1 斤= 16 两=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1 两= 24 铢= 15.625 克1 圭= 0.5 克1 撮=2 克1 方寸匙=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匙= 一刀圭= 一钱匙= 1.5 克一钱匙= 1.5-1.8 克一铢= 0.65 克一铢=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3.9-4.2 克1 斛= 10 斗= 20000 毫升1 斗= 10 升= 2000 毫升1 升= 10 合= 200 毫升1 合=2 龠= 20 毫升1 龠= 5 撮= 10 毫升1 撮= 4 圭=2 毫升1 圭= 0.5 毫升“石”:读shí,后来读dàn“龠”:读yuè1 引= 10 丈= 2310 厘米1 丈= 10 尺= 231 厘米1 尺= 10 寸= 23.1 厘米1 寸= 10 分= 2.31 厘米1 分=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黄豆大蜀椒一升= 50 克葶苈子一升= 60 克吴茱萸一升= 50 克五味子一升= 50 克半夏一升= 130 克虻虫一升=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二、清代1 石= 120斤= 70800克1 斤= 16 两= 590 克1 两= 36.9克1 钱=10分=36.9 克1石=2斛=100000毫升1 斛=5斗= 50000 毫升1 斗= 10 升= 1000 毫升1 升= 10 合= 1000 毫升1 合= 10 毫升1 引= 10 丈=355厘米1 丈= 10 尺= 35.5 厘米1 尺= 10 寸= 3.55厘米1 寸= 10 分= 2.31 厘米二、进制关系1. 十六进位制与公制重量单位对照表一厘:约等于十毫(0.03125克)。

历代度量衡简表

历代度量衡简表

历代度量衡简表朝代中国历代长度比较简表(当时一尺合今公制厘米)中国历代容量比较简表(当时一升合今公制公升)中国历代重量比较简表(当时一斤合今公制克)秦27.65 0.3425 258.24西汉27.65 0.3425 258.24新莽23.04 0.1981 222.73东汉23.04 0.1981 222.73东汉(章帝时溪景造尺)23.75魏24.12 0.2023 222.73西晋24.12 0.2023 222.73西晋末23.04 0.2023 222.73东晋24.45 0.2023 222.73前赵24.19宋、齐、梁、陈24.51南齐0.2972 334.10梁、陈0.1981 222.73梁(民间尺)24.66梁(法定新尺)23梁(测影用尺)23.55北魏27.81 222.73北魏29.51北魏东魏(太和19年颁)29.97北魏西魏29.51东魏北齐445.46北魏北齐0.3962北齐29.97北周29.51 1.1522 250.56北周(“天和”时改用)26.68 0.2105北周(调钟律均田度地用尺)24.51北周(建德六年颁)24.51隋(“开皇”时用)29.51 0.5944 668.19隋(“开皇”时,调钟律用)24.51隋(万宝常造“律吕水尺”)27.19隋(“大业”时用)0.1981 222.73唐31.10 0.5944 596.82 南北朝实物陵墓南朝宫殿佛寺,今无存者,陵墓石刻则南京丹阳附近,遗物尚多。

其地下建筑,未经发掘,难明真相。

至于地面,则山陵之前,多列石兽(麒麟或天禄辟邪)一对,碑一对或二对,标一对。

碑有龟座。

标为柱形,下为蟠螭座,上施覆莲盖,盖上坐兽,柱身刻直沟,近上端处作横版。

《后汉书·中山简王传》注“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1]。

及宋初宁陵被震被吹者[2]即此类也。

五代31.10 0.5944 596.82宋30.72 0.6641 596.82元30.72 0.9488 596.82明31.10 1.0737 596.82清32.00 1.0355 596.82。

承上启下的汉代度量衡

承上启下的汉代度量衡

承上启下的汉代度量衡中药古代剂量汉代:承上启下的汉代度量衡西汉末年律历学家刘歆,为迎合王莽在政治上的需要,征集通晓天文、乐律的学者百余人,度历代度量衡制度,经过总结归纳,分别整理成审度、嘉量、权衡各篇(后收入《汉书·律历志》),首次明确规定度量衡以黄钟为标准。

成为我国古代度量衡最系统、最权威的著作。

而审度、嘉量、权衡的最小单位即为禾本科的黍,黍多为椭圆形,平滑有光泽,有白、黄、褐色三种,我国北方栽培较多,供食用或酿酒。

1、审度:《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

本起黄钟之长。

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

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

其法用铜,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

用竹为引,高一分,广六分,长十丈。

职在内宫,廷尉掌之”。

根据出生汉代新莽文物测量所得每尺长分别为22.9、23.5、24cm,平均为24.466cm,东汉后期尺度略有增长,一尺约23.5cm。

-《中国古代度量衡》以上方法取中等大小的黍横排,一粒宽度相当一分之长。

100粒宽度为一尺。

2、嘉量:《汉书·律历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

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

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

其法用铜,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焉,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以上方法取中等大小的黍横排,1200粒容量为一龠为10ml。

二龠为一合。

-《中国古代度量衡》3、权衡:《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本起于黄钟之重。

一龠容千二百黍,重12铢,两之为两。

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五权之制,以义立之,以物钧之,其作小大之差,以轻重为宜。

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

中国历代度量衡

中国历代度量衡

量地尺: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营造尺: 裁衣尺:

量地尺: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营造尺:
中华民国北洋政 府 1915-1930
甲制 乙制
营造尺库平制:1里 = 18引,1引 = 10丈,1丈 = 2步,1步 = 5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1分 = 10厘,1厘 = 10毫 万国权度通制
1里 = 50000,1引 = 3333.333,1丈 = 333.333,1尺 = 33.333, 1寸 = 3.333,1分 = 0.333,1厘 = 0.0333,1毫 = 0.00333
1里 = 50000,1引 = 3333.333,1丈 = 333.333,1尺 = 33.333, 1寸 = 3.333,1分 = 0.333,1厘 = 0.0333,1毫 = 0.00333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引 = 10丈, 1丈 = 10尺,1尺 = 10寸, 1寸 = 10分
三国 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东晋及十六国
前后赵 南齐 南梁 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南北朝
北朝
代度制演变简表
统一换算(厘米) 1尺 = 16.95, 1寸 = 1.58 1尺 = 19.1, 1寸 = 1.58 1尺 = 22.7 1丈 = 231,1尺 = 23.1,1寸 =2.31,1分 = 0.231 一铜尺=23 1引 = 2310, 1丈 = 231,1尺 = 23.1, 1寸 = 2.31,1分 = 0.231 1引 = 2310, 1丈 = 231,1尺 = 23.1, 1寸 = 2.31,1分 = 0.231 一牙尺=23.3 一1货币尺=23. 一铜尺=23.6 1丈 = 242, 1尺 = 24.2,1寸 = 2.42, 1分 = 0.242 1丈 = 242, 1尺 = 24.2,1寸 = 2.42, 1分 = 0.242 1丈 = 245, 1尺 = 24.5,1寸 = 2.45, 1分 = 0.245 1尺 =24.3 一骨尺=24.7 一铜尺=24.95 1丈 = 245, 1尺 = 24.5,1寸 = 2.45, 1分 = 0.245 1丈 = 296, 1尺 = 29.6,1寸 = 2.96, 1分 = 0.296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读书学习11-26 1353:度夏:1尺=10寸=18.5厘米商:1尺=10寸=15.8厘米周:1尺=10寸=23.1厘米(1墨=5尺,1丈=10尺)秦:1尺=10寸=23.1厘米西汉:1尺=10寸=23.2厘米新莽:1尺=10寸=23厘米东汉:1尺=10寸=23.4厘米魏蜀汉吴:1尺=10寸=24.1厘米西晋:1尺=10寸=24.1厘米胡汉:1尺=10寸=24.2厘米东晋和宋齐:1尺=10寸=24.4厘米梁陈:1尺=10寸=23.2厘米北魏:1尺=10寸=27.8厘米东魏:1尺=10寸=34.7厘米北周:1尺=10寸=24.5厘米隋:1尺=10寸=29.4厘米唐:1尺=10寸=29.4厘米1尺=12寸=30.75厘米(大尺)宋辽金:1尺=10寸=30.7厘米1尺=10寸=31.7厘米(俗尺)元:1尺=10寸=31.6厘米明清:1尺=10寸=32厘米今值:1尺=10寸=33.3厘米量周和春秋战国:1升=204毫升(春秋齐:1豆=4升、1区=4豆、1釜=4区、1钟=10釜;春秋陈:1豆=4升、1区=5豆、1釜=5区、1钟=10釜;管子时代齐:1(金和)=10升、1釜-10(金和)、1钟=10釜)秦:1升=215.7毫升西汉:1升=204毫升新莽:1升=200毫升东汉:1升=204毫升魏蜀汉吴西晋宋齐:1升=206.1毫升梁陈:1升=200毫升隋:1升=618.3毫升唐:不明宋辽金:1升=680毫升元:1升=917.4毫升明:1升=1023毫升清:1升=1043毫升今值:1升=1000毫升(除南齐1斗=5升外,其余时间段1斗=10升)衡春秋战国:1斤=16两=224----250克;1镒=12(金斤)=355.5克;1爰=32锊=224----250克(1两=24铢,1锊=12铢,1石=4钧=120斤)秦:1斤=16两=250克西汉:1斤=16两=268.8克新莽:1斤=16两=247----250克东汉:1斤=16两=268.8克魏蜀汉吴到陈:不明北齐:1斤=16两=299.5克隋:1斤=16两=993.9克唐:1斤=16两=640克宋辽金:1斤=16两=640克元:1斤=16两=637.5克明:1斤=16两=584克清:1斤=16两=579.2克今值:1斤=10两=500克。

7、历代度量衡(重要参考)

7、历代度量衡(重要参考)

歷代度量衡重量時代古每斤折合克備註(後面的克數是古一斤權的現代重量)時代:戰國三晉古每斤折合克:1斤=250克。

備註:司馬成公禾石權(中國歷史博物館藏)(258.1克)。

時代:戰國楚古每斤折合克:1斤=250克。

備註:長沙近郊出土楚國砝碼(251.33克)。

時代:秦古每斤折合克:1斤=250克。

備註:1964西安阿房宮遺址出土高奴石權,一百二十斤,重30750克(256.3克)。

時代:西漢古每斤折合克:1斤=250克。

備註:武庫一斤權(北京大學藏)(252克)。

時代:新莽古每斤折合克:1斤=250克。

備註:1927年甘肅定西稱驛出土新莽銅權衡,石權每斤合249.6克。

時代:東漢古每斤折合克:1斤=250克。

備註:大司農銅權(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重2996克,按十二斤計,每斤249.7克。

時代:南朝齊古每斤折合克:1斤=375克。

時代:南朝梁、陳古每斤折合克:1斤=250克。

時代:北魏、北齊古每斤折合克:1斤=500克。

時代:北周古每斤折合克:1斤=700克。

時代:隋古每斤折合克:1斤=700克(大);1斤=250克(小)。

備註:1930年易縣燕下都出土隋鐵權。

時代:唐古每斤折合克:1斤=670克(大);1斤=224克(小)。

備註: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莊出土記有重量唐銀器七件,推算平均每兩42.798克,一大斤為684.768克;1979年山西平魯出土幹元金鋌,自記重二十兩,重807.8克,每斤646.4克;同出土「員外同正鋌」,自記二十兩,重283克,每斤重224克,當為小斤。

時代:宋古每斤折合克:1斤=640克。

備註: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嘉佑銅則,自記重一百斤,重64公斤,每斤640克。

時代:金古每斤折合克:1斤=640克。

時代:元古每斤折合克:1斤=620克。

備註:1957年內蒙古興和縣魏家村出土貞元年斤半錘,實重878.44克,每斤585.6克;大德八年二斤錘(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實重1275克,每斤637.5克。

中国古代度量衡.ppt

中国古代度量衡.ppt
• 《孔丛子·小尔雅》:“举步为跬,倍跬 为步,两手之盛谓之掬。”
人有高矮壮弱之分,用人体来度量难 以划一,于是人们进而借用日常使用的工 具或器皿来进行度量。 • 斤:原是砍木头的斧子 • 斗、升:原是舀酒的勺子 • 豆、区、釜、锺都是盛器
齐国子禾子铜釜
发展到由政府用法律来规定度量 衡的标准和换算关系,这是社会的进 步。
战国之后亩制换算表 6尺=1步,240步=1亩
唐代之后亩制换算表 5尺=1步,240步=1亩
秦汉里制换算表 6尺=1步,300步=1里
隋唐里制换算表 6小尺=1步,300步=1里 5大尺=1步,360步=1里
元代里制换算表 5尺=1步,240步=1亩
清代里制换算表 5尺=1步,360步=1亩
历代 1 里折合今之米数
商 周 战国 秦 汉 三国 晋 唐 宋 元 明 清
历代尺度换算表 1黍=1分 10分=1寸 10寸=1尺 10尺=1

战国量器
秦朝量器
汉代量器
新 莽 嘉 量
明清量器
历代 1 升折合今之毫升数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秦汉晋唐宋元明清
宋代之前量度换算表 1200黍=1籥,2籥=1合,10合=1
中国古代度量衡
关于度量衡的传说
• 《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设五 量。”
• 《世本·帝系》:少昊“同度量、调 律吕。”
• 《尚书·舜典》:舜“协时月正日, 同律度量衡。”
最原始的度量衡应当与人体有关
• 《大戴礼记·主言》:“布指知寸,布手 知尺,舒肘知寻。”
• 《说文解字》:“妇手为咫,人长为 丈。”“六尺为步,步百为亩。”
清乾隆 清康熙

历代度量衡简表

历代度量衡简表

历代度量衡简表明清里数与现代公里怎么换算?王志高说是公里数乘以1.8即是里数。

古尺发现纪录:刘宋骨尺一尺合0.247米;梁铜尺一尺合0.249米。

《汉语大词典》附录:当时一丈=2.45米,则今天神道长1000米合408丈。

宋:另一版本:一尺合厘米数历代尺度变迁简表①年代朝代一尺合厘米数前1766-前1123 商16.95 前1122-前225 周19.9122.7(战国楚尺)23.1前350-前208 秦23前206-后8 西汉22.52323.759-24 新莽22.3823.125-220 东汉2323.824.08220-265 魏2324.12265-316 西晋24.1223.04317-420 东晋24.45318-329 前赵24.19420-589 宋齐梁陈24.51 502-557 梁24.6623.6557-589 陈23.55386以后北魏27.8127.90386-557 北魏、西魏29.51495-550 北魏、东魏29.97550-577 北齐29.97557-581 北周29.5124.51581-618 隋29.51(开皇官尺)24.51618-907 唐②30.131.35907-960 五代31.1960-1279 宋30.721279-1368 元30.721368-1644 明31.11644-1911 清32说明:①一个朝代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尺,说明古代度量衡还不够统一,下面量(重量)和衡(容器)的表也有同样的情况。

②唐尺有大小两种。

大尺是社会上一般所用。

小尺是太常(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太史(掌管星历的官)、太医的特殊用尺。

有的一尺长度为24.7厘米,有的一尺长度为24.75厘米,表中均未列入。

年代朝代一升合毫升数前1122-前225 周187193.7前350-前208 秦201(商鞅方升)200(始皇方升)前206-后8 西汉②188.62009-24 新莽191.825(新莽嘉量升)200.98(新莽嘉量斛折算)201.25(新莽嘉量斗折算)221.25(新莽嘉量合折算)25-220 东汉201.8(大司农平斛折算)212.62(大司农斛折算)240(长乐未央斗折算)220-265 魏193.55202.3265-420 晋202.3245479-502 南齐297.2502-589 梁陈198.1495-577 北魏、北齐396.3557-589 北周157.2210.5581-618 隋③594.4618-907 唐594.4907-960 五代594.4960-1279 宋664.11279-1368 元948.81368-1644 明1073.71644-1911 清1035.5说明:①古代容量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一两到底是几克?

一两到底是几克?

一两到底是几克?导读:今天推介图书为《张锡纯用药新解(修订版)》,作者为刘建。

古今度量衡对照我国历代医药书籍中,关于用药计量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其具体的轻重、多少,往往随着各个朝代的变迁和制度的改革颇有出入,古制大多小于今制。

鉴于读者应用有毒中药时往往会参阅古今文献,在此收录一些有关古今度量衡对照的研究资料,仅供参考(个别折合数字经复算后略有改动)。

(一)古今度量衡对照表(均为十六进位制)(二)古方中几种特殊计量单位在古方中,除了上述计量单位外,还有方寸匕、钱匕、刀圭等,列举如下供参考。

1.方寸匕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量器,形状如刀匕。

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g,草木药末约为1g。

2.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者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

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

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

3.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4.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5.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

汉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三)公制与市制计量单位的折算1.基本折算1公斤(kg)=2市斤=1000克(g)。

1克(g)=1000毫克(mg)。

2.十六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1斤=16两=500克(g)。

1两=10钱=31.25克(g)。

1钱=10分=3.125克(g)。

1分=10厘=0.3125克(g)=312.5毫克(mg)。

1厘=10毫=0.03125克(g)=31.25毫克(mg)。

1毫=3.125毫克(mg)。

3.十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1斤=10两=500克(g)。

1两=10钱=50克(g)。

1钱=10分=5克(g)。

1分=10厘=0.5克(g)=500毫克(mg)。

一丈是多少米

一丈是多少米

一丈是多少米古代的一丈等于现在的3.33米。

一丈等于十尺。

历史时期不同,度量衡也是不同的。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合今23.1cm。

汉时,一尺合今21.35cm-23.75cm 。

三国时期,一尺合今24.2cm。

隋唐一尺合今26.7cm。

而宋元一尺合今30.72cm。

扩展资料: 1、丈与米的换算例:如何计算14丈是多少米 (按照1丈=3.33米计算)。

14×3.33=46.62(米) 由此得出14丈等于46.62米例:如何计算12米是多少丈 (按照1丈=3.33米计算)。

12×3.33=39.96(丈) 由此得出12米等于39.96丈 2、丈与其它单位的换算 1丈≈10尺 (注:尺也为我们国家独特的测量单位)。

1丈≈333.3厘米。

古时候的一丈相当于现在多少米在古代不同时期,“丈”的长度是不同的。

1.商代,一丈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2.周代,一丈合今231cm ; 3.秦时,一丈约231cm ;4.汉时,一丈大约213.5—237.5cm ;5.三国,一丈合今242cm ;6.南朝,一丈约258cm ;7.北魏,一丈合今309cm ; 8.隋代,一丈合今296cm ; 9.唐代,一丈合今307cm ; 10.宋元时,一丈合今316.8cm ; 11.明清时,木工一丈合今311cm。

拓展资料丈,zhàng,从又持十。

十尺也。

丈是杖的本字,像手拿着一根棍状的东西。

后用作量词,作十尺。

夫部曰。

周制八寸为尺。

十尺为丈。

人长八尺。

故曰丈夫。

然则伸臂一寻。

周之丈也。

故从又持十。

一丈等于多少米一丈=3.33米。

今3尺=1米,而明清以前各有不同。

所以,今1丈=10/3米≈3.......米。

一尺等于1/3米即0.3333......米,一寸等于3又1/3厘米或0.1尺。

度量衡对照表

度量衡对照表

英美制到公制换算公制到英制换算Linear Measure 长度单位:1 inch 英寸=25.4 millimetres 毫米1 foot 英尺=12 inches 英寸=0.3048 metre 米1 yard 码=3 feet 英尺=0.9144 metre 米1 (statute) mile 英里=1760 yards 码=1.609 kilometres 千米1 nautical mile 海里=1852 m. 米Square Measure 面积单位:1 square inch 平方英寸=6.45 sq.centimetres 平方厘米1 square foot 平方英尺=144 sq.in.平方英寸=9.29 sq.decimetres 平方分米1 square yard 平方码=9 sq.ft. 平方英尺=0.836 sq.metre 平方米1 acre 英亩=4840 sq.yd.平方码=0.405 hectare 公顷1 square mile 平方英里=640 acres 英亩=259 hectares 公顷Cubic Measure 体积单位:1 cubic inch 立方英寸=16.4 cu.centimetres 立方厘米1 cubic foot 立方英尺=1728 cu.in. 立方英寸=0.0283 cu.metre 立方米1 cubic yard 立方码=27 cu.ft. 立方英尺=0.765 cu.metre 立方米Capacity Measure 容积单位:Britich 英制:1 pint 品脱=20 fluid oz. 液量盎司=34.68 cu.in. 立方英寸=0.568 litre 升1 quart 夸脱=2 pints 品脱=1.136 litres 升1 gallon 加伦=4 quarts 夸脱=4.546 litres 升1 peck 配克=2 gallons 加伦=9.092 litres 升1 bushel 蒲式耳=4 pecks 配克=36.4 litres 升1 quarter 八蒲式耳=8 bushels 蒲式耳=2.91 hectolitres 百升American dry 美制干量:1 pint 品脱=33.60 cu.in. 立方英寸=0.550 litre 升1 quart 夸脱=2 pints 品脱=1.101 litres 升1 peck 配克=8 quarts 夸脱=8.81 litres 升1 bushel 蒲式耳=4 pecks 配克=35.3 litres 升American liquid 美制液量:1 pint 品脱=16 fluid oz. 液量盎司=28.88 cu.in. 立方英寸=0.473 litre 升1 quart 夸脱=2 pints 品脱=0.946 litre 升1 gallon 加伦=4 quarts 夸脱=3.785 litres 升Avoirdupois Weight 常衡单位:1 grain 格令=0.065 gram 克1 dram 打兰=1.772 grams 克1 ounce 盎司=16 drams 打兰=28.35 grams 克1 pound 磅=16 ounces 盎司=7000 grains 谷=0.4536 kilogram 千克1 stone 英石=14 pounds 磅=6.35 kilograms 千克1 quarter 四分之一英担=2 stones 英石=12.70 kilograms 千克1 hundredweight 英担=4 quarters 四分之一英担=50.80 kilograms 千克1 short ton 短吨(美吨)=2000 pounds 磅=0.907 tonne 公吨1 (long) ton 长吨(英吨)=20 hundredweight 英担=1.016 tonnes 公吨Linear Measure 长度单位:1 millimetre 毫米=0.03937 inch 英寸1 centimetre 厘米=10 mm. 毫米=0.3937 inch 英寸1 decimetre 分米=10 cm. 厘米=3.937 inches 英寸1 metre 米=10 dm. 分米=1.0936 yards 码=3.2808 feet 英尺1 decametre 十米=10 m. 米=10.936 yards 码1 hectometre 百米=100 m. 米=109.4 yards 码1 kilometre 千米=1000 m. 米=0.6214 mile 英里1 mile marin 海里=1852 m. 米=1.1500 mile 英里Square Measure 面积单位:1 square centimetre 平方厘米=0.155 sq.inch 平方英寸1 square metre 平方米=1.196 sq.yards 平方码1 are 公亩=100 square metres 平方米=119.6 sq.yards 平方码1 hectare 公顷=100 ares 公亩=2.471 acres 英亩1 square kilometre 平方公里=0.386 e 平方英里Cubic Measure 体积单位:1 cubic centimetre 立方厘米=0.061 cu.inch 立方英寸1 cubic metre 立方米=1.308 cu.yards 立方码Capacity Measure 容积1 millilitre 毫升=0.002 pint (British) 英制品脱1 centilitre 厘升=10 ml. 毫升=0.018 pint 品脱1 decilitre 分升=10 cl. 厘升=0.176 pint 品脱1 litre 升=10 dl. 分升=1.76 pints 品脱1 decalitre 十升=10 l. 升=2.20 gallons 加伦1 hectolitre 百升=100 l. 升=2.75 bushels 蒲式耳1 kilolitre 千升=1000 l. 升=3.44 quarters 八蒲式耳Weight 重量单位:1 milligram 毫克=0.015 grain 谷1 centigram 厘克=10 mg. 毫克=0.154 grain 谷1 decigram 分克=10 cg. 厘克=1.543 grains 谷1 gram 克=10 dg. 分克=15.43 grains 谷1 decagram 十克=10 g. 克=5.64 drams 打兰1 hectogram 百克=100 g. 克=3.527 ounces 盎司1 kilogram 千克=1000 g. 克=2.205 pounds 磅1 ton (metric ton) 吨,公吨=1000 kg. 千克=0.984 (long) ton 长吨,英吨=1.1023 短吨,美吨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亩里黄帝设“五量”中里步,即与度量衡分立设置这是因为上古时丈量之法尚未兴起,道路的长短,田亩的方狭只能以人步计算,步是亩里计量的基本单位。

陕西境内出土的周代铜器金文,记述着许多反映当时赐田和以田赔偿或交易的事实。

这些铭文都是以“田”为单位的。

如:1975年2月岐山县董家村出土的周共王五年(前927)“五祀卫鼎”铭文上有“余舍汝田五田”等语;《十批判书》提到周孝王年间的“舀鼎”上有以“五田”、“七田”赔偿盗禾之罪等字。

郭沫若著《大系考释》一书中提到的格伯簋上也有“四匹马换三十田”等语。

周方里是古代步里面积。

周制是为井田而立方里之名。

“井方一里,九百亩,八家受之,各家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余二十亩为庐舍。

春秋时代百亩、千亩、十万、七十万、一百万”的计数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

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说明周代确定了步与尺之比率——一步六尺,百步为亩,这个基本概念。

据史料,亩制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变迁战国时期将周制百步为亩,改240步为亩,使周制百亩折为41.7亩秦田秦废井田,但仍沿用周制方里,仍为900亩不变亩位以上,百进为顷亩位以下,古有角名之分(即一亩作4份,1份为一角)里之长短据《夏候阳算经》卷上:“度地以5尺为步,360步为里”。

《平赋书》又说:“三百六十步谓之里”,此处里皆为大里。

5尺为步,360步合计为1800尺。

《大载·礼记》中载“三百步为里”,周制步为6尺,1里即为1800尺。

唐代变五尺为步,“里为三百六十唐朝凡天下之田,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百亩为顷。

武德七年: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以5尺为步,240步为亩,1亩合6000平方尺,或60平方丈,与今市制相同。

唐以大尺为量地尺,1尺合今29.5cm,亩为522.15m2,合今0.783225亩,略计为0.783亩。

5步为尺,1方里合540亩步,”1里即为1800尺,折合1里为530米,折为今1.06华里。

据史料称唐长安城周长为67里,今实测约35.5公里(71市里)折合一里为530米,与上述大致吻合。

亩位以下,至宋以后为:分、厘、毫、丝、忽民国18年(1929) 《度量衡法》始规定2市里合1公里,改1里(市里)为1500尺,合500米。

始废方里之制(周制),方里与地积无彼此换算关系。

陕西历代度制文物简况表汉承秦制,西汉年间,陕西升斗量值大体与秦时相同,单位容积未发生大的变化。

这可从以下实物资料得到证实:以扶风县柔谷汉铜斗(见图1-1-2-6)和黄山汉铜鋗(见图1-1-2-7)以及黾池宫铜升三个西汉量器提供的每升量值分别为220.43毫升、211.5毫升、198毫升,说明西汉年间,陕西升容保持在200毫升左右。

除上述实物资料外,还有陕西出土刻铸铭文的西汉青铜器物可资为证。

这些器物:一是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羽阳宫铜鼎,1973年出土于凤翔县长青乡马道口村,据实测:升容191.66毫升。

二是陈仓成山铜鼎(见图1-1-2-8),1975年出土于凤翔县长青乡马道口村。

据实测计算,升容210.5毫升。

三是磻溪汉鼎,(见图1-1-2-9),1985年8月出土于宝鸡县双堡村,按实测计算,升容202毫升。

四是扶风县姜源村出土的邰林共鼎(见图1-1-2-10),升容200毫升。

五是凤翔县河北里村出土的荥阳宫铜灯(见图1-1-2-11),升容为220毫升。

六是千阳县任家庄出土的汉铜鼎(见图1-1-2-12),升容为220毫升。

汉时,在容量制方面,陕西除推行龠、合、升、斗、斛为单位序列的“五量制”外,还广泛实施以圭、撮、龠为序列的小量制,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小量制特殊需要。

近年来,陕西各地特别是关中各县,出土了不少汉代圭、撮、龠量具(见图1-1-2-12~1-1-2-16),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西汉小量制发展情况的了解。

现列表如下:陕西省汉量制圭、撮、龠出土简况表王莽始建国铜龠(见图1-1-2-17)反映的是新莽篡汉后量器,属新量制,该器圆口、平底、有长柄、柄端有环。

柄上面刻铭文一行:“律嘉量龠,方寸而圆其外,疵旁九豪,冥百六十二分,深五分,积八百一十分,容如黄钟。

”背面铭文:“始建国元年五月癸酉朔日制”(公元9年)。

龠外壁刻有精美的夔凤纹。

上述没有铭刻的小量器,实为西汉年代民用之物,不是国家明文颁发的标准量器,其进位率为:“四圭为撮,四撮为龠”,均为四进位制。

以粟数论:64粟为圭,256粟为撮,1200粟为龠。

扶风、淳化龠容积分别为7.2毫升和6.8毫升,这是汉兴“七分龠”之故,因而这两地的龠容积较小,均为“大半龠”。

宋元年代,封建统治者取消了布帛实物税,课以米麻棉产品。

诚如王国维所说:金元以后,封建官府已不再“课绢布”,官吏难再以“惧绢布短耗”为借口,而象两晋到北魏时期行施户调制的官府那样,任意增长尺度,横征暴敛,刻剥人民。

因此,金元以后,在租税制度中,重用量衡,少用尺度。

为此,陕西和其他地方一样,升斗量值明显加大,“三倍于秦汉”已成为升斗量值的普遍现象。

1960年,陕西省凤县文物部门在原凤州城旧址征集铜升(见图1-1-2-18)-个,升容900毫升,为宋元时期的升量具,而且为官府使用的量器。

元时升容已达948.8毫升,斗容9488毫升。

据《梦溪笔谈》载:“秦汉已来度量,六斗当今(宋)一斗七升九合,秤三斤当今(宋)十两”。

可确认上述铜升为宋元时铜升。

明清年代,陕西容量单位量值继续增大,到清乾隆年间,斗容达17217毫升,升容达1721.7毫升。

1988年10月,洛川县文物部门在该县阿吴村征集的乾隆木斗(见图1-1-2-19)和眉县槐芽镇沙坡村同治木斗(见图1-1-2-20)可证。

这两个木斗,虽造型不同,制作各异,但均为民用之物。

乾隆斗为“底狭口大”之形,而同治斗则为鼓腔状,乾隆斗四面有铭文,阳文“赴集官斗”四字,并有“乾隆二十八年仲夏月吉日置”等铭文。

陕西还发现清道光四年(1824)制作的石斗及铭文(见图1-1-2-21)反映了清代陕西量制的实际情况。

民国年间,陕西各地容量单位大小不一,真假混杂,斗斛大小迥然有有别,不仅地区间不同,一县之间,城市乡村亦不相等。

《陇县新志》民国35年(1946)编,有如下记载:“陇县度量衡在民国24年(1935)前,相沿旧制,十分混乱。

现有升斗全县六区乡镇参差不齐。

自清以来,莫之能改,而奸商讨帐加一、加二之斗比比皆是。

民国23年(1934),新颁布斗麦重24斤,而陇邑之上南区香泉、赤沙等镇斗麦计重33斤;下南区县功、新街镇斗麦计重35.75斤,城南斗麦计重55斤;北区赤岩镇斗麦计重57.75斤;杜阳镇斗麦计重60.5斤;敌关镇斗麦计重66斤;马鹿镇斗麦计重82.5斤。

与小香泉之斗比较,新市斗已逾9斤,而马鹿之斗比较新市斗,竟超过三倍有余”。

由此可见,一县之内量制的混乱已达到何等严重的程度。

民国33年(1944),眉县槐芽镇“福兴荣粮行”使用的木制撇沿斗(见图1-1-2-22),斗麦重40斤。

同期,宝鸡县城(今宝鸡市城区)粮食交易中斗麦重30斤,而由宝鸡县管辖的虢镇市场斗麦重35斤。

这些历史资料,程度不同的反映了民国年间,陕西各地量制严重混乱的状况。

民国后期,为了整顿混乱的量制,陕西省政府及各市县政府曾采取措施,进行整顿,推行“市秤市斗”制,对粮食市场开展检查监督。

虽然作了一些工作,但由于量制混乱状况年久日深,终未得到根本改变。

利用度量衡器具对劳苦大众进行残酷剥削,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随处可见,陕西也不例外。

陕西洋县地主刘继德在对贫苦农民压榨剥削,特别是利用升斗巧取豪夺,就是明显的实例。

刘继德当年用的夹层斗(见图1-1-2-23),经实测,放粮时,夹层容麦14.24公斤,收粮时,抽掉夹层板,斗麦15.55公斤,相差1.31公斤。

洋县百姓中流传着“刘家斗,大张口,穷人的血汗往里流”的民谣。

在陕甘宁边区,合、升、斗、石为容量制的单位系列,市升为基本单位。

进位法均为十进制,即10合为升,10升为斗,10斗为石。

按1942年4月颁发的《统一办法》规定,“斗用30斤斗(收公粮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边区政府工商厅制订的《陕甘宁边区划一度量衡方案草案》规定:1公升等于1市升,“市升为容量的基本单位”。

实际上边区境内量制使用极其广泛,斗多以粮食部门仓库斗为准,群众习惯称其为公斗。

公斗标准重量为30市斤(指小米、麦子)。

经过长期实践,公斗与各分区民间使用的容量器具也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比率,这样大大方便了公粮入库、口粮分配以及贸易结算的正常进行。

这些比率是:陇东分区:公斗(30市斤)=民间18桶斗(民间用的24桶斗和48桶斗,分别折公斗1斗半和3斗)。

三边分区:公斗(30市斤)=民间用48桶斗折合90斤合3斗。

延属分区:公斗城镇已普及,乡村有用32桶斗,每斗容重65市斤,相当2公斗略多。

绥德分区:公私容量单位大都使用公斗。

关中分区:基本使用公斗。

陕西历代量制文物简况表三、衡制追溯陕西历代度政历史,器物较多,这与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地理位置有关。

同时,铜、铁、石、陶权不易锈蚀损坏也是其原因之一。

定制周之前,重量单位及进位关系是:12粟为分,12分为铢,24铢为两,一两半为捷,2捷为举,2举为锾(锊),16两为斤,10斤为衡,15斤为秤,2秤为钧,4钧为石,4石为鼓,200斤为引。

西周早期,即公元前11世纪前后,以衡器计量物体轻重的作法,已在陕西关中部分地区发生。

“寽”就是周人用来计重的单位之一。

周成王年间制作的“师旅鼎”铭文“罚得繫古(细谷)三百寽”就是物证之一。

1975年2月岐山县董家村西周窑藏出土的青铜器“丁朕”(见图1-1-3-1)铭文中也有记载。

该铜器制作于周历王八年(前857),通高20.5厘米,腹宽17.5厘米,流鏊相距31.5厘米,自重3850克,腹底和盖铸有长篇铭文共157字,其中记有“罚汝三百寽”等字句。

尽管对“寽”重为多少说法不一,然而“寽”是周代早期的计重单位,在西周铜器铭文中多次出现,记述三代度政概况的古籍中亦有反映。

可见西周早期,陕西确有以“寽”作为权衡重量单位的情况。

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中载:12粟为1分,12分为1铢,12铢为半两,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

《孔丛子》中记载:“二十四铢为两,两有半曰捷,倍捷曰举,倍举曰锊,锊谓之锾,二锾四两谓之觔,觔十谓之衡,衡有半谓之秤,秤二谓之钧,钧四谓之石,石四谓之鼓。

”秦统一度量衡后,反映在衡制方面为五权法:即铢、两、斤、钧、石,非十进位制。

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汉承秦制,据《汉书·律历志》记载:“权者,铢、两、斤、钶、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